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楼#
发布于:2007-03-28 11:45
引用第39楼冰点于2007-3-28 10:46发表的言论: 没办法,硬伤通常都是很刺眼的,不挑不快 另外,也不过就是一个人扣了分而已吧。加分减分都是大家的自由,也无须太在意。再说,如果有朋友认同楼主的文章,再加上分不就行了 |
|
|
41楼#
发布于:2007-03-28 22:50
很小的时候每晚收音机做伴,心中曾暗生了当播音员的愿望;再大一点的时候,电影作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大众化的、富有影响力的娱乐,耳濡目染之下让我这个70年代生的一辈对配音演员充满了敬意。随着《佐罗》、《少林寺》、《铁面人》的公映,更让我记住了童自荣这个名字,他的声音尤其令我着迷,做配音演员的愿望曾一度非常强烈。
虽然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我选择了目前的职业,但我心里始终有一个愿望----------就是有一天我们国家可以真正将配音重视起来,举办一些全民参与的配音大赛,充分挖掘民间人才,壮大目前我们青黄不接的配音队伍,配好每一部无论是国产还是引进的影视剧和动画片,把更多观众从字幕片阵营拉过来。也许,目前这还是一个梦想,但我始终期待梦想成真的那一天。。。 |
|
42楼#
发布于:2007-03-28 22:58
引用第42楼春风沉醉于2007-3-28 22:50发表的言论: 这梦想很好啊,如果要实现,就从多多了解配音界现状开始吧,多听一些好的译制片 梦想得有现实做基础 |
|
|
43楼#
发布于:2007-03-28 23:25
引用第2楼974y于2007-3-25 14:35发表的言论: 别的地方不清楚,目前在我生活的城市来说,各影院放映的进口大片几乎都是字幕的天下。当然更多的人,是买DVD看的,他们更不会选择丢失部分音效的国配声道。看译制片,除了要面对饶舌的“机关枪”外,还有过于夸张、公式化的文艺腔,观众如何能不累,如何能保持兴趣,一直投入的看下去? 我们在翻译国外文学作品的时候,为了尽力保持原文风格多用直译,长句多一点,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一遍不懂我们还可以再细细体味嘛。但是电影配音是个讲究时效性的艺术,应当尽量考量观众现场的视听感受。具体讲应注意汉语和英语语法、语境上的区别,应该多用生动、活泼的意译,呆板的直译往往容易造成过多的长句,而配音演员为了对上口型造成不得不用祭出“机关枪”大法,这样会令观众不解甚至反感。 我不反对根据角色特质去做适度的创作,甚至经过创作后超越原音也不是没可能的。但是要记住,没有谁会比原片的导演更了解角色的特点,他安排什么样的原始配音,用什么样的音色绝对是有讲究的,我们应当对原片怀有敬意,决不可脱离角色特质另搞一套。 另外我还要特别鄙视一下CCTV,一个有影响力的国家媒体,宁可让少数几个人长期把持其译制片配音,也不肯敞开胸襟,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其出品千人一音,个性不突出,实在缺乏吸引力。 如果一个观众看完一部国配片,再去看原片,发现风格相差太大,往往会产生一种受骗上当的感觉,这种感受太多,译制片自然就难以受到大众欢迎。译制片的观众在逐渐流失,整个影视剧的配音队伍水平也在下降,相信这是不争的事实吧?当然,那些为肥皂电视剧配音的流水线上的配音班子,不在讨论范围内。 |
|
44楼#
发布于:2007-03-29 01:43
引用第35楼永远热爱辽艺于2007-3-28 01:16发表的言论: 我很同意辽艺版主的看法,毕竟现在经常会到影院去看电影的人并不多,而不少电视屏幕中播放的电影和电视剧的配音水平实在是不敢恭维,大多数对配音存在非议的人很大程度上是对此“感冒”吧。楼主的文章代表了一部分人的看法,虽然有些“以偏概全”,但不可否认的是,楼主在文中提到的一些问题确实是存在的,也正是中国的译制界需要正视和改进的地方。佩服楼主敢于直言的精神,有争论未必是坏事,大家的出发点应该都是希望中国的译制片会越来越好吧。 |
|
|
45楼#
发布于:2007-03-29 07:59
引用第33楼春风沉醉于2007-3-28 00:42发表的言论: 又看了楼主续发的帖子,感觉楼主表述的一些观点都很直接,但力度也就是仅仅代表自己及“相当多周围朋友的看法”,因为楼主所看到的我国配音界的现况只是来自于表像,缺乏所处的整个大环境的考虑。而且,在这里参与讨论的,大都是喜爱、甚至是痴迷译制片的朋友,文化层次相对广大普通观众来说要高的多,对译制片的质量要求也很高,甚至接近于苛刻了。站在这个角度来评价译制片,其实并不公平。毕竟我国全部能上网的人、能经常走进电影院的人、加上所有高学历的人……在我们国家还是很少的一部分。我国总人口1/3的儿童,1/4的老人,和10亿农村人口中的绝大多数,还需要译制片——当然大多是通过电视观看的。 我近20年来极少进电影院,白给票,甚至倒找钱我也不想去,反正我对译制片的要求并不高,能看懂剧情就足矣,在家看个碟、看看电视也就够了。但要是把配音质量当作一门艺术来评价的话,我也会说如今的配音片整体水准的确是良莠不齐。但我理解配音厂、电视台在这个特定体制下、特定大环境下的处境,不说别的,要求译制片厂你一周内就要出片;中央电视台每年几千部(集)的译制片播出量,再加上各地方台的,说实话,就这么赶,出的了精品吗?——所以,看到和楼主一样对译制片痛扁的朋友,还是想说一句:请理解他们!…… |
|
46楼#
发布于:2007-03-29 09:03
近20年都不怎么进电影院……无语
虽说选择在电影院看还是在家看是个人自由 但我想说,既然配音整体水平良莠不齐,而公映已经集中了较为优秀的配音,那么为什么不多去电影院支持一下呢?配音演员们努力工作,也是希望观众能在电影院里欣赏到他们的劳动成果吧。作为配音爱好者,做到这点难吗,974y兄? 当然,若你是身处一个电影票价昂贵的城市,那可以理解 |
|
|
47楼#
发布于:2007-03-29 09:49
但要是把配音质量当作一门艺术来评价的话,我也会说如今的配音片整体水准的确是良莠不齐。但我理解配音厂、电视台在这个特定体制下、特定大环境下的处境,不说别的,要求译制片厂你一周内就要出片;中央电视台每年几千部(集)的译制片播出量,再加上各地方台的,说实话,就这么赶,出的了精品吗?——所以,看到和楼主一样对译制片痛扁的朋友,还是想说一句:请理解他们!……
-----------相当的同意这段话!!!! |
|
|
48楼#
发布于:2007-03-29 10:59
引用第47楼恋水莲于2007-3-29 09:03发表的言论: 不错!我微薄的收入不能完全支持我的爱好,所以中断了许多多年的爱好——比如电影、戏剧、音乐会、体育比赛,购书……特别是40年的集邮史也被迫中断了。生活并不完全是表面现象能真实反映的!…… |
|
49楼#
发布于:2007-03-29 11:12
引用第49楼974y于2007-3-29 10:59发表的言论: 你所在城市的电影票价太高吧? 我也不是高收入人群,工作也刚开始,但每月去看那么两三场电影还是做得到的 偶这里的高档影院最高也就60元,如果半价日30就可以,平民影院一般也20多元就可以看,周末还有10元特价电影…… 不过,你的爱好真丰富……加在一起花钱确实不少 |
|
|
50楼#
发布于:2007-03-29 11:14
引用第49楼974y于2007-3-29 10:59发表的言论: 对此我深表理解,一部电影动辄五六十元的票价,已经让影迷们望而却步。在中国电影不太景气的大环境下,高昂的票价更加速了译制片的小众化。 我们理解配音界的现状,可是又有谁来理解我们这样执着的影迷和配音爱好者呢? 当前配音界遇到了生存问题,而千人一音,一人分饰多角后面则是配音界青黄不接,优秀配音人才稀缺的无奈,在这样的大环境我站出来揭伤疤或许太过刺眼,有网友扣我的分个人也不觉得意外。但是如果没有争论,没有批评的声音,没有相关部门的重视,中国配音就这么一直这么缓慢的、温吞水般的发展下去无异于慢性自杀。 |
|
51楼#
发布于:2007-03-29 11:23
引用第51楼春风沉醉于2007-3-29 11:14发表的言论: 我也同样理解,常常说要国际接轨 美国的一张票价占家庭收入的多少,各位没事去算算 在德国,每月1200-1500欧元算低收入人群,呵呵 |
|
|
52楼#
发布于:2007-03-29 11:25
引用第51楼春风沉醉于2007-3-29 11:14发表的言论: 请冷静看待。不要觉得自己是因为揭伤疤而遭保守派攻击的斗士。 就算是揭伤疤也要揭到点子上,如果本来就不算伤疤,何必硬要抠出伤来。在此之前应该先确认哪些是真正的伤疤。 我们是爱好者,凭喜好支持配音,为其欢喜为其忧,根本无须粉饰太平。这里从来都是有赞扬也有批评的。 希望理智的你可以多重视别人指出你对事实不了解之处。如果连电影院都不进或是近年都没听过几个公映配音的,这么直接“炮轰”配音,你觉得这合理吗? |
|
|
53楼#
发布于:2007-03-29 11:25
引用第51楼春风沉醉于2007-3-29 11:14发表的言论: 我看还是算了吧!类似这样的争论,以前在本论坛多了去了,比你这个严重的多的有的是,唇枪舌剑,互不相让…… 现在大家已经理智多了。 楼主口称“理解配音界的现状”,可还要别人来理解你,实际看来,你并没有真正学会什么叫“理解”!…… 配音片永远不会死去!电影译制片遭遇票价因素观众日少是事实,只要电视行业不抬高收看费用,目前译制片更大的市场还是在电视上和音像业,那里的观众更多!——不是吗? |
|
54楼#
发布于:2007-03-29 11:38
引用第51楼春风沉醉于2007-3-29 11:14发表的言论: 有批评、有争论、有重视,也未必有用!比这更有力的是--市场! 如今的市场让译制片呈现出低迷、小众的状态; 日后的译制片一定会比现在成熟、完善,甚至不可或缺、独树一帜。而使它能够成为这样的最大力量也只能是市场! 京剧国家都重视,没有让它垮下去,但也只能是小众了。 前天晚上央视播出胡锦涛出访俄罗斯的举办的中国年文艺晚会,京剧、武术等中国国粹悉数登场。这些被刻意保护的中国文化精华也只有在给外国人看的舞台上发挥着余温,体现着价值。 |
|
|
55楼#
发布于:2007-03-29 11:49
引用第53楼恋水莲于2007-3-29 11:25发表的言论: 说实话并没有觉得自己是斗士---------我为谁而斗,为了原版片吗?看多了字幕版后,也常常为翻译所累,我现在切实感受到,准确、传神的翻译,贴近原版音色、音效的配音版才是我最需要的,这应该算是一个回归吧。 其实我的发言并非都基于旧片和电视台译制的版本,好的译制片这些年也陆陆续续看过一些,包括电影院和电视台的胶片公映版,但是主帖提到的问题或多或少存在着。希望论坛的编辑功能是一直有效的,有时间的话我会搜集整理一些资料,对照中英文的对白以及原声和配音,与大家交流一下看法。 |
|
56楼#
发布于:2007-03-29 13:32
我只想说一句:我扣分是因为主帖的论据问题多多,论证更混乱还偏取那样一个标题,动不动“炮轰”“打倒”的红卫兵派头我是坚持抵制的,所以不管是谈配音还是谈原音,下次再在论坛上看到类似的情况,我照样扣分。
|
|
|
57楼#
发布于:2007-03-29 18:08
引用第57楼法兰于2007-3-29 13:32发表的言论: 呵呵,标题的确看的让人不舒服,而且立意似乎也太大了,楼主又没有足够的、让人信服的弹药。。。 ——66年6月上旬,毛主席《炮打司令部》大字报发表后,学校让我们每人都写大字报,结果,整个楼道贴的大字报抬头都是两个浓墨大字——“炮轰”!第二行才是目标:“资产阶级司令部”等等。于是,一切就都开始不正常了…… |
|
58楼#
发布于:2007-03-29 18:34
大概只有真正经历过文革那样的年代,才会对“炮轰”这么敏感吧。何况,网络上类似的标题太多了,“注意力”时代,能够吸引眼球的标题就是好标题,也许别人只是戏谑一下,何必过于计较,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错,大可一笑置之,只要内容有可取之处就可以了。当然,文章论据不充分不假,逻辑性不强也是有的,但这又不是写论文,只是一篇普通的帖子,干嘛那么求全责备。我倒觉得去繁就简,补充一些实例,这会是一篇不错的文章。看事物要看主流,为人处事更要有容人之量,过于锱铢于一些小节,有什么意思。
|
|
59楼#
发布于:2007-03-29 23:36
引用第54楼974y于2007-3-29 11:25发表的言论: 这要看大家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去争论,如果大家仅仅是为了个人颜面争一时短长,那当然是没有任何实质意义的。唇枪舌剑不可怕,真知灼见往往在争论的时候才能听得到,只要我们注意倾听,就不会互不相让,争个你死我活而草草收场。事实上,通过大家的回复,我更多的了解了配音,增长了见识,也认识到文章不足的一面。但是涉及到某些译制片的根本问题,这是应该确实存在的,我仍然会坚持自己的看法,直到有朋友能指出我的谬误之处,或者问题有所改善的一天。适当的时候,我也会搜集整理一些“论据”,丰富一下为广大网友所诟病的“弹药”。 发这个帖子之前跟朋友们沟通过,文中的不少观点也代表了他们的想法,我觉得标题中的“我们”至少代表了这一类人群。多年来对配音点点滴滴的想法,花了几个晚上粗略梳理一下,形成文字时全部倾泻出来,唯有炮轰一词能充分表达发贴心情,当然我也不否认有吸引眼球的考量,呵呵。至于在身处网络时代的今天,炮轰一词还是让这么多人不爽,倒是我始料未及的。 是的,如今大部分译制片厂和配音演员日子都不太好过。但是译制单位毕竟不是慈善机构,也不是都象CCTV那样财大气粗到可以忽视译制片的质量,对于各大译制片厂来说,译制片作为自己的唯一商品,要想保住市场就必须时刻关注顾客对产品的反馈,这就不仅仅是“理解”顾客的问题了。译制片的衰落,除了大环境和国家政策上的影响外,难道就没有译制片厂的责任?在大环境改善之前,译制片厂能不能改变体制进行自救留住人才留住观众,有没有广开门路、招贤纳才的魄力?上译厂前两年的内讧,已经说明了很多问题。 如果译制单位能吸纳足够多的配音人才,将所有影视剧的人物都配出彩,又何愁观众不会回归配音版,又何必担心草台班子来抢市场,那时候恐怕连电视剧都没有他们的立足之地了!在这方面,我个人觉得八一厂有可取之处,八一厂本身没有译制片的编制,但是他们有一套灵活的用人机制,另外也充分尊重观众的感受,这几年来的出品还是比较受欢迎的。 |
|
60楼#
发布于:2007-03-29 23:50
楼主看来是“誓不回头”啊!就凭你的坚持?那么多配音界元老、前辈都只能干着急,没办法,看看你的坚持会让中国的译制片带来怎样的变化。唉,太过了,就要招人反感了……
建议楼主读读译制片讨论会的帖子吧! |
|
61楼#
发布于:2007-03-30 00:36
引用第59楼冰点于2007-3-29 18:34发表的言论: 非常感谢冰点朋友对我的理解和宽容。 成文比较仓促,文章的瑕疵我也不否认,论据不充分也是客观存在的,将来其实可以弥补,但主要的观点我并不打算改动。 来论坛贴这个文章不是来发泄的,最终的愿望还是希望中国的配音越来越好。 |
|
62楼#
发布于:2007-03-30 08:55
如果论点本身就站不住,补充论据又有什么意义呢?
只是一味坚持自己,不去分析接受别人的意见(虽然面对批评的态度很大气值得称赞),这样对配音的进步又有什么好处? 如果非坚持自己主观论断,那又何必用“炮轰”这样悚人的标题,直接写“中国配音现状之我见”之类的不就很好,不容易引争议又显得大度 另外,我想告诉你,电影频道并不是所有的译制片都不行,只要是委托上译做的(非公映)质量都有保证。另外只要是北京吴红涓导演的译制片,也绝对是金牌品质,比如《黄昏清兵卫》(主配陆揆)、《勇敢的心》(主配孙悦斌) |
|
|
63楼#
发布于:2007-03-30 10:52
引用第63楼恋水莲于2007-3-30 08:55发表的言论: 其实文章立意有不少可取之处,并非全然站不住脚,只不过回帖更多的纠缠于论证本身,似乎有点舍本而逐末。 译制片涉及的技术环节很多,最重要的无非两点,一是翻译,二是配音演员对角色的塑造。 通读全文,这篇文章其实主要是针对翻译而言的,作者以“信、达、雅”谈了自己对译制片翻译及配音工作的理解。 以下提炼了一下作者的观点。
除此之外,文章还穿插了其他一些对配音工作的看法,这也可以理解,剧本翻译和配音之间本来就有关联,好的剧本在翻译之初就应该考虑到配音演员的特质,而真正的配音演员则应该参与剧本的创作。只不过如何诠释剧中角色,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话题,过多的涉及容易冲淡文章的主旨。 一些网友在回帖中指出了文章中的不足,但不可否认的是,文章中提到的问题在现在的译制片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不能因为有一些优秀的译制片就否认问题的存在。文章针对的是中国的译制片,并非针对某一特定译制片厂的作品,只拿少数几部作品作为佐证,难免以偏概全。 另外,谈一下读帖后的感觉。作为译制片的门外汉,如974y老哥一样,对译制片的要求并不高,能够明白故事情节就可以了,很喜欢《叶塞尼娅》《冷酷的心》这样经典的电影,但也理解市场经济下不可能对每部影片精雕细琢,唯其如此,我才觉得一些朋友对译制片的期许和热忱难能可贵。正在读穆阑的帖子,颇多感触,希望译制片明天“依然可以活下去”,而且活得更好。 |
|
64楼#
发布于:2007-03-30 11:04
光就这个信、达、雅,我就觉得前后矛盾
前面说随着时代发展,“雅”似乎过时了,不需要了 后面又说过雅则失信。凡事过度了都会适得其反,这不是很正常么。那么作者对“雅”的态度到底是取还是舍呢?让人费解。 有自己观点当然是好的,但起码要前后逻辑一致吧 |
|
|
65楼#
发布于:2007-03-30 11:19
引用第65楼恋水莲于2007-3-30 11:04发表的言论: 我理解作者的观点是:雅要适度,电影不同于一些文学作品,不要为“雅”而“雅”,翻译过程中应该尽量还原作品本来的面貌。 |
|
66楼#
发布于:2007-03-30 11:24
引用第66楼冰点于2007-3-30 11:19发表的言论: 后面的意思我明白,问题是前面一上来就说“雅”过时了 这难道不算矛盾?或者至少是表意不明么 |
|
|
67楼#
发布于:2007-03-30 12:30
引用第67楼恋水莲于2007-3-30 11:24发表的言论: 主旨意思明白就行了,作者前面大概想说明译制片翻译纯粹追求“雅”这种形式过时了,一已之见,也不知道理解的对不对,究竟什么意思还是作者有时间自己给你解释吧。其实,就算表意不明或者前后有矛盾之处,也只是论证的问题,何况文章的一些不足作者本人也意识到了,没有必要对文中遣词造句的疏漏之处过于深究。 撇开论据及逻辑性这些不谈,只提论点的话,文中一些观点还是针砭时弊,确有可借鉴之处。 |
|
68楼#
发布于:2007-03-30 12:52
都说了“信、达、雅”三点了,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前两点都做不到怎么谈做得到“雅”呢?从辨证角度看,前两者是基础,是前提,怎么会有人纯粹追求“雅”呢?能追求得起来么?
漏洞就是漏洞,别人帮圆也圆不上的 对作者面对批评的态度,我说过我也佩服 但只一味强调自己坚持自己,这就不值得提倡 敢于面对批评之后还应该接受批评、分析批评,不是么 |
|
|
69楼#
发布于:2007-03-30 13:04
我并不想替作者圆什么漏洞,文章有欠缺就是有欠缺,至于作者如何对待批评,也不是我想讨论的话题。我只是想说,就观点而言,文章有可取之处。文章中提到的一些关于译制片的缺陷也确实存在,几部优秀的译制片掩盖不了译制片整体水平的不尽如人意。如果形势一片大好,配音界的前辈也不用为译制片的未来发展而忧心了。
|
|
70楼#
发布于:2007-03-30 13:22
真是无聊,为这个帖子争有意思么~~~
起了一个哗众取宠的名字,说的都是些老掉牙的东西~~毫无任何建树,还一副自己了不得的样子,要是天天为这些来争论那才是悲哀~~~ 就算现在配音网没什么好的文章没有好的东西出来也论不到这样帖子来冒充第一 |
|
|
71楼#
发布于:2007-03-30 13:25
译制片当然有很多问题存在,但作者不见得提到了点子上
比如翻译放不开,脏话不敢翻,事实上我经常听到翻译出等同于英文脏字的“国骂”,或许有的地方翻译比较拘谨,但不能一概而论 再比如用女性配孩子,别忘了以前开始就时常用真小孩配小孩的,女性配小孩往往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人选,而女性配的效果不比真孩子差(配得差的那是水平问题)。欧美人喜欢强调真小孩来配,那和国情有关,不见得完全适用我们。日本的声优发展得很成熟了,他们还不是多用大人配小孩,佳作层出不穷。 没有人认为现在形势就是一片大好了。论坛不是还常有老辈们怀念过去,抨击现在的配音么 比起急吼吼地炮轰,多看看“现在”的译制片,潜心分析研究一下是不是更好呢? |
|
|
72楼#
发布于:2007-03-30 14:15
引用第71楼笑谈于2007-3-30 13:22发表的言论: 呵呵,这篇文章在配音网排第一吗,笑谈! |
|
73楼#
发布于:2007-03-30 14:32
引用第72楼恋水莲于2007-3-30 13:25发表的言论: 作者只是普通的电影观众,译制片台前幕后的故事怎么可能那么明白,有些观点提不到点子上也可以理解,句句提到点子上,要那些专业的干嘛。究其根本,这并不是一篇关于如何翻译如何配音的学术论文,而只是站在一个普通观众的立场,提了些作者自己的观点和对译制片的期许,怎么那么多人不高兴,干嘛呀,何必呢。老调重谈?!老调重谈怎么啦,老调重谈说明该解决的问题没有解决,问题依然存在。译制片是面向公众的艺术,虚心一点,听一听来自观众的意见,不会伤了艺术家的脸面,何况,配音网里聊天的这些位有什么了不起的艺术家?! |
|
75楼#
发布于:2007-03-30 15:45
引用第74楼冰点于2007-3-30 14:32发表的言论: 我们也都是普通的电影观众!除了少数去探班的,谁了解多少台前幕后??我连一次幕后都没接触过,所言都是自己的感受罢了。 冰点朋友,我觉得你好象存在一种误解,以为在这里发言的都是业内人士或是关系人士,事实上除了少数几个确实是从业人员,就连荣誉会员也没有几个是专业的。我们都是爱好者,凭着爱好去了解、去支持,仅此而已。你既然说这里没有啥了不起的艺术家,不就是承认了这里都是普通人么? 我们谁拿学术论文的标准来要求这文章了?我们都是大学教授还是资深专家? 再说了,真要拿学术论文的标准要求,该炮轰的就是这篇文章了,学术起码的逻辑性都很混乱…… |
|
|
76楼#
发布于:2007-03-30 15:50
引用第75楼冰点于2007-3-30 14:43发表的言论: 别说笑了,绝大多数都是普通爱好者。你看我的口气像业内人士么? 业内人士还有那个闲工夫跟粉丝似的常跑电影院、写影评+声评、在这里跟同好讨论聊天么…… |
|
|
77楼#
发布于:2007-03-30 16:12
引用第77楼恋水莲于2007-3-30 15:50发表的言论: 呵呵,我觉得你挺像业内人士的。 不聊了,想聊的话改天我自己写一篇,在别人帖子里这么聊天,感觉有点心虚。 |
|
78楼#
发布于:2007-03-30 16:19
真要是业内人士,我还费那个劲去听记配音名单么……
|
|
|
79楼#
发布于:2007-03-31 17:44
我觉得好的配音多的是,像坏人的声音,时而沙哑时而凶狠这些配音演员早已做到了,去听《加勒比海盗》系列《超胆侠》《尖锋急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