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883回复:1
网易微博博主网凝眉写了他的同学辛敏航
老 黄 牛 2008-11-04 18:49:57|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
中 小 订阅 2007年初的一次同学聚会时,我问辛敏航:“你有qq吗”?“有,刚注册”,“快把号码告诉我,名称是什么”,“老黄牛”!听后我竟然怔了一下,这个名字真好,太符合他了!第一,咱们68届高中的同学都属牛;第二,老黄牛精神是我们这代人的座右铭;第三,辛敏航的几十年都闪烁着牛的光辉啊! 一个老黄牛的名称,让我感慨了好多日子,这名字虽浅显意赅,而只有同龄人、只有熟悉他的人,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它。我与辛敏航同学,高中时是同班,学工时是同厂,下乡时是同点,40多年交往未断,在我鬓染白发的同时,也是看着“小黄牛”变成“老黄牛”的。 1965年,我们怀揣七彩梦幻迈进了沈阳二中的大门,在685班教室里有一个五官端正、两眼炯炯有神的小男生,他就是辛敏航。辛敏航聪明、谦虚、随和,在人才济济的同学中虽未担任“要职”,却也经常博得“头彩”。 沈阳二中有个校办工厂,新生入学都要到小工厂学习半个月,其实里边就是些车、钳、洗、刨车床等设备,没有进过工厂的同学都会感到很新鲜。我们班学习结束时,尽管大家都很卖力,但当时的赵厂长只对两个人提出表扬,而其中之一就有辛敏航。这是升学后的第一次“露脸”,同学们很是看重。 在参加学校文艺会演时,我们班拍了一个大型歌舞“南方来信”,辛敏航被选中扮演美国兵,他惟妙惟肖的表演,为节目增光不少,同学们对他大家赞赏,这是他在学校范围内首次展露文艺才华。 1967年,文革进入“学工”阶段,同学们纷纷走进工厂。辛敏航、郭济元我们七八个同学去了沈阳市重型机械厂的炼钢车间,与工人师傅“同吃、同住、同劳动”。我十分佩服辛敏航学什么像什么,炼钢师傅们十分讲究炉前送料的姿态,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全掌握了要领,料送得远而且姿态优美,工人师傅惊叹:“这小伙儿太聪明了”!虽然几十年过去了,辛敏航头戴工作帽、脖系白毛巾、手持铁锨,后腿高高抬起的钢铁工人形象,仿佛还在眼前。 1968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潮席卷全国,咱们沈阳二中685班被分配到西丰县凉泉公社中兴大队插队落户,一个班分割在两个屯子:天兴和中兴。两个月后,我们天兴的20多名同学又分成了四个青年点。崔大林、辛敏航和我等7名同学被分到天兴1队,至此开始了我们朝夕相伴的知青岁月。 在685班众多青年点中,我们队是过得比较和谐的青年点之一。现在客观地分析其原因,一是人员齐整,素质较高;二是性格互补,相得益彰。崔大林、辛敏航本是鲲鹏大鸟之才,但他们能真心实意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农活时间不长都学的有模有样,“踩格子”、“扬场”、“拨簸箕”,很有“庄稼把式”的味道。如果说崔大林干活有气概、有力量的美,那么辛敏航则是干得漂亮、干得巧。 (青年点房前,右一辛敏航,右二作者) 我们青年点是女人当家,郭济元是“点长”,我是“伙食长”,什么时候砍柴、什么时候磨米、什么时候改善生活、房前屋后都种点什么等等,几乎都是我俩在筹划。或许是那个艰难的岁月给了我们这些平民子女以用武之地,或许是“被领导者”的高风亮节给我们太多的理解包容,我们青年点的自留地侍弄得最好,我们点的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磕磕碰碰”的事很少,即使发生也很快被消灭在萌芽状态。 这样的故事很多,记得一天早上出工前,我对大家说:“今天干活‘歇气儿’时,咱们就别歇了,还是挖点小根菜中午回来沾酱吃吧”!歇气儿时我发现有的人没动手,心里有些不快。放工的路上辛敏航对我说:“人和人不一样,咱们干活‘不打怵’,有的人的确吃力,多担待些吧”!吃饭时,辛敏航特意把大的小根菜夹到那个同学的碗里,还笑着说,“大的不辣,吃吧”,我当时心想这小子以后肯定能当领导,看多会做工作啊! 徐振富是我们小队里比较能干的,但他很有性格。记得有一天,队里没活我们都在青年点,洗衣服的、收拾东西的,各干各的,屋子里很静没人说话。突然徐振富放开喉咙“高歌”:——“放心吧,——别挂念,——真金不怕火来炼”!这是歌剧《刘胡兰》里的一句。我们先是吓了一跳、一愣,然后就是不约而同的捧腹大笑。因为很少听到他唱歌,更没有听过这么大声音、还这么抒情,歌词也耐人寻味,越想越好笑,有的竟笑出眼泪来了。 徐振富急了:“行你们唱不行我唱啊?有什么好笑的”! “哦,不是的,不是的,你唱得太突然了!” “我还得先给你们报个幕啊”! 好容易停下来的笑声又爆发了,徐振富的脸色也变了。 “哥呀,叫谁放心啊?我们没笑你,我还以为谁踩着鸡脖子了呢”!这时辛敏航过来两只胳膊搂住徐振富调皮的说。 笑声再次喷发,徐振富的气一下子消了,自己也跟着大笑起来…… 我们小队的男同学,知识面广、口才都好,所以饭前饭后的抬杠是一大景观,每当抬得难解难分之时,经常是辛敏航巧妙仲裁结束舌战,无疑他的机警幽默、诙谐乐观是对那段苦涩生活的点缀,也让我们以苦为乐,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 1970年,辛敏航抽调到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知青点少了一个核心人物,调侃气氛的人走了,队里一下子冷清了不少。实际上,辛敏航的离开也是我们青年点解体的开始。 辛敏航在宣传队6年,台下是乐队,台上是演员,他演过话剧、歌舞、作过曲,样板戏演过《红灯记》、《杜鹃山》、《沙家浜》。他在剧团里不是“台柱子”,但是一个放在哪里都发光的螺丝钉。他博学多才,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的风范得到大家的拥戴,其结下的“战斗友谊”延续至今。 (沙家浜剧照,左一辛敏航) 1976年,辛敏航被正式招工回城,走进沈阳市第一机床厂的大门,一年多的工人生活,再次展示了他心灵手巧的天赋,工人师傅都很喜欢他,然而这里不是他的理想之地。1978年,辽宁艺术剧院重组招收演员,在众多考生中,辛敏航脱颖而出一举中的,一颗艺术的种子终于找到了艺术的天堂。从此,“好风凭借力,送他上青云”!剧务、演员、配音、导演到制片人,从普通的演职人员到国家级演员并走上领导岗位,他用其完美的人格书写着完美的人生。 我在工作调动之中,曾得到辛敏航等同学的大力协助,我是4口之家,需要安排两个人的工作,当时跨省调动手续繁杂,有关部门又在征收“城市建设费”,回来后还面临着房子问题、孩子入学问题……,如果没有辛敏航等同学的鼎力支持,我很难有这种决心和勇气。 辛敏航是个有情有意之人,他帮助过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徐振富生病期间,辛敏航问寒问暖,送医送药,徐振富失明后,还搀扶他去过饭店,给他点最想吃的饭菜,徐振富病逝后,他又费了很大周折,给他的儿子安排了工作,以慰在天之灵。近些年,随着职务的提升,权限的增大,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他给过很多人以无私的帮助。 崔大林调往北京后,每逢春节他都要安排一次聚会,让大家看看大林,也让大林体会了同学之间的真情,今年合唱团回西丰的活动,就是在同学聚会时敲定的。 在回西丰时,辛敏航一手安排演出事宜,一手安排大林的议程,并且全程陪同,他的游刃有余的协调组织能力、周到细致的工作作风及低调谦和的做人原则,给合唱团同学留下了极好的口碑。以致引来团网王靖的极大关注,6集连载“辛敏航印象”把一个有才华、重情义、不张扬的幕后英雄展现在人们面前。 为配合王靖的报道,我写了此篇文章,把合唱团以前的辛敏航素描给大家,其实他的智慧、品格、风范、贡献,已经远远超出老黄牛的内涵,但因辛团长对黄牛精神情有独钟,顾顺其所爱,仍以此冠名,也借此表达多年来对他的敬重和感激。 |
|
|
1楼#
发布于:2013-04-05 18:3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