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阑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24-10-04
  • 优秀管理员
阅读:2256回复:12

[转贴]潘文国:“翻译腔”在攻城掠地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8-04-12 09:54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0da8df01008knj.html

潘文国 “翻译腔”在攻城掠地     2008-03-30 23:06:57
大 中 小
标签:翻译 中文 危机 潘文国 文化
本博按: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潘文国于2008年1月出版《危机下的中文》,现征得潘教授同意,将该书上编第二章第四节全文(潘文国,2008:43-48)发表,希望潘教授的观点能够引起大家的注意与重视。同时,如有可能,也希望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翻译腔”在攻城掠地

 

一百多年来,汉语经历了重大的变革,还没有哪一种语言像它这样成为人们在追逐现代化过程中不断进行修葺的对象。而自19世纪末以来至今,翻译一直都是或者说越来越成为人们修葺汉语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手段。其中,通过由外语到汉语的翻译(尤以英译汉为典型代表)而产生的“翻译腔”表达方式对汉语语法规范的冲击尤其显著。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把“translationese”翻译成“翻译腔”,并加以解释,说明这是“表达不流畅、不地道的翻译文体”和“佶屈聱牙的翻译语言”。“翻译腔”在很多方面已影响到了汉语的发展态势。

首先,“翻译腔”表现在外译汉的翻译作品中。此类译文缺乏汉语特有的韵律,句子大都冗长,不符合人的呼吸节奏,读来完全没有汉语中的那种自然流畅。例如:

Rocket research has confirmed a strange fact which had already been suspected there is a “high temperature belt” in the atmosphere with its center roughly thirty miles above the ground.

译文1:用火箭进行研究已证实了人们早就有过怀疑的大气层的一个中心在距地面约30公里高空的“高温带”的这种奇怪的事实。

译文2:人们早就怀疑,大气层中有一个“高温带”,其中心在距地面约30公里的高空。利用火箭进行研究后,这一奇异的事已得到证实。

对比两个译文很容易发现,译文2读起来要比译文1顺畅许多,因为它更符合汉语句子的基本组织规律,即以短句为主,多停顿断句,注重文气节奏。译文1则读来令人有接不上气来的感觉,带有浓重的翻译痕迹,属于典型的翻译腔译文。这种译文在很多领域的外译汉中都存在,其中新闻界的外汉翻译堪称罹患此症的“重灾区”。翻译时时急天天急,要数新闻翻译。每天电讯雪片似地涌来,大量挑选,大量译出。只要比较《参考消息》和《人民日报》,不难看出前者在汉语句法方面与后者有着明显的不同。新闻文体,尤其是有关国际报道的,已深受外语语言表达习惯的影响,沾染了浓重的洋腔洋调。余光中说得一针见血:“文坛和学府的洋腔洋调,来自外文书籍的翻译;报纸的洋腔洋调,则来自外电的翻译。翻译外电,为了争取时间,不能仔细考虑,如果译者功力不济,就会困在外文的句法里,无力突围。”譬如以下这一段:

欧洲共市的华而不实的环境专员卡路伟巴戴梅拿于这个星期的简短英国探访中提倡他个人对绿化欧洲城市的看法。在伦敦及格拉斯哥的会议席上,他为了那份主要是鼓励欧洲十二个会员国重整市中心及削减全球污染的欧洲议会对市区环境的绿皮书解释。

卡路伟巴戴梅拿在由内伦敦社团所组织的观察伦敦的会议席上发言谓在伦敦居住的人和其他二十五千万居住在市镇及城市和欧洲居民一样面对同一的困难。

由于翻译任务往往都很急,译者没有更多的时间去琢磨,只能尽量按着原文的形式顺下来,成句即可。译文虽然不难了解,却用词用句累赘,不太可读。即使是一个简单句,也常常弄得复杂得很。如:

法国及其美丽但陷入困境的首都,是所有无视全球贫困人口的富有国家的代表。

2004年,黑龙江大学俄语研究中心请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屈承熹教授为其中心的博士及教师讲授功能句法理论和汉语认知句法。其间,他提到了在日常读报时发现的翻译腔浓重的蹩脚汉语句子。在 2004年7月1日《参考消息》第9版上有一则题为“直击权利移交后的伊拉克”的新闻,其中一句为:“每个伊拉克人都拥有生活在一个建立在友谊、兄弟般情谊和公正的基础上的尊严的社会的权利。”先不说别的,就是句子后半部分的几个“的”字连用就体现了十足的翻译腔。虽已找不到外语原文,但从整句话可以看出,译者似乎按照惯有的规律把英语中的“社会”的后置定语前移作为汉语语言的前置定语,造成了语句内部结构成分调整不周,此为推测一;或者是译者有意按照英语的结构特点对此句进行呆板地直译,结果造成这种蹩脚的汉语语句,此为推测二。按照“翻译腔”译句的结构,原句大概应是:Every Iraqi has the right to live in a society based on the friendship, brotherliness, justice and dignity.

除了新闻翻译深受“翻译腔”的困扰之外,由于受到各种体制、个人修养以及物质利益的影响,如今,其他领域的外文译介,尤其是学术著作的译介,也离“信、达、雅”的标准越来越远。遇到一些重要的概念,随意破坏汉语构词法则和语义系统的“硬译”、“漏译”、“编译”,比比皆是。《羊城晚报》上有学者作过统计,仅一册《杰克·韦尔奇自传》中便共有1800多处错误,而它的销量却达60万册。如果这些错误仅仅是误解了原著的意思,那也罢了,对汉语本身并没有伤害。但是,在更多的学术著作中,随意地生造佶屈聱牙的“翻译腔”词句却成了家常便饭。如德里达的《书写与差异》中,北京三联版的译文就出现了诸如“意谓”、“存有论”、“元在者”、“元力主义”、“在者性”、“哲学素”、“语义素”……等等生造的汉语词汇。下面这一段译文出自布迪埃的《遏止野火》,《东方早报》2007年11月1日转载了,认为“用最简练的方式反映出布迪埃的观点:

问:你刚才提及了柏拉图。社会学家的态度应该靠近哲学家的态度吗?

布迪埃:社会学家跟哲学家一样,都是质疑显然之理,尤其质疑呈问题形式的显然性,这与“舆论术士”正好相对。正是这一点让舆论术士深为不快。他们把拒绝政治隶从、拒绝不假思索地接受“人人皆曰”看作是政治偏见。在亚里士多德的意义上,指那些人们用来论证但对其本身并不论证的概念或观点。

试想,当这种经典性的著作被广泛引用之后,大量不知所指的概念被奉为玄奥的思想标识,其结果,自然是汉语被轻易地扭曲和改写,并日益失去其思想表述和逻辑演绎的功能。

其次,翻译腔还影响到了汉语文学创作。台湾作家白先勇在总结现代汉语的命运时说:“百年中文,内忧外患。”其外患之一,便是受西方语言的冲击,汉语被严重地欧化。这种情形,在我们的文学创作中表现尤盛。作家余华说:“像我们这一代作家开始写作时,受影响最大的应该是翻译小说,古典文学影响不大,现代文学则更小。我一直认为,对中国新汉语的建设与发展的贡献首先应归功于那些翻译家们,他们在汉语与外语之间找到了一条中间道路,既用汉语传达了域外作品的神韵又同时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性……”的确,历经开放思潮的影响,目前的很多青年作家都曾大量吸收过西方经典作品的营养,翻译在其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但这些作家的汉语创作也深受了翻译语言的消极影响,他们不自觉地接受了欧化的语言腔调,致使不少作品洋腔洋调,很多当代中国作家几乎都走在这样一个介乎被“欧化”的中文与被中文化的带翻译腔的“西文”之间的“中间道路”上,真正能灵活地使用本土语言甚至方言写作的作家并不多见。李建军在《是大象,还是甲虫 – 评<檀香刑>》一文中,通过较为细致的例示,分析了作家莫言创作的小说《檀香刑》中的语病和问题。其中提到了该作品中叠床架屋的冗词赘句太多,例如:

她用可怜巴巴的眼睛,看着他,正在乞求着他的宽恕和原谅。(第194页)

挑水的人们,用惊讶的目光,打量他们。(第295页)

春生和刘朴用骑牲口骑罗圈了的腿支撑着身体,搀扶着知县。(同上)

他接过帽子,戴正在头上。(同上)

李建军分析认为,上述引文中有些字完全是多余的。如“用……”短语,乃是对英语“with+器官”句式的模仿,但是莫言似乎忘了中国人习惯上是不这么表达的。至于“戴正在头上”也是别别扭扭,根本不如“接过帽子戴好”来得简洁利索,更像中国话。由此,李建军得出结论,莫言无疑是翻译腔文体的受害作家之一。他感慨道,长期以来,中国作家的汉语水平每况愈下,越来越令人担忧。他们受那些拙劣的翻译腔文体的影响,表达越来越啰嗦,欧化倾向越来越严重。而至于那些报刊专栏作家,更是随意地玩弄语言快感 —— 让中文与英文频频杂交。对此,余华说,他现在越来越不信任一般的译著,而只信任为数不多的几个翻译家之作,因为读多了那种欧化的译作,会使自己丧失对母语表达的敏感。遗憾的是,这类清醒的作家并不多见。

创作界如此,批评界和理论界也同样如此。一百多年来,我们的学术话语“西化”色彩浓重,从概念、范畴到理论命题,我们都很少使用传统古典文论的东西,所以,几年前文艺理论界发起了“文化失语症”和“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等学术大讨论,开始重新思考如何延续和创新传统文论的问题。还有一个原因,我们不能回避,那就是“文革”语言的影响,“大批判语言”、“样板语言”形成了千篇一律的套话,新时期以来,许多作家为抵抗这种模式化语言的束缚,主动选择了带翻译腔的“西化”表达方式,从而加速了汉语传统的断裂。但不管怎么说,一个国家的母语创作水平是该语言发展的重要标志和衡量尺度,如果汉语写作中充满了翻译腔文字,那么汉语的发展态势就不得不令人担忧。

如果说上面提到的受翻译腔影响的领域——翻译界、创作界和批评理论界——都与普通人的生活多少有些距离的话,那下面我们要说的可能就会让人感觉“亲切”许多,这就是外国电影的配音翻译。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电影译制,也就是将外国原版影片加工成用中文配音的影片,是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出现的。为了方便广大观众观看这些外国电影,克服语言上的障碍,中国电影工作者对外国电影的音响录音进行了重新加工,配上了与画面同步的中文对白,受到了广大电影观众的欢迎,这无疑为外国电影在中国的传播与普及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有了对这种电影生产的大量的、持续的需要,我国出现了几家专门从事电影译制的单位,形成了电影产业当中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在这些电影译制单位中,历史长、产量大、艺术成就最高的有三家,即长春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译制厂、八一电影制片厂。其中,上海电影译制厂是我国唯一一家专门从事电影译制的厂家。在其发展的黄金时代,上译曾为我国培养了一代优秀的配音工作者,毕克为格利高里·派克配音,邱岳峰为大卫·尼文配音,乔榛为罗杰·摩尔配音,用极富神韵、惟妙惟肖、艺术升华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难怪派克在看了《海狼》翻译片后,诚挚地赞誉:“这是我接触到的最上乘的艺术的再创作。”

而如今,在老一代配音演员隐退的同时,译制片的鼎盛时期也正在悄然结束。加上“外语热”的兴起,要看字幕原版片的呼声屡屡见于报端。在一部分人的眼中,译制片已经成为落后、保守、粗制滥造的同义语。在这情况下,从事译制片工作的人员责任性和敬业精神大不如前,许多人把翻译不是当作一项事业而是当一项差使,对质量也不像以前那么看重。加上翻译观的影响,有人误认为只有译得洋腔洋调才像为外国电影配音,因而,译制片就越来越带有浓重的翻译腔,以至可说创造了一种脱离原版、为中国观众定制的“欧化”对话文体。本来,译制外来影片如同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一样是了解异域文化的重要途径,但如果翻译任何影片语言都如一个模子里刻出来一般,那自然就吸引不了观众,只能把他们推向原版片。而原版片中所配的字幕翻译由于大都像新闻翻译一样,都是应急性的,就更加粗制滥造,不仅“翻译腔”浓重,而且还充满了误译和漏译,根本无法帮助观众完整地理解影片。由于原版影视的观众主要是青年人,因而这种不规范的语言也正在对他们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波洛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23-06-24
1楼#
发布于:2008-04-12 15:00
确实有这个问题,原来看一些翻译小说的时候就有这种情况。但这个问题在翻译译制片的台词时又比较特殊了,因为片中人物是按照英语的句子停顿和断句的,所以还要考虑这方面的问题,这就比较麻烦了。
rhea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4-05-15
  • 原创大奖
2楼#
发布于:2008-04-12 20:07
这个就见仁见智了。

比如说第一个例子,要是第一个句子能稍微断一下句,并调整一下部分定语的位置,第一种翻译绝对是比较好的,至少更有一点说明文的味道。第二种翻译虽然语言温和易懂,但总感觉译者是在给小学生讲故事。至于后文中提到的《檀香刑》的论据中,“用……”这个例子则更是有点矫枉过正了,难道我们平时说话时就不使用“用……”了吗?

不同的文体使用不同的行文风格,这也是翻译的规则之一。最近我正在看冯克利翻译的《论李维》,通篇接近文言文风格的译著读起来非但不会让人感觉有任何突兀,相反还鞭辟入里,读起来感觉特别爽快。
[img]http://www.gwftp.com/attachments/2004-5-/9NwS_2.jpg[/img] [img]http://bbs.kukudm.com/attachments/day_060130/friendship_oogY0wOBsEZm.jpg[/img] [b][COLOR=DarkOrange][SIZE=4][FONT=幼圆]广播剧《亚尔斯兰战记》开始招兵买马,详情请[/FONT][/SIZE][/COLOR][/b] [url=http://www.peiyin.com/bbs/read.php?tid=10936&page=e#a][SIZE=4][FONT=幼园][b][color=red]点入[/color][/b][/FONT][/SIZE][/url]
大头龙
共享小组
共享小组
  • 最后登录2015-12-15
  • 原创大奖
  • 先锋碟报员
3楼#
发布于:2008-04-12 20:19
引用第0楼穆阑2008-4-12 09:54发表的言论:
上译曾为我国培养了一代优秀的配音工作者,毕克为格利高里·派克配音,邱岳峰为大卫·尼文配音,乔榛为罗杰·摩尔配音,用极富神韵、惟妙惟肖、艺术升华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难怪派克在看了《海狼》翻译片后,诚挚地赞誉:“这是我接触到的最上乘的艺术的再创作。”
 

不是邱岳峰配大卫·尼文配音,而是杨成纯。
[size=4][font= 楷体_gb2312] [b][img]http://www.peiyin.com/2005/editor/UploadFile/2006-7/18/2006718172724172.jpg[/img]您曾经写信给我,列出四大美德:智慧、正直、坚韧、还有节制。我看了看,哪条也不具备,可我有其他的美德!野心-----它能迫使我去超越别人!谋略、勇敢------我不是指战场上,勇敢有多种形式;忠诚-----对家族!对您!可这些美德您都没提到?!您甚至不愿意我是您的儿子!!![/b][/font][/size]
不知肉味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5-10-20
4楼#
发布于:2008-04-13 01:00
就我的理解,翻译是让不懂外文的人能够看明白外国人写的文章外国人说的话,翻过来的越符合中国人的习惯,我们理解起来就越容易。
    关于“翻译腔”,我手边有本1986年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是从德文翻译成中文的,里面有些段落就是“翻译腔”,读起来让人有点费劲。比如书里面的一段:
    “微不足道的铁丝网和几个永备发射点当然不能使抵抗能力有很大提高。海岸炮兵为免遭敌海军的袭扰而配置在距离海岸很远的地方。意军的3个步兵师可以获得稍微好一些的评价。唯一的“里窝那”摩托化师是最有战斗力的一个师。”
    句子都比较长,内容也是平铺直叙式的。我读起来有点接不上气的感觉,而且最后一句让我觉得可能有两个或多个“里窝那”摩托化师,其实从前后文看只有一个“里窝那”摩托化师,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其他师都是步兵师,只有“里窝那”师是摩托化师,,所以它的才是最有战斗力的一个师。如果把这段改成:
    “铁丝网实在微不足道,永备发射点也仅有几个,当然不可能使抵抗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为免遭敌海军的袭扰,海岸炮兵配置在距离海岸很远的地方。3个意军步兵师可以得到稍微好一些的评价。最有战斗力的一个师是唯一的摩托化师-“里窝那”师。”
    意思没变,文字也几乎一样,但就比较容易理解了,而且也不会造成误解。现在的某些翻译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其实意思最后都能弄明白,但读起来总觉得有点不伦不类的,还要多花一点时间去理解,虽然每句话只需要稍微想一下就明白了,但如果这样的句子多了,就比较别扭,影响观看的效果了。
redwood
  • 最后登录
5楼#
发布于:2008-04-13 10:33
还有典型的无知加弱智的翻译居然流行起来。先是“wrong=乌龙、摆乌龙”,现在台湾又弄出个“boycott=杯葛”。
呼吁抵制使用“杯葛”这个词!
igloo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20-12-08
6楼#
发布于:2008-04-13 13:43
对,还有什么风波,事件都是“××门”,    
redwood
  • 最后登录
7楼#
发布于:2008-04-14 07:53
引用第5楼redwood2008-4-13 10:33发表的言论:
还有典型的无知加弱智的翻译居然流行起来。先是“wrong=乌龙、摆乌龙”,现在台湾又弄出个“boycott=杯葛”。
呼吁抵制使用“杯葛”这个词!

“杯葛”是汉语吗?不是!
“杯葛”是英语吗?不是!
是哪头懒猪发明了这个词?
zerof
  • 最后登录
8楼#
发布于:2008-04-14 13:10
第一个翻译例句,我看原文也像中国人造的,嘿嘿。
至于译文,有点夸张了吧,那么长的句子一个标点符号也没有?出现在郑渊洁的童话书上还有可能。
还有那个1986年的二战史,总觉得80年代的正规书不会这么不负责任吧,哪个出版社的?
电影粉丝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23-02-11
9楼#
发布于:2008-04-14 14:23
大家可以去看《参考消息》,50、60字不带一个标点符号的句子满篇皆是
往事飘渺虚如烟,记忆心畔音相牵; 你我共建毫寸地,论坛幻化腾飞仙!
不知肉味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5-10-20
10楼#
发布于:2008-04-15 20:55
引用第8楼zerof2008-4-14 13:10发表的言论:
第一个翻译例句,我看原文也像中国人造的,嘿嘿。
至于译文,有点夸张了吧,那么长的句子一个标点符号也没有?出现在郑渊洁的童话书上还有可能。
还有那个1986年的二战史,总觉得80年代的正规书不会这么不负责任吧,哪个出版社的?

1986年的二战史是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是联邦德国蒂佩尔斯基希写的,印刷质量不错,就是翻译过来的文字不象中国话。
zerof
  • 最后登录
11楼#
发布于:2008-04-15 22:49
引用第10楼不知肉味2008-4-15 20:55发表的言论:

1986年的二战史是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是联邦德国蒂佩尔斯基希写的,印刷质量不错,就是翻译过来的文字不象中国话。


好像还真没看过这个出版社的书,不过听名字应该是很正规的出版社吧,
看来赶活之类的现象由来已久啊。

且慢~~

我google了一下,貌似这本是从俄文版本翻译过来的,是不是这个?
http://www.fyjs.cn/bbs/htm_data/153/0804/134676.html

德文-俄文-中文,估计到咱们这里不走样很难啊,呵呵。
zerof
  • 最后登录
12楼#
发布于:2008-04-15 22:58
引用第9楼电影粉丝2008-4-14 14:23发表的言论:
大家可以去看《参考消息》,50、60字不带一个标点符号的句子满篇皆是


上面那个句子好像就是50字左右,已经很夸张了,参考消息这么恐怖啊?
不过几乎从来不看“大”报,俺都是看小报;小报这方面还行,最近小报也不看了~

俺早就说,努力学习外语才是正道。等别人翻译只能是和抽二手烟一样,虽然这个比喻
狠了些,但确实是这样。咱们母语是汉语,但世界上不流行汉语啊,等世界流行汉语了,
我们或许能轻松轻松吧。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