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erof
  • 最后登录
阅读:2487回复:9

今天看了央视的流金岁月,越发为中国电影感到惋惜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8-02-18 23:22
  为什么都没有拍摄花絮呢?为什么呢?为什么,,,呢?

难道国产电影是从00后开始带花絮的?即使是港片也早有了吧,比如成龙的电影里,
电影拍完了总有很多很多用不到的胶片吧,随便编辑一下不就可以了?难道都没留下
来?结果只好现在一帮人坐在那里侃当年的情形(当然这个形式我也是比较欣赏的),
总觉得还是少了点什么,,,为什么呢?
电影粉丝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23-02-11
1楼#
发布于:2008-02-19 08:59
央视那帮人特别喜欢这样,大概认为这样很文雅、很艺术
随便看央视哪个台,每天都有大量的人坐在屏幕前穷侃、闲聊
往事飘渺虚如烟,记忆心畔音相牵; 你我共建毫寸地,论坛幻化腾飞仙!
zerof
  • 最后登录
2楼#
发布于:2008-02-19 09:37
引用第1楼电影粉丝2008-2-19 08:59发表的言论:
央视那帮人特别喜欢这样,大概认为这样很文雅、很艺术
随便看央视哪个台,每天都有大量的人坐在屏幕前穷侃、闲聊


好像其他台也差不多,,现在中国电视进入了“谈话时代”,据说国外早开始聊了?呵呵
长谷川天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24-01-15
  • 网站建设奖
3楼#
发布于:2008-02-19 18:54
引用第0楼zerof2008-2-18 23:22发表的言论:
  为什么都没有拍摄花絮呢?为什么呢?为什么,,,呢?

难道国产电影是从00后开始带花絮的?即使是港片也早有了吧,比如成龙的电影里,
电影拍完了总有很多很多用不到的胶片吧,随便编辑一下不就可以了?难道都没留下
来?结果只好现在一帮人坐在那里侃当年的情形(当然这个形式我也是比较欣赏的),
.......


1983年的时候胶片还是很贵的, 国人不像港台那么有钱, 说句实话, 当时挺穷的. 穷算计.
 
长谷川天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24-01-15
  • 网站建设奖
4楼#
发布于:2008-02-19 18:57
引用第1楼电影粉丝2008-2-19 08:59发表的言论:
央视那帮人特别喜欢这样,大概认为这样很文雅、很艺术
随便看央视哪个台,每天都有大量的人坐在屏幕前穷侃、闲聊


呵呵... 楼主是说[自古英雄出少年]剧组为什么不拍花絮, 不是指CCTV.
 
zerof
  • 最后登录
5楼#
发布于:2008-02-19 21:06
引用第3楼长谷川天2008-2-19 18:54发表的言论:


1983年的时候胶片还是很贵的, 国人不像港台那么有钱, 说句实话, 当时挺穷的. 穷算计.
 


那NG啥的总有吧,主要是意识问题,,,钱肯定也是原因之一,,,只是,这部不是夏梦
的监制吗,她应该不穷吧,呵呵
小声说话
高级站友
高级站友
  • 最后登录2024-09-06
6楼#
发布于:2008-02-19 23:06
废胶片要用来提金属银。。。
长谷川天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24-01-15
  • 网站建设奖
7楼#
发布于:2008-02-19 23:27
引用第5楼zerof2008-2-19 21:06发表的言论:


这部不是夏梦
的监制吗,她应该不穷吧,呵呵



监制不是制片人, 说实话, 夏梦监制此片只是个象征性的人物, 为此片充充门面, 就好比如今某个演员流行担任大学的"客座教授"一样.




   
zerof
  • 最后登录
8楼#
发布于:2008-02-20 00:37
引用第7楼长谷川天2008-2-19 23:27发表的言论:



监制不是制片人, 说实话, 夏梦监制此片只是个象征性的人物, 为此片充充门面, 就好比如今某个演员流行担任大学的"客座教授"一样.

.......


这个夏梦监制装门面我懂,可是这个不是“合拍片”吗,
香港那边不会只入了“技术”股吧,从演员到取景地再到配音,,,香港人都干啥了?据说
影片里也没有啥特技,香港再不出钱,就挂名啊?
而且这个片好像是香港投资的,下面我转一篇文章。
zerof
  • 最后登录
9楼#
发布于:2008-02-20 00:37
1983年香港、内地合拍《自古英雄出少年》的幕后故事大牡丹 发布于:2007-10-02 20:53
  

口述:张西河---《自古英雄出少年》副导演,《峨眉飞盗》、《拂晓枪声》等片导演
            

上世纪80年代可能是中国内地电影至今为止最活跃的年代,第五代横空出世,但对于从80年代成长起来的观众,那些电影语言的探索多少还是有点距离的,关于电影最鲜活的记忆大概会是《少林寺》里的和尚烤肉,《自古英雄出少年》里的小丈夫大老婆,《海市蜃楼》里的大漠风情,今天再度回过头来发现的并不偶然的一点是,这些独具生命力的作品都是内地香港合拍的。80年代的这些合拍片的确是香港方面带来了较为成熟的商业片制作方式,对内地电影的制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推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在香港电影历经低潮时,合拍再次成为一种出路,但更大程度上却是以牺牲香港特色为手段的,合拍仅仅成为一种方式上的操作,而不再具有多年以前的双方促进。从这个角度出发,回顾《自古英雄出少年》或许不仅仅是寻找记忆中的欢快,更多的是发现两地合作的变迁。

              《自古英雄出少年》这个片子是峨眉厂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故事合拍片,之前曾与日本合拍了一个关于四川大熊猫的纪录性的影片。我在做《自古英雄出少年》的副导演之前已经在《挺进中原》(1979)、《枫》(1980)、《年轻的朋友》(1981)等片中担任过副导演或与别人联合导演过,但与香港导演合作那还是第一次。

              这部影片拍摄于1983年,我当时是在帮另外一个戏去重庆采景。忽然厂领导和制片主任通知我要跟香港合拍这个戏,要我进组做副导演。这个片子是由香港演员夏梦的青鸟电影公司投资,香港导演是牟敦芾,他后来还拍了再现日军暴行的《黑太阳731》(1988)也引起很大反响。还有香港方面的一个副导演和一位制片,剧组主要人员都是峨眉厂的。我当时进组被安排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带着牟导演四处选小演员,我们找到成都杂技团,他们那时在成都市郊练功,牟导演看中了几个孩子,尤其是李殿方,当时已崭露头角,那时和李连杰都是当时涌现出来的武术新星。

              我跟牟导演当时接触很多,他是个很好玩的人,戏拍完后有一年我正好去香港,他还邀请我到他家里拜访。香港导演拍戏的时候很放松,根本不怎么用剧本,有很多台词和情节都是他一时兴起临时加进去的,这些东西我们内地导演当时是不大尝试的,都严格按照事先的分镜头剧本来拍,所以他的拍戏方法也让我们感觉特别新鲜,后来也被他感染了。


              戏里要求一千头牦牛,一百匹马,我就帮他去联系这些具体的事物,我们在藏西九寨沟拍戏,张小燕和五个反派对打的那出戏很出彩,临时加了一些台词,包括“打戏”打成什么样?打成什么风格?很多动作都是现场修改的,四川省武术队的邓教练也起了很大作用,后来他也参演了我后来拍的《峨眉飞盗》。


              这部戏是1983年的8月2日在成都开机的,夏梦当时参加了开机仪式。从夏天一直拍到隆冬时节,四川的冬天潮湿阴冷,我们那时每天吃完晚饭从成都出发开车到石经寺,那时因为“文革”时把菩萨砸了,香火也没了,简直就是一座废庙,那种荒凉的景色非常好,而且不像现在拍戏似的打通那么多部门,那时没人管。到了庙里,天还没黑,赶紧开始拍,从夜里一直拍到天蒙蒙亮,然后打道回成都。我们当时住在四川师范学院里,记得每次回到那里正好是学校操场开始放广播操音乐,赶紧吃了早饭回屋睡觉,一般就不吃午饭了,一觉睡到下午三四点,然后准备器材、召集人员继续到庙里拍,这样周而复始一个多月,过着昼夜颠倒的生活。

              后来影片完成后期到北京送审,香港导演就回去了,记得当时还遇到一点麻烦,这部戏电影局当时不是太看好,有些情节还进行了删改,没想到公映后那么卖座,我们收到全国各地很多的观众来信,有的人甚至看了十几遍。

              在《自古英雄出少年》之后,我独立执导了一部现代公安题材的武打影片《峨眉飞盗》,应该说对于商业片也是一个有意思的尝试,因为在这之前不管是《少林寺》还是《自古英雄出少年》都还是古装戏,真正涉及到现实题材的动作片几乎没有。当时厂里有五个本子准备投拍,问到我时我说“给什么能拍什么”,应该说《峨眉飞盗》给电影公司以及厂里赚了很多钱,有的地方电影院甚至就是由这么一两部商业片起死回生的。拍商业片虽然帮人家赚钱,但对拍商业片的导演是没有什么好处的,因为当时还是崇尚拍艺术片的,得奖的也都是一些艺术影片。因为当时还是计划经济为主,艺术片卖出个位数的拷贝还是能够继续拍摄的,也就像当时有文章提出的那样“俗电影给雅电影提供资金”。但是我觉得拍商业片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只要让观众觉得“好看”、“爱看”,那我们的劳动就得到了肯定。

■相关背景---合拍片发展历程
             
 1979年,中国首家专门负责中外电影合作事务的机构———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成立,这意味着中国的电影业开始了同海外的合作。

  70年代末,香港导演李翰祥率先进入内地,制作第一部合拍片《垂帘听政》及其续集《火烧圆明园》。此举开创内地和海外合作制片的第一阶段。1981年,《少林寺》掀起票房旋风;此后,《木棉袈裟》、《海市蜃楼》等片相继完成,票房甚至高于《少林寺》。这一阶段合拍片的投资、导演、主创人员基本以港方为主,内地电影厂以协拍方式参与制作。

  合拍进入第二阶段的是1986年至1989年间与欧美日合拍的几部高成本制作,如1986年的《末代皇帝》,1987年的《太阳帝国》、《白求恩》、《敦煌》等。这些影片都使得合拍片的规模和国际影响进一步扩大。

  进入90年代,台湾资金开始以投资内地导演及其影片的方式进入内地,代表影片如《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四十不惑》、《霸王别姬》等。这一时期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港台地区一流的导演和演员进入内地拍片,如徐克、严浩、成龙、林青霞、秦汉、梁家辉、张曼玉、张艾嘉等。他们的代表作《新龙门客栈》、《狮王争霸》、《英雄本色》等都对提高影片质量起了很大作用。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