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6498回复:17
经典回放第二十期《一人千声--毕克配音作品回顾专集》(下)
各位朋友晚上好,欢迎大家再一次来到配音爱好者聊天室,参与我们的经典回放节目,今天的第二十期经典回放节目,我们向大家推出《一人千声――毕克配音作品回顾专集》的下集。在上一集中,我们给大家介绍了毕克老师所配的一些译制片的男主角和他用声音再塑的银幕硬汉高仓健形象,以及他参与配音的译制片配角和反面角色。在本期节目中,我们将继续为大家介绍毕克老师主配的比利时大侦探波罗、毕克老师的旁白艺术以及他所配的一些动画片。
阿加莎篇 对我国的许多观众来说,阿加莎•克里斯蒂这个名字,是随着大侦探波罗的形象和声音而植入记忆的,作为英国著名作家,她的侦探推理小说《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阳光下的罪恶》等都曾被改编成电影,并在我国译制公映。在上海电影译制厂译制的《尼罗河上的惨案》和《阳光下的罪恶》二片中,毕克老师为男主角大侦探波罗配音。 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是一场配音的盛宴。在该片中,上译厂的配音阵容可谓生旦净末丑齐集,嬉笑怒骂愁皆俱。无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每个角色的声音都表现得惟妙惟肖。波洛之睿智幽默,瑞斯上校之诚恳谦卑,林内特之冷酷高傲,杰基之歇斯底里,奥特勃恩太太之轻薄颠狂,罗莎莉之纯洁善良,弗格森之装腔作势,范斯泰勒太太之趾高气扬,鲍尔斯之怪脾气,路易丝之低声下气,潘宁顿之阴险狡诈,贝斯纳大夫之自负迂腐,塞蒙道尔之做贼心虚,老师们配来是如此的自然而又传神。而用苏秀老师的话来说,毕克所配的波罗,则更是该片最大的亮点。毕克把波洛迟缓、慵懒、傲慢、精明的性格气质发挥得淋漓尽致。一句“我,赫克尔•波洛,著名的比利时侦探……”便是名副其实的绅士派头,其功力非寻常人所能及。而最后那一句:“女人最大的心愿是叫人爱她。”则又是如此的意味深长,让人回味。 请听风之弦的文章《波罗――毕克》,原载于中国配音网,由江湖不笑生朗诵。 苏秀配的奥特波恩太太很到位,她听到琳奈特的死讯,心中很高兴,因为这正合她的心意,波洛见到她时,她谈笑风声,兴高彩烈,与波洛他们打招呼时的一声:呦--喝。及其后的大谈鸡尾酒,充分表露了她的情绪。 虽然波洛对奥特波恩太太有怀疑,但在盘问时,波洛还是很有分寸的,给予相当的尊重。口气是活泼的,既象在开玩笑,又颇见锋芒。 一开始,他并没有提起案件,仍是很有礼貌地虚与应对,谈论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迫使对方主动问起。 他的回答却是"一切正常,象常说的那样。"话说的很含蓄,让对方无法捉摸。 奥特波恩太太没有办法,就满怀激情地对案件发表看法,试图表明自己与案件无关,这正是波洛所需要的,他顺着话题:"对,是这样,不过,也完全有可能是另有动机的别的什么人。"有赞同,有试探,也有暗示。 对方质问,他也毫不回避,"你--奥特波恩太太"。 "你在说什么呀!"从中可以明显地听出不快, 但波洛并未放弃,针锋相对的指出对方的心事:对死者不存在诽谤。一句话把对方驳得哑口无言。 直至离开奥特波恩太太,他仍是一位彬彬有礼的上层人士:如果我们打扰了你,我们深感不安。 但对路易斯就不同了,因为对方是个仆人,所以波洛和她说话就不那么客气, 甚至不礼貌地打断她说话"得了得了得了路易斯,你要说真话,不应当说假话。" 从这句居高临下的话中可以听出双方之间社会地位存在着差距,但从"请坐吧"中又可以见波洛的修养。 指出贝斯那大夫的嫌疑时,他的语气里充满了自信和挑战:怎么不能?你有充分理由杀她。大夫辩白,他又一针见血地指出对方的动机:那你就毁了! 而于鼎配的贝斯那大夫在询问案情时搭讪的语气也很到位,把他想了解案情又担心被怀疑的心情表现了出来。 总体来说,因为案件尚未侦破,所以他用的还是推测语气。 最精彩的还是在分析案情时。 毕克再次展现了他的声音表现力和控制力。 “夫人们,小姐们,先生们,该收场了”开场白说的字字清晰,胸有成竹。 他的声音随着对案情的复述和推理,不断地变化,“杀死她的可能是某个名誉被她破坏了的人,或着家庭被她父亲弄得破产的人,或者某个一心想要盗窃的人,或者某个对别人继承大笔遗产不满的人,或者某个竭尽全力想要挽救她的母亲免遭破产的人,或者某个提心吊胆怕暴露他欺骗行为的受委托的人,或者某个对旅客谁是谁都弄不清的人。”一口气说了七个或者,但每一句所用的声调并不完全相同。这段话他说得相对较轻松。 对案情的分析,细致、大胆、却又条理清晰。 他先从案件发生前说起,虽然此时谋杀尚未实施,“另外我记起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非常”二字说的很重,因为这是证明蓄意杀人的关键,同时也提醒观众,从案发到侦破的时间“在昨天七点钟半开晚饭之前,犯罪的计划就早已经商量妥了。” “于是我开始回想最初让我疑惑不解的是,……为什么不把枪留在多尔太太的客舱?”这句很长,毕克把它作了断句,却又字断意连,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 在分析案情的过程中,有思考,有提问,也有对话,这就避免了大段的陈述所造成的沉闷。 “假如我睡不着觉,假如我在甲板上,也许我会看见那个凶手进出我太太的客舱。她这些话究竟说明什么?她说这些话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呢?”这里的问句毕克说得很有味道,象是问在座的人,又象在问自己。 而他破解路易斯话里的谜时,用的竟也是暗示的的口气。 “多尔只需要两分钟,他脱了鞋,从沙发底下捡起枪,……他沿着船的左舱,飞快地跑去……”对多尔做案过程的复述,说得轻而急促,形成紧迫感,让人仿佛看见凶手急速奔跑的身影。最关键的杀人经过他没有说,却恰到好处地给听者造成了一种窒息的感觉。 整段陈述时而沉着,时而迅捷,时而轻柔,时而激昂,并偶尔有停留,给听者留下了思索空间。 就这样,毕克先生用他独特的声音塑造了一位观察细致,思维缜密,又很有修养的大侦探波洛形象,并将他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请听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中毕克老师的配音片断。 请听笑谈表演的一段《尼罗河上的惨案》配音片断。 根据阿加莎另一部推理小说改编的电影《阳光下的罪恶》,和《尼罗河的惨案》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同样是一桩发生在风景如画的旅游胜地的谋杀案,死者同样是一位美艳动人的女郎,而她又同样树敌很多,同样地卷入了一场三角恋爱,在结尾,大侦探波洛同样有着一大段精彩的案情剖析,毕克老师在本片中再一次为这位比利时侦探配音,他对角色的诠释正如波罗一贯的风格――-丝丝入扣、滴水不漏、无懈可击。 请听《阳光下的罪恶》中毕克老师的配音片断。 下面请听毕克老师写于二十多年前的一篇文章《从“1+1=1”谈起》,原载于中国配音网,由云翔天朗诵。 从“1+1=1”谈起 •毕 克• 大家知道,译制片配音,就是在原片演员已经塑造好的视觉形象基础上,运用嗓音语言塑造一个与之统一的听觉形象。这就要求我们在运用嗓音语言塑造人物时,必须完全按照原片中的人物模样,在其性格色彩、感情层次、语言节奏等等的严格制约下,亦步亦趋地进行。这样,才能达到“一体化’的要求。如果排列成式子,那就是:1(视觉形象)+1(听觉形象)=l(视听高度吻合的人物形象)。 忠实于原片、忠实于原片中的人物形象,是我们译制片配音的创作准则。因此,绝不能简单地将配音理解为依样画葫芦。因为,单纯模仿,充其量也只能达到所谓近乎形似的程度;而塑造一个人物如果仅仅是展现其躯壳(如果声音也是躯壳的话),而不能揭示其灵魂,那这个形象是不可能有生命的。 配音要达到神似的境界,关键取决于对人物的理解。就象练习书法一样,如果停留在描红阶段,只是不加思索地照描粗细,恐怕怎么也成不了书法家。即使有达到了临帖的程度,但如果对字体的风格不进行仔细揣摩和深刻理解,那么临磨得再像,也只能称其为书法匠。 在理解的基础上,还要千方百计地向角色靠拢,而不能反过来硬让角色迁就我们配音演员。我们配的影片来自不同的国家,接触的角色性格也是各具其色的。当然,我们配音演员不分青红皂白地自说自话,这种情况是不大有的。但是那种只做到好坏分档,文武有别,塑造标签式人物,属于类型化的配音却不算少,还有一种以一当十、以一当百,仅仅把自己置于不同情景之中,来抒发自我感情的配音,也是常有所闻的。严格说起来,这只是配音演员本人所具有的各类情感,在不同影片中借了不同角色之名,不断地行自我重复流露之实罢了。尽管有时似乎也能给人一个所谓统一的人物形象的感觉;其实,这却是个错觉,因为这个人物形象和原片演员塑造的视觉形象的主次位置变了,关系也变了,变得不是加法而是减法了。如果排列成式子,那就是:听觉形象的l-视觉形象的1-视听高度吻合的人物形象-l。 配音演员,在语言声音的可塑性方面、在人物个性的探索方面,几乎每星期都面临一次具体的考试。影片中的人物是各有其貌的,具体的,他们的性格不同,处境不同、人物关系不同……反映出的态度自然是各不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演员在两部影片中扮演性格相近的人物,也肯定会有细微的不尽相同之处。如何去捕捉这些蕴含于人物内心的异点,争取每一次的考试及格,是需要化费相当艰苦的劳动的。 要想能在经常的考试中,取得几次好成绩,使“视觉形象的1十听觉形象的l=?”这道题能得出比较满意的答案,即得出“比较吻合、统一的人物形象的1”,哪怕只是答出几次,也需要我们抓紧一切时间来“备课”,认真对待每次的新课题,更上一层楼。这是一个需要我们毕生为之作出不懈努力的艰巨任务啊! (此文原载1982年第7期《上影画报》杂志) 旁白篇 在上译厂、在整个配音界、乃至在全国,毕克老师的旁白是被公认的一绝,堪称首屈一指。他的低音沉郁浑厚,下潜极深,声音运用松驰自然,语速不急不徐、娓娓道来,不仅吐字清晰,而且情感把握恰如其分,不温不火、让听众感觉他的旁白既生活化、口语化,同时又有立场、有激情,但却丝毫不显夸张。可以说,毕克老师的旁白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正如尚华老师曾赞叹的:“毕克的旁白无人能及,太经典了”。 介绍毕克老师的旁白作品,首推的是他为电影《悲惨世界》所配的旁白。在该片中,他的旁白时而低沉、时而平缓、有时象海涛般辽阔,有时又象溪水般细腻。他每次提到巴黎,提到革命,都仿佛是在见证苦难,悲悼历史。“他安息了,冉.阿让幸福地死去,因为他真正地活过,他把他的精力、他的爱、他的美德献给一个人,把这个人从悲惨的境遇中解脱出来,当这个人走进了生活的时候,他死去了,正象白天消逝、夜晚来临一样。”从毕克老师这全片最后的一段旁白里,我们仿佛听到了雨果对于他笔下这个平凡而崇高的人所致以的深深的敬意。 请听毕克老师在电影《悲惨世界》中的旁白。 下面请听房哲南的文章《与毕克喝午茶》,选自中国配音网,由甘果瓦朗诵。 这个夏天上海少见的热,无论在街上的哪一个地方,你都能感受到温暖无微不至的关怀。 又是一个星期天,望着明媚灿烂的阳光,实在有些望而却步。既然不打算出去了,趁此机会打扫一下房间也好,于是打开CD,调高音量,乐曲就从音响里慢慢地流淌出来,和着我的麻利却仔细地打扫,家务劳动的枯燥感一扫而空。终于干完了,一身汗也是免不了的,可房间委实干净多了,那么准备犒劳一下自己吧。 从浴室走回卧室,空调已经将房间变得凉爽。整理了一下旧磁带,挑出几盒,收拢窗帘,倒上一壶绿茶,眯起眼睛享受一下极品声音的精神抚慰这个主意想来还不坏。其实我不太经常喝茶,一喝则看世界的目光和心情俱变。且就着好音喝一回。 一口清茶流入脾胃,从毕克先生演播的《死魂灵》开始喝。 古人有云:书非借不能读也,说的极是。几年前买的小说,白净的脸庞由于缺乏关爱与呵护已经逐渐开始发黄,唉,想到这里免不了发发慨叹。那时不懂,只觉得果戈理的文字甚是难读,又有些神经兮兮,费劲地坚持了几十页,终于放弃了。现在,好像知道一点点了。毕克的声音就像磁带上的照片一样显得有些苍老,但是依旧那么稳重。“我们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名叫‘巴维尔•伊万诺维奇……乞乞科夫…’”那种缓缓道来、语调谐噱的状态,似乎更像是在用一个笑话来轻轻揉搓着听众的心,博然沧桑的音色,像船桨一样徐徐插进我的脑海深处,推动我的思绪前进,甚至让我感到自己才是故事的叙述者,多么奇妙的感觉啊!在停顿的时候,又像稳稳地在心水中沉下一颗锚。我闭上眼睛,不由得想起已然身在天堂的毕老,时间哪,你为什么不能走得慢一些呢?这样想来,浓醇的声音里便添了些凄清的感觉,超尘的向往和人世里的苦痛融成一片苍凉。 毕老,喝杯我沏的茶吧。 举杯相交之间,声带已经不甘寂寞,叶公好龙般的发出追随的声音,想象着自己也身在母亲子宫般静谧的录音室,播讲着这流芳百世的故事。毕老先生透过隔音玻璃向我发出赞许的微笑…… 各色人物依序粉墨登场,他们和乞乞科夫一起攀升,愚蠢地执着着可笑的闹剧。当真那么好笑吗?似乎只有一声声叹息吧。高潮到来了,丑角们的折腾到白热化的当口,突然蓦地消散了,在空洞的繁华如锦和混乱喧嚣之后只有回归荒芜和萧条,这样的故事在这样的年代,每天都在发生。毕克的声音逐渐变的稀薄寒冷,像北风吹落秋天的第一片树叶,却不带一丝留恋。结尾处犹如丧钟的鸣响,象征着那个时代悲哀与动荡,象征着故事作者生活的不幸与悲剧。人的声音果真能达到这样的极限吗?平直处像路,深邃处像大海。这正是那个杜丘东人,细腻温柔与正义坚强并重的男人的中文代言人,他创造出一个迷人的声音乌托邦引诱着人的灵魂。不错,有时倾听是需要勇气的,你把自己的情感交出去,任它给喂养得茁壮而陌生,这中间会有多少孤独和挣扎。当这难以置信的声音牵动着血液在体内翻滚的时候,我得慢慢喝下茶杯里的风暴,在这股滔滔热流的支持下才有勇气跟它面对面。 也许毕克的声音也不过是些人类声音中的一种,多了些真挚、柔和而纯净和技巧丰富的歌唱性,它们不是神启,而是雕凿自工匠之巧手的艺术品,非但不容易让人冲动和狂热,而且要求人先以忍耐之心对待那些繁杂的复调。可它们为什么突然长得这么高,长成了天空和世界,成为我的心情和眼睛呢? 窗外,风起风落,白云行止。树梢轻轻颤抖,好像毕老那种微妙的颤动。我曾经好多次默默凝望这座钢筋水泥筑就的森林的清晨和黄昏,有时会觉得那些美妙的声音似乎也同树和云对话。毕克的波洛在人前显得倨傲,但毕老实际极为谦逊,而且,似乎不曾想到为了自己的作品多获得些声名或演出机会力争什么。可听他的声音,这个人掩盖了多少内心的浪漫和冲动呀。“歌柳繁华”、“温柔富贵”,他的声音里都有,却也可以毫不犹豫地接过一杯小可的苦茶,同情地听外行人的寂寞低吟,跟人一道“以音韬忧”。 阳光映着高高的玻璃杯里绿色的残茶,我将磁带换了一面——《基督山伯爵》。绵长沉重的世界被猛地撩了起来。阳光顿时犹如曝雪,清澈而美丽东西都是玻璃,碎裂的刹那都会发出尖利刺耳的巨响。幽暗潮湿的伊夫堡,每一块砖头都参透了恶意的真谛,这带着叹息的声音足能使任何佳酿变苦、变毒。 毕老果真是一个“伟大的配音演员”么?“伟大”两个字不适合他,我固执地认为他的生平没有邱岳峰那样具有传奇色彩,因此声音不如邱岳峰那样一开口就光芒四射。但是,音中有情深千尺,他的声音如脚印中的草籽,茶杯里的茶叶,内蕴悠远,虽变化万千但依然穿着绝不华丽的衣衫,就像走在我们身边的一位普通老人。 时光淡淡,佳音潺潺。 无论毕克的声音有多么深湛宽广,此时此刻他就是我的一个湿润的下午,一杯绿色的茶。晚上,本来我想去看一场电影,还是算了吧。够了,下午有毕老作伴,精神上极大的满足是不言而喻的,不必贪得无厌。也许,在跟毕老尽兴地喝一个下午的茶之后,我应刻意的静默几天,任那声音“暗随流水到天涯”,直到再一次的随缘而至、相逢一笑。 除了为译制片旁白,毕克老师还为为数众多的国产片担任了旁白,请听他为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农村题材喜剧片《儿子、孙子和种子》所配的旁白。 在著名导演谢晋执导的影片《芙蓉镇》中,毕克老师也有一小段的旁白。那是胡玉音分娩之际,谷燕山看到女军医的红色领章和红五星帽徽,回忆起解放战争中,他手持机枪,向敌人阵地射击时高呼:“为了新中国,前进!”时的话外音,从这一小段旁白里,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毕克老师通过旁白所表现出的那种深沉却又无法抑制的激情。 请听毕克老师的这段旁白。 在毕克老师为之旁白的国产片中,最为观众津津乐道的当属电影《少林寺》和电视剧《围城》了。大部分三十岁以上的观众都还记得当年《少林寺》在全国公映时的盛况,可以说,正是这部由上译厂配音的武打片,才让90%的中国观众从此知道了嵩山少林寺,知道了李连杰。在本片的开头,毕克老师的旁白采用的是纪录片式的口吻,他把少林寺的历史和发展交待得简洁清晰。 请听毕克老师在电影《少林寺》中的旁白。 请听云翔天表演的《少林寺》旁白片断。 “围在城里的人想冲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这句杨绛老师对于小说《围城》的总结,通过毕克老师之口,早已家喻户晓。在电视剧《围城》中,毕克老师的旁白极具特色,他通过忍俊不禁的方式将钱钟书式的幽默悄然地传递给观众,也把作者言语间蕴含的嘲讽诠释到了极致。据说,这也是毕克老师的最后一部作品。 请听电视剧《围城》的旁白片段。 毕克老师所配的动画片人物也同样是栩栩如生、可圈可点的,这些可爱的人物给无数的孩子带来了欢乐。比如,他在美术片《阿凡提》中的配音,从容不迫、妙语连珠,把一个整天骑着小毛驴,机智、正义、风趣、幽默而又无所不能的阿凡提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网友心中的阿凡提,摘自百度阿凡提吧,由小玉朗诵。 每回一提起《阿凡提》,第一个想到的不是翘胡子的阿凡提大叔和他可爱的小倔驴,也不是胖乎乎的巴依老爷和他的胖老婆,而是阿凡提的幕后配音——毕克先生。 无法想象,如果不是毕克先生,木偶阿凡提能否给我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毕克先生磁性而独特的嗓音中不仅散发出安全的温暖感,而且还透着一股狡黠,有时又渗着一股邪气,让阿凡提同时具备天使与魔鬼的特点。似乎《阿凡提》之后,中国就再也没出过这么好的木偶动画片了,这部片子既搞笑好玩,又惩恶扬善,而且人物造型、制作都极为精良,各有各有的特点。长大了再看,觉得每一个角色都是那么可爱,都那么富有表情。随着时代的变化,当初再美再好的东西,都会被逐渐遗忘,仔细想想,无论对成人和孩子,看阿凡提的好处之一,就是能享受到快感,在最简单不过的动画世界里,黑白一目了然,富人都是非蠢既笨,而且大多形象夸张,总是要被聪明的穷人耍弄。《阿凡提》强调的不是想象力,而是美丑,其实,阿凡提以及许多反映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童话都可以看作是对我们那一代最初的正义感和道德观的教育之一。 据说阿凡提的百集电视版已经开始筹拍,而对我来说,一定不会再有当年的感觉了。 请听毕克老师在美术片《阿凡提》中的配音片断。 动画片《小红脸和小蓝脸》,讲的是两个牙细菌在一个不爱刷牙的孩子嘴里安家落户,把他折腾得死去活来的故事。毕克老师在这部动画片中的声音和蔼亲切,就象是大人坐在孩子跟前讲述一个精彩有趣的故事,然后告诉孩子,一定要注意口腔卫生,认真刷牙。 请听《小红脸和小蓝脸》的片断。 在日本动画片《龙子太郎》中,毕克老师为台词不多的黑鬼配音,虽只是寥寥数语,但却把黑鬼的笨拙愚蠢勾勒得惟妙惟肖。 请听《龙子太郎》片断。 美术片《天书奇谭》,也是上译的鼎盛时期的一部佳作,那里头的每个人物,都被上译厂的大师们配活了,毕克老师在该片中为袁公配音,他对待蛋生既象慈父又是严师,对狐妖疾恶如仇,对天庭则愤慨又无奈。这是一个极具正义感,并且敢作敢当的人物,特别是片尾面对追捕他的天将所说的那句“我犯了什么罪?”是如此的掷地有声,如此的大义凛然。 请听美术片《天书奇谭》片断。 法国动画片《国王与小鸟》改编自安徒生的童话《牧羊女和扫烟囱工人》,是法国动画大师巴拉莫闻名世界的经典之作,它的诞生标志着欧洲动画的崛起。这部动画片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引入中国后,成为一代人心中的美好回忆。毕克老师配的小鸟,是片中的灵魂,它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慈爱大度,那深沉而磁性的声音与小鸟的果敢机智一样富有戏剧性。 请听《国王与小鸟》的配音片断。 采访篇 毕克老师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他用声音塑造的人物形象,但是,以他本人面貌出现的音频资料却非常非常少,我们仅仅能找到一段毕克老师在一九九五年接受营口电台记者采访时的录音。在这段采访中,毕克老师对于年轻演员的进步表示了由衷的欣喜,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对配音事业深深的眷恋以及因为晚年没能再为译制片配音的淡淡的遗憾。 请听毕克老师的谈话录音片断。 毕克老师离开我们已经四年多了,但他把深沉内敛、几近完美的声音留给了我们,把父兄一般的坚强、高大、正直、果敢、隐忍、宽厚、善良、智慧留给了我们,让我们在无数个寒冷的夜晚感受到了温暖和明亮。 想念您,毕克老师。 制作人员名单 策划 李多多 串词 李多多 资料 我恨君生早 李多多 音频制作 李多多 三点水 江湖不笑生 GIF图片制作 我恨君生早 配音片断表演 笑谈 云翔天 影评朗诵 江湖不笑生 甘果瓦 云翔天 小玉 主持 芝宝 音频播放 我恨君生早 贴图 我恨君生早 江湖不笑生 合成 我恨君生早 |
|
1楼#
发布于:2005-09-20 07:38
昨天晚上,我放片头的时候有个朋友说:大哥,您放的曲子让人感到忧伤。一句话让我不禁差点落泪,是啊,听着那幽婉的曲调,回想起以前那些撞击心灵的声音,再看看现在,能不让人感到些许的凄凉嘛。可我们的为什么不能为我们的配音事业做点什么哪,回忆固然重要,但我们不能生活在过去,这一年来我悟住一个道理那就是那句名言:欲穷愈坚,不坠青云之志。
|
|
|
4楼#
发布于:2005-09-20 15:53
可惜没有赶上,应该很不错的吧
|
|
|
6楼#
发布于:2005-09-22 17:37
这些东西哪里可以听得到?
|
|
|
7楼#
发布于:2005-09-22 18:40
老大,没看见穆站的“点击下载”吗
|
|
|
16楼#
发布于:2008-05-12 20:21
还喜欢
|
|
17楼#
发布于:2008-05-14 22:16
好帖子,支持一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