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720回复:1
【转】再说“普通话和方言”——过传忠再说“普通话和方言” 过传忠
曹雷在《自由谭》论及“普通话和方言”问题时认为,“作为中国人,普通话和乡音方言,都应该会说会听,缺一不可”,对此我很同意。我更赞成她的另一句话:“对于不是从事语言工作的人来说,普通话能听能说就可以了,不必人人字正腔圆。” 莫非因为她“字正腔圆”了,就不让别人学样,就像鲁迅自己古书读多了,反让别人“不要读了”吗? 当然不是。因为她深知,普通话要说得“字正腔圆”,也即说得规范、标准,是要付出代价的。她从在上戏受到严格训练,到就业演戏,尤其是成了译制片演员和导演后,在普通话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许只有她自己心知肚明。 是否所有的人都有这个必要呢?有关部门,如语委,很关心这个问题,还举办了“普通话水平测试”,在全国范围已经进行了多年。百分制的测试,分为三级六等,真正要求达到一级甲等(即97分以上)的,也就是省级以上的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其他从业者,包括影视演员、教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及公共服务行业的播音、解说、话务、导游等特定岗位的人员,尽管都应该掌握普通话,但各有各的等级要求。若要所有人都达到一级甲等,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 一个人讲话、播音,读错了字,当然不好,但似乎难以完全避免,一般也未必会带来多大损失。但在澳门回归的大典上,当着国内外数以亿计的观众,主持人把河南赠给澳门的礼物九龙晷的“晷”(应读gui,一种按照日影测定时间的仪器)错读成“咎”(读jiu,罪过),那影响可就大了,简直是在丢国家的脸。而一部电影中把中共中央“五一口号”中号召参加新政协筹备工作的“社会贤达”说成了“社会闲杂”(以字幕为证),也不仅仅是个笑话。这就是对专业的要求,“术业有专攻”,既然承担了这个责任,就应该达到相应的标准,不可马虎推诿。 普通话是这样,方言呢?该怎么要求?以近日在沪上已成为热点之一的上海话来说,就值得探讨。鉴于一些孩子已不会或不愿说上海话,人们把说上海话的问题重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是可以理解的,也为大多数市民所接受。但与普通话不同的是,多年来的淡化使它缺乏规范和标准,即以沪剧来说,就没有标准口音,而淮剧的口音以建湖为准,越剧的则以嵊县为准。正因为如此,研究上海方言的专业人士任务更重,但不必过急地推向社会,尤其是中小学生。通过宣传、普及,让他们能说能听一般意义上的上海话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开设专门的课程,尤其不要考试,否则又会给已经很吃力的孩子们平添一份负担。至于一些专业人员所进行的研究,包括新民晚报定期开辟专版,都值得肯定。 “国学”问题也如此。近年来,古代典籍的推广当然是好事,但也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没有必要让孩子们生吞活剥地掌握“古代汉语”甚至“汉语史”。至于有些人自己未必融会贯通,就对孩子和家长大肆吹嘘,则更不可取,甚至令人怀疑是否在借机敛财,那可是跟传承古代文化大相径庭的。 作者:过传忠 来源:新民晚报 |
|
1楼#
发布于:2014-05-01 14: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