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3418回复:36
【转载】记忆中的“长篇小说连播”图片:360截图20180306132243500.jpg 陈醇老师在演播 图片:360截图20180306132303453.jpg 图片:360截图20180306132321343.jpg 曾经在一篇文章里谈到著名配音演员杨成纯,有博友说,当年就是听杨成纯在电台播讲的故事长大的,不禁心下诧异,杨成纯什么时候播讲过小说?博友说,每次节目结束,都会听到,“本次节目由成纯播讲。” 这才明白,原来是个有趣的误会。电台里播讲小说故事的,那可不是杨成纯,而是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著名播音员, 陈醇老先生。 儿时,家里有一台“凯歌牌”收音机,“上无四厂”出品,记得买的时候大概六十多块钱,那是当时家里唯一的奢侈品。也就是从那台收音机里,开始收听电台的“长篇小说连播”,当时不过八九岁的样子,却已经是忠实听众,每天晚上半个小时,那时候难得的娱乐活动,小小年纪,便如痴如醉。 说我们这代人是“听广播长大的一代”,实在是一点也不夸张的。而记忆中有印象的第一部小说,就是由陈醇播讲的《欧阳海之歌》。 从“小说连播”里“读”过的长篇小说,实在太多太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那是我最初的文学启蒙,择其要而记之,愿与朋友们分享。 《欧阳海之歌》,作者金敬迈,陈醇播讲。 前面已经说过,那是我听过的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时间应该在1965年,文革前夕,我刚上小学。 欧阳海的名字,相信与我同龄的朋友,应该都不会陌生。那个年代家喻户晓的一个英雄人物。小说能在那时候走红,当然首先不能不考虑政治上的因素。因为那时候文革即将开始,对于《海瑞罢官》等等的批判已经开始,山雨欲来风满楼,歌颂工农兵英雄人物当然成为文艺作品的主旋律。因此名不见经传的部队文化干事金敬迈能够凭《欧阳海之歌》一炮而红,也就丝毫也不奇怪了。只是金敬迈在文革中命运多舛,先是大红大紫,后来却因莫名其妙地得罪了江青,又被打成“五一六分子”,文革后才彻底平反。当然,这是后话。 陈醇老先生,应该还健在吧。那时候小小年纪,每天听到的,是一个沉稳的中年人的声音,娓娓道来,张弛有度,说到动情处,也会让我跟着流泪。印象最深的,是欧阳海最后的生死关头,那“短短四秒钟”的描述,听得激动不已。 关于《欧阳海之歌》,还有一个小细节,后来被人当成笑柄。听过的小说里,欧阳海受到委屈时,晚上躲在被窝里读刘少奇的《论....员的修养》,汲取精神营养。文革初期再版的《欧阳海之歌》里,变成了欧阳海读“修养”,“越读越糊涂,最后那本书也被放在窗台上,不知被风刮到什么地方去了。” 在那个年代,就是如此翻云覆雨,信口雌黄,其荒唐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三探红鱼洞》,作者程建,佟刚播讲。 中国的作家群里,“程建”究竟是何方神圣,如今已不可考,可能是笔名,也可能就是一个写作组。在文革时期,这并不奇怪。 如今知道《三探红鱼洞》的朋友,恐怕不多了。但是在七十年代,确实很轰动。当然,脱不了一般文革小说的套路,也有“阶级敌人的破坏”,地质队员找矿,主角是“华克刚”,去了一个名叫“红鱼洞”的山洞,在第二次进洞时,被坏人暗算,在迷宫一样的洞里迷失了方向,差点走不出来。 佟刚老师也是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著名播音员,声音的辨识度很高,那时候,每天晚上听他讲华克刚和战友们怎样在洞里转悠,每天短短的半个小时,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听得惊心动魄,真是吊足了胃口。此书的吸引人之处在于,讲了一个那个年代并不多见的探险悬疑的故事,夸张一点说,开创了中国悬疑小说的先河,值得现在的蔡骏那多们向前辈致敬。因此直到现在,还有印象。 《第二次握手》,作者张扬,达式常播讲。 小说《第二次握手》,是文革期间流行的手抄本代表作,文革期间列为禁书,1979年作者平反,作品公开出版,引起巨大反响。故事内容,大学生苏冠兰与丁洁琼相爱,但遭苏父反对。丁赴美留学,成为著名的原子物理学家。留在国内的苏冠兰成了医学教授,并与父亲故友之女叶玉菡成婚。丁归国后,始知爱情的悲剧已无可挽回。便执意奔赴边疆,后为苏冠兰夫妇的诚意所感动,留在北京献身科研事业。 《第二次握手》在当时引起怎样的轰动,自然无须我多说,相信经历过那个年代的朋友们,应该都有记忆。请来当时银幕上的“白马王子”达式常来播讲《第二次握手》,声情并茂,感觉不是在照本宣科地朗读,就是在“演”,将这个令无数年轻人如痴如醉的爱情故事演绎得丝丝入扣,演绎到动情处,会使不少人为之落泪。可能这就是演员和一般播音员播讲的不同之处吧。以至于后来看电影《第二次握手》,年过半百的康泰演年轻时的苏冠兰,扮嫩实在“惨不忍睹”,当时就想,如果让达式常来演,肯定是不二人选。 值得一提的是,那时候,江苏人民广播电台也连播了《第二次握手》,由著名演员査曼若和郑大年播讲。江苏台的特点就是男女合播,分别播讲书中的男女对白,更具有真实感。江苏台播过的《斯巴达克斯》,印象很深。 《战斗在敌人心脏里》,作者吕铮,郭冰播讲。 其实这是文革前的小说,小时候就偷偷读过。小说作者曾经是地下工作者,小说是根据他和战友的经历而写成的。后来这部小说被拍成了一部很轰动的电影,《保密局的枪声》,陈少泽饰演的地下党员刘潇尘,向梅饰演的史秀英,真正的俊男靓女。 那时候听小说连播,郭冰老先生是个很陌生的声音,但是魅力十足,有一种说书的味道,尤其适合讲惊险悬疑故事,让人听得心惊肉跳。依稀记得,在《新民晚报》看到过采访,好像郭冰也是年轻时被打成右派什么的,所以声音很有沧桑感。 后来听过郭冰播讲的三国故事《火烧博望坡》,那又完全是另一种味道了。 《新星》,作者柯云路,李野默播讲。 那是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新星》的意义和地位,自然不用多说。 小说描写了一个新上任的理想改革派县领导在一个县城的经历:年轻的县委书记李向南新官上任,雄心勃勃,准备在古老的中原县城古陵大展拳脚。他有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果断有魄力,只一个月时间,便政绩斐然,被群众誉为“李青天”。但年轻的政治新星,遇到了强大的传统保守势力的抵抗和压制,李向南和以顾荣为首的官僚体系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冲突。调查组来了,各种谣言不胫而走…… 。李向南坚信自己必胜,因为他有对社会发展的坚强信念和上级党的支持,作品出色的塑造了李向南新型政治家的形象,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突出意义的作品。虽然小说没有指明真正的改革方向,但是它的确传达了一种“改革理念”。人们从《新星》里,从李向南身上看到了社会与时代的需求。 《新星》出版时,柯云路已经很有名气,《新星》使柯云路一下子如日中天。但是说来也怪,从此之后,柯云路再也没写出能与《新星》比肩的作品,反而经常和《黄帝内经》及胡万林之类的负面新闻搅在一起。《新星》因此而成为柯云路自己都无法跨越的一座高峰。 播讲《新星》的李野默,是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著名演员,声音柔和舒缓,很有书卷气,以至于后来一直觉得,我心目中的“李向南”,就应该是这个形象。后来电视剧《新星》播出,周里京饰演李向南,看了一直觉得不舒服,不是这个样子,皆因心里有个李野默版的“李向南”。 所以,优秀的演员播音员用声音创作的艺术形象,就会有如此魅力,如此深入人心。 有意思的是,现在人们提到《新星》,提到“李向南”,这个八十年代北方某个小县城里的县委书记,总会想到1982年至1985年曾经在河北正定县担任县委副书记尔后县委书记的习近平,想到会不会是“李向南”的原型?《新星》出版于1984年,到底是不是,柯云路自己心里应该最清楚。但是不管怎么说,当时的“李向南”,确实给人们带来一股中国政治舞台的清新之风,这样优秀的年轻领导干部,经过从基层开始的逐级历练,走向其政治生涯的巅峰,应该也是顺理成章,从而引领中国,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杂杂拉拉写了不少。其实,那时候听过的长篇小说,远远不止这些。值得一提的,还有上海戏剧学院赵兵老师播讲的《新来的小石柱》,有中国青艺曹灿老先生播讲的《李自成》,特别是王刚播讲的《夜幕下的哈尔滨》,还有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和《杨家将》。有一部《万山红遍》,写井冈山斗争的。作者黎汝清,曾经写过《海岛女民兵》,就是电影《海霞》的小说原著。演播者金乃千,中央戏剧学院的教授,最早演青年毛泽东的,后来去南极考察,归途中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于新加坡。 不知有哪位朋友还能记得? 我真心希望,这篇文章只是抛砖引玉,读到这篇文章的朋友,也能晒晒你们曾经听过的长篇小说,甚至可以形成一个讨论的话题。听广播长大的这一代人,这应该是我们共同的青春记忆吧? 记忆中的“长篇小说连播”,那是我们的流金岁月,也是我最初的文学启蒙,值得永远珍藏。 朋友,你呢? |
|
最新喜欢:arfa_1 |
1楼#
发布于:2018-03-06 17:27
我小时候常跑到书馆听公案小说,后来就在电台上听李鑫泉的《平原枪声》。其他的因从声音上不对口味,也就不听了!嘻!
|
|
|
2楼#
发布于:2018-03-06 19:35
与看视频看颜值一样, 广播的声音也是名片...
|
|
4楼#
发布于:2018-03-10 09:58
|
|
5楼#
发布于:2018-03-10 10:20
请问是徐涛李慧敏版,还是孙兆琳版?谢谢
|
|
|
6楼#
发布于:2018-03-10 10:21
|
|
7楼#
发布于:2018-03-10 10:29
|
|
8楼#
发布于:2018-03-10 14:38
见仁见智。
|
|
|
9楼#
发布于:2018-03-10 21:29
曾经在电台听过一部叫做《辛弃疾南归》的浪漫历史爱情小说,很怀念,恐怕永远也听不到了!
|
|
|
10楼#
发布于:2018-03-11 01:09
曾经听过王刚播讲的《上海的早晨》,那叫一个精彩,特别是书中几位女性角色,他模仿的惟妙惟肖,令人拍案叫绝
|
|
11楼#
发布于:2018-03-11 14:17
小时候听过现在北广台长汪洋的《新来的小石柱》,更早是一些工业、农业、海员题材的,正是因为或者是上学生病时在家听的,或到家已经开播,经常听不全。而且长时间不知重播这回事,结果养成了光听情节不记书名和播音的毛病。现在只记得陈阿喜的名字,呵呵。顺便小回忆一下,有一部讲北京猿人的小说,那天讲到一个小家伙受伤出血,几个长辈争执起来,一个脾气暴躁的男性猿人非要要把红土敷在伤口上,一个慈祥的的老奶奶制止了他。第二天我上学了,就不知结果了。请问这本书是什么名字。哈哈。后来有一段听岳飞传、水浒什么的。再后来是石评梅传、穆斯林的葬礼。再再后来就没有啦。
|
|
12楼#
发布于:2018-03-11 16:34
我听过的有声小说中觉得以下均是精品:袁阔成的三国演义,曹灿的西游记、书剑恩仇录,姚锡娟的红楼梦,田连元的水浒传,关山的林海雪原,王刚的夜幕下的哈尔滨,易峰的神雕侠侣,董行佶的骆驼祥子等。
|
|
13楼#
发布于:2018-03-11 17:38
|
|
14楼#
发布于:2018-03-21 20:16
|
|
15楼#
发布于:2018-03-22 13:27
感谢您的回应,但是我始终也没有找到链接。
|
|
|
16楼#
发布于:2018-03-22 13:53
dafr:感谢您的回应,但是我始终也没有找到链接。回到原帖http://www.peiyin.net/bbs/read.php?tid=154089&fid=60 |
|
19楼#
发布于:2018-05-27 09:29
70年代,在北京除了能听中央和北京的电台外,还能听到天津和河北的广播,那会每天必听天津电台由天津话剧团演员马超播送的长篇小说《金光大道》。不太喜欢曹灿,他比较适合儿童文学,他播的《艳阳天》远不如《金光大道》,但他播的《闪闪的红星》和《高玉宝》还是很吸引人的。
|
|
20楼#
发布于:2020-10-02 19:48
八九十年带,中央广播电台播出的鲁彦周的作品《古塔上的风铃》也很精彩,可惜听不到了,这是一部可以媲美《新星》的以改革者为主角的好作品,只记得是一位女播音员,不知是否是牟云老师的作品,真想再听一遍
|
|
23楼#
发布于:2020-10-11 23:59
我最早听的长篇小说连播是七十年代的《较量》,记得里面的主人公是个女的,叫沈丽萍。
|
|
24楼#
发布于:2020-10-12 00:40
文中提及的《战斗在敌人心脏里》有印象,还有《姑苏春》什么的,那时候光听不记
|
|
25楼#
发布于:2020-10-12 05:18
|
|
26楼#
发布于:2020-10-12 07:05
|
|
28楼#
发布于:2020-10-13 13:42
|
|
29楼#
发布于:2020-10-13 23:13
|
|
30楼#
发布于:2020-10-13 23:15
|
|
31楼#
发布于:2020-10-14 00:52
|
|
32楼#
发布于:2020-10-14 01:13
说到小时候在收音机里听这些,那时候,长篇小说和评书是分不清的,一到点打开收音机听就是了。
|
|
34楼#
发布于:2020-12-25 14:00
回忆一下,记得最早听小说连播或者是评书,应该是79年,那时候小,知识来源缺乏,自然是不能放过。
我不知道是中央台还是省台,如果大家记忆都一样,应该就是中央台。 记得是下午6点-6点半,完完整整的半小时,之前是不是教唱歌节目?反正第一首歌《人说山西好风光》就是通过这个节目学会的,一般播一周?还有一首是“全国动刀兵,mzx在延安指挥百万兵”“绣金匾” 扯远了,记得最早听的连播是林海雪原,正说到孙达得去林海找杨子荣留下的情报。一直听下去,虽然没有重温过小说,还记得最后一句话是:新的战斗开始了(大致)。 播完以后,可能是岳飞传,被岳飞的传奇和悲剧所左右。也被刘兰芳绘声绘色的表演所打动,记得她学马蹄声,非常好奇。那时候家里没有收音机,有时候就去隔壁听,隔壁也经常把收音机拿到室外一起听。他家的收音机是红灯牌的。 基本上没断过,后来陆陆续续大概有《海妖的传说》《杨家将》《血溅津门》,还有《野火春风斗古城》(记得有个姓毛的特务),《山呼海啸》(里面是不是有个佐佐木?),后来就是《msl的葬礼》,《夜幕下的哈尔滨》(没有重温过,无论是小说还是电视剧,但记得有个叫葛明里,有个叫塞上萧)。还有些记不得了,希望有个列表,帮助回忆。 后来省台,市台也听过一些,隋唐演义,三侠五义之类的。 记得那时候1980年左右的《中国少年报》上还有个漫画批评沉迷于评书连播的小朋友,记得几句“星星草,准时听,杨家将,真叫棒,上课变成瞌睡虫”,星星草我都不知道是什么。 |
|
|
36楼#
发布于:2020-12-26 12:17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中午放学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收音机,调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收听每天11点半的小说连播,然后到十二点半的时候,再收听本地电台的小说或评书连播。那时候听成醇、袁阔成、刘兰芳、单田芳等各位先生的播讲,就是一种享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