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2004回复:3
【转】从《艺术家》遭受滑铁卢想到……——曹雷从《艺术家》遭受滑铁卢想到…… 曹雷 图片:艺术家.jpg 报上看到,获得五项奥斯卡奖的《艺术家》在最近引进后,公映时竟然遭受票房“滑铁卢”。从网上观众的反映,也可见一斑:有的观众说,专程买票去看,竟发现场子里只有四位观众;也有人说,竟自己一个人看了一次“包场”。有人说,放映没几分钟,观众闹了起来,说怎么是黑白片?甚至有的影院放映员也误认为影片中的“默片”是自己音响设备坏了……闹的乌龙,不一而足。 微博上对这个问题讨论很多,对所以会“滑铁卢”的原因也各有各的看法,归纳下来,多半认为这是发行方失误造成的。 这些年来进口电影品种面越来越窄,唯“票房”是图的倾向也愈演愈烈,除了美国大片,鲜见其他国家的影片。所谓美国“大片”,也以科幻、打斗、枪战、神怪之类的为主,虽然拍摄技术上发展很快,但内容相对贫乏、趣味也不高。似乎电影只需要刺激、搞笑、娱乐,它的文化熏陶、人性教育、美学陶冶、社会道德培养等等方面的功能都萎缩了。中国人了解世界的这个电影窗口也越来越窄了。这种精神上的“偏食”造成了偶尔引进一部品位和艺术性较高的影片,很多观众已经不关心也不会欣赏了。 还有一个大家谈得较多的原因是,这样的好片子,引进却在它获奖一年之后,完全不像那些所谓“大片”,在首映前做足宣传,然后全球同步上映,我国也一步不落。一年前对《艺术家》的宣传,人们已淡忘,那些喜欢和急切想看的观众,早已退而求其次,在网上下载或搜碟来先睹为快了。谁有耐心等到今天! 这样的艺术片又在这样一个时期上映,关心市场的发行部门应该预计到票房不会有优势,那就应该加大宣传的力度才是。可怜的是,影院在上映前几乎没做什么宣传,以致到网上有人讨论了,有的钟意于此片的观众才惊呼:“《艺术家》上映了?在哪里?我怎么不知道?”对不了解此片的观众,影院也不做引导,居然连放映员都不知道这是讲默片时代故事的电影,就这么任其“滑铁卢”下去,也是一怪事! 是的,即使在欧美一些电影大国,这一类艺术性较高的影片观众也属于“小众”,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这“小众”的数目也不会少。要不,怎么在电影节上的外国电影周展映,多半不是美国“大片”,却会出现一票难求的现象呢?还有,喜欢这一艺术类影片的许多中老年观众,近年来越来越高的电影票价已使他们与电影院无缘,这又生发出另一个问题:一面是想看的观众对高票价望而生畏;一面是宁可放映一场卖几张票,也不愿把票价降下来。这又是一怪相。 国外的很多城市,以及中国香港、台湾,都有专门放映文艺类影片的影院或场馆,甚至有专放老电影的场次。为了培养和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为了鼓励电影业者多拍有文化含金量的影片,政府对这些影院场馆还有一定的经费补贴。这些难道不值得我们借鉴吗? 我并不是说《艺术家》就是什么艺术上超高水平的影片,也不一定在国外获奖的影片一定就是非看不可的经典,我只是担心,这次《艺术家》遭到滑铁卢,反而给某些机构找到借口,以后连这样的影片也不引进了,我们观众就更惨了! 作者:曹雷 来源:新民晚报 |
|
1楼#
发布于:2014-05-01 14:36
“这些年来进口电影品种面越来越窄,唯“票房”是图的倾向也愈演愈烈,除了美国大片,鲜见其他国家的影片。所谓美国“大片”,也以科幻、打斗、枪战、神怪之类的为主,虽然拍摄技术上发展很快,但内容相对贫乏、趣味也不高。似乎电影只需要刺激、搞笑、娱乐,它的文化熏陶、人性教育、美学陶冶、社会道德培养等等方面的功能都萎缩了。中国人了解世界的这个电影窗口也越来越窄了。这种精神上的“偏食”造成了偶尔引进一部品位和艺术性较高的影片,很多观众已经不关心也不会欣赏了。 ”
现在的引进让人气不打一处来,文化部只是一帮吃屎的大肚子。 现在不但反腐,还要敲一敲引进者的狗脑子。 |
|
|
2楼#
发布于:2014-05-06 23:13
这次《艺术家》遭到滑铁卢,反而给某些机构找到借口,以后连这样的影片也不引进了,我们观众就更惨了!那就在电视上放映
|
|
3楼#
发布于:2016-02-15 11:08
艺术电影,的确很为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