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粉丝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23-02-11
阅读:1770回复:1

[求助]日剧:姿三四郎的配音演员及集数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7-12-29 11:19
  不知道是哪里配音,及一共有多少集,谢谢
往事飘渺虚如烟,记忆心畔音相牵; 你我共建毫寸地,论坛幻化腾飞仙!
zerof
  • 最后登录
1楼#
发布于:2007-12-29 14:10
我只知道是上海电视台引进和译配的,其中应该还借调了电影厂的一部分人力,
可参考《我的配音生涯》   作者:苏秀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
轰动一时的《姿三四郎》

一九八一年,上海电视台引进了一部日本电视连续剧《姿三四郎》,那是我国引进的第一部外国电视连续剧,也是上海电视台搞的第一部电视译制片。那时,上海电视台只有黄其负责此事,其他人都是临时抽调的,因此向上海电影局商借了毕克去帮忙担任译制导演。毕克也只能在业余时间帮他们工作,感到一个人太累,又向他们推荐了我。从此,我和上海电视台的译制部门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今天。

 
 
 
  当时,我和毕克还估计这部电视剧里没有豪华的场景也没有漂亮的女明星和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又有很多关于柔道的说教,观众不一定会欢迎,完全没想到播出时竟会引起那么大的轰动。由于人们要赶回家去看《姿三四郎》,当《姿》剧播出时,街上的行人都少了许多。家家都传出《姿》剧片头曲那粗犷的歌声。姑娘们表示找对象就要找姿三四郎那样的。中小学生也把姿三四郎看成学习的榜样,因为他尊师爱友,练功刻苦,技艺超群。也有些小学生为了学功劈坏了课堂的桌椅,引起了老师的忧虑。为姿三四郎配音的晨光和为早已美配音的张欢也一下子成了上海滩的红人。我去医院看病,医生、护士也争着来问故事的结局。

  据说后来在北京播出时,当时正好有些区晚上停电,为了让大家能照常收看《姿三四郎》,竟然在播放《姿三四郎》时特意供电一小时。真可谓盛况空前了。

  早己美与姿三四郎一夜红遍上海滩

  我想这也是机遇吧。因为那是一九八一年,老百姓在“文革”的十年中看够了那八部样板戏,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和外国的文艺作品。那时,我国还没有自己的电视连续剧,大家对这一新的文艺形式觉得新鲜。如果放在今天再来播放,它肯定不会再有当年的效应了。

  我们厂规定,除了毕克和我是电影局同意借给电视台的,厂里其他人不能再动用了(施融因参加过对口型的工作,也同意他来配音了),所以我们不得不在上海整个文艺界找人。吴文伦、中叔皇、宏霞、徐阜、王静安都是上影演员剧团的,晨光、刘维是电视台的,郭冰是电台的,张欢是儿艺的,谢文然是人艺的,赵兵、雷长喜是剧校的,还有当时还是中学生的金霖,真正是来自四面八方。可是大家合作默契,亲密无间,没有人迟到早退,

  更没有人不好好准备戏。今天看起来,就是市场规律在起作用啊。表现得好,就继续请你来配戏;如果不好,就没人请你了。这里没有铁饭碗。

  这部长达二十多集的电视剧也为上海电视台培养了译制方面的人才。像今天成为上海台译制部骨干力量的张欢、刘彬,就都是从那时开始他们的配音生涯的。晨光、宏霞、赵兵、雷长喜等人后来也都成了译制部的常客。金霖大学毕业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电视台的译制导演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黄其通过《姿三四郎》的工作,熟悉了译制片的业务,到一九八四年上海电视台成立译制部时,她毅然放弃干了多年的播音工作,改行当了译制部的负责人,并开辟了她的第二职业——译制导演。

  在《姿三四郎》录制过程中,还有一段小小的插曲。赵兵和中叔皇除了自己的主要角色之外,还都兼配了一个洋人。他们两人各自设计了一种洋腔洋调。

  后面有一场戏两个人碰头了,听了对方的怪调,都找不到自己原来的语调了,要求把过去录的戏再放一遍,努力记住自己的语调。这场戏总算录完了。后来配一个路人,只要说一句“马车,停一下”,我说“赵兵,你喊一声吧”,可他怎么也找不到正常的语调了,一开口就是那种怪调,录了几遍都改不过来,大家简直笑翻了天。多年之后,只要大家遇到赵兵,还会想起那个笑话,还会嘻嘻哈哈笑上一阵。

  《姿三四郎》的轰动效应甚至延续到了今天。今年春节我因病住院时,病房中的病友还提到:“当年我们看《姿三四郎》一集都没落过。”我说:“谢谢大家还记得。”一位和我差不多年纪的病友深情地说:“我们从来也没有忘记过你们。”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