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li8866007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2-08-01
  • 最爱沙发
阅读:1759回复:11

【译制片中的“方言”及其他字号】作者:曹雷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3-10-31 12:41

来源:文汇报  2013年10月22日

  说起来,译制片与方言,可说是“浑身不搭界”的事,译制厂招演员,也尽量挑说话不带方音的人,因为任何方音,出现在所配的“洋人”嘴里,总有一种不协调之感,哪怕是“京腔”,也会让洋人显得“土”。这也许是习惯使然。

  然而,在我们上译厂所配的译制片中,也曾大胆地用过方言,这当然是根据原影片的需要做的尝试,居然效果不错。

  在一部叫《农家女》的美国电影中,一个从农村来的姑娘到一大户人家当女仆,她满口乡音,也不怎么懂规矩,但她勤奋好学,而且心直口快,开初虽然闹了不少笑话,后来通过努力竟然当上了国会议员,还在议会上用纯正的英语发表了长篇讲话,获得了成功。这是个美国式的“灰姑娘”故事,洛里泰·扬扮演的农家女在语言塑造上十分突出。配音中,译制导演陈叙一就让配女主角的演员李梓出场时讲一口北京土话,对主人说话还总带着“您那”,“您那”的尾词,随着时间变化,她的口音也慢慢改变了,最后的演说完全是纯正的普通话,很好地还原了原片特色,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接到一部德、奥、匈合拍的影片《靡菲斯特》的译制导演任务。片中主角霍夫根是个德国演员,尤以演《浮士德》里的靡菲斯特一角著名。影片中霍夫根曾在其他演员们面前为卖弄自己的语言能力,说了段插科打诨的段子:学一群巴伐利亚农村来的观众看完戏用他们的家乡话评论靡菲斯特这个角色。这段话要是我们配音时用普通话说,一点味道都没有,而且中国观众也没法明白这段戏的意思。我对为霍夫根配音的演员童自荣说:你说一段方言吧,最好用北方京语区的方言,让我们的观众能听得懂。他就去找郑州来的演员狄菲菲,学了一段河南话,配出来很有趣,也达到了原片的意图。

  苏秀导演在上海音像资料馆接了一部美国电视剧,里面有个小保姆的角色,原片说话也带着乡音,而且剧本注明“她来自一个小地方,说话带乡音”。苏秀就让配音的金霖说苏北话,选择苏北话是因为北方观众也听得懂,果然效果很好。

  其实,在外国影片中,如果故事中的地方特点很明确的话,是很注重人物的地方口音的。当年拍《乱世佳人》时,为是否选费雯·丽来演郝斯佳,导演曾经犹豫过,因为费雯·丽是英国演员,说话没有戏中需要的美国南方口音。后来费雯·丽努力学习了南方口音,才成功出演了这个人物。

  梅丽尔·斯特里普是个特别注重人物语言的演员。她为演《苏菲的选择》中的波兰妇女,特意去学了波兰话;为了演澳大利亚妇女,就学会澳洲口音的英语;她演《铁娘子》,为了真实,甚至学会了撒切尔夫人的家乡口音。

  我并不是主张配音也都带上方音,也不可能做到像原片那样。因为译制片本来就是不同语言之间的替换,这中间的差别太大了。只是有时候为了戏的需要,在可能的情况下,做一些语言上的变化,会帮助人物的塑造。不要滥用就是了。

  我也曾在舞台上演外国戏时做过一些尝试:演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舞台剧《原告证人》时,我演的是被害老太太家里那位苏格兰的管家。原剧本中标出她说话有苏格兰口音:“yes”说成“ye”;“no”说成“nai”。到了中文里该怎么表示呢?我和导演商量下来,让台词中的个别字带上某种不太明确地域的方言口音,造成一种人物特有的“语势”,让这个特定人物带上语言上的色彩。

  方言里带有很多鲜活的生活气息。北京人艺演出的《茶馆》、《窝头会馆》等名剧,用的就是北京方言,语言上的精彩,是这些戏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也是北京人艺的优势,很少有其他地方的剧团能演这些戏的。

  有一段时期,我们的影片中出现领袖人物,常用领袖的家乡方言说话。用得好当然有助于人物塑造,但是用得不讲究时也会闹出笑话。譬如有的影片就出现过这样的场面:毛泽东在湖南发动农民起义,他一个人讲一口湖南方言,而周围的湖南农民群众都说纯正的普通话,这就显得十分的不协调,甚至显得有点滑稽。

  至于完全用方言拍摄的电影《抓壮丁》、《红粉》、电视剧《孽债》,还有特定要上译厂配音的沪语版《耶稣的生平》,那是另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了。

最新喜欢:

心源斋主心源斋主
年华老去的王子依然是王子,能听到他声音的地方,都是他的王国。
梅边听雪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23-12-05
1楼#
发布于:2013-10-31 12:58
        什么事情,用心琢磨,就会有良好的收获 有时候,在影视作品里,方言带来的冲击力远远大于所谓标准语言,记得小时候看过的台湾影片《搭错车》时,有个女人的孩子掉水里淹死了,她的哭诉就是用所谓国语加闽南语土话,虽然听不太懂,但是也看得泪流满面,感染力十分强烈,如果全标准国语,一定不会有这种效果(后面又找来重看,依然能被感动);另外,看以前的老片子,由于那时演员的语言“不标准”,带很多方言口音,但感觉十分真实,现在的影视剧,所有人物,不管南方北方,开口都是一水的国家标准语,与真实生活保持遥远的距离,真实感、感染力差了很多很多啊,相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所以,个人一直感觉,广电总局禁方言的禁令,基本是被门夹坏了的脑袋想出来的馊主意。
        当然,一如曹雷老师所言,译制片要求恐怕就要严格很多,其所举事例,也是特殊情况下的特殊处理,而且不能太过。
 
 
我爱上译,人声天堂!
hbfchbdy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21-02-03
  • 社区明星
2楼#
发布于:2013-10-31 15:00
所以说,译制片也是一门高深的艺术。
配音眺望者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4-08-28
  • 网站建设奖
  • 现实互动奖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3楼#
发布于:2013-10-31 16:43
原来可以,现在可能行不通了。
luxin1966
白银会员
白银会员
  • 最后登录2024-07-20
4楼#
发布于:2013-10-31 17:58
回配音眺望者的帖子,前些时侯播了两部沪语版电视剧,看了其中一部《断奶》的配音片段,感觉各类人物的声音趋于雷同,都偏于年轻化,没有对号入座,沪语的特色也呈现不足,就像一杯白开水,品不出味道。
rach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19-07-03
5楼#
发布于:2013-10-31 18:06
这个太难了,外国人不标准的某国语言的口音都带有另一国的色彩,这另一国我们用哪一种除普通话以外的方言来对应,实在是不好选择的问题,像农家女女主角,我觉得用东北口音的普通话比较合适吧,瑞典也在北方,呵呵,尼罗河上的惨案中的波罗那法国口音的英语就用上海普通话吧,一定也精彩!
mrgeorge
版主
版主
  • 最后登录2022-01-29
  • 优秀管理员
  • 社区明星
  • 最爱沙发
6楼#
发布于:2013-10-31 18:49
看的第一个有方言配音的译制片是《佐罗》,《鹿苑长春》放映时没赶上,也有方言配音,那是后来买碟看时留下的印象,真是不错,记忆深刻
蓝色月光1985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22-12-09
7楼#
发布于:2013-10-31 20:05
回 hbfchbdy 的帖子
hbfchbdy:所以说,译制片也是一门高深的艺术。 (2013-10-31 15:00)

严重同意!译制片不但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同样也是必要的,外语片也都有很多语言的版本,为什么就中国非得看原文的?!对那些主张看原文的人表示不能理解~~~
sink
青铜会员
青铜会员
  • 最后登录2024-09-23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8楼#
发布于:2013-10-31 20:36

这个倒没特别注意过,以后欣赏时要留心看一看!
[font=行楷_GB2312][size=5][b]生于江湾海军宿舍,隐于沪边宝山共富。[/b][/size][/font]
松林的清晨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19-09-13
9楼#
发布于:2013-11-04 16:04
在译制过程中,外国影片中的方言可以用带有东北味的普通话甚至索性用纯粹的方言来配,可以取得较佳的效果,曹雷老师的这篇文章说得很清楚,《农家女》当年在电视中看过,但已记不清了,但好像74版《孤星血泪》中为突出少年匹普的乡下孩子的特征,说话时也有您那”“您那的后缀,而成年后的匹普则完全没有这种后缀了,很好的体现了匹普的年龄及地位的变化。《靡菲斯特》我看过好几遍影碟,就像曹雷老师所说的那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外国影片中的少量其他语言(如英语片中夹杂的法语、德语)则可不配,靠打出中文字幕,也可解决问题。但如果其他语言的量较大,用这种方法可能影响整体效果,如影片《钢琴师》,片中有大量的德语,连有的重要角色都只说德语,上译厂在译制时均未配上普通话,我个人认为效果不太理想。
     还有一种情况却很尴尬,就是原片中夹杂的其他语言是中文,如日本影片《日本沉没》,丹波哲郎扮演的首相与中方官员会谈的情节,原片中中方官员说话,由翻译译成日语,由于是要将日语片配成中文,上述两种方式均不能采用,只能是片中中方官员说一段中文,再由配翻译的杨文元将翻译过去的日语再配成中文,等于用中文说了两遍,听着有点别扭,但的确没有更好的方法。
过河卒子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19-10-02
10楼#
发布于:2013-11-06 11:30
记得翟巍在给《的士飚花》男主吉米·法伦配开场卧底戏份时,为符合其南方土豪身份,配音时用的是港普口音。
心源斋主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24-01-16
11楼#
发布于:2013-11-06 11:56
巧妙地运用方言在译制片中,是老上译为了完整影片的台词质量而增加的意趣。
上译精英数十春,语音艺术唱绝伦,苍天赋与奇声色,震撼九州亿万人。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