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阑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24-10-04
  • 优秀管理员
阅读:1379回复:1

[本站特稿]心仪已久的“同路人”(王树滨)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8-02-25 13:13
  心仪已久的“同路人”

王树滨


上海译影厂原在万航渡路上,离该厂不远的一条弄堂内系我旧宅所在,从出生起我曾在那里度过了三十六个年头,堪称与“老译影”为同路人。儿时的回忆清晰,印象深刻,我家境虽不富裕,日子却比有些人家过得开心,主要得益于双亲大人同舟共济、自得其乐的平和心态。感到幸福的是,他们从不反对子女从小爱好戏剧、电影、音乐等,凡是我想购买影剧音乐会票与订阅报刊杂志,基本皆能得到满足。

因此那时除观国产电影外,我每月至少还可以看几部译制片,所以很早就熟悉译影和长影许多配音演员的名字。现在说起解放后译制片第一代配音名角姚念贻、慕容婉儿、白景晟、张玉昆、肖南等,足可令那些自称为译制片老影迷哑口咋舌。尤其我上小学初中,每天均要几次从译影厂门外走过,有时在厂门口45、94路公交站,还常看到候车人群中有操流利标准国语的幕后配音明星,我与同学就会打赌,辨认哪位是邱岳峰、胡庆汉、毕克,哪位是李梓、苏秀、刘广宁······,偶然还能见到高博、韩非、卫禹平、程之、朱莎老师从译影厂里出没,知道他们是来客串过把“译配瘾”。有一回我们无须打赌,因为见到人高马大一壮汉,异口同声道,“哦,中叔皇也来了”。

影迷同学与我,均为拥有如此不一般的运气,而无形中产生一种自豪成熟感。我们在班级里自发成立了一个“电影小组”,课余结伴去看片、写影评、出壁报,还利用节假日到附近的沪西影院参加义务劳动,“电影小组”在校内小有名气,后来居然连外班同学也有要求参加者。上高中后,我考入静安区业余话剧团,艺术指导为译影厂导演时汉威,他是一位很有造诣修养的长者,每周活动,我们既能当面得到时导的排练辅导,又不时能从他口中听到新译制片完成的信息;中间休息时时导和大家聊天,往往会用简单语言发表他对于艺术与生活互相关系的真知灼见。因此不难体会,在影片人物声音形象塑造上和日常交谈中,“译影人”的见解合作,何以总能交融达到一致。我相信这样的创作集体,可以让观众绝对放心,他们的生产过程,永远与次品无缘。

我感到惊喜的是,自己心仪已久的译影人,沉寂了一段不算短的时日,文汇出版社终于将苏秀老师主编的《峰华毕叙》一书正式推出,为读者详尽了解这些幕后英雄所经历的甘苦哀乐提供了机会,尤其他们的亲密同事和后辈配音迷的回忆文字,写得有血有肉发自情怀,字字句句令人动容。书中写的这几位译影厂元老功臣,也正是我期盼中的补课内容。打量当下的图书市场,这类值得一读的好书真还嫌太少。如果苏秀老师能够继续主持出关于李梓、刘广宁、曹雷、童自荣、富润生、杨成纯等的专辑新书,我当举双手欢迎。

读到“峰华毕叙”四位几乎皆为事业奉献一生,却历经坎坷待遇不公,壮志未酬晚景凄凉,实在叫人扼腕唏嘘;比起那些无数被埋没掉的精英,他们的幸运在于,总算有“译影”可发挥才华的一块芳草地、而留下一系列辉煌的声音精品。未曾有机会当面请教的译影厂老师们,可知作为一名追星族的我,数十载中对您们的充满感恩之心?您们打开的这扇窗口,让我自幼呼吸到新鲜空气,见识异国文化风情,拥抱经典名著,增强自我精神世界的保健功能,抵御人生道路上各种浊流邪气的侵扰诱惑。我要向您们鞠躬,高声说道——谢谢!              

                                                                       2008年2月25日
小青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19-03-03
1楼#
发布于:2008-02-25 21:29
译影厂改为“上译”是否更符合人们的习惯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