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2480回复:20
【声音中的毕克】作者:王童【声音中的毕克】 作者:王童(《北京文学》编辑,副编审)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13年07月22日 毕克已走了有一段时间了。诚如高仓健(《追捕》)走了,罗切斯特(《简·爱》)走了,莫德万(《复仇》)走了一样。当人们突然感到以后再也不能在银幕和银屏上听到他那厚重、沉着而又富有力度的声音时,仿佛失去了另一个语音的世界这个世界是毕克与杜丘、与莫德万结合到一起所塑造出的硬汉形象。当然,毕克也配过一些窝窝囊囊的角色,如《水晶鞋与玫瑰花》中唯唯诺诺的御前大臣,观众记得最清楚的还是那个百折不挠、紧追不舍的杜丘。 毕克的离去,就如同他的同行,另一位优秀的配音演员邱岳峰离去一样,让观众在银幕上失去了另一个出色的罗切斯特。但邱岳峰似乎有了一个惟妙惟肖的继承者李扬。李扬把同样是毕克配音的影片《追捕》里面的一个配角唐塔医生,用邱岳峰的声音模仿出来,让人真假难辨。但毕克的声音,却很难有人找准其声音本身的厚实层面,如此,在电影频道重新播出完整版的《追捕》时,那个呼之欲出的检察官形象已经让人难以找到了。 今天,配音演员的声音已变得或是游离于角色本身,或是梦游在故事情节之外,许多声音就像是硬贴上去似的;所配出的影视作品也参差不齐,某些配音演员仅仅把它当成一个挣钱的工具,一个人身兼数个角色的比比皆是。毕克所在的上影译制厂的老厂长陈叙一便说过,配音演员要成为一个“杂家”,读的书要多、要杂。这样,你也就不难想象会产生出一大批让人耳濡目染、历久难忘的声音:毕克、邱岳峰、乔臻、尚华、童自荣、李梓、刘广宁、丁建华等等。但今天有多少配音演员又能够成为那样出色的“杂家”呢? 毕克配了许多优秀的外国影片、其中给高仓健扮演的角色配得更为地道。有一次,《远山的呼唤》女主角倍赏千惠子参观上影的配音棚,闻其声如见其人,她竟能未看画面就听出毕克与丁建华是在为该影片中男女主人公煮咖啡配的那场戏。但我个人认为毕克为影片《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的拿破仑配的音是更为出类拔萃,因影片中经常有拿破仑大段大段的喧嚣:或气宇轩昂,或狂怒暴戾,或歇斯底里,或和约瑟芬在调情,都让毕克的声音渲染得淋漓尽致。还有《悲惨世界》的旁白也独领风骚。有一种论点认为看外国片最好是看原版的,打上字幕便成了,无须再用中国人配音。但我认为配音还是必要的,因出色的汉语语境加之优秀的配音,是会让观众的欣赏层次提高一个水准的,诚如傅雷的译本把巴尔扎克与罗曼·罗兰深入到中国读者心中一样。试想,如果劳伦斯·奥立佛编导的《哈姆雷特》不是由孙道临炉火纯青地配音,会那么富有哲理而又引人入胜吗? 出身于山东济南的毕克有一种豪爽豁达的天性。有一次他来京出差探望同样是老一辈优秀的配音演员白景晟。白景晟当时已患疾病在身,半身不遂。也许在毕克看来,一个口若悬河的人将列宁的演讲气贯长虹地迸发出来,现在竟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清,是一件令人不可思议的事。但那天毕克仍给大家带来了欢乐,白景晟后来表示毕克的到来是他最愉快的一天。现在,毕克本人也让我们大家都患上了他的“失语症”,怎能不让人感怀怅然呢?也许,不久的将来,还会有另一个毕克在银幕上钻出来,就如同李扬以邱岳峰的影子飘过来一样。 |
|
|
1楼#
发布于:2013-09-17 12:27
怀念毕克,他的离去至今仍令人很痛心。
诚如作者所言:“也许,不久的将来,还会有另一个毕克在银幕上钻出来,就如同李扬以邱岳峰的影子飘过来一样。” 另: 我发现央视新闻(13频道)画面解说偶尔会出现一位酷似乔榛声音的播音员,大家不免抽时间寻听一下。 |
|
|
2楼#
发布于:2013-09-17 12:44
毕克在《尼罗河上的惨案》配音也非常经典。
影片中毕克的声音抑扬顿挫,时而深沉、时而激昂,把一个胖乎乎并不起眼,但思维缜密,头脑非常睿智的大侦探波洛演绎的淋漓尽致,令人拍案叫绝。 |
|
3楼#
发布于:2013-09-17 14:12
从现在的趋势看,要再出名家流派,恐怕还得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李扬学邱岳峰老师,虽然已经很像了,但是演绎角色后面的深度感明显不足。
现在配音作品差的原因,除演员自己不锻炼扎实的基本功,各方面素养积累不够外。东家心太黑也是重要原因。东家(中影集团)初一给种子(片源),初八就要求收割打谷(译配成品),这种敷衍了事出来的东西,质量可想而知。若能踏踏实实给足时间,让译制人员吃透作品,精研细磨,好作品有是有望出来的。 |
|
|
4楼#
发布于:2013-09-17 14:18
没有了,失踪了,不见了!!!!!
|
|
|
5楼#
发布于:2013-09-17 14:54
今天,配音演员的声音已变得或是游离于角色本身,或是梦游在故事情节之外,许多声音就像是硬贴上去似的;所配出的影视作品也参差不齐
----------------------------------------------------------------------------------------------------------------------------- 同意最后一句,但是今天配音演员也是有很多努力的在揣摩角色,把握故事核心的,只是译制时间不如以前长,老上译留下的元老在新的译制片里表现并没有明显高于资深的中生代,有些还不如。童老师后期不少作品我觉得真的有所谓【游离角色之外】的感觉。相反,曹雷老师,戴学庐老师,吴文伦老师功力则与当下的风格与时俱进,能把握住片子的基调和人物情感气质。 我个人认为类似于前两句的这种评价虽然有恨铁不成钢的【爱】在里面,但是更多的是一叶障目,诚然大部分效果是不如老上译时期的,但是您又了解多少部现在那些优秀译制片的译制情况? 这种言论我觉得一些老艺术家在采访中的长吁短叹也应该付一部分责任,因为他们资历够深,底蕴够厚,所以说话很有分量,甚至有了【权威】的感觉,那么他们在采访中谈到的一些【现在译制片拿来就配】的言论虽然也不在少数,但是即使这个数量占据了当代译制片的一半,也不能以偏概全的把这种现象完全归类于当代译制片的全貌,因为还是存在那些维护品质的机构的。他们的努力也是不能磨灭,尽管力量并不大。 他们也是值得尊重的。 |
|
6楼#
发布于:2013-09-17 16:26
给译制片配音的演员的声音,一定要具有独特的优势,要适合外国人的洋模样,否则,努力了半天,也只能是中国普通话中的好声音罢了。
|
|
|
8楼#
发布于:2013-09-17 19:39
今年夏天把能收藏到的毕克老师和李梓老师配音的中外电影又欣赏了一遍,两个被上帝吻过的嗓子。
|
|
9楼#
发布于:2013-09-17 23:58
李梓老师性格隐忍,为人正直,且团结大众,其音色绝美,能撞击人的灵魂,在女花旦里独拔头筹。 毕克老师性情幽默,内心坚韧,做事独具规模,其音色大度,使人听后大有安全感。 |
|
|
10楼#
发布于:2013-09-18 00:03
回 mrgeorge 的帖子
mrgeorge:今年夏天把能收藏到的毕克老师和李梓老师配音的中外电影又欣赏了一遍,两个被上帝吻过的嗓子。 (2013-9-17 19:39) 《杀死一只知更鸟》毕克老师主配,央视曾播过,现也没了去向,音像店有碟却非上译音轨。 |
|
|
11楼#
发布于:2013-09-18 08:11
回 心源斋主 的帖子
心源斋主:给译制片配音的演员的声音,一定要具有独特的优势,要适合外国人的洋模样,否则,努力了半天,也只能是中国普通话中的好声音罢了。 (2013-9-17 16:26) 当年的【带有洋味儿的普通话】,在当代很多观众眼里恐怕也只是【不伦不类的中国普通话】罢了,标准普通话确实让配音演员更加局限了,但是这是时代审美的狭隘造成的后果。 当年的尚华于鼎胡庆汉哪个没点地方口音,虽说现在有人会说不标准不好,但是那种地域味道是值得肯定的,最起码即使戏一样好,有口音的好也能比全部标普来的更加多元化。 现在关注看译制片的本身就少,一旦破一下,都是很有争议性的言论,顶着这么大压力配音演员自己估计都找不到北了。因为译制片说白了就是个摸索中的技艺,他不可能有真正的定式。只能随着时代审美走,如果你坚持自己没人赞同,即使有少数人觉得好,那么曲高和寡又何必呢?毕竟你做出来是面向大众啊。 不过我还是同意你普通话配音应该针对不同国家来创造一些不同韵味的语言风貌,事实上他们也尝试,但是效果不明显,也不够大胆。 还是输不起。 有人会说:其实本身已经没有地位了,何不拼一拼。上面有领导呢……中国的领导,呵呵。 |
|
12楼#
发布于:2013-09-18 11:23
|
|
13楼#
发布于:2013-09-18 12:54
|
|
|
14楼#
发布于:2013-09-23 22:28
怀念那消失已久的好声音~~~所以现在很少看电影,因为声音不再迷人~~~
|
|
18楼#
发布于:2013-10-28 00:13
怀念 毕克 他曾经配出了无数经典的角色
杜秋 大侦探波罗 天书奇谭里蛋生的师傅...... 还有很多 他的人虽然离我们远去了 但是 他的声音以及那些经典的角色却会一直留着我们身边的 |
|
|
20楼#
发布于:2013-11-04 08:50
有一种论点认为看外国片最好是看原版的,打上字幕便成了,无须再用中国人配音。但我认为配音还是必要的,因出色的汉语语境加之优秀的配音,是会让观众的欣赏层次提高一个水准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