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3311回复:22

[原创]配音大抵和怀旧有关:《六十年代生人成长史》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8-02-06 10:37
配音大抵和怀旧有关:《六十年代生人成长史》

大家好,我是倾倾,密码忘了。曾在本坛发过《上海人VS配音》,
我的新书也有70年代末80年代初“配音热”的内容。
请允许我借宝地讲述一下。估计30——50岁的网友会更有兴趣。
谢谢!
    
    这是一部描述中国的60年代生人由童年到壮年的身心成长历程的书,也可以说是一部60年代生人的心灵成长史。 本书断续写了四、五年的时间,期间收集了很多图片资料。
   书中既有对60年代生人的总体描述和个人的一些思索,也有大量那个年代的珍贵图片、照片,以及丰富而有趣味的日常生活细节。既有集体的成长记忆,又有个体的成长样本。

    60年代生人的童年和少年是在70年代的一元的理想主义的红色氛围中度过的,
    60年代生人的青年是在80年代的由一元到多元的剧变以及由此带来的失落、激荡、亢奋中度过的。
    90年代至今,60年代生人在步入壮年时,由于遭遇到了种种精神困境而开始怀旧,开始回望他们的红色的童年和少年,以及流逝的青春岁月,于是不免怅惘与感伤起来。可是怅惘与感伤的时候,他们却并没有感到悲凉,而是感到了丝丝的温暖。这是为什么呢?那时因为童年和少年时期铸就的火热的理想主义情结并没有完全冷却,余温尚在!之前,对世俗成功的蝇营狗苟的追逐拼争,使他们完全忽视了这些,而一旦他们蓦然回首时,他们才恍然、又有些欣慰地发现,哦,余温尚在,余温尚在啊!
    基于上述的认识,我用了大量的篇幅,描述了在70年代,60年代生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的身心成长历程。
    有人说,80年代的由一元到多元的剧变,对60年代生人的一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这个当然很有道理,但是我以为,绝对不可以忽略60年代生人童年和少年的红色经历对他们一生的影响。我以为,红色经历对他们的影响更内在、更深刻,更持久。
    还有人说,以10年为单位的年代纪年方式来界定社会学意义上的“代”有些牵强和不严谨,但是我以为,“60年代生人”这个概念还是基本成立的,那是因为他们的确具有一些毋庸质疑的特质,而且这些特质还可以涵盖到50年代末出生的人,以及70年代中期出生的人,因此,这本《六十年代生人成长史》对于这些人也是很有意义的。
    本书也为社会其他年龄人群提供一面审视自己的镜子。因为在我看来,20世纪后半叶的中国,从50年代生人到80年代生人,甚至到90年代生人,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相似的特征,从历史长态看,甚至都可以归到一群,就是经历由一元到多元转变的一群,就是由集体主义到个人主义急遽蜕变的一群,就是道德底线模糊的“自我膨胀”的一群,就是需要寻找和确立新的理性的一群。因此,在这本《六十年代生人成长史》中,上述人群都可以隐约看到自己成长的影子,并引发一些思索。
    对于60年代生人来说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那就是,虽然他们出生在一个群体癫狂的年代,但是成年以后,他们中的很多人的眼神却是温和的、友善的、清朗的,甚至是单纯的,仿佛还没有完全长大。同时,他们中的很多人的眼神还是游移的、心不在焉的、身在别处的,仿佛是在梦游一般。
    那么60年代生人的特质到底是什么?是怎么形成的?我在书中给出了自己的分析和答案。
    我期待着,当你读完这本《六十年代生人成长史》的时候,你也会感到有丝丝的温暖萦绕于胸间,而后,继续对未来抱有希望。
    
    《六十年代生人成长史》,王沛人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1楼#
发布于:2008-02-06 10:48
《六十年代生人成长史》有关配音热的摘登——

当时我特别喜欢听广播里的电影录音剪辑,
尤其是外国片的录音剪辑,像《简爱》、《叶塞尼娅》、《冷酷的心》、《追捕》等都听过好多遍。
特别是上海电影译制厂的那批配音家的配音简直让我着迷,
他们的浸淫着洋气的、带有南国韵味的普通话配音在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着实风靡了一阵。
他们的声音给那个年代刚刚走出情感荒漠的人们带来的新鲜的审美体验和冲击是难以言传的。
尤其是刘广宁的声音,简直美得无法形容!
我忽然发现,人的声音竟可以这样美!声音所表现的情态竟是这样美!
人们还可以这样用声音表达自己!释放自己!
最开始似乎只是片中外国人的表达方式,后来我渐渐意识到,
其实这方式正是透露出了中国人潜在的情感表达的欲求,这方式完全是由中国人自己演绎出来的。
或者,也可以说是中外文化交融所产生的一种崭新的表达方式。潜移默化中,国人被带到一个新的境界。
抛弃了略带压抑的内敛,
那是这样一种境界:率性,热烈,深挚,激情和100%的浪漫。
我就是那时喜欢上了配音和朗诵的,并梦想着将来当一名配音演员。
我想那个年代自认为声音还可以的又有些浪漫和敏感的年轻人都和我有类似的经历吧?
zerof
  • 最后登录
2楼#
发布于:2008-02-06 12:06
向上一代人问好,,,
不过60年代的人很少上网吧,,,70年代初的还有不少
3楼#
发布于:2008-02-07 13:27
《六十年代生人成长史》有关演播艺术的摘登:

那时除了看电影之外,平时的娱乐就靠听广播了。1970年代末刚刚解冻,电台的文艺节目开始丰富起来,除了以往的小说连播、革命音乐、曲艺以外,又增加了文学欣赏、外国古典音乐和轻音乐、广播剧,电影录音剪辑等等。其中文学欣赏包括中短篇小说赏析、古代和当代散文赏析、诗歌辞赋赏析。那时的节目通常是录播,制作都很严谨,所以质量都很高,听后特别有益心志,给人一种向上的感觉。那时的广播里没有广告,没有主持人哗众取宠的噱头和买弄,没有港台腔调,没有洋泾浜,没有要听众付费的无聊的短信互动,没有颓靡浮躁的所谓流行音乐。那时的广播具有温馨、雅致、澹定、从容的气质,所以那个时代的广播令人怀念。
小说连播节目仍然是我的最爱之一。70年代末我上初中,每天中午放学后都赶回家,边吃饭边收听电台12点半的小说连播,每天只有半个小时,听过后总是觉得不过瘾,还会感到些许的落寞,然后一边回味着当天的情节,一边猜度和盼望着第二天的情节赶回学校上下午的课。如果中午没听到,那晚上就一定要听重播。
那时活跃着一批优秀的演播家,有曹灿(播过《高玉宝》、《向阳院的故事》、《艳阳天》、《李自成》),关山(播过《战斗的青春》、《林海雪原》、《海啸》、《红旗谱》、《四世同堂》),袁阔成(播过《烈火金刚》、《三国演义》),董行佶(播过《骆驼祥子》),金乃千(播过《万山红遍》、《东方》),冯明义(播过《蹉跎岁月》),刘兰芳(播过《岳飞传》),孙敬修(播过《宝葫芦的秘密》、《西游记》),陈阿喜(播过《刘胡兰》、《海岛女民兵》)。还有牟云、李野墨、瞿弦和、张筠英、张家声、谭天谦、任宝贤等等。


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前期还是广播剧的黄金时代,涌现出了许多优秀作品。许多当时的获奖小说都被改编成了广播剧,比如路遥的《人生》,陈建功的《飘逝的红头巾》。还有根据杰克·伦敦小说改编的广播剧《一块牛排》,说的是老拳击家因为买不起一块牛排,饿着肚子而输掉比赛。还有一个广播剧说的是老板让拳击手与猩猩(由另一位拳击手装扮的)比赛供人取乐的,也是控诉黑暗的资本主义制度的。记得还有一个科学家驾驶飞船探索宇宙的广播剧,配乐用的是英国作曲家霍尔斯特的《行星组曲》片段,那音乐把宇宙的深邃、浩瀚和神秘表现得淋漓尽致,使我产生了无尽的遐想。印象比较深的还有科幻广播剧《珊瑚岛上的死光》,是1978年由上海电影译制厂的配音家邱岳峰、乔榛、杨成纯等演播的。说的是两位华裔科学家在国外研制成功高能激光器和高效原子电池后,为避免这些成果被外国势力制成杀人武器,经过一翻殊死搏斗,为维护尊严与和平,最后与他们的成果同归于尽的故事。我还听过上译厂录制的广播剧《法尼娜法尼尼》、《居里夫人》、《希腊棺材之迷》、《紫罗兰》等等。当时我特别喜欢听广播剧,喜欢听里面人物的充满磁性的说话声和笑声,并且根据丰富的音响想象着剧情的画面,那种享受是看电影和电视所得不到的。当时我抱着收音机,听得是专注凝神,如痴如醉,很多广播剧听了不止一遍。
gog
gog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7-11-06
  • 网站建设奖
  • 原创大奖
  • 优秀录音师
4楼#
发布于:2008-02-07 15:17
楼主的确是60年代生人呵呵。楼主列的那些小说连播和广播剧的名字真是太亲切了。
我自己有时都不知道是应该划到60年代生人还是划到70年代生人,因为我好象跟我的同龄人不太一样,总是茫然……
《[font=雅黑][color=darkred]死亡档案[/color]》[/font]字幕版已在C区发布。剧情和连环画(共七册)文字参考及1-5集字幕,下载地址:[url]http://gog775.ys168.com/[/url] 博客:http://gog775.blog.163.com/
5楼#
发布于:2008-02-08 09:40
引用第4楼gog2008-2-7 15:17发表的言论:
楼主的确是60年代生人呵呵。楼主列的那些小说连播和广播剧的名字真是太亲切了。
我自己有时都不知道是应该划到60年代生人还是划到70年代生人,因为我好象跟我的同龄人不太一样,总是茫然……


多指正哈~
我1966年生的,80年代初正赶上那股配音热
也梦想当配音演员
怎奈从小口齿不太清楚
不过通过演习朗诵,口齿、表达还是有很大改善
对以后的阅读和写作也帮助很大。
小昭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3-02-18
6楼#
发布于:2008-02-08 19:31
楼主的书是自己创作还是编撰有他人的文章?不好意思,没大看明白.你是指在描述60年代生人成长史中涉及到配音热吗?

那段演播的辉煌时代我很羡慕(我是80年代生人),可惜现在只能是追忆了.希望楼主再多提供一些当时这方面的信息.
[color=limegreen][size=4][font=黑体]风和日丽则挥汗耕耘,阴雨绵绵则一碗清茶,一册典籍;得意时勤奋工作,不如意时读书自娱,静待晴朗的艳阳。[/font][/size][/color]
7楼#
发布于:2008-02-09 17:15
引用第6楼小昭2008-2-8 19:31发表的言论:
楼主的书是自己创作还是编撰有他人的文章?不好意思,没大看明白.你是指在描述60年代生人成长史中涉及到配音热吗?

那段演播的辉煌时代我很羡慕(我是80年代生人),可惜现在只能是追忆了.希望楼主再多提供一些当时这方面的信息.


不是摘编,是我创作的。否则,出版社也不会允许我在书的封面写——著~
当然有一段《上海人VS配音》我很早以前以倾倾和wqc171,wqc627的笔名在本坛和其他网站发布过。
欢迎去看我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wpr

上面的内容是摘登的书里的内容。
60年代生人赶上了那个译制片热,
这些译制片有文革前引进的,也有70年代末80年代初引进的。
974y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4-10-18
  • 爱心大使
  • 最爱沙发
8楼#
发布于:2008-02-11 04:18
呵呵,文革前,没电视可看,听广播自然是除了看电影、读书之外的最重要节目。那时候,中央广播电台的电影录音剪辑和小说连播是必听的,《平原枪声》和《欧阳海之歌》是我非常喜欢听的大书。

文革中虽然能看上电视,但隔天才播几个小时,不是样板戏,就是歌舞、纪录片,所以看电影是主要娱乐。当然,从70年恢复小说连播后,最喜欢听天津台和内蒙古台的,刘兰芳、单田芳72-75年说的现代评书听了不少(如《闪闪的红星》《海岛女民兵》《鱼岛怒潮》等等),天津台关山播讲的小说我也很喜欢听,尤其喜欢听他朗诵贺敬之的长诗《雷峰之歌》,逢播必听,时间长了,我都基本上能把这部长诗背诵下来了!另外,天津台播的《金光大道》我也很喜欢听(后来央广播的也是天津台的版本),演播者好象是天津人艺的副院长,如今竟忘记了他的大名!惭愧……
zerof
  • 最后登录
9楼#
发布于:2008-02-11 15:03
引用第8楼974y2008-2-11 04:18发表的言论:
呵呵,文革前,没电视可看,听广播自然是除了看电影、读书之外的最重要节目。那时候,中央广播电台的电影录音剪辑和小说连播是必听的,《平原枪声》和《欧阳海之歌》是我非常喜欢听的大书。

文革中虽然能看上电视,但隔天才播几个小时,不是样板戏,就是歌舞、纪录片,所以看电影是主要娱乐。当然,从70年恢复小说连播后,最喜欢听天津台和内蒙古台的,刘兰芳、单田芳72-75年说的现代评书听了不少(如《闪闪的红星》《海岛女民兵》《鱼岛怒潮》等等),天津台关山播讲的小说我也很喜欢听,尤其喜欢听他朗诵贺敬之的长诗《雷峰之歌》,逢播必听,时间长了,我都基本上能把这部长诗背诵下来了!另外,天津台播的《金光大道》我也很喜欢听(后来央广播的也是天津台的版本),演播者好象是天津人艺的副院长,如今竟忘记了他的大名!惭愧……


关山的西游记也不错,我听了不止一遍,

还有周镇播讲的笑傲江湖(后来看的小说),情节中那岳不群筒子当时把我真真吓了一跳,,恐怕
不是听评书听的不会有这个感觉,因为小说很快就翻到岳不群筒子原来是那啥那啥了,但评书听来
是绝对很有悬念的,我很庆幸第一遍笑傲江湖我是通过的评书。

第一天听到笑傲江湖前的节目我都记得,播的是一篇描写天津广播电视塔的文章,
那时天塔刚建成,呵呵。
申志远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5-02-14
  • 原创大奖
10楼#
发布于:2008-02-13 14:01
这本书在申博里转载了,为你推介宣传一下,请问那里有买,何种方式购买?转载文章地址:http://vip.bokee.com/article2.php?id=474516,顺便说一句。我是60年代出生的。
你可以说我是跑龙套的,但是你不可以说我是“臭跑龙套”的!准确的说,我是一个演员!    
11楼#
发布于:2008-02-13 16:10
引用第10楼申志远2008-2-13 14:01发表的言论:
这本书在申博里转载了,为你推介宣传一下,请问那里有买,何种方式购买?转载文章地址:http://vip.bokee.com/article2.php?id=474516,顺便说一句。我是60年代出生的。


你好,多谢支持!
这本书当当网、卓越网都有卖的,80折。

卓越网地址:
http://www.amazon.cn/mn/detailApp?qid=1202890077&ref=SR&sr=1-15&uid=168-4250199-8649819&prodid=bkbk801747

如果您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三联书店都有。如果外地,估计大的中心新华书店应该有。
12楼#
发布于:2008-03-19 12:41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剧《西西里柠檬》印象也比较深,大概是80年代中期?
是根据意大利小说家皮蓝德娄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说的是善良淳朴的乡村长笛手到那不勒斯探望成为著名歌唱家的未婚妻时遭到抛弃的伤感故事,长笛手密库乔是由赵忠祥演播的,播得很有激情,缺憾是赵忠祥的“女腔”在广播剧里更加严重。插曲《西西里柠檬》是由罗天婵演唱的,词曲都很优美,至今我都能完整地唱出来:“绿色山岗上,一片鹅黄,西西里柠檬散发浓郁芳香。心爱的人儿,在哪里?鲜美果实,谁品尝?啊,流不尽泪水,去不掉悲伤,心上的人啊,何时重返故乡?”
申志远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5-02-14
  • 原创大奖
13楼#
发布于:2008-03-19 16:06
:“绿色山岗上,一片鹅黄,西西里柠檬散发浓郁芳香。心爱的人儿,在哪里?鲜美果实,谁品尝?啊,流不尽泪水,去不掉悲伤,心上的人啊,何时重返故乡?”
这个主题歌,我有个朋友能够用吉他伴唱,唱了很多年,这个人后来犯了错误,进了监狱,听说,在那里还在唱
你可以说我是跑龙套的,但是你不可以说我是“臭跑龙套”的!准确的说,我是一个演员!    
老片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23-10-24
  • 贴图大奖
14楼#
发布于:2008-03-19 19:25


是这本吧?
15楼#
发布于:2008-03-20 09:35
对,就是这本,希望多支持
老片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23-10-24
  • 贴图大奖
16楼#
发布于:2008-03-20 17:30
会买!曾经买过一本《红底金字六七十年代的北京孩子》。
申志远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5-02-14
  • 原创大奖
17楼#
发布于:2008-03-21 14:40
《红底金字六七十年代的北京孩子》。
上个封面看看,是哪个出版社的,谁写的
你可以说我是跑龙套的,但是你不可以说我是“臭跑龙套”的!准确的说,我是一个演员!    
申志远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5-02-14
  • 原创大奖
18楼#
发布于:2008-03-21 14:42
《六十年代生人成长史》,王沛人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已读完,好书,王兄记性真好,您的经历我几乎都经历过,我1966年出生
你可以说我是跑龙套的,但是你不可以说我是“臭跑龙套”的!准确的说,我是一个演员!    
晨笛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15-12-28
19楼#
发布于:2008-03-21 23:25
引用第5楼王沛人2008-2-8 09:40发表的言论:


多指正哈~
我1966年生的,80年代初正赶上那股配音热
也梦想当配音演员
.......


俺1961年生人,先握个手哈!60年代人写《60年代生人成长史》最有发言权了!那时的文艺作品可以说是我们这代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源头!你的大作一定买来读读!
zerof
  • 最后登录
20楼#
发布于:2008-03-21 23:32
引用第19楼晨笛2008-3-21 23:25发表的言论:


俺1961年生人,先握个手哈!60年代人写《60年代生人成长史》最有发言权了!那时的文艺作品可以说是我们这代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源头!你的大作一定买来读读!


几乎是我在网上见到的,年纪最大的前辈了~~~
21楼#
发布于:2008-03-22 22:09
引用第18楼申志远2008-3-21 14:42发表的言论:
《六十年代生人成长史》,王沛人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已读完,好书,王兄记性真好,您的经历我几乎都经历过,我1966年出生

握手握手:)
22楼#
发布于:2008-03-22 22:10
引用第19楼晨笛2008-3-21 23:25发表的言论:


俺1961年生人,先握个手哈!60年代人写《60年代生人成长史》最有发言权了!那时的文艺作品可以说是我们这代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源头!你的大作一定买来读读!


多谢大姐的支持!~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