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3122回复:7
[原创]光荣,只是岁月中一抹淡淡的红色——看影片《光荣岁月》有感二战末期,一批法属北非殖民地的阿拉伯青年,为了解放从未谋面的“祖国”,从而为家乡父老争取和自己“拥有的”法国国籍相匹配的权益,踏上了欧洲战场。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在硝烟中化为了历史的灰烬,几乎很少被他们拯救的人民想起。这个以宣扬自由、平等、博爱闻名于世的国家,用廉价的荣誉感利用着这些“二等公民”。一些士兵在阿拉伯同胞的尸体中挣扎着站起来后,终于明白了一件事:如果一个军人连一个真正值得他保卫的国家都没有时,那么他唯一值得守护的,恐怕只有自己的尊严了。 因此,即便只剩下了四个人,他们也要坚持深入德军控制的小镇——保住小镇,就可以得到长官承诺过的晋升,就可以为同胞们争口气,就可以扬眉吐气地回到北非的家乡,就可以带给家人们自由和荣誉…… 于是,我们看到了类似于《拯救大兵瑞恩》高潮的一幕:只有少量手榴弹和步枪的四个士兵,和拥有迫击炮的大批德军展开了殊死较量。四个人中同样有神枪手,有从怯懦转为坚定勇敢的二等兵,他们也有信仰,只不过不是耶和华,而是安拉。一切都很相似,但或许就是因为祈祷对象的不同,他们的生命却显得如此卑贱——当唯一的幸存者希冀的目光落在曾经给过他们美好承诺的长官身上时,留给他的只有冷漠而高傲的背影…… 当片尾那首伊斯兰教的悲歌缓缓响起,我仿佛看到一群鲜活的生命被轻轻地投入了历史的长河,长河构成了岁月,光荣只是岁月中一抹淡淡的红色…… 二战中曾有这样一批士兵,我是第一次知道。这令我不禁感慨:当二战题题材已经被导演们挖得无法可挖的时候,60年后,终于有人想起了这些非洲青年。据译制导演廖菁说:公映版删掉了这么一个细节——直到2000年,非裔士兵的待遇还是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因此,我对法国总统希拉克就本片的发言非常不屑,他说:“这部长片是对二战中法国非洲部队的感谢。他们留给我们勇气和民族之间亲如手足的情谊,这种精神值得我们长久的分享和珍藏。”谁都知道,真诚的感谢需要一个前提——平等。然而这两个字在法非两个地区间何曾有过?所以,不要提什么感谢,什么手足之情,被殖民者要的只是实实在在的道歉和补偿。至此,我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天使爱美丽》在法国会引发那么多争议——这部影片中没有出现任何居住在法国的少数民族,而他们却在法国社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人类总是擅长忘记灾难和耻辱,施虐者愿意忘记,被虐者也是如此。如果一个民族集体失忆,那些仅仅属于他们的历史碎片,更不会有别人替他们铭记。而电影可以帮助人们遗忘,也可以恢复人们的记忆,只是……当那些身影早已变为一座座墓碑,想起一切是否还有意义?就像即便未来的一天,日本愿意向慰安妇们道歉赔偿,这份迟到的补偿早已丧失了可以真正承受的载体,而最被我们看重的“尊严”在失而复得后,最后的命运也不过是再次遭到遗忘而已。 不过,既然我看了这部电影,那么还可以为这段迟早还会被遗忘历史说点什么。据介绍,本片原长120分钟,但公映版却出于种种考虑被删减了半个小时。我想这里的政治因素会多一些,具体原因与我无关,但唯一的问题是它影响了我的欣赏快感,也导致了我无法对这部影片做出最客观的评价。至少我看的版本存在不少遗憾,比如导演完全可以利用扮演萨伊德的演员那缺失的右手做一些文章;上士那向往纯粹法国人种的心理和自己本是阿拉伯血统之间的矛盾可以挖掘得再深入些,每个士兵形象的塑造本应再突出他们的符号性,对于他们参军的目的和政治背景,交代应该更具体一点……总之,作为叙事电影,它不该仅仅起到纪录片的作用,只有增强电影在叙事方面的冲突性和细节描写,这部影片才能更加国际化,为更广泛的人群接受和铭记。 话说回来,尽管不如我们看惯的美国大片通畅、刺激,但这毕竟是一种补偿或是征求补偿的开始(无论法国总统是否在逃避这个词),而且还来得及——我们今天还能看到当年幸存的士兵满面皱褶地期待未来。更可贵的是,影片还原了一种朴素的真实。 再说说配音吧。其实前两天又受了一点小刺激……偶然和中央电台的一位播音员聊天,提到电影时,他明确表示包括他在内的很多从事播音、配音工作的人都早已不再看译制片,而像我这样的配音爱好者好像早已成为异类的代名词。这个时代,谁还会上赶着去听配音版的电影?面对这种我早已不再陌生的质疑,我也不想特地反驳什么,毕竟有太多令人遗憾的事实无可反驳。但是,做特立独行的人绝不是我关注配音的目的,如果说我们是这个风光不再的领域的守护者,那么也是只因为它还值得有一批人去守护。 就拿《光荣岁月》来说,虽然我没有听过原声,但如果人们愿意听听配音版,我相信它绝不会成为众多被拿来指摘的“遗憾的事实”之一。上士马丁内斯,为他配音的张伟那渗透着老练与沧桑的嗓音和情绪,在他过去塑造的角色中我很少听到。此外,我十分欣赏王明军为幸存者卡德尔的配音。身为播音系的教师,如何不费力地使声音变得圆润动人恐怕少有人比他更清楚,学院派发声风格的缺陷也往往就在于此——好听、浑厚,但不自然。但是我听到的卡德尔,是一个遇到不公正待遇会怒吼、看到战友倒地时会声嘶力竭向他呼喊的真汉子。而海顿的配音,让我听到了单纯犹如阿甘一般的士兵,如果这个演员会说中文,我不希望他再拥有别的嗓音。 所以我想说,那些出现在这部影片里的声音,或许曾经属于过很多人,但那种情绪却只属于这部电影。如果非要为这种情绪取一个名字,我愿意叫它质朴。 PS:《光荣岁月》未删节版正版国语配音DVD即将面世,建议大家还是直接去看DVD,更完整。
|
|
|
1楼#
发布于:2007-11-15 14:29
很遗憾,由于工作原因错过的该片的公映,只有等着看碟了。我预测,《光荣岁月》将是今年所引进的外国影片中质量最高的一部,别的不说,光“奥斯卡提名”这几个字,就说明了它的价值。再有就是最近一段时间所引进的影片,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美国影片,好莱坞大片。我一直认为,电影并不是只有美国人的才算好,更不是只有好莱坞的电影才算好!难得引进一部法国影片,应该可以把我们从好莱坞大片的“惯性思维”里拽出来吧。
X-RAY果然是高手,在影片公映后不久就写出了如此洋洋洒洒的一篇影评。大致看了看,对影片本身的评价很细致,而关于配音,只是略微点了几笔。不管怎么说,先赞叹和支持一下,这个沙发我坐了,抢到了沙发,再舒舒服服地坐着慢慢细读! |
|
|
2楼#
发布于:2007-11-15 14:45
这部影片应该是今年进口的艺术水准最高的影片,只可惜上映后,票房不好。艺术类影片在国内境遇堪忧。
|
|
3楼#
发布于:2007-11-16 01:17
引用第0楼x-ray于2007-11-15 13:42发表的言论: 佳华已经发行了,不久以后还会出D9。 |
|
|
7楼#
发布于:2007-12-13 15:00
我今年早些时候买了《光荣岁月》D5碟片,一看就被故事内容所吸引,尤其是最后那一场戏(德国兵进村子时,火拼战斗的那场戏)。我后来与碟商协商把D5换成D9进行收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