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3108回复:21
苏奶奶上“凤凰”谈译制今昔
苏奶奶自从参加了凤凰台在上海做过的见面活动后,近日出现在“凤凰视频”上,谈了深层次的内容。
本人截图后重新组合了一下,有兴趣的网友看视频后可谈谈观感。 ——苏秀:译制片遭淘汰与票房至上有关 http://v.ifeng.com/ent/fcd/201307/013faab9-6b7d-4daf-a8c4-aeaf5f458fbe.shtml 图片:faguo x1 .jpg |
|
最新喜欢:阿廖沙
|
1楼#
发布于:2013-08-02 18:07
看了几段视频我感觉苏秀老师说得固然有道理,但现在与过去的情况是不能等同对比的,尤其是经营体制,认同效应方面较偏重于商业化,译制片影迷会把一部经典配音作品视为珍品,细细聆听,久久回味。而大多数观众则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走马观花,消遣娱乐罢了。记得八十年代末,我在影院里看了匈牙利名片<靡非斯特>,放了一半时,竞有许多人纷纷摇头,成群离场。到结束时,只剩下两三余人,此类现象并不怪异,说到底,这是一种不同的文化需求。而今的观众取悦大多在音响震撼 ,离奇搞怪,捧腹嘻闹等诸多方面,译制片又由谁去关注呢,更何况独具特质的音色少之又少,已很难深入人心了。看来译制片要走出低谷,重现辉煌,还得从翻译剧本,培养新人上狠下功夫,特别要注重声音的可塑多变性,老一辈艺术家还要严格把关。
|
|
2楼#
发布于:2013-08-02 21:48
谢谢分享,收藏起来慢慢看!
|
|
|
4楼#
发布于:2013-08-03 12:02
只要一变革,就会毁东西,好的、坏的都有,就像译制片,会让老人如此伤心。
|
|
|
5楼#
发布于:2013-08-03 16:24
令人难忘的八十年代啊!关于苏老师的采访,看完之后感慨良多,需要慢慢整理一下思路,再形成文字。在此先上一份名单,与同好者共赏。这是最新一期的《新周刊》杂志(400期)所做的专题“我的故乡,在八十年代”中所列出的1980年——1989年的经典译制片,尽管只是一家之言,而且在杂志中是用图片的形式来呈现的,整整两页,因此难免有凑数之嫌,但至少也算一种存目吧。这些译制片分别是:1980年《卡桑德拉大桥》《大篷车》《走向深渊》;1981年《阿西门的街》《远山的呼唤》《老枪》《英俊少年》《奴里》;1982年《虎口脱险》《寅次郎的故事》《新天方夜谭》《三十九级台阶》《神秘的黄玫瑰》《阳光下的罪恶》;1983年《海狼》《铁面人》《蒲田进行曲》《这里的黎明静悄悄》;1984年《逃往雅典娜》《胜利大逃亡》《两个人的车站》《王中王》;1985年《超人》《黑郁金香》《金色池塘》《克莱默夫妇》《枪手哈特》《幸福的黄手帕》《茜茜公主》《第一滴血》;1986年《斯巴达克斯》《办公室的故事》《霹雳舞》《伦敦上空的鹰》《野鹅敢死队》;1987年《伊豆舞女》《警官的诺言》《最后一班地铁》;1988年《意大利人在俄罗斯的奇遇》;1989年《出水芙蓉》。
|
|
6楼#
发布于:2013-08-03 23:33
由于苏秀老师的努力,热爱译制片事业的人士将她的《我的配音生涯》制成音像互动版,在上海电影博物馆设置了可以点击再现的体验区,以后传个图让大家有个印象。
|
|
|
7楼#
发布于:2013-08-03 23:39
看看博物馆译制片区域。现场
图片:上影 XIU (71).jpg 图片:上影 XIU (193).jpg 图片:上影 XIU (224).jpg |
|
|
8楼#
发布于:2013-08-17 09:20
"堂会",真是很奇特或奇怪的一种现象,有“堂会”,俺们也借了光了,于是那时候永嘉路那个小会场的内部电影票一票难求,散场后马路上居然也交通堵塞。。。
|
|
9楼#
发布于:2013-08-17 10:37
看了后觉得苏秀老师对艺术解读很精准,但对文革上面和政治的认识很肤浅。
|
|
|
10楼#
发布于:2013-08-17 22:47
回应楼上dorayaki_dk 网友:
不是认识不深刻,而是媒体记者想把话头往“极端”和“悬崖”险处引,如苏奶奶按他们的需求发话,一旦经媒体“实用主义”或具有“特定目的”的剪辑,而不再会像报纸“清样”经原作者回看审阅了,点击率上去了,眼球是吸引了,但那时就由不得本人再作分辩喽! 现在特别讲究新闻道德的曹景行已不在凤凰这个系列工作了,被采访者就更不应天马行空地对答了。 所以请楼上朋友理解知己朋友私聊与媒体采访的区别吧。 |
|
|
11楼#
发布于:2013-08-18 01:25
楼主辛苦了!
你那张大截图让我有点联想…… |
|
|
12楼#
发布于:2013-08-18 09:36
|
|
|
13楼#
发布于:2013-08-18 11:41
回 弋舟 的帖子
弋舟:回应楼上dorayaki_dk 网友: 确实如此,谨慎为妙。 |
|
|
14楼#
发布于:2013-08-18 13:28
苏奶奶思路还是那么敏锐,她老人家跟俺聊起程乃珊时,说起对译制片有较深思考的影迷,还有“两个张”,据俺推测应该是:一位老者(和“阿崎婆”奶奶通信的),一位才女(能听懂法语原版片的);凤凰小记当然不知道苏奶奶的朋友的性别,想当然地打上字幕“他”喽!
|
|
|
15楼#
发布于:2013-08-18 23:12
回 弋舟 的帖子
弋舟:回应楼上dorayaki_dk 网友: 感谢弋舟的解答。 因为我听到江青那么一大段后,苏老师谈了特权问题,既然说了江青搞特权,那后面又说类似这是几个人闹的,领导也不想这样感觉的话。想必苏老师明白1949年各个运动后应该清楚是怎么回事,这不是几个人,这是上至更高层下到百姓都该反省的事情。四人帮是谁撑腰?文革谁推波助澜?如果苏老师明白的话那应该用一种睿智的解答说开,而不是还是划清界限似的那一套。 当然,不管怎样这是我个人的看法,而且比较浅白。不管怎样,苏老师的为人是我敬重的,是真正有文化底蕴和见解的艺术家 |
|
|
16楼#
发布于:2013-08-19 01:37
回 弋舟 的帖子
弋舟: 苏奶奶思路还是那么敏锐,她老人家跟俺聊起程乃珊时,说起对译制片有较深思考的影迷,还有“两个张”,据俺推测应该是:一位老者(和“阿崎婆”奶奶通信的),一位才女(能听懂法语原版片的);凤凰小记当然不知道苏奶奶的朋友的性别,想当然地打上字幕“ .. (2013-8-18 13:28) 这就是同音字的尴尬。 |
|
|
19楼#
发布于:2013-08-21 13:42
苏奶奶的一些观点我并不认同。译制片的没落因素很多,即使现在再出现一部配音极经典的译制片,也不会再重现当年的盛景了。很多人淘老片,其实是怀旧情结的使然。我虽然30年前也非常喜欢看上译的作品,但近20年来却几乎没有在电视、电脑里重新再看过几个。当年的译影厂只会永远停留在记忆中了……
|
|
20楼#
发布于:2013-08-21 18:48
采访苏秀老师多次,她的严谨,率真,认真,让我非常感动与崇敬 近九十岁的高龄了,逐字给我修改采访稿啊 而且电脑玩得那么溜,,,哈 |
|
21楼#
发布于:2013-08-21 22:30
楼上朋友观点很有意思——“配音极经典的译制片”目前是奢望,所以我们连“假设”的“支点”都没有,何来“撬动”电影观众这个群体呢?
我想:新新人类、“低头一组”们某一天看到那么多老师要求课外阅读的外国名著上印着电影剧照和主人公简·爱、苔丝、冉阿让、艾丝美娜达,会有欲望找译制片看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