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3584回复:22
(转帖)上影译制厂为何没落
(转帖)上影译制厂为何没落
来源:2008年12月15日 《中国经济周刊》 作者:刘仰 某天开车在路上,碰巧听到电台广播里的一期节目,介绍上海电影译制厂曾经的辉煌,并且以该厂的老艺术家,曾为《佐罗》、《黑郁金香》、《苔丝》、《国家利益》、《茜茜公主》、《红衣主教》等一百多部影片男主角配音的童自荣为例,将几十年前老译制片的一些片断再度播放,让听众们回味欣赏。电台主持人用了一堆形容词来夸赞童自荣的声音,诸如“华丽”、“高贵”、“充满贵族气息”,等等,显示出对20多年前上影译制厂鼎盛时期的温情怀旧。那么,上影译制厂为何迅速衰落了,并且再也看不到重新风光的前景。广播电台的那期节目,对这个问题丝毫没有提及。 我单位里有一个电视圈的新人,年纪不大,对上影译制厂几十年前的配音也很神往。在没见过童自荣之前,她认为童自荣就是一个白马王子。后来做了一期关于上影译制厂的节目,亲自接触了当年那些声音明星,发现他们都只是普通人,神秘感和崇敬感顿时消失。确实,20年前上影译制厂所造就的一批声音明星,几乎都在观众、听众中形成了固定化的形象,他们的声音能给人们带来很多想象。这些想象究竟是什么呢? 上影译制厂成立较早,是我国唯一翻译外国电影的专业厂。文革前就译制了不少西方电影,包括前苏联、东欧国家以及其他地区国家的电影。上影译制厂的存在,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于引进海外电影的垄断,这种垄断一直延续了很长时间。 改革开放后,上影译制厂经历了一个超级兴旺繁荣的年代,译制片作品大量出现,影剧院爆满,配音演员从幕后走到前台,成为万众瞩目的文艺明星。造成这个繁荣景象有几个原因:一是人们文化娱乐的长期贫乏;二是引进海外电影的垄断依然存在;三是国内开始了对西方社会的好奇与向往。上影译制厂的经典译制片,给全国观众营造了一个对于西方文化的想象空间,它通过数量不多的海外电影,让中国人从一个小窗口,间接地看到了外面世界的一角衣衫。正因为这种选择的局限,使观众对初次接触的西方文化产生无限的想象。 然而,译制片营造的这种对于西方文化的想象能持久吗?译制片毕竟只是一个狭小的窗口,在国门未开之时,这个狭小窗口足以代表西方的一切。改革开放后,人们对西方的了解,已经无法由译制片继续垄断了。译制片所营造的对西方文化的想象,渐渐被真实的西方世界取代,译制片的黄金时代也就迅速地过去了。 译制片对西方文化的模仿,只是那个年代的一个缩影。人们应该记得,那个年代的青年,喇叭裤、紧身衣、蛤蟆镜、电子表、手提超大双卡录音机,成为都市街头的常见景观。大学里人人在读西方作品,艰深晦涩的西方哲学书、理论书,一上柜台便脱销……因此,译制片的黄金年代,实际上就是无意中把自己变成了模仿西方的旗帜。 “模仿不等于学习,学习不等于模仿”。这种模仿方式,在某一个阶段可能成功,但是,现实已经在向我们发出警告,模仿西方的生产、制造、经济模式,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中国必须在经济领域找到自己的方式,而不仅仅是模仿。除了经济领域,其他领域都是同样的道理。 回顾上影译制厂从极度辉煌到迅速衰落的短暂历史,我们可以说,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实例:模仿西方只能兴盛一时,最终必然衰落。如果今天有人说,上影译制厂未来还能再造辉煌,我觉得是痴人说梦。 在广播电台的那期节目中,最后还播放了一段童自荣比较近期的“朗诵艺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为了防止分心,我停下车,关了发动机,就想听听童自荣如何用他的声音来表现这篇文章。结果大失所望。童自荣的“朗诵艺术”太多沿袭了译制片的“配音艺术”,范仲淹的精神世界,在童自荣声音的诠释中,显得轻佻而冲动。都是模仿惹的祸。 |
|
|
1楼#
发布于:2008-12-17 21:25
偶对最后一段文字极为不满,居然把童老师的朗诵状态说成“轻佻而冲动”,我实在无法忍受!童老师在诗歌朗诵上的造诣,虽不如他在译制片配音上来得出色,但也称得上激情澎湃、真情流露,作者用“轻佻而冲动”这样的词来形容童老师的朗诵,简直是对配音艺术家的亵渎,只能说,这位作者还没有真正用心聆听上译的配音艺术,他不配写任何有关上译的文章,真的不配!!!
|
|
|
3楼#
发布于:2008-12-17 22:14
不客气的讲,此文太肤浅!难道真因为时代的前进而淘汰那个时代的辉煌的声音,那为什么现在还有那么多人怀念上译?是权力,利益,内斗,XX毁了上译!
|
|
4楼#
发布于:2008-12-17 22:23
生拉硬扯,逻辑混乱,语言空洞,文不达意,我只能这么说!
|
|
|
5楼#
发布于:2008-12-17 22:24
此人将“翻译”等同为“模仿”,基本概念都混淆不清,犹自说得津津有味,真是好笑
|
|
|
6楼#
发布于:2008-12-17 22:45
“在没见过童自荣之前……发现他们都只是普通人,神秘感和崇敬感顿时消失。”,这叫什么人性啊,整个一副小人嘴脸
|
|
7楼#
发布于:2008-12-17 23:00
“敬告”作者:如果你的文章的确正确,那请你在写一篇“中国普通工人为何会没落”!让为了产业结构调整而下岗失业的中国普通工人读一读!我们期待着您的“佳作”。
改天你没落的时候,我写一篇“你为何没落”送给你! |
|
8楼#
发布于:2008-12-17 23:08
的确是篇垃圾文章,生拉硬扯,缺乏严密逻辑。
“译制片使观众对初次接触的西方文化产生无限的想象。“----〉“译制片是对西方文化的模仿。“ 这是一种偷换概念的把戏,当然无法让人信服。译制片不是中国创造的,是西方来的,它本身就是西方文化的载体之一。 后面还夹带私货,狗屁式的议论了一番。什么数据都没有,结论就出来了,典型nc。 |
|
|
9楼#
发布于:2008-12-18 00:18
那个作者的博客,原文比这个贴要长得多: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839727.html |
|
10楼#
发布于:2008-12-18 08:19
翻译片不是模仿西方的艺术!!!!!!!!!!!!!!!!!!!!!!!!
|
|
|
11楼#
发布于:2008-12-18 08:38
奇怪啊,此种垃圾文章怎会登在报纸上?堕落的不是上译,是那个写文章的人,还有那家报纸!盲人虽看不到这个世界的色彩,但他们不会否认世界是五彩缤纷的,因为有那么多人在赞美这个世界!先天失聪的人,也不会否认这世上存在着无比美妙的音乐,假如有可能,他们宁愿倾其所有,去换取健康的听力!而此人空长了两只耳朵,真真辜负了造物主的恩赐!欣赏不了童老师的美声,其实是造物主对他的最大的惩罚,他却不知,好一个可怜的“糊涂虫”!
|
|
12楼#
发布于:2008-12-18 09:22
谁说上译厂没落了,真想抽他,根本不懂还敢造呲.
|
|
13楼#
发布于:2008-12-18 09:43
我单位里有一个电视圈的新人,年纪不大,对上影译制厂几十年前的配音也很神往。在没见过童自荣之前,她认为童自荣就是一个白马王子。后来做了一期关于上影译制厂的节目,亲自接触了当年那些声音明星,发现他们都只是普通人,神秘感和崇敬感顿时消失
---------------------------------------------------------------------- 如果说那年轻人是因为幼稚,而发现明星也是普通人而失望, 那么笔者拿这为例证,抵毁那些曾经辉煌而将永存记忆里的声音, 只能说明笔者是多么的无知而浅溥。 |
|
14楼#
发布于:2008-12-18 10:19
引用第13楼烟雨空寒于2008-12-18 09:43发表的 : 这新人真够强的 难道非要个个都像007或佐罗那样的长相,才值得崇拜? |
|
|
15楼#
发布于:2008-12-18 13:27
引用第14楼电影粉丝于2008-12-18 10:19发表的 : 呵呵,那是偶像派粉丝。 |
|
|
16楼#
发布于:2008-12-18 14:19
此文的毛病楼上几位都已经说得很多了,我就不重复了。
我想说的是,即使此文再怎么漏洞百出,在一些根本就不懂译制片、不懂配音的人眼里,极有可能还是一篇“挺像那么回事儿”的文章。而且更重要的是,此人掌握了“话语权”,这样的文章登在报纸上之后所形成的影响力,可远远要比我们这个小众的论坛大很多。 我感到遗憾的是,在我们的很多主流媒体里,像此文的作者这样对译制和配音只是一知半解却以为自己很有见地的人大有人在。(这一点,参加过与配音相关的电视节目的朋友们一定深有体会吧,现场是黑白错误一大堆啊)他们在那种误解状态下的传播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受众也跟着一起误解,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渐渐地远离译制、远离配音。 所以我一直认为,译制片整体上的衰落,我们的一些媒体也需要负相当一部分的责任。可惜的是,很少有媒体工作者意识到了这一点…… |
|
|
18楼#
发布于:2008-12-18 16:36
引用第9楼creationgod于2008-12-18 00:18发表的 : 建议大家去那博留言。 |
|
19楼#
发布于:2008-12-18 16:51
引用第12楼ggggssss0000于2008-12-18 09:22发表的 : 朋友,面对现实吧。虽然是篇狗屁,但没落是实实在在的。 另:各位,去那博留言就不必了,估计那家伙是想炒作自己 |
|
20楼#
发布于:2008-12-18 17:00
看这篇文章的文风,作者似乎是搞宣传的,一副脸谱化嘴脸,思维已经被固化,还自以为是
|
|
21楼#
发布于:2008-12-19 11:13
支持说出不同意见。
|
|
|
22楼#
发布于:2008-12-19 13:56
上影译制厂,真的有这个厂吗?
这种文章不值得大家动肝火,更不必去作者博客留言。 本人建言至此,本帖也锁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