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2279回复:13
1980:译制片比如今美剧牛多了
这同样是一个无法复制的时代。30 年来,上海译制片厂的辉煌时代带给观众无数经典影片,同样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佐罗》、《大篷车》曾经让上世纪80 年代电影院一票难求,盛况空前。《大西洋底来的人》、《加里森敢死队》则让没有其他综艺节目可看的电视观众同样不寂寞—那些迷人动情的声音,似乎就是收视率的保证。
幸福不再遮遮掩掩的一年。大众情人和歌星,都大大方方地走出来了。《军港之夜》,让“歌星”成为褒义词。《加里森敢死队》,是男孩子们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即使会患上鼻炎,很多人也希望能有童自荣的鼻音。 译制片比如今美剧牛多了听今天的年轻人谈对美剧的着迷,我常常会流露出一丝的不屑。这不屑的原因简单,比起我们年少时痴迷癫狂的劲道,他们差得远了。 1980 年,我11岁,已俨然成了美剧的忠实粉丝。那时没有美剧这个说法,统称为译制片。记忆中,我认识电视机的同时,第一次接触的连续剧就是美剧《大西洋底来的人》。那时的电视,对我来说,是一件高贵、神秘的圣器,基本上可用顶礼膜拜来形容我看电视的感觉。那个年代电视台也很小气,连续剧一周只播一次,我当时觉得一星期好像只为这个晚上而活着。到了要播出的那天,一整天心情都特别好,想到又要见到麦克•哈里斯了,心中就无比兴奋。潜水艇、实验室、各种科学仪器,许多陌生的生物学和医学名词,这些新奇的事物都让人充满向往。科学的力量第一次以故事的方式打动了每个人。还有美丽的玛丽博士,第一次让人们发觉原来知识女性可以如此可爱、洒脱,她与麦克一直都未挑明的情感,让人回味无穷。 《大西洋底来的人》之后,电视就开始播《加里森敢死队》了,仍然一周播一次。这更是一部让男孩子热血沸腾的片子,讲述二战中一支由囚犯组成的敢死队在加里森中尉带领下如何把第三帝国折腾得鸡飞狗跳的故事。剧中人物个性鲜明,个个都有拿手绝活,讲话幽默风趣,暗含挖苦。 囚犯也能成为英雄,这对当年的社会观念,可以说是极具颠覆性的。在此之前,好人坏人在影片中从来泾渭分明,很少像这部片子,展示了如此复杂的人性。从那以后,我开始暗暗崇尚血液中的野性和力量,也是从那时起,我认为男人间打打架是一件无所谓的事,对犯人也没有过去 那么坏的印象了。记得很长一段时间,班里的男同学,大多都人手一把水果刀,没事就像片子里的酋长那样练飞刀,碰到树杆或无人看管的木门,就一刀飞过去。那时听说稍大一些的孩子,还在街头成立了各种敢死队,抽烟喝酒,寻衅闹事,甚至模仿片子中的连环盗窃。那个年代虽没有酷这个词,但《加里森敢死队》里的戏子、酋长等无疑是我们心目中最酷的形象。他们吊儿郎当的姿态,他们乐观豁达的心态,他们自由野性的生命力,都成了我们在成长过程中理解男性力量的源泉。此片后来没播完便被停播了,让大家好一番心痛与气愤。据说,1980 年代初刑事案件增多和1983 年的严打与此片的播出有关,现在我渐渐相信了这个说法,如果不是我当时还小,说不定也会受此片蛊惑走向街头的。 1980 年,译制片《佐罗》也公映了,这更是一部宣扬侠义的电影。这部电影和《加里森敢死队》一样,都是由上海电影译制厂配的音,也是从那时起,童自荣、乔榛等人的声音成为我们看译制片首选的声音。那有着异国风情的嗓音,让人神往。 如今回忆起来,1980 年真是奇妙的一年。我无法想象,假如中国当年没有引进这几部片子,中国人的精神状况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但可以肯定的是,那黑白荧屏中摇曳的影像和人声,确实对当年的民众生活和思潮产生过重大影响。因为那个年代没有别的选择,所以它的影响力也是无法估量的。人们从那新奇刺激的视觉震撼中,开始了对身边生活的思考。那年的娱乐业还是一个初生的婴儿,却留下了如此鲜活、生动的记忆。 年度作品 《乡恋》 由张丕基为《三峡传说》电视风光片所作的主题曲,由李谷一用气声演唱,开创了中国通俗音乐先河。 《天云山传奇》 谢晋第一次以“反右”扩大化为题材,将那段历史真实而概括地再现于银幕,获1981 年第1 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摄影奖、最佳美术奖,第4 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1982年香港第1 届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奖。 《庐山恋》 新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影片,2002 年,吉尼斯总部授予《庐山恋》“世界上在同一影院连续放映时间最长的电影”的世界纪录。该片还创造了“放映场次最多”、“用坏拷贝最多”等多项世界纪录。 年度人物 邱岳峰 我国第一代的电影配音演员,担任了近200 部译制片的配音,包括《安娜•卡列尼娜》、《悲惨世界》等,还曾为几十部国产美术片配音,其中包括《大闹天宫》。1980 年3 月30 日,口服过量安眠药的邱岳峰因抢救不及,永远离开了他所喜欢的配音艺术。 童自荣 上海电影译制厂著名配音演员,1973 年开始从事配音工作,1980 年为佐罗和加里森配音的童自荣用声音为这一年留下了历史印记。 年度事件 百花奖恢复 中国影协决定恢复中断17 年的百花奖评选,第3届百花奖授奖大会在京举行。25 万人次选出15 首抒情歌中央广播电台举办“听众喜爱的广播歌曲”评选,25 万多人次评选出15 首抒情歌曲”,包括谷建芬、王立平等创作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妹妹找哥泪花流》等,《军港之夜》也引发了激烈争论。 “歌星”叫响 9 月23 日,“新星音乐会”在首都体育馆上演,一首《军港之夜》红遍了大江南北,也让朱明瑛、苏小明等歌手的名字走进了人们心里,宣告着内地新流行音乐的诞生。《北京晚报》展开讨论,歌手为什么不能叫“歌星”?从此“歌星”这个词开始叫响,并且开始从贬义词变成了褒义词。 第一部内地动作片 张华勋拍摄的《神秘的大佛》使他成为内地动作片导演第一人,本片也开创了中国电影最早的商业模式。(节选自《南都娱乐周刊》) |
|
1楼#
发布于:2008-10-31 15:06
楼主所述的事情,仿佛就在昨天,历历在目,勾起我的回忆.文章称赞一下!
|
|
|
2楼#
发布于:2008-10-31 15:21
那个年代电视台也很小气,连续剧一周只播一次,我当时觉得一星期好像只为这个晚上而活着。到了要播出的那天,一整天心情都特别好,想到又要见到麦克•哈里斯了,心中就无比兴奋。潜水艇、实验室、各种科学仪器,许多陌生的生物学和医学名词,这些新奇的事物都让人充满向往。科学的力量第一次以故事的方式打动了每个人。还有美丽的玛丽博士,第一次让人们发觉原来知识女性可以如此可爱、洒脱,她与麦克一直都未挑明的情感,让人回味无穷。
-------------------------------------------------------------- 呵呵,感觉活着的意义就为等每周六晚上看<<大西洋底里来的人>> |
|
3楼#
发布于:2008-10-31 16:55
再次更正,是"上海电影译制厂"不是"译制片厂",大家既然喜欢上译,那至少把名字叫对吧!!
|
|
6楼#
发布于:2008-10-31 20:51
其实,现在人家美剧也是一周播一集
一个一周播一集的电视剧肯定比每天播三集的好看 一个每天连播半小时的小说或者评书也肯定比拿个MP3一天可以听20小时的好听 |
|
9楼#
发布于:2008-11-06 02:10
顶上一家伙!
但《大西洋底来的人》应该不是上译厂的。 还记得女博士在说“麦克.哈里斯”时,“克”和“里”都是重音。 当时就觉得很特别。 |
|
10楼#
发布于:2008-11-27 11:21
加里森敢死队真的很棒,我一直记得小偷冈尼夫总是说:哦,得了吧头儿。
|
|
12楼#
发布于:2008-11-28 09:52
当年我也和楼主一样狂热,全国人民都一样。
当时没有配音迷这种今天的小众群体。 全国人民都是配音迷。 如果当时有配音网,人气估计和新浪差不多。 但那是因为当时实在是素狠了,饿坏了,眼界太低。 我后来把当年那些大西洋什么的找来看,完全看不下去。今天的LOST,24不知道比当年那些片子好多少倍。 时代还是在进步。 而且即使放在当年,我们引进的也都半是3流的货色,MASH、STAR TREK、TWIN PEAK这些头等货我们当时听都没听说过。 今天看这些,主要就是听听声音,但是大西洋是香港译配的,声音很可怕。 |
|
|
13楼#
发布于:2008-11-28 13:47
即使会患上鼻炎,很多人也希望能有童自荣的鼻音。——鼻音!!!
译制片比如今美剧牛多了,听今天的年轻人谈对美剧的着迷,我常常会流露出一丝的不屑。 ——为什么是不屑啊,为什么不是支持那?! 为音痴狂也不是特别老啊,以后还会看到很多很多好片的,是非常幸福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