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800回复:16
《峰华毕叙》有什么错误,请大家尽快报上来,今晚12点截止
这书十万火急要加印,所以请大家帮忙!
已经知道以下错误: 目录:配音史记·高祖本纪_对胡[张帆] 45页,我是为哪[那]些受到横征暴敛的被害者来募捐的 49页,倒数第二行,戆[憨]豆的黄金周 65页,倒数第二行,基度[督]山伯爵 103页,倒数第三段,希特勒改为独裁者 129页,第2行,像《舞台生涯》中过气的喜剧演员,这句删掉 140页,原文“亚砂子”,应为“亚沙子” 149页, 第二段 他说”应为“ (此处为标点符号打印错误) 167页,第4段第3行,倒数第3第4个字,“尚华”应为“毕克”。 184页,电影开头的“对白”应为“旁白” 184页,《少林寺》发行的时候是1979年,改为 1982年 197页, 中日合拍《虎!虎!虎!》应为美日合拍 209页, 一行人乘67路往尚华家去。,(此处标点打印错误) 210页,倒数第4行,一个艺术家的暮年就是这样的嘛![么?] 215页,人间那[能]得几回闻 247页,上下集的《静静的顿河》,“上下集的电影”删掉 277页,《鹿苑长春》不是黑白故事片,应为彩色故事片 285页,倒数第三行,原文“亚砂子”,应为“亚沙子” 291页,倒数第7行,上海音像资料馆译制,应为上海电影译制厂译制 296页,《总统失踪记》剧情介绍写错 奥兰多兄指出的不少电影译制年代可能出现的误差,这主要是我们的资料来源信息不一致造成的。苏老师会去译影厂寻找译制年代的原始记录后更正。感谢奥兰多、歌剧魅影等朋友。 |
|
1楼#
发布于:2008-04-09 18:47
第167页,《无话可说的代言人》(林栋甫)一文
第4段第3行,倒数第3第4个字,印作“尚华”,根据上下文判断,应该是“毕克”。 |
|
3楼#
发布于:2008-04-09 19:00
引用第2楼小青于2008-4-9 18:55发表的言论: 刚去查了一下,现在有货了 ![]() 消除影响 ![]() |
|
4楼#
发布于:2008-04-09 19:53
P70 妙用童自荣的是陈叙一,这样的说法会不会忽视译制导演杨成纯和孙渝烽的作用?
P102 故事发生在八十年代,文中说“又导演了《白衣少女》,社会影响大了”,《白衣少女》是在邱岳峰逝世那天公映的,而孙渝烽是在邱老生前的一次闲谈时说的这句话,难道还没公映就有社会影响了?况且与整篇文章的大背景不符 P103、P274 《大独裁者》中没有希特勒,独裁者的名字叫亨克尔,这样提会误导没看过本片的读者 相关资料见:http://www.peiyin.com/bbs/read.php?tid=63674&keyword=%B4%F3%B6%C0%B2%C3%D5%DF P129 邱岳峰没有配过《舞台生涯》,而是长影陈汝斌配的 P140 “亚莎子”应为“亚沙子” P149 第二段 他说”应为“ (此处为标点符号打印错误) 毕克到底住哪儿? 孙渝烽说在北站附近P163 林栋甫说在西站附近P168 P167 尚华看病?疑为“毕克” P184 电影开头的“对白”应为“旁白” P197 中日合拍《虎!虎!虎!》应为美日合拍 P198 他不抽烟?可苏秀老师说抽劣质烟 P209 一行人乘67路往尚华家去。,(此处标点打印错误) P215 人间那得几回闻。原文为“能得几回闻”,如果不严格引用,个人认为还是“哪得几回闻”比较好 P237 《理查三世》公映过?《郁金香芳芳》这个译名也不对,曹景行先生那个时代应该看的是《勇士的奇遇》 P247 上下集的《静静的顿河》,本片共三部,怎么会是上下集 P277 《鹿苑长春》不是黑白故事片,应为彩色故事片 |
|
|
5楼#
发布于:2008-04-09 20:56
张帆的《配音史记·高祖本纪》,原文最后有一段“译史氏曰”,为什么没有选进去?既然选了这篇,为什么没把写邱岳峰的那篇也收进去?
|
|
6楼#
发布于:2008-04-09 21:09
引用第5楼zsb于2008-4-9 20:56发表的言论: 这是苏老师亲自选和删的 |
|
7楼#
发布于:2008-04-09 21:09
第285页,“【邱岳峰导演代表作】”
邱岳峰是不是只导演过这一部影片?那么称为“代表作”似乎不大妥帖。 第286~291页 毕克配音代表作中没有列出《尼罗河上的惨案》,不知是出于什么考虑? 引用第6楼穆阑于2008-04-09 21:09发表的言论: 哦,知道了。 |
|
8楼#
发布于:2008-04-09 21:19
答复下这个:
毕克配音代表作中没有列出《尼罗河上的惨案》,不知是出于什么考虑? 是因为mp3欣赏手册里有了 |
|
9楼#
发布于:2008-04-09 21:21
引用第7楼zsb于2008-4-9 21:09发表的言论: 不是的,邱岳峰导演过不止一部影片 |
|
10楼#
发布于:2008-04-09 21:23
引用第4楼奥兰多于2008-3-6 12:42发表的言论: 谁能告诉我这是在哪一页里,越快越好,谢谢! |
|
11楼#
发布于:2008-04-09 21:37
引用第10楼穆阑于2008-04-09 21:23发表的言论: 184页 |
|
12楼#
发布于:2008-04-09 22:08
引用第0楼穆阑于2008-04-09 13:07发表的言论: 210页谈的是尚华,上面没有看到“亚砂子”,倒是书末的作品介绍中写着“亚砂子”,140页上还写着“亚莎子”呢。 |
|
13楼#
发布于:2008-04-09 22:21
谢谢zsb,已经改正了,原来我把某同学耿耿于怀的一处错误漏掉了……
那个,歌剧,毕克老师究竟住在北站还是西站附近苏老师会问清楚的。 |
|
14楼#
发布于:2008-04-09 22:34
引用第4楼歌剧魅影于2008-04-09 19:53发表的言论: 我的理解是“社会影响大了”,联系上下文看,传言多半出在单位中,对同事们而言,导演《白衣少女》可不是一天两天,这句话是针对一段时间的总述,未必特指《珊瑚岛上的死光》和《白衣少女》,可能这两部片子是近期作品,所以拿来作个例子。 当然,再一种可能,就是作者记忆有误。 引用第4楼歌剧魅影于2008-04-09 19:53发表的言论: 这个,恐怕是不同的作者记忆不同,也许是尚华抽烟不多,难得看到。 作为回忆录,如果不要求作者考证清楚,我想还是保留着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