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2310回复:41

买到《电影往事》,摘录童自荣、曹雷、美影厂文章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9-05-04 09:01


   《电影往事》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版次:2008年12月第1版
    定价:98元(上、下册)



童自荣:我一生从事的是自己
最喜欢的一份工作

                                                                 口述:童自荣
                                                                 采访:许春辉、唐旻红 整理:许春辉
                                                                 时间:2007年5月25日
                                                                 地点: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童老师,您参与配音的中外影视片非常多,有统计说超过了1000部,您自己统计过吗?

        我是1973年进入上海电影译制片厂的,到现在有30多年了,大概参加中外影视剧的配音有1000部,配主要角色的有300多部。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大家一直牵挂着的片子像《佐罗》、《黑郁金香》这样的有十来部,和总的量比较起来,蛮惭愧的,不多。但事实上要把每一部影片都配得像《黑郁金香》那样成功,对我来说也不可能。

        您配音的第一部电影是什么时候?怎么会参加的?
 
        我现在印象深的倒不是第一部的影片配什么,那一定是个小角色,跑龙套的。我印象深的,是我自己的情况比较特殊。因为从高中开始,到1973年跨入上译厂,我实现了我的理想,我的梦想,圆了梦,我已经差不多期待了12年,这样的状况在其他同事们身上没有出现过。可能在我这个年龄,把配音这样当回事,这样痴迷,有没有第二例啊,我都怀疑。我印象深的倒是这个。

        我是出生在解放以前,1944年生的,但主要的成长经历都是在解放以后。说起来,圆了我的梦,那是我们老厂长,如果没有他点头的话,我大概永远也跨不进上译厂。这个我不会忘记,从这个角度说,他是我的恩师。尽管我们没有拜师这种仪式,但他在我心目中,是永远难忘的。当然,这个厂是国家的,是党领导下的一个国营单位,因此我也挺感激党的,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能够当一名我向往的配音演员。

        我的想法是,如果说要报答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我们的老厂长,最根本的就是要把自己的一份工作做好,把业务做好,这是最好的报答方式。从工作上说,我不是神童,也不是万能的,我有我的优点、特点,但同时,我也有我的局限性和缺点。总的来说,我对工作是下了工夫的,不管角色大小,我是下了工夫去做的,尽力而为,这点我现在比较欣慰。这几十年的工作没有白做,生活没有白过。可以说就像保尔,他谴责那种碌碌无为、平庸,我还不是他所谴责的那种人,我的生活、工作比较充实。
 
        当年您到上译厂,是陈叙一厂长挑你进去的吗?

        我的情况是这样的:我是1962年进入上海戏剧学院的,读了4年话剧表演系的本科,1966年毕业,开始的时候是分配在学校里,至于将来是当老师还是做其他的工作,一直还没有定下来。1967年正式分配的。有的同学分到了外地,有的同学分到了上海的话剧单位,我和几个同学留在了学校里,校领导原打算是把我们将来作为教师使用的。到了1973年,学校有了新的规定,就是我们这批还在学校里的人都要重新分配。这个时候不能说是个机会,上译厂如果不要我的话,等于机会也就没有了。正好这个时候,上译厂要吸收新鲜血液,吸收和培养年轻人。我就把自己的心愿,多年来藏在心里的愿望告诉了学校的领导,请他们直接和上译厂联系一下,把我的心愿反映给上译厂,看能不能让我参加到配音的行列里面。结果,我是如愿以偿了。

        那您有没有和上译厂的人见面?

        见面应当说不是起主要作用的。比方说李梓。我是通过关系和她约见了一下,到她住的地方,让她听一下我的音色和普通话发音。我估计,她也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那是老厂长整体的规划和培养设想。我非常幸运成为了当中的一份子。这个给我的印象是刻骨铭心的,我做梦做了整整12年。

       为什么说是12年的梦想呢?

        从高中,大概高二的时候开始的。我受到的影响主要是上译厂的配音演员,那些老一辈的配音演员对我的影响太深了,他们身上展现出来的魅力,以及由此对我产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远远超过了电影演员。以前放电影是有说明书的,是一张纸,上面有简单的剧情和演员的名单。我只要一看到说明书,只要一看到上头的名字,邱岳峰、毕克、尚华……我就热血沸腾,心跳加速,就会有这样的反应。会去排队买票看。那会儿还在高中呢。高中毕业时,我还没有勇气自我推荐,我就写了一封信给当时的一个导演,结果石沉大海。但我并没有放弃,我下定了决心,决不放弃。

        高中毕业以后,我想,暂时先考上海戏剧学院学话剧表演,我的目的是第一个先学基本功,第二我能不能考取,这也意味着我有没有做演员这方面的素质,这是一个考验,结果又增加了我的信心,因为学校把我录取了。

        我呢也没有演过什么戏,完全像是一张白纸。但是一张白纸的话,老师反而喜欢,容易改造,就像毛坯房的装修比二手房更加省力。就怕你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油了以后,老师很难改造你。所以4年大学,我学习台词的基本功,学声线啊,学用气啊等等,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将来当一名配音演员,这和其他的同学可能都不一样。而且我当时性格比较内向,不爱多说话,同学们后来知道了都大吃一惊,说你这么痴迷幕后的配音工作啊?

        我对自己有分析,这份工作符合我的个性,我个性比较内向,不活跃,当演员很吃亏,我的音色通过话筒的效果会很好。但是后来,1966年大学毕业了,一直到1973年都没有机会。那段时间,我没有一天不在做这个梦的。如果我的梦不再做了,也许以后就放弃了。还好,因为我下了决心,觉得一个人一定要做自己最喜欢的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能量发挥出来,如果能够这样的话,是蛮幸运的一件事情,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大多数人应当说都做不好。
 
        我一生从事的是自己最喜欢的一份工作,因此,所有的这一切都使我非常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我会下工夫,会全力以赴,会用功,像我们老厂长提倡的那样,人人要下工夫。演员要下工夫塑造角色,翻译要下工夫翻出有味道的本子。倒也不是我境界那么高,像党要求的那样大公无私,事业放在第一位。我自己是下意识的,实际上我就这样做,既然这个工作我喜欢,其他的我都可以不在乎。当时有人就不大理解,说你躲在幕后,名呀、利呀的都没有。我说我根本不在乎,名不去想它了,利更不想了,你让我在上译厂做一份工作,哪怕你老让我跑龙套也没关系。

        我刚去的时候还真的不太适应在话筒面前的生活,“文革”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像游行喊口号要轮到我的呀,声音就冒了高。我本来声线就不是太宽的,再冒高的话,声音松不下来,对在话筒面前塑造角色很不利。为了克服一些坏的毛病,适应话筒面前的生活,我整整磨练了五年,跑了五年的龙套,简单地说,就是这样。幸好我是不在乎的,你哪怕老是让我跑龙套,我也不在乎,只要能够让我在上译厂工作,只要能够跟老一辈的演员在一起,生活工作在一起,我就心满意足了,这是我那个特殊的心态,倒不是我的境界怎么高,是特殊心态造成的。

        这时候还没有配过主角?
 
        没有。五年以后,也是我们老厂长看我到火候了,才安排一个美国科幻电影《未来世界》的男主角给我。

        这是您配的第一个主角?
 
        对。应当说是我配的第一个主角。这以后,连续不断地配主要角色。以后的心态,也不是好像已经配上了主角,就一定要配主角,没有这样。需要我做什么,我都可以做,可以继续跑龙套,也可以配一些非我莫属的主要角色。当然,我这时候配的片子大大增加了。

        您是1973年开始从事配音工作的,已经是“文革”后期了,您能谈谈当时的情况吗?
 
        回忆起来,我刚刚入厂时,“文革”还没有结束,我印象挺深的,就是那个时期基本上搞的都是内参片,北京方面要的,非常可能是给他们样板团作参考的,安排我们来搞。那时候,还有五七干校,我们在那儿劳动,一有这样的任务,赶快把我们召回来,等到工作一结束,又把我们下放劳动了。
 
        那五七干校时期一直就这样来来去去?

        是,五七干校是我们劳动改造的一个基地,也幸亏有一点内参片,我们就还有些业务,好像“文革”中相当长时间也没有脱离业务,不像有的拍电影、演话剧的演员几乎都没有机会登上舞台,他们荒废了相当多。我们厂的业务比较多,有时还挺忙的,要赶啊,突击啊什么的,有时还要加班,通宵达旦地做。

        那时的片子也是各种各样的,有些还比较强调艺术趣味和艺术性,像《简爱》,那是1972年配的,我还没进厂呢。1973年以后,厂里配了一些有影响的片子,像《音乐之声》。那时我已经进厂了,开始跑龙套了。还有日本电影《战争和人》,是山本萨夫蛮著名的一部片子,配前两部时我还没进厂,我进来的时候刚好配第三部,我配的角色还不算跑龙套,有一定的分量,和刘广宁是一对,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角色。讲一个大学生被征入伍,到中国打仗,后来被俘虏了。刘广宁演我的对象,以为我战死了,痛苦得一塌糊涂,后来才知道我还活着,参加了反战工作。这个片子的阵容也是蛮大的,导演也下了功夫,有反战的意识。在我以前配的一些片子中,也有一部分是美国黑白片,三四十年代好莱坞的片子,包括名著改编的片子,包括娱乐片。总之,参加了一些片子的配音。那时候我们特别严格,不参加配音,你连看片子的机会都没有。

        只要参加配音,就能看片子?
 
        这倒是的,哪怕从头到底只说一句话,你也算参加工作了,也可以看。

        这样的话,你跑龙套跑得挺多的,看的片子也应该不少了?

        看了很多。我是南方人,容易南腔北调,有些字发音也不准,除了生活里向老一辈学习普通话外,我还努力积累经验,经常站在录音棚里,看老一辈配音。一般的演员不会这样做,但我想我是学生,就应该向老师们学习。所以,没戏的时候,我经常跑到棚里看邱岳峰老师、毕克老师他们怎么配戏,都是一些非常好的学习机会。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我自己站到话筒面前,一次一次地感受,一次一次地好好感觉,把握每一个细节,不放过哪怕一个字、一句话、一个名字。

        您配的日本电影《蒲田进行曲》、《绝唱》都非常经典,不仅艺术上非常出色,且在当时中日交往刚刚热起来时,对中国人民了解日本文化、同情日本平民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尤其《绝唱》是一部典型的反战影片。能说说当时配音的感受以及社会反响吗?

        “四人帮”粉碎后,有一批日本影片进来,包括《追捕》、《望乡》、《风雪黄昏》、《绝唱》,当时我们没有什么政治方面的想法,这就是一个工作,来了一部片子,我就好好地把安排给我的角色塑造好。

        《绝唱》这部片子是反战影片,讲一个大学生因为环境所迫,参加了非正义的战争,侵略中国。他年轻的妻子在他从中国回来之前就去世了。最后有一个镜头,他抱着已经死去的妻子尸体,向森林的深处走去。这个片子给我的印象蛮深的,故事本身也给大家蛮深的印象,因为这里头有很动人的故事,涌动着很深的感情,特别是我配的这个角色。这个角色很不容易,一个原本要继承家业的有钱的大少爷,对爱情却是坚贞不渝,为了爱,他可以放弃一切。他是认真的,他爱上他们家的一个女仆,很不容易。
        我很为他的行为感动,很想塑造好这样一个角色。当然,配音中该来感情的时候,感情一定要出得来,这是很重要的。那时,我大学毕业不久,对那种感情比较容易理解,从爱情上来说,我也比较单纯,想法与角色比较接近,因此这个角色还是能够比较快地把握住。

        但是有一场戏,我印象最深,我有些不知道该怎么办。这场戏就是在答谢乡亲们的一个会上,他回来了,小雪呢已经去世了,他要答谢乡亲们这么多年来照应小雪、帮助小雪。原片里处理得好像表面上非常平静。我请教了邱岳峰老师,我说,像这样的情况,我该怎么来说这些台词呢,它有一大段台词。邱老师就说了一句话,他说,你心里头得有事儿!他的话对我有很大的启发,这场戏给人感觉你很克制,很含蓄,但是你的激情在你的心里涌动。要让人感觉到了激情,首先你的心里要有激情啊。对小雪的那份深情,对乡亲们的感激,这样的心情你心里要有,要酝酿,要培养出来,你如果心里没有,表面上你又非常克制、含蓄的话,那就变得真的是非常理智、非常克制、非常平静了,那就不对了,那就没有感染力了。

        心里需要有一份感动,不管什么角色,它都是第一位的,最重要的,不能把这个给忘了。你不能为了一个角色的个性鲜明,而把注意力都放在刻画性格上,这个最根本的、灵魂的东西,却把它忘了的话,那是本末倒置。实际上,配音也是做演员的工作,等于你是在配音棚里演戏,在塑造角色。你要塑造好角色,必须向这个角色靠拢,尽量去贴近他,这应当说和演戏是一回事。配音不是光有一个好音色就行了,有的朋友可能会误解,光讲音色,光要普通话好,以为这样就可以当配音演员了。我常常告诫他们,你们理解错了,一个好的配音演员首先得是个演员,会演戏,懂戏,然后才是普通话好啊,音色好啊,你才能去当一个配音演员。

       《绝唱》公映后有什么反映?

        观众来信常常提到,为这对年轻人的恋情所感动,对爱情的执著、坚贞,非常有感染力。在爱情片里,《绝唱》好像还是占有一定的位置的,包括后来日本的《生死恋》,也都是有影响的片子,大家也比较喜欢,比较认可。《蒲田进行曲》那是另外一回事,另外一种类型。

        那时日本电影在国内还是蛮红火的,大家也比较喜欢。
 
        日本也是东方国家,有些思想感情大家比较接近,比较容易理解,有些生活方式,表达感情的方式和我们比较相近,容易接受。

        在您的配音中,欧美电影占的比例还要大,其中,名著改编的电影不少,能谈谈当时的情况吗?
 
        在我的配音作品中,名著改编的电影应当说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从我的代表作的角度来说,阿兰•德隆演的那两部电影《佐罗》、《黑郁金香》是作为一种类型的代表作,《黑郁金香》比《佐罗》还要成熟。

        是指配音难度方面吗?
 
        不是难度,是我自己的感觉。有个同事说,你配佐罗还是蛮有福气的,我当时没在意,现在想想,好像我的机会还不错,因为佐罗也有其他年轻人可以配,这个角色给了我,结果佐罗到现在观众印象还很深,大家还牵挂着,这是一种机会。

        还有一种机会在我的身上体现出来,比方说,一部电影里面我还同时配两个角色,这种情况在其他同事的身上不多,这样的机会都给了我,像《佐罗》里的佐罗和假总督;《黑郁金香》里的兄弟两个;《铁面人》里的孪生兄弟;还有一部俄罗斯的电影,双胞胎,一个音乐家和一个开车的司机;还有一部印度电影,也是两个角色同时配。起码有五部以上的电影有这种情况,这方面我真的觉得挺幸运的。
刚才说《佐罗》、《黑郁金香》是作为一种类型的代表作,还有一种类型的代表作是《蒲田进行曲》,主角银四郎是一个花花公子,有点接近反面了,有些方面表现得虽然说不上是坏人,但要说不坏他也够自私的,让人不能容忍的是,为了不影响他的前途,他把已经怀了孕的恋人踢给他的好朋友,他的下属,这简是不可思议。他是被宠坏了,但他也有可爱之处,有苦恼,编导是这样塑造的。还有另一种类型是《希茜公主》里的博克上校,一个有些滑稽的、夸张的、有点喜剧色彩的这样一个人物。这样的人物与我生活距离比较大,因为我生活里一点也不幽默、不风趣,也不大开玩笑的,严肃得要死。但这个角色必须要很滑稽,很有喜剧的色彩,说话要幽默,所以一定要狠下功夫,达到塑造角色的目的。

        有一些名著配起来我觉得有深入的可能,有余地可以挖掘,就像《苔丝》,比较有艺术性,拍的画面、故事、导演的构思、人物的处理等等都很有深度。这样的片子,是我们最喜欢的。

        你个人比较喜欢这些名著片?

        是的,有深度,有画面,人物角色有很大的塑造余地,不是很表面的,可以深入挖掘。

        配音的时候会拿原著来对照吗?

        原著要看一看,片子是怎么样从原著里提炼出来的,这都是很需要的,是工作的一部分。但是最主要的,你得有很大的冲动、欲望,有一种内在的激情去塑造角色,你得把这个激情调动起来,归根到底,这个最重要。像《苔丝》里有的地方,比方像安居尔,我配的大学生,他从巴西回来了,要找苔丝,他求苔丝的母亲把苔丝现在的下落告诉他,要当面向她忏悔,求她原谅。像这样的台词,声音是发颤的,含着眼泪说的,表达他的那种心情。你不这样动情的话,那么你的台词说出来也就没有什么说服力,观众听起来会觉得愧疚的心情不是那么浓。感情一定要非常浓、非常浓,那才能够让这些台词听起来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我们都是动了真情来配的,尤其像这样的段落。

        《苔丝》拍得比较考究,再加上我们配音也下功夫,后来译制片好像得奖了。包括我配的《靡菲斯特》也得奖了。《靡菲斯特》也比较有艺术性的,但是也许一般的观众并不感到怎么好看,它描写人物比较深刻,艺术上是非常棒的,演员演得也好。主人公有野心,他为了演戏,为了得到观众的掌声、鲜花,为了当上院长,操纵整个剧院,最后出卖了自己。这个有才华的演员很可悲,也比较复杂,需要好好理解。

       有时需要导演提醒吗?

        因为我已经做到了,符合导演的要求了,导演就不用提醒我了。
 
        导演一般会用耳朵听着,也许闭着眼睛,就是听,你说的台词要让他感受到情绪的波澜和你的激情。实际上 ,我们所有的配音演员也就是要达到这个要求,说出来的台词,要让人感受到你的喜怒哀乐。你要人家感受到,首先你自己先要感受到,对台词要有感受。对台词的感受、想象,你自己要先做到。

        你本人性格比较内向,也没想成名,但后来配的电影越来越多,名气也越来越大,就这样成为了名人。

        客观上是这样。但我的心理状态是:没想到自己的一份工作还能够给观众带来那么大的快乐,带来那么多的艺术享受,这是原先没想到的。后来从观众跟我们的接触当中,或来信中了解到,原来我的工作还能有这样一个作用,我为此感到欣慰,很开心,很踏实。至于名的方面,还比较麻木。我只是为能给大家带去欢乐而感到高兴。另外,我比较清醒,我总感到有些作品还不是很完美,包括《佐罗》。因此观众很盲目地崇拜和赞扬我时,我心里会感到不大好受,会感到很惭愧。

        每部作品完成以后,回头看,自己都会发现一些遗憾?
 
        从我的代表作来看,我的遗憾相对少些,特别像《黑郁金香》,我后来自己看看,我觉得基本就这样了,挑不出什么大毛病了。《蒲田进行曲》银四郎这一角色,比较完整,该体现的都体现出来了。但和配音大师比较,还是有距离,特别是邱岳峰老师、毕克老师,他们之所以能称得上是大师,那就是他们的作品非常完美,有非凡的理解,非凡的表达,我们一般都挑不出毛病。他们配完以后,如果说还有什么毛病可挑,那只有我们老厂长才能看出一些,他有时会感到某个地方不满意,认为可以改一下。只有他能挑,能提出来,我们都看不出来。

        80年代是上海电影译制片的黄金时期,从您个人角度看,出现如此兴旺景象的原因是什么?
 
        80年代的辉煌要总结一下的话,恐怕特殊的大环境很重要。那时候想起来很有意思啊,好像看电影,特别是观看外国电影,听配音,是生活当中最大的享受。其他的娱乐方式还没有出现,比方说卡拉OK、打麻将、DVD都没有,电视还没普及。有这样一个大环境,因此使大家很容易熟悉我们。外国片子动不动就是我们配的,特别熟悉。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是我们老厂长在掌舵。他是一个特别痴迷于配音的人,他的信条是:一切从工作出发。所以他才能把工作做好,也使得大家有凝聚力,都会跟着他,以他为榜样,把创作的气氛搞得浓浓的,一心一意把工作干好,不在乎名和利。这样一个带头人,可以说是译制片领域空前绝后的奇才。他这样懂戏,这样地会做本子,会谈戏,会组织最合适的演员班子,说实话,现在再也找不到这样的人了。

        可惜他过早地去世了。这对上译来说损失特别大吧?
 
        1991年他开始生病,1992年就去世了。他生病后,厂里的工作基本上还是他在掌握,执行导演如果提出角色的名单,最后还是他拍板,至少尊重他的意见。最后鉴定的时候,他会提意见,如导演怎么来掌握,尤其是翻译的本子,怎么来改动台词。他患喉癌,声带开掉了,不能讲话。从他走了以后,上译厂明显走下坡路了,一年不如一年,大滑坡,这也是可以想得到的。没有他来掌舵、当家的话,上译厂每况愈下了。
 
        现在整个社会环境都变了,不像80年代,人们方方面面考虑、在乎的东西也多了。您个人的辉煌也是在80年代?

        应当说,我们个人的辉煌都是跟上译厂的辉煌联系在一起的,我所有的代表作都是在老厂长在世的时候完成的。说实话,我的一切都是翻译片带给我的。

        2003年,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节目请我去做嘉宾,我感到很光荣,因为不是每个演员都能得到邀请的。2005年底,在庆祝电影百年的活动中,我获得了一百个优秀电影表演艺术家的称号。这些都是上译厂带给我的。我相信,听我们上译厂配音长大的观众是不会忘记我们的。现在,我还看到一部分年轻人,受了父母影响,接触到以前那些经典的译制片,他们也开始喜欢了。

        您现在还从事配音工作吗?
 
        我是2004年1月退休的。在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节目上,有观众为我策划,我退休后做什么好呢?说最好去当老师,培养几个小童自荣。我当时这样回答,我最喜欢的还是为大家塑造几个角色,还是想配音。退休后想想,现在再参与一些配音工作,这当然也是观众的希望、期待,但我觉得这不应当是最主要的,我从前想错了。现在主要的应当是发现、培养一支像从前那样出色的配音演员队伍、导演队伍、翻译队伍,扶持上译厂,这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心愿。保护好上译厂的品牌,品牌不能倒,要继承老厂长的遗愿的话,目前最要紧的不是参与一两部戏的配音,最主要的还是下工夫培养年轻人。我有这样的想法,和厂里的想法也是不谋而合,厂里改制以后,新的领导班子也想到了这个问题,我们厂准备与上海戏剧学院联合起来,搞一个配音学校,我觉得这个事情至关重要,希望能早日落实下来。
 
        现在,我们的影视配音面对的形势非常严峻,的确要赶快把队伍建立起来。要让翻译片走出低谷,摆脱不景气,也许要走非常漫长的路,或者悲观一些,也许我今生看不到了。但我还是要在有生之年,尽可能地好好努力一下。
 
       谢谢童老师!


        链接

        什么时候译制片开始离我们远去?什么时候老牌配音演员一个个地调零?毫无疑问中国的配音事业正在以加速度走下坡路。这可以视为热力学第二定律在文化领域的有效例证。而最有反讽意味的是,有许多最精彩的译制片恰恰是在文化最荒瘠的极左路线时期完成的,比如说《魂断蓝桥》、《音乐之声》、《简爱》,那时是作为内参片供四人帮享乐的。像邱岳峰这样的我们最优秀的配音演员,用最严肃的艺术态度,配了大量的名片,给世界上最少数的人看。这些片子在文革后有一小部分终于流出来了,可是大部分呢?发霉了?虫蛀了?版权失效了?

        一方面是配音演员一代不如一代,连硕果仅存的老演员的质量也今不如昔。一方面是观众对配音越来越不在乎:管它呢,看懂了不就行了吗?别管对话质量,先问问电影院音响效果如何……

        从配音到字幕,从重语音到重音效,这是我们这个世界的发展方向吗?也许在全球化的未来,大家连翻译都不要了,那译制厂还不该关门?也许有一天电影会发展到一句对话也没有,全靠乒拎乓啷的音响效果,让大家爽到认不得回家的路。也许有一天我们发现电影只剩下动作片这一种形式,大家一见面就开打,或上床,懒得多废话。

        我们哀叹过文字的凋零,我们在哀叹语音的凋零。可我还是想守着我那些记忆中的美好的声音,做一个过气的语音中心主义者。
 
        ——严锋:《好音》《万象》杂志2001年第6期





曹雷:他们说,第一扇给他们打开
的通向世界的窗户是译制片



                                                              口述:曹 雷
                                                              采访:许春辉、唐旻红 整理:许春辉
                                                              时间:2007年3月27日
                                                              地点: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节选:


       当年中央和上海的电视台也播放很多译制电影和电视剧,其中不少也是你们制作的。

        是的。我们厂当时还经常接电视剧的配音任务,电视台的片子来不及做了,就交给我们厂里来做。我们厂把它承包下来,另外开辟一个小棚,是专门配电视剧的。中央电视台也常有电视剧交给我们厂译制,像《战争与和平》,虽然是部电影,但是中央电视台引进在电视里放的,那是我导演的。原来是5部电影,我们把它分成9集,把它拆成了电视剧长短。这部片子得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是很棒的一部片子。我们还配了好多狄更斯的作品,像《我们共同的朋友》、《老古玩店》等,都是为中央电视台配的。上海电视台也有一些片子交到我们厂里来做的,像《三口之家》、《快乐家庭》。

        遗憾的是一直到前几年,北京把所有地方台的国外进片权统统收走了,上海电视台就没有权进片了,“海外影视”栏目就此停掉,上海电视台译制部也就从兴旺走向衰落了。因为没活干嘛。

       现在国外进片权归哪里了呢?

        中央台啊。现在就是中央台他们做不了或来不及译制的,给上海电视台来做,所以现在他们只能有一搭没一搭的干活,译制部还在,不死不活的。他们现在在干什么呢?在把《开心公寓》、《老娘舅》这样的沪语片配成普通话,在干这个了。

        由于多种原因,上海译制厂告别了昔日的辉煌,让人痛心。你几乎经历了全部过程,大起大落。您觉得导致今天这一局面最主要的原因有哪些呢?
 
        以前,我们国家是有两个专业的译制厂,一个是1957年成立的上海译制片厂,一个是长春电影制片厂里的译制厂。这两个厂的机制实际上还不太一样,我们是从上海电影制片厂脱离出来的,最早是一个组,后来正式成立了译制厂,和上影厂没有关系了,都是属于电影局下面的单位。而长春的译制厂始终属于长春电影制片厂,是长春厂下的一个搞译制片的分厂。所以和我们厂比起来,某些方面它有优势,因为除了演员和导演之外,它的人员、它的录音棚,其他的一切都属于长春电影制片厂的。那么,同样一部片子,加工费就这些,长译厂需要的开支就少。我们厂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像伙房、医务室、财会、司机、剪辑录音师、录音棚等等,所有费用都要我们自己来负担。所以,同样的那点加工费收入,真正到主创人员手上的就很少了。“入不敷出”始终是困扰我们厂的问题。
 
        上海人多,收入相对少,成本高,拿的却始终是加工费。外面的上座率与我们没有关系。搞配音的原来就我们两家,后来北影厂、八一厂都有了配音的班子。北影厂、八一厂都和长影一样,甚至比长影厂更进一步,长影厂还算是有一个厂,他们两家厂都没有的,来一部片子,由一个人接下来后,拉一帮人起来配就可以了,到时那点钱就大家分掉了,也不要养一帮人,成本比我们低得多。所以,我们竞争不过人家。中影公司现在也开始走市场了,谁家出价便宜,成本低,当然给谁家了。我们肯定贵,肯定便宜不下来。说实话,北京有些配音,从我们角度看,到现在都是不能算是正规的,他们的工作中缺少像我们那样在艺术上严格把关的制度,没有“初对”、“复对”,导演不做口型本,没有严格的“鉴定、补戏”这一环。有关领导也不懂怎样才能做出一部好的译制片,怎样才算一部好的译制片,配完能放就完了。你观众在那儿骂,也不研究为什么骂。这样怎么能保证质量?本子没人把关,戏没人把关,导演基本是召集人。上海译制厂以前是非常严谨的,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把关,不太满意的地方还要补戏,把工作做到最好。

        现在技术条件好了,可以分轨录,即使演员因故没来,没关系,可以第二天单独在电脑上补。过去没这个条件,做不到,所以要求特别高。现在很多地方搞配音没有经历过我们以前那样的工作方法,只觉得配音既能挣钱又好玩,不知道高质量是怎么来的。我们的工作太专业了,外面很少有人知道。现在有不少民间公司进口外国影片做VCD、DVD,正版发行,也要译制,公司方并不了解译制配音是怎么回事,也不懂译制好坏的标准,拉了一些业余的,或以前配过一些音的人,也没有专业译制片的翻译(影片的翻译和一般文字翻译完全不同,和书面的文学翻译也不一样,有特定的专业要求),就这么凑合着来配。这里面相互还有激烈的竞争,把加工费压得非常低,你说8000元配一部片子,我只要6000元,本子随便找个学一点英文的学生翻翻;十多个角色,找七八个演员兼着配;根本没有译制导演。也不管译句对不对,通不通,演员就这么凑着口型往上说,译本词长了,演员随便删掉点,或者不管原片节奏如何,说得飞快;译本词短了,演员就胡乱加一些,或重复一句。加工费越低,配得越糙。手中有片子的公司并不了解配音好坏标准,也不知道好的译制片是怎么来的。我们导演做本子,要5到7天才能完成,有的时候是从早到晚在那里做本子,录音时还得从头到尾地盯着。翻译认真译个剧本,也得一星期吧?演员至少要10位以上,还要租录音棚费,录音师费,剧本打印费,8000元做一部像样的译制片,你说怎么做?

        由于竞争激烈,加工费很低,不可能按程序来做,大家都来对付,结果翻译片的质量越来越差。于是翻译片越来越没有人要看,于是原版的字幕片开始风行。观众的流失和译制片质量的下降完全有关系,就这么恶性循环。越是这样,就越是不重视配音,这就形成了一个怪圈。现在,有人说翻译片的牌子做坍掉了,大城市的一些白领现在认为看译制片是“老土”,认为看字幕片是时尚了。所以,现在的电影院大量地放映字幕片了,翻译片的拷贝越印越少,译制片市场的萎缩就是这么来的。
但高质量的译制还是有观众的,如《达芬奇密码》有好几国语言,打字幕看不懂,有损失,配音版质量很好,结果很受欢迎。《穿普拉达的女王》语速很快,观众来不及看字幕,配音版质量好,一下就受到欢迎。事实证明好的翻译片观众还是要看的。

        谢谢曹老师!







严定宪:猴王初问世

                                                                            口述:严定宪
                                                                            采访整理:宋晓东
                                                                            时间:2007年3月19日
                                                                            地点:严定宪上海寓所
               

       严定宪: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参加拍摄《大闹天宫》、《哪吒闹海》、《金猴降妖》等影片。

       节选: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影厂和美术电影都面临了许多困难和冲击。

        首先对动画片的影响来自影院。当时电影院放电影,动画片是作为加片放的。放故事片前,先放新闻简报、放科教片,再放动画片,最后放正片。后来,由于市场的需要,这些都取消了,直接放正片。这对动画片的冲击是很大的。中影公司对动画片的发行也少了,在影片收购上也有了限制,稍微长一点的片子他们都不要。

        后来电视台说需要动画片,我们也开始有了转向。我是1984年9月份当厂长,基本上厂里三分之一的力量在搞艺术片,三分之一的力量为电视台搞系列片,三分之一的力量搞长片。从发展的眼光看,系列是需要的。当时已经出现了《阿凡提》、《黑猫警长》等系列片。
 
        做系列片我们是没有经验的。一开始我们先是给国外加工系列片。一方面可以有不错的收入,另一方面也学习到了国外制作系列片的方法。同时在薪酬上面,我们也改变了原来固定奖金的方式,而改为酬金制。干得多就收入多,干得少收入就少。

       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随着南方的许多动画公司的成立,加之外国动画片的涌入,美影厂一枝独秀的局面被打破。这一时期,美影厂在美术片的创作生产中都受到了哪些影响呢?

        最大的影响就是挖人才。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先后八十几个主创人员流失到南方。那个时候,在美影厂一个月的收入就是一百来块,最多不过两百来块,到了深圳的动画公司去,一个月可以拿几千块甚至上万块。这个差距过于悬殊,给美影厂的主创人员的触动是很大的。那时候大家都是分配来的,不像现在有合同约束,他们的来去是自由的。因此,我们也只能做思想工作来进行劝说、挽留。电影局也说,你们不能强留人,还是要做思想工作,真正要走的,你是没有办法的。国营的机制是没有办法和深圳的那些合资的、独资的动画公司进行平等竞争的。
 
        也就是从这个时期起,中国的国产动画的产量就下降了。外国的动画片开始占据了中国动画电影电视的主要市场。像我们这样大的孩子那个时候就不再看国产片了。1999年《宝莲灯》的制作,也并没有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现在的美影厂的境遇比做《宝莲灯》的时候更加困难,原来只有美影厂的时候,可以集中力量做大事,做出很多好片子。现在人才都分散了,全国的动画公司几百家,但是都没有能力做出精品。而美影厂制作的片子,成本回收的周期太长,给厂子的资金周转带来巨大的困难。而且我们的影片的周边衍生产品的开发也很落后。
 
        美影厂给了我们童年许多的欢乐,也给了我们成年许多的无奈和遗憾。希望美影厂的道路可以更好地走下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也希望能给我们带来更多更好的片子。再次感谢您能接受我的采访。





曲建方:走向世界的阿凡提
                                                                 
                     
                                                                    口述:曲建方
                                                                    采访整理:宋晓东
                                                                    时间:2007年6月27日
                                                                    地点:上海漕溪北路诺卡咖啡馆
       

       曲建方: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参加拍摄《阿凡提》等电影。

        节选:

        当年美影厂走出来的许多人,大都选择了在动画公司里面打工,为什么唯独您选择了独立创业?
 
        《阿凡提的故事》拍完的时候,中国的动画市场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上世纪80年代末期,市场经济已经搞起来了,但是文化产品还是计划经济。我觉得,文化产品肯定是要走市场化道路的,当时美影厂已经在做加工片来赚钱了。我就想自己培养一个团队,先是给美影厂锻炼队伍。但是因为后来的一些原因,最后我还是离开了美影厂。当时严定宪退了,王柏荣也去了深圳,我是1988年底在大连成立的阿凡提公司,1989年正式从美影厂辞职。我没有带美影厂的人,阿凡提公司的员工都是我在大连培养的人。当初公司名字叫“阿凡提”并不是因为我在那时已经有了品牌意识,而是我想到“阿凡提”是我创作的人物形象,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已经体现了品牌意识。阿凡提公司成立后,拍了两部片子,都卖给了中影公司。但是此后中影公司就不再收购了。这时我开始同法国公司合作制作加工片《猫》,并且成功了,也增加了公司的收入。通过与国外公司的合作,明白了动画的产业化、工业化制作的模式。此后,我们又同日本、美国的同行合作,借船出海。当时也没有钱,也想过如果失败了怎么样。但是即使失败了,也是给中国动画的发展积累了经验。结果没有失败。现在中国大部分的动画公司都在赔钱,而我的“阿凡提”在赚钱。《阿凡提》的动画片现在也还在放,还在赚钱。虽然版权是美影厂的,但是阿凡提的商标、形象和著作权都是我的。
 
        这样经过了几年的努力,我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世界动画发展的状况和信息、动画制作的投资量、收益、资本回报率、电视台的收购价格、发行网络等,我都了解了。大连的阿凡提公司运作了15年,2001年我就开始进行资本运作,美国华纳下属的一家公司要收购我的公司,一下子就融资了3000万美金,并开始预期上市。当时已经做完了大部分的工作,包括聘请国际著名的麦肯锡公司做了评估报告,并且与花花公子公司也在洽谈。可惜恰逢“9•11”事件,该公司和世贸大楼一起灰飞烟灭了,这个事情也因此而中止。

       十几年来,您经历了坎坷也经历了辉煌。在与国际动画商业运作的交流中,回头再看中国的动画发展,尤其是像美影厂这样的单位的发展,您觉得中国动画的问题在哪里?又该如何解决呢?

        在中国,我是第一个独立做动画制片人、第一个走向世界、第一个开发周边产品的。现在我的公司百分之六七十的收入还是来自海外。大概是2003年底,中宣部文化体改办开了一个会,我去做了一个报告。我指出,动画绝对是中国的朝阳产业。中国的动画市场这么大,但是在国外的人看来,是零。为什么?因为这个朝阳产业在萎缩,动画制片业在萎缩,曾经的龙头美影厂都在萎缩。因此,在对比了欧美日本的产业结构后,我提议要上马卡通频道。后来卡通频道成立了,但是落地很困难,落地到各个地方电视台很困难。其实现在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要整合资源,让卡通频道在各地落地,这样电视才能通过节目获取广告收入,它才愿意合作。现在卖到央视的动画片才一分钟900块,按照一万元一分钟的成本计算,十分之一都收不回,这样一个资本回报率是很低的,回收资本周期太长。而且,现在粗制滥造的动画片太多,经常一拍就是几百集、上千集。迪斯尼为什么能够成功?靠的不是片长,而是靠很多的优质品牌来树立迪斯尼的大品牌。现在到处搞动画基地,但是哪里建基地不是靠政府补贴得来的?这些年搞了这么多动画片,但是能称得上优质的又有哪些呢?动画市场是要靠市场经济的规律来办事的,制片业不行,制片业垮了,整个动画市场就垮了。作为动画源头的制片厂商不盈利,这个产业是无法发展的。如果要发展中国的动画产业,更多的还要多这方面来考虑问题。要整合资源,搞大手笔,要有民族特色,但是要有国际包装。中国的动画要走向世界,就要解决文化差异的问题。




张景源:我离不开心爱的动画事业


                                                                      口述:张景源
                                                                      采访整理:宋晓东
                                                                      时间:2006年12月3日
                                                                      地点:上海星巴克咖啡馆


       张景源: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参加拍摄《草原英雄小姐妹》等电影。
 
        节选:
 
        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的开放搞活,体制转轨过程中,美影厂也流失了好多人才。

        我是1989年离开美影厂的,也是受了当时经济搞活的潮流的影响。我当时离开美影厂还不是第一批,我是在美影厂人才流失的中途离开美影厂的。我当时高级职称刚刚评好,也刚刚分了房子,全厂收入差不多是最高,但是还是离开了。我当时之所以选择离开,是有诸多因素的。虽然我离开了美影厂,但是这十几年来一直在动画公司里面工作,还是离不开心爱的动画事业。从1962年到美影厂开始从事动画工作到现在,算来也有四十几年了。

       近年来,随着国外动画片的引进,外国动画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中国本土的动画公司也开始兴起,这些外资公司和新兴的民营公司与美影厂在体制上还是有很大不同的。美影厂可以说面临了很多压力和挑战。

        现在一个项目的投资动辄上千万,甚至几千万,光靠目前的美影厂自身显然是不行的,还需要民营企业的参与和支持。而中国的企业在投资方面也很谨慎。国内还没有大的企业热衷于投资动漫产业。不过近两年,政府一直在主导对动漫产业的投资,对动漫产业投入很大的精力扶植。但是,政府的支持只是一方面,更主要的还是要靠自己的运作。利用得好,现在是很好的机会,如果利用不好,即使有政府的支持,也还是难以完成目标。

        还有一个现象就是,现在动漫企业的发展很快,很多城市都建立了动漫产业基地或者园区。但是,普遍还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原创作品的人才缺乏,故事写得不生动。二是高级人才缺乏,比如现在片子的总导演就很缺乏,缺少能总体把握动画片制作的人。近年来搞得比较多的都是加工片,搞的是中期制作,前期策划和后期制作都不行。高级管理和策划人才现在是青黄不接,处于断层的阶段。为什么现在没有好作品?不是制作人员水平差,技术差,而是缺少总揽全局的人才,缺少总体的规划、缺少舵手。三是资金问题。这是所有动画片都面临的问题,你可以小制作,低成本,尽可能地压缩成本,但是不可能没有成本。没有资金,你可以把成本减一半。但一部片子,你压缩到百分之十的成本,是很难做出什么优秀作品的。

        现在都采用高级的设备,硬件的要求就很高。因此,现在应该在整个动漫市场、动漫企业中间,发挥各家所长,形成一个团体或若干个团体,共同来制作,而不是任何一个小单位都全方位开花。应该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协作生产。这是在目前中国动漫产业缺乏资金、技术和高级人才的情况下,所应该走的最好的一条路。要根据我们的国情,要发展,但是发展的步伐也不能超出自己的能力,不能指望很快就实现超越。


最新喜欢:

pisayzpisayz
和谐人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16-04-26
1楼#
发布于:2009-05-04 09:17
顶啊 顶啊

LZ能不能再摘录一些
听草配,生不如死;听央配,聊胜于无!
配音眺望者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4-08-28
  • 网站建设奖
  • 现实互动奖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2楼#
发布于:2009-05-04 09:29
曹雷老师说的是实情。
3楼#
发布于:2009-05-04 09:36
引用第1楼和谐人于2009-5-4 09:17发表的  :
顶啊 顶啊

LZ能不能再摘录一些



真是抱歉,精力有限!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非常慢!

大家如果喜欢,还是去买书,或者到书店站着看,或到图书馆去借!
4楼#
发布于:2009-05-04 09:41
       
       
       其实整本书中,最令我震憾的是看到了赵丹的文章,从未见过一个艺术家敢这样说话的,怪不得他会坐牢,文革结束后仍不许其拍电影!心中流血啊!!
        补一下这篇文章!




赵丹:管得太具体,文艺没希望


        《人民日报》正开展“改善党对文艺的领导,把文艺事业搞活”的讨论。看到“改善”、“搞活”的标题,颇喜;看到“编者按”中“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必须改善,通过改善来达到加强,在这方面我们是坚定不移的”,又忧心忡忡了。我不知道“编者按”中“我们”的范围有多广。我只知道,我们有些艺术家——为党的事业忠心耿耿、不屈不挠的艺术家,一听到要“加强党的领导”,就会条件反射地发怵。因为,积历次政治运动之经验,每一次加强,就多一次大折腾、横干涉,直至“全面专政”。记忆犹新,犹有特殊的感受。以后可别那样“加强”了。
 
  我认为:加强或改善党对文艺的领导,是指党对文艺政策的掌握和落实,具体地说,就是党如何坚定不移地贯彻“双百”方针。

  至于对具体文艺创作,党究竟要不要领导?党到底怎么领导?

  党领导国民经济计划的制定,党领导农业政策、工业政策的贯彻执行;但是,党大可不必领导怎么种田、怎么做板凳、怎么裁裤子、怎么炒菜,大可不必领导作家怎么写文章、演员怎么演戏。文艺,是文艺家自己的事,如果党管文艺管得太具体,文艺就没有希望,就完蛋了。“四人帮”管文艺最具体,连演员身上一根腰带、一个补钉都管,管得八亿人民只剩下八个戏,难道还不能从反面激发我们警觉吗?!

  哪个作家是党叫他当作家,就当了作家的?鲁迅、茅盾难道真是听了党的话才写?党叫写啥才写啥?!那么,马克思又是谁叫他写的?生活、斗争——历史的进程,产生一定的文化、造就一个时代的艺术家、理论家,“各领风骚数百年”。从文艺的风骨——哲学观来说,并不是哪个党、哪个派、哪级组织、哪个支部管得了的。非要管得那么具体,就是自找麻烦,吃力不讨好,就是祸害文艺。
 
  每一层主管文艺的领导者,都说自己“是坚持党的文艺方针,坚持革命文艺思想的”,仿佛唯有文艺专门家们倒是眼花耳聋缺心眼的芸芸众生。否则,建国30年了,“五四”新文化运动60年了,全国无产阶级文艺大军已号称数百万,为什么从中央以至各省、区、县、公社、厂矿,几乎都还总是要请个不懂或不大懂文艺的外行来领而导之,才放心呢?真是百思不得其解的逻辑!尤其,越是高级的领导是外行时,权力又高度集中,于是在外行向内行的转化的过程中,百万文艺大军都得跟着踏步踏地转,何况有的领导还不肯转,因为一转化为内行,可能又不能当领导了呢?更何况生活的急遽进行速度,内行也追之不及,表现费力,再加上干扰重重,致使目前文艺阵地较受欢迎的作品,大多数也只是达到街谈巷议的大实话的水平而已。

  各文学艺术协会,各文学艺术团体,要不要硬性规定以什么思想为唯一的指导方针?要不要以某一篇著作为宗旨?我看要认真想一想、议一议。我认为不要为好。在古往今来的文艺史上,尊一家而罢黜百家之时,必不能有文艺之繁荣。

  在人大和政协五届三次会议上,代表们热烈地讨论体制问题。“体制”二字,我们艺术家原本是生疏的。后来渐渐发现:我们懒得管“体制”,“体制”可死命管住我们;逼得我们不得不认真对付对付它。

  试问,世界上有哪几个国家,象我国这般,文艺领域中的非业务干部占如此大的比例?咱们这社会,不兴说谁养活谁,因为除农民和青年(以及部分老年和妇女)外,总算各有“铁饭碗”一只。但是,为什么要死死拽住那么多非艺术干部来管住艺术家们呢?有些非艺术干部在别的工作岗位上也许会有所作为的。可是,如今那么多“游泳健将”都挤到一个“游泳池”里,就只能“插蜡烛”了。每一位“领导艺术”的干部,为了忠于职守,总要就艺术创作发言,各有一套见解,难于求得统一。象拍摄《鲁迅》这样的影片吧,我从1960年试镜头以来,胡髭留了又剃,剃了又留,历时20年了,象咱们这样大的国家,三、五部风格不同、取材时代和角度不同的《鲁迅》也该拍得出来,如今,竟然连“楼梯响”也微弱了。这不是一个演员的艺术生命经不起的问题,《鲁迅》影片之迟迟不能问世,实也联系到新一代的鲁迅式的文艺家之诞生。

  文艺创作是最有个性的,文艺创作不能搞举手通过!可以评论、可以批评、可以鼓励、可以叫好。从一个历史年代来说,文艺是不受限制、也限制不了的。

  习惯,不是真理。陋习,更不能遵为铁板钉钉的制度。层层把关、审查审不出好作品,古往今来没有一个有生命力的好作品是审查出来的!电影问题,每有争论,我都犯瘾要发言。有时也想管住自己不说。对我,已经没什么可怕的了。只觉得絮叨得够了,究竟有什么作用?……

  〔80年9月于病床上〕
5楼#
发布于:2009-05-04 10:25
近三十年过去了,赵丹的困惑有没有解除呢?

艺术是为全人类服务的,不是为小部分人的政治服务啊!

当年上译人、美影人统统关进牛棚,连童老师这样的也到五七干校劳动,真是个荒唐的年代!

现如今,又产生另一种荒唐,一切以利益为重,艺术为轻,哭倒!豪哭!
电影粉丝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23-02-11
6楼#
发布于:2009-05-04 12:14
幻影上班不干工作么,疑问。。。?
往事飘渺虚如烟,记忆心畔音相牵; 你我共建毫寸地,论坛幻化腾飞仙!
linger2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24-02-04
7楼#
发布于:2009-05-04 12:19
楼上的朋友说的对啊。艺术沾上铜臭味,完了!
大象无形,大音稀声
jinli8866007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2-08-01
  • 最爱沙发
8楼#
发布于:2009-05-04 13:31
2005年底,在庆祝电影百年的活动中,我获得了一百个优秀电影表演艺术家的称号——童老师当之无愧!应该再获个终生成就奖什么的,嘿嘿!
年华老去的王子依然是王子,能听到他声音的地方,都是他的王国。
9楼#
发布于:2009-05-04 15:20
配音界,共有几个艺术家获此称号啊?童老师是唯一一个吗?
小甜食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22-01-04
10楼#
发布于:2009-05-04 17:26
支持下,谢谢分享,,写了这么多,不容易啊。。支持!!!    
马路天使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23-08-02
11楼#
发布于:2009-05-04 17:29
赵丹临死时的那句话  很多人都知道~~~~



当时管文化的领导,还回了一句:死了还放了个屁



@@"
马路天使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23-08-02
12楼#
发布于:2009-05-04 17:50
引用楼主幻影移形于2009-5-4 09:01发表的 买到《电影往事》,摘录童自荣、曹雷、美影厂文章 :
  遗憾的是一直到前几年,北京把所有地方台的国外进片权统统收走了,上海电视台就没有权进片了,“海外影视”栏目就此停掉,上海电视台译制部也就从兴旺走向衰落了。因为没活干嘛。


        现在国外进片权归哪里了呢?

        中央台啊。现在就是中央台他们做不了或来不及译制的,给上海电视台来做,所以现在他们只能有一搭没一搭的干活,译制部还在,不死不活的。他们现在在干什么呢?在把《开心公寓》、《老娘舅》这样的沪语片配成普通话,在干这个了。
.......



上海电视台译制部还在。

活儿是少了些。不过最近几年还配过几部日剧和美剧的。
也不是中央台给的,大多数都是广电总局批准引进的,和央视无关的。
@@"
马路天使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23-08-02
13楼#
发布于:2009-05-04 17:56
引用楼主幻影移形于2009-5-4 09:01

我们是从上海电影制片厂脱离出来的,最早是一个组,后来正式成立了译制厂,和上影厂没有关系了,.......


这是以前的情况吧?!


现在的译制厂全称  
貌似叫  上海电影集团上海电影译制厂。是不是已经合并了??
具体不明,请了解的人回答一下。
@@"
14楼#
发布于:2009-05-05 09:35
相比上译受到的不公,美影厂的衰落,更令我痛心!曾经生产过那么多绝佳动画片的艺术圣殿,仿佛在一夜之间,变得悄无声息!上译好歹每年都会配几部优秀电影,可是美影厂呢?优秀作品在哪里?
奥兰多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1-11-23
  • 贴图大奖
  • 现实互动奖
15楼#
发布于:2009-05-05 09:39
各电影厂的衰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为什么现在一家独大呢,这是最明显不过但又禁止讨论的话题。
配音眺望者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4-08-28
  • 网站建设奖
  • 现实互动奖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16楼#
发布于:2009-05-05 09:44
现在弄得上影集团都不想要上美影这个亏损单位。上译厂也亏损,集团每年还补贴点儿。
配音眺望者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4-08-28
  • 网站建设奖
  • 现实互动奖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17楼#
发布于:2009-05-05 09:45
引用第13楼justonle于2009-5-4 17:56发表的  :


这是以前的情况吧?!


.......

现在属于上影集团公司了。
笑谈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3-12-17
  • 原创大奖
  • 先锋碟报员
18楼#
发布于:2009-05-05 09:53
曹雷老师的文章,其实说白了··还是一个钱字,利益问题。
我小人一个,改变不了啥,只能尽心尽力去做,只能如此
[color=red][size=4]用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汉语来塑造一个个的人物,是宇宙中最幸福的事情! 声创联盟,最优秀的网络中文配音社团,将中文配音进行到底!http://www.sclm.net.cn/bbs 吴红涓导演太棒了,顾奇勇老师太强悍了,最爱陆揆与翟巍,永远支持上译![/size][/color]
19楼#
发布于:2009-05-05 10:23
“上面”,为何就不能支持一下艺术呢?就像奥运会那样,中国若有优秀艺术存在,也是在给国家长脸,能够提高中国的知名度和“国际地位”!
笑谈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3-12-17
  • 原创大奖
  • 先锋碟报员
20楼#
发布于:2009-05-05 10:27
引用第19楼幻影移形于2009-5-5 10:23发表的  :
“上面”,为何就不能支持一下艺术呢?就像奥运会那样,中国若有优秀艺术存在,也是在给国家长脸,能够提高中国的知名度和“国际地位”!


支持艺术,可以啊,我大喊一百声也没问题,不就是支持么,我一直都很支持艺术的
[color=red][size=4]用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汉语来塑造一个个的人物,是宇宙中最幸福的事情! 声创联盟,最优秀的网络中文配音社团,将中文配音进行到底!http://www.sclm.net.cn/bbs 吴红涓导演太棒了,顾奇勇老师太强悍了,最爱陆揆与翟巍,永远支持上译![/size][/color]
21楼#
发布于:2009-05-05 10:39
不好意思,我指的“上面”,不是楼上,是中国文化主管!
22楼#
发布于:2009-05-05 10:41
还有童老师访谈中提到的,上译和上戏合办的配音学校,在哪里啊?成还是没成?

只听说过同济大学的配音班!不知办得咋样!
23楼#
发布于:2009-05-05 10:44
政府就不能鼎力支持上译吗?人家童老师都这把年纪了,还想办配音晚会,宣传上译优秀配音,于心何忍啊!
猫鼠游戏
下八洞神仙
下八洞神仙
  • 最后登录2024-10-20
  • 社区居民
24楼#
发布于:2009-05-05 12:04
支持下,谢谢分享!
[fly][b]再经典不过的电影,再熟悉不过的声音,上译的每个配音,一生都不会在我脑海中磨灭。[/b][/fly]
25楼#
发布于:2009-05-05 13:03
偶对配音只是比较喜欢而已,对专业知识一点不懂。在一个外行人看来,干嘛不搞个类似超女的电视节目,一来扩大年青人对配音的兴趣,二来发现一些可培养的青年人才。也许有人会说类似超女节目根本不是艺术,但总会产生一点影响吧,配音艺术就是因为太默默无闻了,才这样容易被很多很多人乎视。
马路天使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23-08-02
26楼#
发布于:2009-05-05 16:32
引用第15楼奥兰多于2009-5-5 09:39发表的  :
各电影厂的衰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为什么现在一家独大呢,这是最明显不过但又禁止讨论的话题。


对啊,以前的  西安电影制片厂 潇湘电影制片厂   八十年代拍过不少好片
黄建新拍的一些片子《黑炮事件》等都是很不错的~~~
但到了21世纪,这些厂是不是都关门了??


就算是被并入中影集团的北京电影制片厂    现在也不怎么独立拍戏了

至于上海电影制片厂 虽然也独立拍过一些的片子  
近期什么《高考1977》,但真正买票入场的观众也不多
大多时间还是和海外电影制片厂合拍一些赚钱的片子
@@"
马路天使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23-08-02
27楼#
发布于:2009-05-05 16:51
引用第25楼嘻嘻嘻于2009-5-5 13:03发表的  :
偶对配音只是比较喜欢而已,对专业知识一点不懂。在一个外行人看来,干嘛不搞个类似超女的电视节目,一来扩大年青人对配音的兴趣,二来发现一些可培养的青年人才。也许有人会说类似超女节目根本不是艺术,但总会产生一点影响吧,配音艺术就是因为太默默无闻了,才这样容易被很多很多人乎视。


也算是一条路子。
但即便出了名,接下来怎么做呢?
超女出了名,接下来还能进入唱片公司,也能拍戏。配音演员还能到哪里?去的地方又不多。


所以我个人感觉,广电总局放权才是根本
把国内的 电影的引进权  和  电视的进片权  放开
让 地方电影厂(集团) 或  地方电视台  也能引进一些海外片子,而不是中影央视独大。
这才是真正意义的百花齐放啊
@@"
马路天使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23-08-02
28楼#
发布于:2009-05-05 16:57
引用第16楼配音眺望者于2009-5-5 09:44发表的  :
现在弄得上影集团都不想要上美影这个亏损单位。上译厂也亏损,集团每年还补贴点儿。


个人感觉上美影想赚钱,还是和海外动画公司合作吧
自己独家拍摄的片子,基本没市场。炒冷饭还是不行的。


倒是上海电视台(smg文广)投资的《风云决》和《喜洋洋》电影版。赚了不少钱。
这一点上美影可以学学smg
@@"
马路天使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23-08-02
29楼#
发布于:2009-05-05 17:29
其实按照这种趋势,中影央视进片权独大
不出10年,上海现存的为数不多的配音精英~估计最后也都跑去北京了
毕竟在北京,活儿更多。环境使然。呆在上海没钱没势,又何必呢


野芒 和  姜玉玲 之前去北京发展,就是个例子
野芒以前在上海也不算是配音大腕(出名也就是上视的《成长的烦恼》),但跑去北京基本配的都是主角。



上译想继续生存,还是学一下北京以及某些配音公司
就是也别搞什么计划经济了,还分什么厂内职工~编外人员。
直接就保存一个厂名,然后让在职员工们单飞或单干算了,不发固定工资, 配海外大片 / 配电视剧 / 配广告 / 配电脑游戏~揽货靠自己的能力。
成为集散形状态。配完钱一分就走,录音棚也没必要就固定一个。
但是上译的头头脑脑估计还没那么开明吧~

@@"
30楼#
发布于:2009-05-06 08:30
就因为美影厂的人才跑光,到别处单飞,所以美影一蹶不振!假如上译也单飞,还能做出优秀片子吗?毕竟影视艺术是集体创作,不像写作,只凭个人就能完成!创作的成功与否,最终还是要看出来的艺术效果,如何平衡市场经济和艺术?就像商业电影追求艺术一样,非常困难,但还是有所可为的!
为音痴狂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20-04-07
31楼#
发布于:2009-05-06 08:52
非常同意楼上朋友的意见。
redwood
  • 最后登录
32楼#
发布于:2009-05-06 08:59
搞艺术还是计划经济好!
看看前苏联时期出的芭蕾,古典音乐,表演理论等等欧美至今鲜有人能超越!
文化本身的特征就是闲出来的东西,而不是金钱能诱惑出来的。
文艺单位要国家重金养才能出好的作品。个人在物质上要有充分的计划保障,而不受市场金钱的压力!
33楼#
发布于:2009-05-06 09:28
楼上朋友说得对,可现在国家不支持啊,咋办?
34楼#
发布于:2009-05-06 09:36
        看看一些地方政府的官员,好大喜功,专门搞些形式化的东西,来证明他的业绩!而真正需要保护的地方文化、古代建筑,拆的拆,灭的灭,或任其自生自灭!现在国家有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不上译、美影也去申请一下算啦,也许只有这样,国家才会关心一下!
redwood
  • 最后登录
35楼#
发布于:2009-05-06 10:42
这个需要相当一级的领导们来关心了,另外还有个大形势,大潮流的问题。大家共同努力了。
36楼#
发布于:2009-05-06 10:52
上海美影厂奇幻动画巨片《马兰花》献礼60年大庆



       为了精心打造2009年国庆60周年献礼影院动画片《马兰花》,美影厂集结全部力量组成梦幻团队倾情制作,投资1500万,历时3年。编剧、导演皆为中国动画界重量级人物,再加上3D、特效、音效、作曲等人员各个出类拔萃,组成了高水准的梦幻创作班子。 配音演员、主题歌演唱者集结两岸三地最炙手可热的人气偶像,全明星班底的阵容,成为继《宝莲灯》《西岳奇童》、《勇士》后中国国产动画片最豪华的梦幻团队。主题歌与台湾种子音乐、北京源泉动力合作,邀请吴克群、许茹芸、温岚倾情献唱,被影院动画片《马兰花》深深打动,吴克群、许茹芸特别为歌曲作词作曲并演唱。

        为求在原著基础上有所突破,新影院动画片《马兰花》的梗概经过了20多次的修改,剧本更是由导演、制片人、编剧、文学顾问反复讨论,修改了10多次。在经过重重改进之后,新《马兰花》的故事在原有基础上拓展了故事内涵,增强了戏剧冲突,而人物角色和全剧立意等都有了重大突破。

        影院动画片《马兰花》将以“把幻想容入感情深处”作为创作核心理念,她以电影的功能、电影的视角、电影的叙事方式,尤其是尽显动画电影之功力与想象力,集可看性、感染力、市场号召力于一体,全力打造出一只为中国原创动画引以自豪的“世纪之花—《马兰花》”

        将这部经典的童话剧改编成动画影片,既能提升影片的知名度,也能用动画这一充满生动想象的形式,来丰富原儿童剧的内容,使其突破舞台的局限,驰骋于无限的银幕。

        新动画《马兰花》将延续童话剧的童话风格,以动画片的虚拟性在原有的基础上,深化主题,调整结构,融入环保、生存、和谐的新理念。使这部影院片有一个全球语境下的大格局。并使剧情更合理,使故事更有趣,使画面更好看,能感觉东方神秘感。

        新动画影院片《马兰花》的故事为:很久以前,马兰山在神奇的马兰花的庇护下成为人类和动、植物的快乐家园。马兰花的守护神马郎意外救起上山采药坠崖的王老爹,邂逅并爱上了王老爹的女儿小兰。小兰的孪生姐姐大兰向往马兰花能带来的物质享受,对小兰心生嫉妒。对马兰花觊觎已久的藤妖利用大兰的虚荣心,盗取了马兰花,欲独霸马兰山。然而,马兰花永远只为勤劳善良的人们绽放,在大家齐心协力的帮助下,马郎、小兰最终战胜了藤妖,大兰、老猫也迷途知返,马兰山重归和谐与欢乐。

        新动画影院片《马兰花》的主角马郎勇敢善良、正直真诚的性格将有更生动、鲜活的展示;马郎的朋友八喜是新加的角色,一只爱说大话的搞笑八哥鸟;大兰、小兰一对双胞胎的戏在动画片中尚无前例,姐妹俩的外形相同而品质不同的戏,也将有想象和发挥的空间;老猫由原剧的十恶不赦的坏蛋,成了被坏人利用的角色;新设置了反角藤妖,加强了戏剧冲突,以环保、生存、和谐作为大背景。使原来的儿童剧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并融入全球语境下的价值观。

        新动画影院片《马兰花》将以“把幻想容入情感深处”作为创作理念,突出电影的功能、电影的视角、电影的叙事方式、动画电影的想象力,来重塑马兰花,使之无愧为世纪之花。
37楼#
发布于:2009-05-06 10:54
配音演员、主题歌演唱者集结两岸三地最炙手可热的人气偶像,全明星班底的阵容,成为继《宝莲灯》《西岳奇童》、《勇士》后中国国产动画片最豪华的梦幻团队。

完了,完了,又是明星配音!我看过《勇士》,有个女的,不知谁配的,真是要晕倒!
38楼#
发布于:2009-05-06 10:57
搞不懂啊,搞不懂,为何非要明星配音?要是配得好也就罢了,可是前面那些明星配音,有一部达到过专业的配音水准吗?美影厂也走这种路线,欲哭无泪!
39楼#
发布于:2009-05-06 10:59
支持美影厂拍新片,但是又不喜欢明星配音!到底要不要去看部片子?进退两难!
上一页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