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2529回复:10
昨天电视老故事频道播放了潘耀华!“小百花奖”的最佳翻译——潘耀华 央电视台播映的英国电视连续剧《大卫·科波菲尔》的翻译潘耀华,是一位专为中外电影艺术交流“铺路搭桥”的热心人。她翻译过很多外国影片。南斯拉夫的《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黎明前到达》;罗马尼亚的《齐普里安·波隆贝斯库》;英国的《一个国王在纽约》;波兰的《寂静的线索》;美国的《摩登时代》、《寻子遇仙记》;法国和加拿大合拍的《愤怒的人》;墨西哥的《姆拉托》;巴基斯坦的《永恒的爱情》等外国影片译成华语,都有着她的汗水和心血。前年,她因翻译《舞台生涯》、《蝴蝶梦》等影片,在吉林影协和长春电影制片厂联合举办的电影“小百花奖”中荣获最佳翻译奖;其中《舞台生涯》曾荣获文化部给予的优秀翻译片奖。 潘耀华是长春电影制片厂”半路出家“的英语影片翻译。她原是该厂的演员,三十出头才开始从事外国影片翻译工作的。不过,她自五岁起便学习英语和法语,八、九岁时已成了电影院外国影片的座上客。后来,她在北京的一所大学里边工作边旁听英语。一九六二年初,在长影厂老翻译黎歌的热情帮助和合作下,潘耀华生平第一次完成了外国影片《军乐》的英文台本翻译工作。可惜,黎歌带着她只合译了三部影片便退休了。 潘耀华挑起重担后,首先想到严复说过的一段话:“译事三难:信、达、雅;求甚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为了突破“信、达、雅”三道难关,她每接到一部翻译片的任务,就夜以继日地奋战:从影片内容到主题思想,从时代背景到风土人情,从编导演的风格到每个角色的性格和特征……都反复研究,以求忠实地反映原作的风貌。有时,为把一个医学名词译好,她不仅询问了长春的医院、卫生所的医生,还请教了北京的大学教授。有时,她苦苦思索许久也想不出一个恰当的好词,却忽然在吃饭时或晚上上床后从脑海里闪现出来,她立即放下碗筷或马上起床,把一瞬间得到的好词记录下来…… 在她的甘苦中,还有一些动人的插曲:为了争分夺秒地将译好的《侦察英雄》台本送给导演,她连夜骑自行车赶路,不幸在没有路灯的路旁摔进深沟里,事后才发现自己一支手臂脱臼;在前年又一个紧急任务中,她在暖气中断的深夜,冒着严寒,裹着棉大衣,戴着绒线帽,艰苦地进行工作,《一个国王在纽约》按期译成,她却得了急性风湿病;可是她返回北京在家治疗不久,腰痛得连坐还不能坐,却要翻译《蝴蝶梦》,结果趴在床上利用夹版译成了台本。 一般翻译外国书籍文献的人,未必能胜任外国影片的翻译。因为译制片有一项“对口型”的特殊要求。这是难度较高的工作,既要眼看,耳听,又要口念,手记,起初她怎么也跟不上一闪而过的镜头。在老翻译耐心引导下,她很快能在“对口型”中随着银幕形象的喜怒哀乐而扮演各种角色,并随着演员说话的长短与口型准确地修饰台本。 潘耀华在翻译卓别林的几部影片中,还深入系统地研究了卓别林的编导和表演艺术,写出了好几篇评论卓别林表演和导演艺术的发展及成就的文章。她深感各国国情不同,影片题材广泛,涉及的知识门类众多,自己的知识实在不够用呵!不久前,她不仅翻译了六集的《大卫·科波菲尔》,还首次担负起其中第三集的导演工作,并兼任“克鲁普太太”的配音。她虽年逾半百,还是壮志满怀,拼命地学习和工作。 原文刊载于《文汇报》1981年3月21日 xiaoyin辑佚并录入 转载请保留本说明 |
|
1楼#
发布于:2013-06-20 19:47
[转]她在默默地笔耕——记译制片翻译潘耀华
1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甚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这话谁说的?严复。潘耀华记住了。在翻译工作中,信、达、雅,是个标尺,她要求自己不断跨越这个高度。 翻译巴基斯坦影片《永恒的爱情》时,其中一句歌词:“死时我唇边也要△着你的名字”,潘耀华反复思索。译为唇边“挂着” 你的名字好,还是“留着” 你的名字好?或是“铭刻着”?都不满意。热恋着的人,是彼此心心相印的。对,就用这个“印”字吧。“死时我唇边也要印着你的名字”,既形象含蓄,也耐人回味。 《永恒的爱情》有着浓郁的抒情性,片中歌很多,歌词要译得优美,富有诗意。《舞台生涯》中,“卓别林”在台上唱的一支跳蚤歌,有江湖卖艺的味道,译这首歌时,注意它的诙谐而通俗,还要合辙压韵,而不是求其优美的诗意。颇像中国的数来宝。 同是歌词,但要译出不同的风貌。该雅的雅,该俗的就俗。可不容易啊! “是的,翻译要再现原片的美,体现出原片的风格。”她认为翻译工作是个再创造。 那信、达、雅的雅,应理解为艺术风格的贴切吧。 译人物的语言,要体现出他的性格特征。你看,电视连续剧《大卫·科波菲尔》中的米考伯先生,是个退伍海军军官,但他仍愿保持一派绅士风度,说话文质彬彬,以示其教养有素。他不说自己负债,而说成“金钱上有点困难”;他不说还不了帐;而是说:“财务上的问题尚未了结”。他的口头禅,可直译为“简单地说”,但潘耀华却译为“简而言之”,这便更符合米考伯的性格特征。 她觉得,译不同国家的影片,应能了解各国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就连一句简单的问候,也各具特色。我们见面寒暄:“您好!”用于朝鲜人,则要译成“您辛苦了。”我们相处常说“请多帮助”,日本人则习惯说“请多多关照”…… “翻译电影和翻译小说不同,要考虑到对口型。” “对口型?那不是配音演员的事情吗?” “也是我们翻译的事。如果译文同人物口型对不上,就会给配音演员造成困难。” 每译一个本子时,她总是同时看影片,一段段反复琢磨多次。她眼睛盯着片上的人物表情、动作;耳朵听着语气;嘴里念着人物讲话的音节,注意口型的闭合次数;手里随着记录。然后,推敲恰到好处的中文字数。字多了,会出现银幕上人物的嘴巴已经闭上了,可话还没完;字少了,便造成人物的嘴还在动,可却没有声音了。这都很别扭,会造成观众与影片的隔阂。这确是一件复杂而十分细致的工作。 2 其实,年轻时,潘耀华并没想要当翻译。 青年时代,谁没有自己彩色的梦?当时,她想当一名电影明星。 少年时,她喜欢看戏,读小说,家庭教师专门教授她古典文学。青年时,她在沪居住的一段日子,经常参加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诗朗诵节目。在广播剧《棠棣之花》和《民主青年进行曲》中,她都是饰演其中的女主角。 听说长影招演员,决心去试一试。是靠条件?还是靠努力?这先不去细析,反正彩色的梦,变成了绚丽的现实——她考取了!那是1959年,一个最美好的日子。 一年的实习,边学表演边演出。紧张、充实。 她会英语,但考入长影他没“露”。同屋的一个女友泄了密。“潘耀华常用英文写信呢!”“是吗?那她英文一定棒!” 是的,六到十六岁,她先后在天津圣约瑟外语学校和北京圣心女校学习英语和法语。十年攻读,口语、笔译都行,而且,小小的年纪,已常在电影院看原版片了。来长影前,她也曾做过翻译工作。 领导找她谈话了。厂里正缺翻译。你又有这方面特长,就转到译制室工作吧! 于是,在老翻译黎歌的热情帮助和协作下,1962年她走上了专职翻译的岗位。他们合译了三部影片,老翻译便退休了。她便单独挑起了这副担子。 廿四个年头了,她一直默默地笔耕,为中外电影艺术交流铺路搭桥,共译了英、美、法、苏、朝鲜、西班牙、墨西哥、南斯拉夫等二十余国的五十多部影片和近十部电视片。其中朝鲜片《鲜花盛开的村庄》,南斯拉夫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罗马尼亚片《奇普里安·波隆贝斯库》,美国片《舞台生涯》、《摩登时代》、《蝴蝶梦》,英国片《大卫·科波菲尔》,菲律宾片《金牌》等,颇为观众所熟识。 《舞台生涯》、《永恒的爱情》、《金牌》分别三次荣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 因译《蝴蝶梦》和《永恒的爱情》她两次荣获长影小百花奖最佳翻译奖。 3 工作中,她有一股拼劲。译文离不开手,连吃饭她都觉得费时间,有时一天只吃一顿。可为了弄清一个医学名词,她从厂医务室问到长春医院,又询问了北京的大学教授,才罢休。这,她不怕费时间。 翻译《侦察英雄》时,是个突击任务,她分秒必争地用了一周时间完成了。连夜骑车把台本给导演送去,走到没有路灯的暗处,不料,竟摔进了路边的沟里,胳膊脱了臼。 1979年四月的长春,依然寒意凛凛,那时她正在屋里埋头于《一个国王在纽约》的翻译。暖气中断了,夜间她便裹着棉大衣,头戴绒线帽,继续工作。剧本译好,可她患了严重的风湿病。 回京治疗和修养期间,她闲不住,又接受了新的任务。腰椎疼痛难忍,坐不起来,他就卧床趴着,利用一个夹板垫着写。获奖译本《蝴蝶梦》,便是这样译成的。 1981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Radio Beijing”节目中,用英语向国外听众介绍了潘耀华的翻译工作和生活。 1984年,她调到中国广播电视部艺委会,任翻译兼导演。 本文原《大众电影》1986年第3期,由于华录入,转载请保留 [转]她在默默地笔耕——记译制片翻译潘耀华 1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甚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这话谁说的?严复。潘耀华记住了。在翻译工作中,信、达、雅,是个标尺,她要求自己不断跨越这个高度。 翻译巴基斯坦影片《永恒的爱情》时,其中一句歌词:“死时我唇边也要△着你的名字”,潘耀华反复思索。译为唇边“挂着” 你的名字好,还是“留着” 你的名字好?或是“铭刻着”?都不满意。热恋着的人,是彼此心心相印的。对,就用这个“印”字吧。“死时我唇边也要印着你的名字”,既形象含蓄,也耐人回味。 《永恒的爱情》有着浓郁的抒情性,片中歌很多,歌词要译得优美,富有诗意。《舞台生涯》中,“卓别林”在台上唱的一支跳蚤歌,有江湖卖艺的味道,译这首歌时,注意它的诙谐而通俗,还要合辙压韵,而不是求其优美的诗意。颇像中国的数来宝。 同是歌词,但要译出不同的风貌。该雅的雅,该俗的就俗。可不容易啊! “是的,翻译要再现原片的美,体现出原片的风格。”她认为翻译工作是个再创造。 那信、达、雅的雅,应理解为艺术风格的贴切吧。 译人物的语言,要体现出他的性格特征。你看,电视连续剧《大卫·科波菲尔》中的米考伯先生,是个退伍海军军官,但他仍愿保持一派绅士风度,说话文质彬彬,以示其教养有素。他不说自己负债,而说成“金钱上有点困难”;他不说还不了帐;而是说:“财务上的问题尚未了结”。他的口头禅,可直译为“简单地说”,但潘耀华却译为“简而言之”,这便更符合米考伯的性格特征。 她觉得,译不同国家的影片,应能了解各国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就连一句简单的问候,也各具特色。我们见面寒暄:“您好!”用于朝鲜人,则要译成“您辛苦了。”我们相处常说“请多帮助”,日本人则习惯说“请多多关照”…… “翻译电影和翻译小说不同,要考虑到对口型。” “对口型?那不是配音演员的事情吗?” “也是我们翻译的事。如果译文同人物口型对不上,就会给配音演员造成困难。” 每译一个本子时,她总是同时看影片,一段段反复琢磨多次。她眼睛盯着片上的人物表情、动作;耳朵听着语气;嘴里念着人物讲话的音节,注意口型的闭合次数;手里随着记录。然后,推敲恰到好处的中文字数。字多了,会出现银幕上人物的嘴巴已经闭上了,可话还没完;字少了,便造成人物的嘴还在动,可却没有声音了。这都很别扭,会造成观众与影片的隔阂。这确是一件复杂而十分细致的工作。 2 其实,年轻时,潘耀华并没想要当翻译。 青年时代,谁没有自己彩色的梦?当时,她想当一名电影明星。 少年时,她喜欢看戏,读小说,家庭教师专门教授她古典文学。青年时,她在沪居住的一段日子,经常参加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诗朗诵节目。在广播剧《棠棣之花》和《民主青年进行曲》中,她都是饰演其中的女主角。 听说长影招演员,决心去试一试。是靠条件?还是靠努力?这先不去细析,反正彩色的梦,变成了绚丽的现实——她考取了!那是1959年,一个最美好的日子。 一年的实习,边学表演边演出。紧张、充实。 她会英语,但考入长影他没“露”。同屋的一个女友泄了密。“潘耀华常用英文写信呢!”“是吗?那她英文一定棒!” 是的,六到十六岁,她先后在天津圣约瑟外语学校和北京圣心女校学习英语和法语。十年攻读,口语、笔译都行,而且,小小的年纪,已常在电影院看原版片了。来长影前,她也曾做过翻译工作。 领导找她谈话了。厂里正缺翻译。你又有这方面特长,就转到译制室工作吧! 于是,在老翻译黎歌的热情帮助和协作下,1962年她走上了专职翻译的岗位。他们合译了三部影片,老翻译便退休了。她便单独挑起了这副担子。 廿四个年头了,她一直默默地笔耕,为中外电影艺术交流铺路搭桥,共译了英、美、法、苏、朝鲜、西班牙、墨西哥、南斯拉夫等二十余国的五十多部影片和近十部电视片。其中朝鲜片《鲜花盛开的村庄》,南斯拉夫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罗马尼亚片《奇普里安·波隆贝斯库》,美国片《舞台生涯》、《摩登时代》、《蝴蝶梦》,英国片《大卫·科波菲尔》,菲律宾片《金牌》等,颇为观众所熟识。 《舞台生涯》、《永恒的爱情》、《金牌》分别三次荣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 因译《蝴蝶梦》和《永恒的爱情》她两次荣获长影小百花奖最佳翻译奖。 3 工作中,她有一股拼劲。译文离不开手,连吃饭她都觉得费时间,有时一天只吃一顿。可为了弄清一个医学名词,她从厂医务室问到长春医院,又询问了北京的大学教授,才罢休。这,她不怕费时间。 翻译《侦察英雄》时,是个突击任务,她分秒必争地用了一周时间完成了。连夜骑车把台本给导演送去,走到没有路灯的暗处,不料,竟摔进了路边的沟里,胳膊脱了臼。 1979年四月的长春,依然寒意凛凛,那时她正在屋里埋头于《一个国王在纽约》的翻译。暖气中断了,夜间她便裹着棉大衣,头戴绒线帽,继续工作。剧本译好,可她患了严重的风湿病。 回京治疗和修养期间,她闲不住,又接受了新的任务。腰椎疼痛难忍,坐不起来,他就卧床趴着,利用一个夹板垫着写。获奖译本《蝴蝶梦》,便是这样译成的。 1981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Radio Beijing”节目中,用英语向国外听众介绍了潘耀华的翻译工作和生活。 1984年,她调到中国广播电视部艺委会,任翻译兼导演。 本文原《大众电影》1986年第3期,由于华录入,转载请保留 |
|
2楼#
发布于:2013-06-23 12:29
在六十年代,她还在朝鲜黑白片《分界线上的乡村》里配过音呢!主要以翻译为主,罗马尼亚片《侦察英雄》,《奇普里安波隆贝斯库》是她与夏明箴合作翻的,南斯拉夫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是她与周如雁,安天庆合作翻的,还有任翻译兼导演的央视译制片《乱世佳人》等,她对译制片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她在圈内的声誉也是有口皆碑的!
|
|
3楼#
发布于:2013-06-23 12:36
在六十年代,她还在朝鲜黑白片《分界线上的乡村》里配过音呢!主要以翻译为主,罗马尼亚片《侦察英雄》,《奇普里安波隆贝斯库》是她与夏明箴合作翻的,南斯拉夫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是她与周如雁,安天庆合作翻的,还有任翻译兼导演的央视译制片《乱世佳人》等,她对译制片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她在圈内的声誉也是有口皆碑的!波兰片《寂静的线索》是她与黎歌合作翻的。
|
|
4楼#
发布于:2013-06-23 13:48
补充潘耀华翻译作品_越南片<小火车站>与程兰江合作,罗马尼亚片<我过去的朋友.>与夏明箴合作,墨西哥片<玛丽亚>与韩传铮,柳小培合作,墨西哥片<姆拉托>与柳小培合作。
|
|
5楼#
发布于:2013-06-24 13:14
参与翻译的电影还有匈牙利的<军乐>前苏联与保加利亚合摄的<前夜>均与黎歌合作。土耳其的<穿黑袍的新娘>美国的<哈里之战.>均与张杲合作。前南斯拉夫的<第26个画面里的占领><苏捷什卡战役>分别与李代君,邵云环合作。巴西的<独立或死亡>与韩传铮合作。独立翻译的电影还有越南的<金童><年轻的战士><浮村><战斗在继续><前方在召唤>朝鲜的<小荣开始演奏了><南江村的妇女>前南斯拉夫的<67天_乌日策共和国><夜袭机场><临时工>。英国的<墨菲的战争><十字小溪>尼泊尔的<朱砂情>西班牙,墨西哥合摄的<击鼓少年>美国的<悠闲阶级>为中文字幕片
|
|
7楼#
发布于:2013-07-08 12:31
回 luxin1966 的帖子
luxin1966:在六十年代,她还在朝鲜黑白片《分界线上的乡村》里配过音呢!主要以翻译为主,罗马尼亚片《侦察英雄》,《奇普里安波隆贝斯库》是她与夏明箴合作翻的,南斯拉夫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是她与周如雁,安天庆合作翻的,还有任翻译兼导演的央视译制片《乱世佳人》等,她对译制片的 .. (2013-6-23 12:36) 谢谢您的补充! |
|
8楼#
发布于:2013-07-08 15:11
电影界元老级人物,功可齐天。
|
|
|
9楼#
发布于:2013-07-19 23:27
去年的7月21日,也就是水淹帝都的那一天 我去了 潘耀华 老师 家里坐客 潘老师,给了我当年珍贵的 米老鼠和唐老鸭 配音 时的 珍贵照片 还给我五盘 央视的 米老鼠和唐老鸭 的录像带 还请我吃雪糕,还送了我两包茶叶 潘老师人真好。。。。。让人感动之极。。。。 最后,我冒着大暴雨,,,把五盘录像带搂在怀里,,,就回家了。。。 感谢这个贴子 我过几天应该给潘老师打个电话,问候她一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