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716回复:4
现代译制片的路程处在尴尬的历史地位中
70多年前中国人第一次看到外国影片中老外说中国话,感觉到特别的奇怪,而后几十年间,人们渐渐习惯了这种方式,并将其称为译制片。童自荣等配音演员,逐渐将配音演绎成一种声音的艺术。
然而这一二十年来,随着观众外语水平的提升,直接听原文台词看字幕成为新的习惯,反而感觉到老外说中国话才奇怪,这个时候,配音越来越成为一种鸡肋,尽管目前还是有译制片存在,但与当年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 配音的工作一直都在,只不过现在难以再成为一种艺术了。 |
|
3楼#
发布于:2020-09-29 19:39
配音技术差而已
不想引战,就是译制片黄金时期也有高低之分,就算到了现在以情怀为主,对当年的某些译制配音的效果也不太以为然。 现在译制设备是越来越好了,其实完全可以模拟当时上译的音频特征,去头(高音)加脚(低音),像宫崎骏数字化红猪时加噪点一样,给配音掺杂本底噪音,来掩盖口水声齿音,削弱配音演员声音过多的抑扬(也能去除话筒感,营造现场拾音的效果,毕竟现场拾音是不会有近距离对着话筒的那种细节,更不要说现场混响)中和东方人声音的基线普遍比西方人要高的特征,最后和影片的整体融合效果就会好很多。 其实现在发行的蓝光很多都有不同语言的音轨,有些其它语言的配音跟角色的融合还真不差,当然也有像毛子给毛片配音都有冷静地“哈拉少”的同传效果…… [brizazu于2020-09-29 19:42编辑了帖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