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音眺望者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4-11-10
  • 网站建设奖
  • 现实互动奖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阅读:1346回复:1

[转贴]博友配音演员贾小军与配音爱好者的真诚对话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8-02-25 12:21
  今天看了新浪博友配音演员贾小军的文章,特转贴分享


       配音的神奇令人陶醉  声音的魅力使人着迷
一个配音演员与配音爱好者的真诚对话
了解 交流 沟通 分析 提高 追求
 

(未经整理  仅供交流  欢迎指正)
[匿名] 观心2007-07-02 12:18:21
    想问博主一个现象,旦愿只是我个人的片面之辞。为什么听现在的配音(指象贾老师这样优秀的职业配音演员们的作品),感觉每个都配的很好,但是却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不象以前的经典作品,一些经典形象的配音给人非常深的印象,就好象这个角色就得这个声音来配,而现在的作品,似乎运用技巧更多一些,每个角色似乎这个演员配很好,换一个好象也能配的很好。
    我感觉声音和角色特别搭配的就记得一个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里为懒羊羊的配音,觉得那声音和角色的性格、嘴型、外表都很贴切,我一想起这个声音,懒羊羊的形象就跃入我的脑海。
    运用技巧的一个角色是《王者归来》里给那个怪胎(忘了名字)配的音,可是听上去并不觉得那个角色就该是那个声音,纯技巧,不感人。

贾小军配音空间2007-07-02 20:57:39
  观心你好!这个不算片面之词.其实这样的感觉,也并不是你一个人才有.我也曾思考过,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光解释演员的声音是不全面的。恐怕有以下几种原因吧,我们试着探讨一下。
  一、生产周期不同
  以前的那些影片制作周期是很长的,因为那时是计划经济,有的影片从开始翻译到录制完成,甚至要一两个月、两三个月,其中演员要事先排小品,每场戏都要排演小品,有时演员还要就角色写出心德和对角色的理解,进棚前演员对每场戏已经烂熟于心,录的时候很多演员已经完全脱稿了,而现在的制作周期很短,一部片子一天之内必须要完成,这不是演员非要这样,而是受制于制作费用的限制,不按时完成就要导演自己搭钱了。
贾小军配音空间2007-07-02
21:25:56
  二、好翻译奇缺,语言本身魅力不在

    过去无论是进口动画片还是故事片,对剧本翻译和语言的要求是相当高的,无论通俗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很多经典的台词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这方面的例子就不在此赘述了。反观今天的片子,不要说语言的通俗性和艺术性了,就是像点儿样儿的翻译本子也是廖廖无几,经常是上下文不通,逻辑关系混乱,没有艺术加工只是表面直译,内在的意思根本表达不出来,有时演员在现场还要临时充当剧本校译,得进行修改润色才能配,这样自然会影响演员的表演与发挥。过去大家之所以觉得演员配得好,其实翻译也在其中付出了很多的辛劳,演员精彩的表演加上语言本身的魅力怎么能不让观众为之折服呢(如老上译的经典影片及翻译)。现在的大多数年轻的翻译单说英文水平还算可以,但关键在于他的文学素养以及中文的水平很差,这就导致了他们无法找到准确而精炼的汉语语言进行表述,甚至歪曲了原意,有时译制片中还会出现极其媚俗的语言和港味词语令人啼笑皆非,演员表演出来自然也就得不到大家的认可。语言本身的魅力尽失,还谈何配音艺术呢。


贾小军配音空间2007-07-02 22:21:24

三、以前进口片少看翻译片成享受,现在进口大增影碟丰富需求呈多样
以前我们国家进口片的数量很少,无法跟今天相比。那时进口片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影片(朝鲜、南斯拉夫、前苏联、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等)、部分日本影片、部分印巴影片、部分欧美影片。这些影片的配音也几乎无一例外的落到了两大译制片厂:上译厂和长译厂的身上。北京电影制片厂只译制了少量的影片。单独算起来上译和长译多年累积的译制数量也不算少,但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很多观众可能都没有看到过,而真正完全为大众所熟知的影片并不是特别多。但就在这些相对有限的译制片中,当时的观众欣赏到了极美的台词和极美的声音,在那个对外部世界根本没什么了解以及精神享受极其匮乏的年代,它们无疑给人们带来的极大的满足和愉悦,再加上配音艺术家们的精彩演绎,于是那些经典电影以及配音艺术家们被人们推上了圣坛,配音也受到了人们空前的重视。而现在进口片大增,随着改革开放人们对外部世界有了多方位了解,很多人观看到了大量的国外优秀原声片,这时人们的选择发生了很大转变,还没等到国内上映很多观众就已看过了原声碟,这样无疑对译制片市场产生了巨大冲击,人们不在依赖于电影院或电视台播放的影片了,因此配音开始变得没有以前那样被大家所重视,也显得没有那么的神圣了。

贾小军配音空间2007-07-02
23:03:44
四、以前的进口影片中巨星云集,语言极富魅力,舞台及戏剧化表演痕迹浓重;而今生活片居多,平民化演员占主流,表演平实随意
    现在回想以前的进口影片,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改编自名著,如:战争与和平、简爱、王子复仇记、悲惨世界、孤星血泪、雾都孤儿、尼罗河上的惨案等等,这些影片文学功底深厚,片中经常是巨星云集魅力四射,再加上较为戏剧化的表演与情节设置,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精神震撼、极高的语言享受、极美的视觉愉悦和极深的心理印象。那时的影片台词是极其讲究的,中文翻译也有着极高的文学水准,当然也包括当时很多的文艺片,那么观众对影片、演员以及配音极其推崇也就不足为怪了。而现在的影片更多是生活化的影片,语言表现也趋于生活和随意,演员也不再是以前超级巨星式的演员,平民化的演员充斥银幕,再加上比较真实和生活化的情节设置,所有这些都不能再和以前的影片同日而语,现在更注重平实的风格(当然特技大片除外),所以现今影片给人们带来的不再有名著式的厚重(当然这也和当今世界文坛的现状相匹配),演员不再星光耀眼,语言不再经典华美,这无疑让很多观众怀念起以前的岁月。但是时代在变,社会在演进,影片的表现形式趋向于自然朴实恐怕也是现今的大趋势吧,只是我们对今后能否拍出更多的经典影片更多了一份的渴望和期待吧。(未完待续)
小昭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3-02-18
1楼#
发布于:2008-02-26 13:53
说得好!业内人士分析很准!

这四个原因中1,3,4都很客观,无法改变,要改的只能是观众的心态(尤其是4),不能期望现在的译制片和以前一样影响巨大,成为经典。而且拿现在的译制片与以前的比好像也不公平,毕竟时代不同了,题材和表现形式也不同了。

但是原因2就完全可以改进。也不知道是优秀的翻译不愿从事译制片翻译,还是根本就没有优秀的翻译?
[color=limegreen][size=4][font=黑体]风和日丽则挥汗耕耘,阴雨绵绵则一碗清茶,一册典籍;得意时勤奋工作,不如意时读书自娱,静待晴朗的艳阳。[/font][/size][/color]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