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昭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3-02-18
阅读:3989回复:8

[原创]■温春秋战国史,品北派金石音——大型广播连续剧《东周列国》听评(上)■剧本※音乐篇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8-04-18 22:14
历史是一本厚重的书,每一次阅读都能激发我无尽的思考与感慨,为岁月沧桑,为世事难料,为朝代兴亡,为人性斑驳。悠远的历史总是呈现出一种神秘莫测的姿态,吸引我一探究竟。对一个同时喜爱历史和声音的人来说,还有什么比收听历史题材的广播剧更欣喜的事呢?所以,你可以想象,当一年多前我刚买了笔记本电脑,从网上下载到这部大型的百集广播连续剧《东周列国》的时候,我有多“若狂”了。说来惭愧,对许多名著,我都是先接触声音或影像版本,然后才走进纸张的世界的,比如《简爱》、《三国演义》等。这次也不例外。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听一集读一回,读得兴致盎然了又转过来再听一遍。如此这般,断断续续,反反复复,百集的故事竟然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听完。掩卷遐想,思绪万千。呈现历史的两种形式:文字和广播剧都深深地打动了我。更为重要的是,广播剧《东周列国》让我第一次比较全面地领略了京城众多表演艺术家的声音魅力。对一名最初迷恋上译的配音迷而言,这真是一次愉快的耳界拓展之旅。无论如何,让我从头说起吧。


一说眼光和魄力
乱世出英雄。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乱世,春秋战国无疑是规模最宏大、时间跨度最长、人才涌现最多的黄金时期。那时出现了杰出的霸主如齐桓公;伟大圣哲如孔子、老子;优秀的政治家如吕不韦、军事家如孙膑;还有程婴、荆轲等忠贞义士,以及妇孺皆知的各路历史名人西门豹、俞伯牙,屈原等等,三教九流,数不胜数。这是一个精彩纷呈的历史舞台,当然也是文艺创作的绝佳舞台。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将前人记述的分散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按照时间顺序重新编排,冶为一炉,成为一部恢宏的历史演义。全书108回,人物、事件相对独立成章。以此为蓝本来创作广播剧,便于分段和集中展现情节并刻画人物。据我所知,完整体现春秋战国史的影视作品并不多;书籍的传播力度又很有限,那么另一种居中的形式——广播剧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了。

限于年代久远、人物繁多、线索错综等诸多因素,冯梦龙当年整理出一部《东周列国志》肯定没少下功夫。如今,要制作这部长达百集的历史广播剧何尝不需要勇气!光想象一下工程的巨大——选材、编剧、音乐、声效、演员、剪辑等诸多方面——头都能变大了。平常一个小型广播剧,十几集,感觉还不太难;就是著名的《刑警803》,也是一个系列一个系列地阶段性制作。可是现在要一下子来100集,整齐的风格,同样的水准,不能顾此失彼,精益求精得从一而终。我听的时候就在想,如果一天听一集,也得听上三个月才能听完,那么这每集20多分钟、100集,共三十多小时的广播剧得花费多长时间来制作啊!而且每一集都那么引人入胜,真是太不容易了!后来查到它由著名的广播剧导演李健执导,创作历时三年之久,创作演播人员高达三百多人!不由得对全体制作人员的毅力和认真的工作态度佩服得五体投地。在这里,真诚地感谢他们,为我们奉上了这部蕴涵悠久历史文化和深厚思想哲理的艺术精品。


二说改编和台词
将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108回改编成100集的广播剧,基本脉络遵从小说结构,但仍要大幅度删减很多旁支末节,选取最精彩、最有意义、知名度最高的人物和事件。每集有1-2个主角,故事全围绕他们展开,其余则一概而过。比如“叔詹据鼎抗晋侯 弦高假命犒秦军”只取弦高的故事;“楚昭王弃郢西奔 伍子胥掘墓鞭尸”只取伍子胥的故事。而“鲁仲连不肯帝秦 信陵君窃符救赵”则拆分为两集分别描述。从题目上看,如“卧薪尝胆图复仇”(第52集)、“蔺相如完璧归赵”(第81集)、“廉颇负荆请罪”(第82集)、“救赵国毛遂自荐”(第91集)更是用千古流传的成语直接醒目地点明故事主题,相比原小说繁复的故事情节和多线叙述的方式更加有力和鲜明地刻画了人物形象。

神话以及传奇多被舍弃,这很好理解,我们宣扬的是唯物主义嘛,讲究实事求是。于是浪漫的“弄玉吹箫、乘龙快婿”没有了;“齐襄公出猎遇鬼”遭冤魂讨债也没有了;“处女授剑以助越”以及“西施与范蠡泛舟归隐”的传奇没有定论,不能选用;而“甘罗梦紫衣天神唤回天庭,无疾而终”也必须改成高才不寿,英年早逝。


英雄史主要是男人的故事,涉及女性甚少,但广播剧对于出场较少的女性形象的塑造,仍狠下了一番功夫。其实《东周列国志》不乏对某些贞女、烈女的赞扬之情,比如深明大义、守节不移的季隗;为齐桓公殉节尽忠的宫女晏娥儿;不惘儿女私情、乘醉潜夫归国的齐姜氏;不愿顺从荒淫宋康王而跳台自尽、化作相思树的采桑女息氏……但是对于另一些所谓的“红颜祸水”则非常不客气了,比如亡周的褒姒为妖女下凡,活脱脱妲己第二;与儿子密谋害死非己出之太子的宣姜心狠手辣;与兄弟乱伦致使丈夫冤死的文姜简直就是一不知廉耻的淫妇。而广播剧进行再创作的时候,就本着豁达的人文关怀,摈弃了对祸国美色的一味反感和指责,而着力刻画了这些可怜女人无法把握命运的无助心理,尤其因自身美貌而卷入政治权力漩涡的无奈。比如宣姜本来是聘给卫宣公的长子急子的,却被贪色的公公掳去,心情一直苦闷不堪。某日欲与急子叙旧遭拒后羞愤难当,才任由儿子加害急子。事发后,她长跪地上,仰天呼号,泪如雨下:“我不是一个好女人,也不是一个坏女人啊……为什么女人生下来就要做男人的玩物?”她对强娶儿媳的禽兽公公发出控诉:“……他从来就没有把女人当成人,畜生!”又比如对齐国兄妹乱伦的事件,尽量从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立场去理解这对兄妹的男女之情,情到深处无所惧。哥哥齐襄公用情至深,竟然害死妹夫鲁侯以达到挽留妹妹的目的,文姜对此毫不知情。最终她断然拒绝哥哥,也羞于回国,就定居齐鲁交界处,“如果谁还想着我,就让他们上这儿好了……我哪也不去,直到我死。你们该满意了吧?”这些发自肺腑的心酸之言浸透着编剧对处于男权社会中受束缚受压迫的古代女性深深的同情,让听众唏嘘不已:红颜本无心,奈何为祸水?

作为听觉艺术的广播剧,人物对话和解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该剧台词优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大段陈述时排比句气势如虹,听起来酣畅淋漓。由于大部分演员来自话剧院,戏剧腔时时流露。不过历史故事本就沧桑悠远,多数场景又位于朝堂、宫阙,王侯将相对话繁文缛节,戏剧腔正好映衬古香古色的氛围。

在欣赏《东周列国》剧中优美台词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成语在汉语中的重要地位。不管析理还是谈情,成语的点缀总能锦上添花,生色不少,甚至有时候必须用恰当的成语才能准确地传达含义。而中国的每一个成语都是有典故有来历的,相当一部分恰好就来自于异彩纷呈的春秋战国时期。于是问题就来了,得有时间先后啊。第24集《晋重耳流亡励志》中,重耳教训介子推不能“鸡鸣狗盗”的时候,我哑然失笑了。“鸡鸣狗盗”这个地球人都知道的典故来自于距重耳三、四百年之后的孟尝君呀。这个明显的失误引起了我的好奇,我又陆续查了其他一些成语的出处,结果发现很多经不起推敲,比如“茅塞顿开”、“众口铄金,积毁销骨”、“额手称庆”、“借刀杀人”、“养虎遗患”、“未老先衰”、“力挽狂澜”、“作鸟兽散”都成了先知先觉的神来之笔了。再细究下去,“娘子”、“风筝”等现在看来非常普通的说法和物件也出现在了错误的年代。怪只怪春秋战国的确是很古的古代。你想啊,商代出现甲骨文,西周后期才出现竹简,文字和文学都还处于萌芽的雏形之时,鬼知道那时的人们用怎样一套刚脱离蒙昧原始的体系讲话?用相对“现代”的语言来展现剧情也是便于听众理解的无奈之举吧。



三说声效和音乐
东周列国时期,群雄争霸,逐鹿中原,文斗于朝堂,武斗于战场,无不充满智谋和杀戮。所有故事发生地无非朝廷、战场、集市、野外、陋室,再加上远古人类的物件以及活动本来就少,所以声效设计相对简单。对看惯了精良制作的动作大片、感受过豪华电影院震撼音响效果的我们而言,该剧的战场音效听起来似乎有点小儿科,缺乏层次和细微感。但该剧以人物对话为主,无疑是以语言美胜出的,声效一环不提也罢。

音乐,却非常值得一提。作为古代历史剧,中国传统的民乐自然少不了。沙场鏖战,鼓声阵阵,士气高昂;凯旋归来,锣鼓喧闹,喜气洋洋;优雅时分琴瑟合鸣,动人心弦;及至伤心悲愤处,那幽咽凄婉的箫声又飘出无限惆怅。

虽然我并不怎么懂民族乐器,无法分辨剧中是否准确地使用或模拟了远古乐器如磬、埙、筑、竽、瑟、古琴、编钟等,我仍能感受到配乐、作曲者的良苦用心。比如“伯牙摔琴谢知音”一集中名曲《高山流水》的运用,烘托了气氛,让人对其源头的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如临其境,反过来也更能理解琴音的美妙。“伍子胥吹箫乞市”一集中,令人意外地安排了救助过伍子胥却又遭他怀疑的渔夫和村姑清唱了几句小调,平添了一丝乡情野趣。在洒满夕阳余晖、波涛滚滚的江面,渔夫那爽朗的歌声:“天色已晚啊,我心忧愁;月已升起,快上我舟!”一把撕开了了伍子胥逃亡者的遮羞布。而后村姑那略带不满的哼曲“天空黑,星星白;世道黑,人心埋”也巧妙地讽刺了伍子胥多疑的性格。

另外,主题歌交给了著名的男中音杨洪基,他的音色雄浑、苍劲,富有历史感,当年一首《滚滚长江东逝水》倾倒了多少人!也包括刚上初中的我。如今当我听到广播剧《东周列国》结尾的主题曲由他演唱时,禁不住拍案叫绝。太对路,太有说服力了,就是这个味!“三皇五帝夏商周,群雄称霸闹春秋;龙争虎斗烟云过,血雨腥风万民愁……”短短几句白描,由老杨那沧桑浑厚的声音唱出来,一下子就引领我们通过时光隧道回到几千年前的中原大地;那些悠悠岁月间的悲欢离合彷佛立即就栩栩如生、历历在目了。


■温春秋战国史,品北派金石音——大型广播连续剧《东周列国》听评(下)■演员篇
http://www.peiyin.com/bbs/read.php?tid=64373

最新喜欢:

wansan1949wansan...
[color=limegreen][size=4][font=黑体]风和日丽则挥汗耕耘,阴雨绵绵则一碗清茶,一册典籍;得意时勤奋工作,不如意时读书自娱,静待晴朗的艳阳。[/font][/size][/color]
左宥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3-01-08
  • 网站建设奖
  • 贴图大奖
  • 爱心大使
  • 优秀录音师
1楼#
发布于:2008-04-18 22:33
Re:■温春秋战国史,品北派金石音——大型广播连续剧《东周列国》听评■剧本※音乐篇
   
有一年的春节,电台整了个滚动播出就有这个广播剧,只有其中几集。俺听了“程婴救孤”那集。大夜里的,听得俺这兴奋呀,真是听一集想两集。
 
请原谅我偶尔抽一次风^^
小昭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3-02-18
2楼#
发布于:2008-04-19 09:17
Re:Re:■温春秋战国史,品北派金石音——大型广播连续剧《东周列国》听评■剧本※音乐篇
引用第1楼左宥2008-4-18 22:33发表的言论:
   
有一年的春节,电台整了个滚动播出就有这个广播剧,只有其中几集。俺听了“程婴救孤”那集。大夜里的,听得俺这兴奋呀,真是听一集想两集。
 


看来是很多年前的作品了?我都没赶上在收音机里听过。不过下载下来想听几集都可以一下过足瘾。
[color=limegreen][size=4][font=黑体]风和日丽则挥汗耕耘,阴雨绵绵则一碗清茶,一册典籍;得意时勤奋工作,不如意时读书自娱,静待晴朗的艳阳。[/font][/size][/color]
xiaodong1818
白银会员
白银会员
  • 最后登录2024-10-24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 社区明星
3楼#
发布于:2008-04-19 10:22
谢谢楼主找来这么多好东东~~~  
nil
nil
黄金会员
黄金会员
  • 最后登录2024-06-08
4楼#
发布于:2008-04-19 21:58
唉,听了一下,改编得有点过。已经没有冯梦龙原著的感觉,变成了《上下五千年》的春秋战国版。随便看了一下目录,“爱国大诗人屈原”,想了半天,总觉得《东周列国志》里面没怎么提到屈原,翻了一下书,才在第91回找到一句“大夫屈平进曰:“陈轸之言是也,张仪反覆小人,决不可信!” 在比如“连四国越邑灭齐”,开头一段黄金台未免太长,原著里也只有一句“闻燕王筑黄金台”。这样编故事,实在有点把听众当小孩。我是原作党,实在有点难以接受。
小昭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3-02-18
5楼#
发布于:2008-04-21 13:25
引用第4楼nil2008-4-19 21:58发表的言论:
唉,听了一下,改编得有点过。已经没有冯梦龙原著的感觉,变成了《上下五千年》的春秋战国版。随便看了一下目录,“爱国大诗人屈原”,想了半天,总觉得《东周列国志》里面没怎么提到屈原,翻了一下书,才在第91回找到一句“大夫屈平进曰:“陈轸之言是也,张仪反覆小人,决不可信!” 在比如“连四国越邑灭齐”,开头一段黄金台未免太长,原著里也只有一句“闻燕王筑黄金台”。这样编故事,实在有点把听众当小孩。我是原作党,实在有点难以接受。


改编上我的意见与你不大相同。你说它变得小儿科,变成《上下五千年》,我想这正是编导的定位呢——老少咸宜,通俗易懂。这部广播剧显然是普及历史文化知识的主旋律作品。既要最大程度地忠实历史忠实原著,又不能太艰深太复杂。这种学术性与普及性的平衡,还很不好拿捏呢。但是,于丹阿姨讲故事不也上了百家讲坛吗?

另外,对名著的改编从来就是骂声一片,nil兄有这样的反应我也不奇怪。说实话,冯梦龙的半文言半白话作品认真看下来的人又能有多少呢?大多数普通人,非文史学科,或者对历史不感兴趣的人多半就是看趣味,看戏剧性故事。所以要招揽听众是广播剧删减或增添内容的明确目的。

例如,屈原这样的文化符号能不讲吗?《东周列国》里没有,但《史记》里有啊。另外,燕王筑黄金台招贤的故事《东周列国》里一句话概过,但《战国策》里有详细的描述。智者郭隗给燕昭王讲的那个故事至今都是管理方面的教科书题材。我觉得扩充得很好。但有些同样很精彩的故事比如“结草衔环”被删减了我又觉得可惜,不知因为篇幅还是上下文承接的矛盾。总体说来,我觉得改编得成功。

呵呵,我应该向青少年以及图轻松休闲、长历史知识的听众推荐这部广播剧。像nil兄这样级别的,不听也罢。
[color=limegreen][size=4][font=黑体]风和日丽则挥汗耕耘,阴雨绵绵则一碗清茶,一册典籍;得意时勤奋工作,不如意时读书自娱,静待晴朗的艳阳。[/font][/size][/color]
nil
nil
黄金会员
黄金会员
  • 最后登录2024-06-08
6楼#
发布于:2008-04-22 07:10
引用第5楼小昭2008-4-21 13:25发表的言论:


改编上我的意见与你不大相同。你说它变得小儿科,变成《上下五千年》,我想这正是编导的定位呢——老少咸宜,通俗易懂。这部广播剧显然是普及历史文化知识的主旋律作品。既要最大程度地忠实历史忠实原著,又不能太艰深太复杂。这种学术性与普及性的平衡,还很不好拿捏呢。但是,于丹阿姨讲故事不也上了百家讲坛吗?

另外,对名著的改编从来就是骂声一片,nil兄有这样的反应我也不奇怪。说实话,冯梦龙的半文言半白话作品认真看下来的人又能有多少呢?大多数普通人,非文史学科,或者对历史不感兴趣的人多半就是看趣味,看戏剧性故事。所以要招揽听众是广播剧删减或增添内容的明确目的。
.......


唉,其实这个广播剧做得还是可以的,那么多好的演员参与,但是剧本实在让我不爽。 有时候,某些为爱国教育而作的改编过于肉麻,譬如赵括之母的那段话,我只能说赵括之母演技高超。其实原文只有“惟赵括之母不哭,曰:“自括为将时,老妾已不看作生人矣。””。有时候,删减的东西却是最广为人知的,像嫪毐秽乱秦宫。老实说,其他内容还未必有人知道,而这段内容,我们已经被各种影视剧毒害了不知多少遍,居然被和谐掉了。仅仅在灭吕不韦的时候,提一句不是那么通俗易懂的长信侯。最奇怪的是,荆轲刺秦后就完结了,后面那几次重大的战役莫名其妙都没了。冯梦龙的改编或许还可以说忠于历史,但是这位的改编是胡编,屈原那一段根本是胡编乱造,纵是史记也没有什么惠兰。难不成要把《东周列国志》改成《谋天下》?
小昭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3-02-18
7楼#
发布于:2008-04-22 10:58
引用第6楼nil2008-4-22 07:10发表的言论:


唉,其实这个广播剧做得还是可以的,那么多好的演员参与,但是剧本实在让我不爽。 有时候,某些为爱国教育而作的改编过于肉麻,譬如赵括之母的那段话,我只能说赵括之母演技高超。其实原文只有“惟赵括之母不哭,曰:“自括为将时,老妾已不看作生人矣。””。有时候,删减的东西却是最广为人知的,像嫪毐秽乱秦宫。老实说,其他内容还未必有人知道,而这段内容,我们已经被各种影视剧毒害了不知多少遍,居然被和谐掉了。仅仅在灭吕不韦的时候,提一句不是那么通俗易懂的长信侯。最奇怪的是,荆轲刺秦后就完结了,后面那几次重大的战役莫名其妙都没了。冯梦龙的改编或许还可以说忠于历史,但是这位的改编是胡编,屈原那一段根本是胡编乱造,纵是史记也没有什么惠兰。难不成要把《东周列国志》改成《谋天下》?


呵呵,对老兄这样的原作党,要如何改才能满意?恐怕如今铺天盖地的古代电视剧能把你气死

荆轲刺秦后确实结束得太快,交代得仓促。我也觉得遗憾。也许是编剧想终止在最高潮处吧。

屈原的故事本来就不奇巧,很简单,如果不多一点煽情就没意思了。惠兰之类估计是向话剧《屈原》学习吧。

至于嫪毐秽乱秦宫被和谐掉,这还不好想通吗?连西施媚惑夫差都没有了。民间流传的东西有些是不能张扬的。这就好比我冲着一桩著名的丑闻去参观洛阳白马寺,却发现里面压根没那两个人的名字。自己居然还感觉到失落,这不是自找烦恼吗?
[color=limegreen][size=4][font=黑体]风和日丽则挥汗耕耘,阴雨绵绵则一碗清茶,一册典籍;得意时勤奋工作,不如意时读书自娱,静待晴朗的艳阳。[/font][/size][/color]
theory0
  • 最后登录
8楼#
发布于:2009-01-15 21:15
楼主评的好,最近一直在听.
感觉真是很棒的演绎.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