zhangfan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24-11-08
  • 优秀管理员
阅读:1842回复:3

[精品原创]驳周黎明论配音书兼臭知识分子批判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2-10-20 23:09
按说,这样的观点不算新鲜了,看似有理有据,实则不值一驳。然而,周黎明的这篇文章,实际代表着时下的一种“臭知识分子自恋兼自卑情结”,颇有代表性,不妨一说。
   这种情结的主要感染者大多受过高等教育,多留学欧美,掌握一门以上外语。主要表现是表面上极度自傲到了自恋的程度,只要能体现自己的“文化”、“品位”、“不保守”等素质,他可以蔑视和批判一切。深入本质却是极度的自卑,为什么?因为他的一切蔑视和批判,都是以西方价值观为取舍标准的,美其名曰“与国际接轨”云云。评判事物好坏,标准就是“其实,在国外……”,而不是具体分析。当然他们也推崇雷锋,因为西点军校塑了他的像;他们也景仰孙武,因为外国老板拿兵法当商战圣经。即使对西方事物有批判,也只是手段而非目的,真实目的是显示自己对西方社会的了解,等于四处宣扬“我的朋友胡适之”哪里哪里长了一个痣。比如有此类知识分子举例说:美国警察怀疑一个废弃的垃圾箱里藏有违禁品,一搜查果然有。本来立功了,没曾想被一个老乞丐告了,说这个垃圾箱是他的家,警察未经他允许就搜查,侵犯了他的人权。法院判决,警察败诉。于是该知识分子感叹,你看美国的人权如何如何,连老乞丐都受到尊重,如果在中国……我呸!美国的人权永远是美国人的人权,如果这违禁品是在一位伊拉克公民的家里,美国人还会尊重他?慢说伊拉克,就是违禁品在这位知识分子先生家里,倘若不是中国现在国力强盛,只怕也要被世界警察翻个底朝天吧?如果这个垃圾箱被拉登住了,美国警察抓不抓呢?更有甚者,一位美国幼儿园的小朋友回家告诉妈妈,自己学了字母P,于是妈妈就把幼儿园给告了,说你教了我孩子字母P,那他的思维就被束缚了,以后不会再想P是别的东西了,结果也是妈妈胜诉。又有知识分子出来感叹,美国人的想象力和自由精神就是这么培养出来的。别的我不说,我倒是很想看看这位知识分子是怎么教育孩子的,我敢拿我最喜欢的童话书和你打赌,他恨不得他孩子一出生就会背26个字母。
   言归正传,《黎明论配音危害》一文也是此类,周先生决不是与配音有杀父夺妻之恨,也不至于高尚到为改变广大群众的“没文化,没品位”状态而发出铁屋中的呐喊。倘若人人都晓得周先生是很有文化有品位、很西方的人,那即使人人都痴迷配音,周先生恐怕也不会动他那如橼巨笔的。呵呵,周先生有没有文化品位我没兴趣(可能让他失望了),但他为达目的而让配音遭受池鱼之祸却是我不能容忍的,加之他的论述漏洞百出,语气却霸道的吓人,实在有误导之嫌,我不能坐视不理。予岂好辩哉?不得已而为之也。
   总体来说,周先生的论述最具欺骗性的三点,一是评价事物均取最低水平,二是己所欲乱施于人,三是报忧不报喜。不信么?看我来剖析。
   首先,评价一个事物的,要么取最高水平,要么取平均水平,极少有拿最低水平的。可周先生偏不,因为我要批判配音,所以凡论述都取最草台的配音说事。如果周先生要贬低曹雪芹,那一定会无视《红楼梦》而盯着雪芹先生赊酒的时候写的借条研究半天;如果周先生要攻击武侠小说,那金庸古龙梁羽生的名字肯定不会出现,地摊上的三流作品就是他的全部论据。且看周先生批判配音的翻译问题,对于优秀译制片无数传神翻译视而不见,全盯着草台班子;批判配音造成的音效损失问题,全不管配音厂花巨资引进的数码录音设备,还拿六七十年代的录音水平说事。其实乔榛厂长早说过这个问题,上译现在的技术水平已经可以很好的保存原厂音效。总之,因为要批判配音,所以每个领域都要找最低水平,甚至要把各个时期的缺点拿到一起来。六七十年代配音艺术水平极高,但技术有缺陷,他就抓住这个说配音损失音效;九十年代之后技术很先进,艺术水平下降,他又揪着艺术上的不足不放。于是我很疑心,那位和聂卫平打拳和泰森下围棋都赢了,然后逢人就说自己拳击围棋水平比泰森聂卫平都高的人,即便不是周先生本人,也恐怕与周先生有同门之谊。乍看之下,还真能蒙人呢。我只祈祷他下次论述中国人的爱国心时,千万别拿汪精卫、李登辉说事。
    再来看第二条。周先生似乎以为现在全中国大多数人文化素质都达到他的水准了?为什么总拿自己的标准要求别人?这实际上和“我是性急的,总是说:‘洪哥,我们动手吧。’他却总说道‘No’,这是洋话,你们不懂得……”一样,只为炫耀自己而已。《莫扎特》时配音,换了同一段背景音乐,周先生就牢骚满腹了,抗议说“每一位指挥、每一位演奏家,对于同一首曲子的诠释会有不同,你若用卡拉扬的莫扎特录音,来取代玛瑞纳(该片音乐的指挥)的录音,可能连节奏都会有差异……”我只想说,你拿这段录音去问问普通人而非你这种“精英”,有几个听得出卡拉扬版本和玛瑞纳的版本有多大区别?电影是演给普通人看的,还是演给周先生您这种人看的?即使大家都知道您对古典音乐鉴赏力极强,也一定会更清楚如果电影只演给您这种人看是要赔本的。还有周先生认为外国女人说话频率低,配音配成女高音是“拿腔作调”。大概是草台班子听多了,或者对中国人的审美取向太不屑了。中国人认为纯情少女声音应该明亮圆润,西方人则喜欢低沉沙哑,这有什么对错高下?“忠实原片”是要在总体上忠实,比如《叶塞尼亚》里的路易莎,标准的纯情少女,可原片演员是哑嗓子,就这么出来说话?怕要让多数中国观众倒胃口(周先生自然不在此列),刘广宁的配音从音色上说没有“忠实原片”,但却使路易莎“纯情少女”的形象深入人心,这难道不是更高层次的“忠实”吗?
    最后,周先生为了证明配音片不如字幕片,通篇全是配音片的缺点和字幕片的优点,至于配音片的好处和字幕片的弊病,几乎只字不提,这样的分析怎能公正客观?以此法论,范志毅绝对是比马拉多纳更好的足球运动员,因为他比马拉多纳个儿高。其他方面?呵呵,我的目的是要论述范志毅比马拉多纳强,其他方面就不提了。对了,我还要偷偷告诉你哦,在国外,认为马拉多纳球踢的好是很“没文化、没品位”的,快改过来吧。周先生有妙语“如果采用字幕,翻译的质量问题仍然存在,但至少对口型的麻烦就没有了。字幕翻译也需要较高的技巧,最大的特点就是用字不能太多”,其实要对好口型还有办法,实在没办法,为完整表达意思,偶尔口型有轻微偏差也不大影响欣赏。可如果碰上语速快信息量又大的对白(这是很常见的),字幕怎么打?为跟上语速(跟不上更乱)不得不牺牲语意了,这样,对“原汁原味”损害更大的是字幕片呀(当然,周先生这样不用看字幕的不会有此忧)。
    其实,看看周先生的言论,如“中国配音演员觉得声音表演不过火不足以表现出应有的外国味”、“不少原文中的成语、俚语等,因翻译的水平有限,常常一个字一个字被硬译为中文,结果观众听起来有时似懂非懂,有时根本不知所云”、“我国的配音都是在录音棚里录制的,似乎只要发音清晰、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就大功告成了”……很明显,周先生要么不知道上译版《简·爱》、《虎口脱险》的配音是怎样的;要么确实知道,但由于对他的观点是致命打击,所以绝口不提。对于这种人还有什么道理可说呢?还有一点我十分困惑不解,既然“(配音)对我国的形象也会带来负面作用。当我们为自己的配音沾沾自喜时,老外却在背后作鬼脸,因为在很多地方,配音早已成为没品味、没文化的表现”(周先生原话),那为什么阿兰·德龙、高仓健、栗原小卷、派克这些世界级的影星都对这些损害他们角色形象,制造中国没文化没品位现象的配音演员赞不决口?难道他们这样不爱惜自己的羽毛?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拍中国配音演员的马屁,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精神!外国人他都是活雷锋!无怪乎这些精英知识分子对于外国电影任何一点加工都不能容许了,哈哈。
谁活着,谁就看得见! http://www.mtime.com/blog/483412/
大石头
禁止发言
禁止发言
  • 最后登录2016-09-22
1楼#
发布于:2002-10-21 07:33
驳周黎明论配音书兼臭知识分子批判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2楼#
发布于:2002-10-21 17:06
驳周黎明论配音书兼臭知识分子批判
周黎明是个鸟人而已,懒得和他去争辩。
看过他的一些影评,不过是从国外网站上抄点花絮、扒点思想罢了。
扬军
游客
游客
3楼#
发布于:2002-10-21 18:24
驳周黎明论配音书兼臭知识分子批判
我在《迷人的气息及其它》一文的结尾这样写道:“有那不大好琢磨的冒失的作家和教授还有他们的追随者,被人像扔耗子似的扔在配音网的街面上了……”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