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志远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5-02-14
  • 原创大奖
阅读:1475回复:2

关于中国电视译制片的N个关键词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9-01-04 19:04
关于中国电视译制片的N个关键词
申志远


 《大西洋底来的人》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邓小平访美,签署了一揽子文化交流的项目。1980年,一部由中央电视台译制部引进的美国科幻连续剧《大西洋底来的人》,突然出现在每周六晚上晚8时的电视屏幕上。剧中的海底巨浪不仅把奇异的海底生物麦克·哈克斯送到了美国某海滨小城的沙滩上,也把美剧第一次带到了中国。 这部连续剧1977年在美国NBC电视台播出一个季度后便宣告结束,反响并不热烈,但在中国却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奇妙的异国风景和不同的穿着打扮等新鲜元素,让老百姓十分好奇,并沉醉其中。全剧21集播出完毕之后,男主角麦克的太阳镜成为那个时代中国所有时尚青年必备的装束。电视剧还没全放完,满大街已经开始流行蛤蟆镜和牛仔裤了,“麦克镜”成为当时人们竞相追逐的时尚,还有飞碟游戏,很多会游泳的人也都想学麦克哈里斯的“海豚式”,电视剧引发了中国人对于时尚和幻想的追逐,也带来了所谓的“精神污染”。
今天看来,这部美剧还是有缺憾的,那是香港人译制的,香港普通话配的音听得让人直起鸡皮疙瘩。
《加里森敢死队》
作为中国第二部引进的美剧,《加里森敢死队》于1980年10月开播,当时在每周六晚8时播放。但这部26集的美剧播完第16集后,便以黑底白字正告观众:本剧播放完毕。但是很多人都看出来,电视剧只播了一半。
美剧停播在当年文化界可是一件大事。观众纷纷给中央电视台写信。这成了CCTV历史上的大事件。 这部在美国反应平平的电视剧,在播出一半时却被突然“腰斩”,最后10集在10年后才得以播出。《加里森敢死队》讲的是一拨监狱里的囚犯,在一个美军特工的带领下,深入德军敌后搞破坏的故事。那时候,城市累积了大批待业者,就业压力很大,部分青年游荡社会,惹是生非,犯罪率上升,败坏社会风气。 当时还有一些少年盲目模仿电视剧里练习飞刀,造成后果,都是受了这部电视剧的影响。 直接导致了1983年严打运动的开始。 1992年之后,《加里森敢死队》剩下的10集才陆续在全国各大电视台与中国观众见面。停播20多年后,2003年8月出版的《中央电视台的第一与变迁》一书,给出了当初终止播放的答案:“这部26集的连续剧播放一半时,被认为是一部打斗胡闹的纯娱乐片,没有多少艺术价值而停播。”如今人们偶尔想起《加里森敢死队》,留在记忆里的也只是英雄主义的回首了。剧中的人物管领导叫“头儿”一直延续到了今日。
《无名英雄》
《无名英雄》当时的提法是朝鲜惊险系列电视连续剧,实际上人家是20集电影。因为当时〈加里森敢死队〉因为小孩子学飞刀,人大政协的老干部疯狂提案,党中央立刻纠正,广电部叫停,这时出现了《无名英雄》,真是旱田雨露,立刻万人空巷看顺姬!多少人感叹,朝鲜还有这么漂亮,野性,冷艳的女明星,她的皮甲克、墨镜和盘起的头型都成了引领那个时代的时尚。各个电台还制作成电视录音剪辑播出。看过《无名英雄》最深的体会,那就是——朝鲜的特工是非常非常厉害的!朝鲜特工的宣传还是很张扬的,间谍战成了主旋律!
据朝鲜方面介绍说是先拍了一部上下集的电影,金日成将军懂电影,看了苏联的《春天的17个瞬间》后,组织全国的一流的艺术家进行创作,全部是人民艺术家和功勋艺术家 ,所以这部电影的编剧、导演、演员、音乐都是当时的亚洲顶级水准。美国特务头子克劳司是个主动向朝鲜投诚的美军战俘,在朝鲜受到国宾的待遇,冷战时期,找不到美国演员,于是演了很多电影中的美国人。这是一部20集的电影,当年被北京电视台引进在各个省级电视台播放,之前,各个电台先播放了电影录音剪辑,群众出版社出版了何鸣雁老师(〈卖花姑娘〉译者)翻译的电影剧本,当年的北影〈电影创作〉杂志还进行了连载。后来,四川辞书出版社的《世界一流惊险小说经典集粹》一书只收入一个朝鲜作品,就是《无名英雄》,北京出版社1981年出了12集的电视(实为电影)连环画,是20集的浓缩。
《姿三四郎》
1981年《姿三四郎》开启了译制片时代,这部轰动一时的电视剧其实是作为广告副产品,当时上海电视台广告很少,广告客户要求,播出他的广告就一定要播出他的剧。为此,上海电视台请来了大名鼎鼎的苏秀、毕克出任译制导演。苏秀和毕克认为《姿三四郎》故事太简单,但恰恰就是这么一部艺术质量不高的译制剧轰动了整个上海滩。有些去外地出差开会的上海人,为了看这部电视剧,事情一忙完便急着要赶回上海,惟恐漏看。连公安局都传来消息,说这部电视剧一放,犯罪率也下降了。1987年10月21日,上海电视台开办了全国首家《海外影视》专栏,从此译制片有了固定的播出阵地,《海外影视》的首部译制剧《神探亨特》让当时的上海人见识了好莱坞的娱乐元素。悟性就在你的脚下!”随着1981年夏日本电视连续剧《姿三四郎》开播引发的收视狂潮,一到晚上《姿三四郎》播出的时候,整个上海都安静了,“只要那个音乐一开始,马路上的人立刻少掉三分之二!公安局还特别作了统计,那段时间犯罪率明显下降了”。 有天晚上,一辆16路电车正好开到一家商店的橱窗前,里面的电视机在放《姿三四郎》,一车乘客都跟司机商量,能不能停一会儿,让他们看一会儿。那个司机恰好也是“四郎迷”,于是,就看到一辆公共汽车停在马路当中,一车人都在往橱窗里看,场面十分有趣。为姿三四郎配音的主持人晨光,当年长相又酷似这位男主角,从而成为一代偶像,简直“红得发紫”。每天电视台的收发室都会收到“以麻袋计量”的观众来信,至于其中有大量的“情书”,晨光不愿透露。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电视台有了这样的约定俗成——主持人为了方便起见,不用自己本名,像“晨光”就非本名。据说,《姿三四郎》在北京播出时,正赶上有些区域晚上停电,为了让大家能照常收看,应观众的强烈要求,有关部门在播放《姿三四郎》时特意供电一小时。

《铁臂阿童木》
1981引进的日本科学幻想系列动画片《铁臂阿童木》深受孩子们的喜爱,通过中央电视台的播出启蒙了一代少年儿童幻想世界的机器人偶像,
说起《铁臂阿童木》,虽然并没多少人会记清楚在1981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这52集动画片的具体情节,但“十万马力,七大神力,无私无畏的阿童木”的旋律不光是娱乐匮乏年代的珍贵记忆,更称得上是一种科学幻想的启蒙--从此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科技的种子,因为帮助阿童木飞翔的不是云和翅膀,而是可以喷火的设计。
1961年,手冢治虫创办了虫制作公司,首先把《铁臂阿童木》制成动画,从1963年元旦起在电视台播放。这是日本第一部电视连续动画片。这部动画在电视台连续播放4年,一直保持很高的收视率。 塌实学习了中国动画大师籁鸣兄弟的《铁扇公主》后,才开始动画片创作的,后来学上超过了师傅。自《铁臂阿童木》起,《聪明的一休》《三千里路寻母记》《尼尔斯骑俄旅行记》》、《花仙子》等日本动画片占领了中国的电视荧屏,国产动画从此一蹶不振。
《铁臂阿童木》片中塑造的人物很多,阿童木的配音演员是李真惠,她是中央电视台少儿组的编导,又是这部译制片的导演。她当年四十岁,用声音塑造与她年龄相差三十多岁的阿童木,是有很多困难的。但她从脚本和影片中,很快掌握了阿童木爱科学、聪明、勇敢、乐于助人、富有理想的性格特点,从而达到以声传情、以情带声的艺术效果。
《在黑名单上的人》
1979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南斯拉夫电视剧《巧入敌后》成为了中国第一部译制剧。南斯拉夫影视剧的率先闯入,让《黑名单上的人》在中国内地轰动一时。
80年代中期中央电视台引进的南斯拉夫电视连续剧《在黑名单上的人》影响深远,《在黑名单上的人》描写的铁希、普尔莱为代表的激击队员与德军的英勇斗争,这部片子在我国影响深远,铁希、普尔莱和女游击队员的外套和毛衣,以及发型都引领当时的审美潮流。该片主题音乐是电子合成器演奏的节奏感强,片尾的口琴曲更是令人难忘,80年代,我国国家级的乐团都演奏过南斯拉夫电影电视剧主题畅想曲,将《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在黑名单上的人》联奏,风靡一时。我国当时有中国广播出版社和朝花出版社出版了13集的电视剧剧照的连环画。
《血疑》
《血疑》拍摄于31年前,在中国1982年首播,真的是“阔别”!上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年轻人也许很难想象一部电视剧的播出所造成的万人空巷的轰动效应。不知有多少人,因为看了《血疑》,第一次知道世界上有白血病这种(当时的)不治之症;不知有多少人,因为看了《血疑》,第一次想知道自己和家人的血型,并且对自己是否父母亲生突然心怀疑窦的也不乏其人;因为看了《血疑》,神州大地开始流行“幸子衫”和“光夫衫”;因为看了《血疑》,大江南北都在传唱它的主题歌《谢谢你》,不懂日语,就用汉字注音学唱,“瓦踏西露,这一瓦拿”,当年我手头也有这么一份别致的歌词;我很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报纸曾经报道过一位少女观众因为剧中的大岛幸子最终被病魔夺去了生命,悲痛过度而自杀。由此可见,该剧的剧情发展和人物命运,是多么地牵动、打动观众,演员的表演多么具有艺术感染力了。
《血疑》一共二十九集,它确实感人至深!让电视剧《血疑》成为那个时代的标志性符号之一
那种美好温馨的感觉就好象发生在昨天一样,让我兴奋、让我激动不已.我现在依然被它的剧情感动着,依然被大岛茂的父爱所感动着.宇津井健,山口百惠,三浦友和,岸惠子等明星的面容已在我的心底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当然还有不得不提的我们为此剧配音的艺术家们,简肇强,柏崇新,姚锡娟等等,没有他们的经典的代言,我们也就无法真正体会到剧中人物的人格魅力了.
三浦友和是无数少女梦中的白马王子。他在《血疑》中扮演的相良光夫的形象,是最让人感动的人物。山口百惠全亚洲到现在似乎还没有出现能和她比肩的女艺人。本身就是超级巨星的张国荣、梅艳芳,还有陈百强,当年都是山口百惠的“粉丝”。然而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以她独特的气质和魅力,她的自然、淳朴、清纯、婉约,她那时常绽放的阳光般的笑容和偶尔显露的忧郁的眼神,她颠覆了人们传统的审美观念,原来像她那样个子不是很高佻,眼睛不是特别大,稍厚的嘴唇一笑就露出两颗小虎牙,看起来竟然那么顺眼那么可爱。以后《命运》《红色的冲击》《犬笛》《阿信》等日剧大举进攻中国电视,知道彻底占领电视市场。
最近通过网络看到宇津井健,简肇强的照片,他们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我不禁又感伤起来,岁月不饶人啊,它虽然能带走人们的容颜,却无法带走人们的记忆。
   《女奴》
巴西电视连续剧《《女奴》 连续剧长达108集,在国内风靡一时 ,我国翻译了60集,该剧讲述的是19世纪巴西实行奴隶制时期一名漂亮、心地善良的美丽女奴敢于与命运和奴隶主斗争,最终获得真正爱情的动人故事。故事情节曲折扣人,播放了几个月,几乎全国人都在茶余饭后讨论剧情发展。 “提起伊佐拉,那个时代的人都应该知道吧。《女奴》打开了墨西哥电视剧在中国的市场,1984年,百集巴西电视连续剧《女奴》掀起了“伊佐拉”的旋风。这之后,国内各电视台纷纷开始引进南美电视连续剧,如墨西哥的《卞卡》、《诽谤》、《坎坷》等,这些电视剧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长度惊人,一般都在60集以上。记得里面的男反派叫“莱昂休”,还有一个剧中人都夸漂亮的黑人女奴,可我怎么也没看出她哪里漂亮。不过那时候基本都是一集不落地看,现在回想起来都佩服那时候的耐心。”  


              
 《排球女将》
《排球女将》 这部曾在80年代红遍大江南北的“青春偶像剧”,一度激励着无数的热血青年,很多观众一度被主人公小鹿纯子的清纯外表所吸引,甚至把她当作梦中情人,那时候所有女生都顶着“纯子头”走在大街上。 这部曾在80年代红遍大江南北的“青春偶像剧”,一度激励着无数的热血青年,很多观众一度被主人公小鹿纯子的清纯外表所吸引,甚至把她当作梦中情人,那时候所有女生都顶着“纯子头”走在大街上。前段时间电视台重播《排球女将》,一时间勾起我好多童年的回忆……中央电视台1983年播出日本电视剧《排球女将》时,我在读中学,那阵子觉得小鹿纯子好靓丽,清纯,眼睛大大,留着长发,笑容灿烂,是当时的学生哥的梦中情人啊!小鹿纯子有两招杀手锏,一招是她妈妈教的“晴空霹雳”,跳起身翻个跟斗再打球;还有一招是最后学的“幻影旋风”,“流星赶月”跳起来转几个圈再打到个球,好厉害捧呀!她不开心的时候会倒立,但很好快又会重新振作。情节一幕幕在我脑海重现,。那时中国女排也进入鼎盛时期中国女排好厉害,年年大赛都拿第一,还把日本队打得落花流水。 我们唱着《排球女将》主题歌,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同学们喜欢那位扎着两个小辫的小鹿纯子,模仿她用青春的火焰燃烧起的“晴空霹雳”,这部戏是广东电视台翻译的。《排球女将》该剧拍摄于1978年,共71集,1979~1980年在日本朝日电视进行了首播。由于日本随美国抵制了莫斯科奥运会,漫画和电视剧都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后来,该剧引入中国引起轰动,《排》剧日文名为《燃烧吧,扣球》,引进后剧名为《排球女将》,也有当时上海台播出时改名为《青春的火焰》的。“小鹿纯子”的扮演者荒木由美子成了日本在中国最具有知名度的演员。《排球女将》中小鹿纯子的拼搏精神,也使曾退出体校排球队的孙玥重新拾起了排球,最终成了中国女排的一员大将。她说:“看完之后,我觉得打排球真的很有意思,回家我跟妈妈说,我要梳小鹿纯子头。”
《霍元甲》
很多人记得上世纪80年代播出电视连续剧《霍元甲》时万人空巷的轰动场面。《霍元甲》是内地引进的第一部香港电视剧,全名叫《大侠霍元甲》,亚洲电视台的作品,共20集,1983年被引进内地,广东由于距离香港较近,因此“近水楼台先得月”。1983年《霍元甲》在广州首次播放了粤语版本。
虽然现在回头看来该剧制作并不十分精良,但在当时却受到空前追捧。我当时正在上高一,每天放学后赶紧做完功课,然后就搬着椅子到邻居朱爷爷家看《霍元甲》,朱爷爷是上海人,热情,特别欢迎我去看电视,去年,还看到了他老人家,80多岁了鹤发童颜,在此祝他老人家健康长寿!回过头来再说《霍元甲》,该剧的主题曲也琅琅上口,老歌手叶振棠激扬的歌声“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也成为当时年轻人中最流行的粤语歌曲,很多人至今仍然会唱这首歌。见《霍元甲》在地方台播出十分火爆,1984年5月,中央电视台也在黄金时段播放《霍元甲》。香港电视剧《霍元甲》的热映,让前有刘海、后面长及脖子的“锅盖头”流行于年轻人中,同时还有霍家的迷踪拳和与之相关的小人书,刊载全部故事梗概的报纸让中国人重拾的尚武精神,该剧在内地引起万众追看,同时火暴的还有其续集《陈真》、《霍东阁》,自《霍元甲》到1990年台湾电视剧《一剪梅》在大陆播出,20多年来收看港台电视剧已经成为内地观众生活的一部分。《敌营十八年》
1981年2月5日,我国第一部国产电视剧《敌营十八年》在中央电视台一播出,立刻轰动,这部9集电视剧耗资10万元,耗时100天,现在看来,生产效率比较低。为了确立国产战争题材电视剧的品牌,为了消除《加里森敢死队》的不良影响,央视紧急上马了中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王扶林担任导演。

就这么一部仓促之作,一经播出居然引起海啸般的回响。大家太稀罕这部悬念剧了,太中意这部惊险片了。直到今天,从那个时代走来的人多数都对《敌营十八年》的主题歌记忆犹新。
而主人公江波的扮演者是七十年代的大明星张连文,他之前以塑造工农兵形象而著称。他在电影《创业》中演过工人周挺杉,在电影《艳阳天》中演过农民肖长春,还在《沸腾的群山》演过解放军战士。扮演唐华的是八十年代的明星张甲田,他在剧中的大鬓角形象引起了观众的效仿。
当然也有不同声音,评论界的指责是:地下党员搞情报还用上了美男计,剧情中还包括了“床上戏”,完全背离了“歌颂共产党人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的高风亮节”的主题思想,这还得了?中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成了精神污染的典型遭到了批判。
《射雕英雄传》
  1984年,第二部从香港引进的武侠电视剧、也是第一部古装长篇电视剧《射雕英雄传》,在经济与文化、思想刚刚起步和重建的内地,无意中成就了一个神话。在各省各市没有任何行政号召命令的情况下,家家户户自发地把看《射雕》列为晚上最重要的节目,万人空巷自始而起。 内地首播的《射雕英雄传》,让尚处于地下阅读状态的金庸小说浮出水面,令无数人如痴如醉,从此中国电视的武侠时代开始了。
  1983年5月,当金庸的代表作《射雕英雄传》在香港无线电视台亮相、当罗文和甄妮琴瑟合鸣般的歌声响起!《射雕英雄传》在角色塑造、演技表现、剧情改编以及拍摄手法、特点、风格等多个层次上,比以往的武侠电视剧有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变化,并从此开创了武侠电视剧的黄金时代———所以,时至今日,83版《射雕英雄传》依旧在电视圈内、在影迷心中拥有极其崇高的地位,是无法忘怀的经典,不可不说的传奇。

  一曲《铁血丹心》倾倒无数观众的心。该剧播出后,天性淳厚、无私勇敢又带着几分木衲和迟钝的“靖哥哥”郭靖, 神采飞扬、可爱美丽的俏黄蓉,从此烙刻在一代人的心中。  翁美玲的表演是空前绝后的。

  从“四大主角”到“七大绿叶”、再到“潜伏巨星”,其实,“射雕”群英的经历,更像一部香港电视圈的成长史;而1983年版的《射雕英雄传》,也早已超过了一部剧集的含义,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是一部天马行空的武侠狂想曲,还带给我们一个时代的回忆。

  这部戏有3部,分别是《铁血丹心》《东邪西毒》《华山论剑》,播出后,流传一个儿歌:东邪西毒欧阳锋,男帝北丐洪七公,华山论剑争天下,最后郭靖娶黄蓉大街小巷中的歌谣,概括了整个故事。金庸先生的《射雕》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各种版本给人的感觉一代不如一代,得到好评最多的肯定是83年版的。这部片子在年轻人的眼里可能过了时,但它还是拥有那让人如痴如醉的境界。

《渴望》
1990年,中国第一部室内剧54集《渴望》诞生,万人空巷的壮景至今让人难以忘怀,“举国皆哀刘慧芳,举国皆骂王沪生,万众皆叹宋大成”,被称为中国电视剧发展的历史性转折的里程碑,它创下的巅峰效应成为一个时代的神化……
《渴望》开创性地以写实的视角直面那个社会动荡、是非颠倒的年代,讲述了几个年青人复杂的爱情经历,揭示了人们对爱情、亲情、友情以及美好生活的渴望。  播出后,孙去买肉,他明明不想要肥肉,可人家全给他切肥肉。对象一直找不到,后来找了一个圈儿里的演员,说起来还是没看过《渴望》。
该剧将人生的、人性的一切有机地溶入到社会大时代的背景中,感情真切、台词生活化,加上演员的出色表演,具有极高的社会审美的价值,也向中国观众第一次展示了“真实”的力量, “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这部曾经引发万人空巷的电视剧《渴望》, 建构了一个“好女人”形象—张凯丽扮演的刘慧芳,李雪健扮演的宋大成,以及黄梅莹、孙松一举成名。
走在大街小巷,会听到千家万户的录音机、收音机里在播放着“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渴望》这首主题曲,还有片尾曲《好人一生平安》,几乎人人都会哼唱两句。
《渴望》播出后,万人空巷,还降低了北京市当年的犯罪率。因此,《渴望》剧组得到公安部门的表彰。开创了第一部室内剧苦情戏题材的《渴望》,当年与北京三环路开通一起列入北京市三件大事之一。
《渴望》全剧54集只花了102万元,相当于不到2万元1集。武汉市有个区停电,《渴望》看不着了,市领导的电话都被群众打爆了。


《上海滩》
“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摄于1980年版本的《上海滩》是周润发、赵雅芝主演的,《上海滩》是迄今为止香港的经典电视剧之一。它的影响,很难有新作能够追赶。
冷峻独世的许文龙、风华绝代的冯程程,曾经令整整一代人为之风靡。乱世枭雄、乱世佳人,他们曲折的故事充满血泪坎坷,打拼的道路布满荆棘血腥,爱情的经历也风雨漫天。有情人竟不能成眷属,至今令人扼腕长叹。在内地播出后,是所有人都神往大上海,尤其石0年代北方的孩子,去上海都成为一种梦想。
 这部讲述许文强和冯程程的爱情故事,使周润发红遍中国内地。虽然那时还是孩子,但是许文强与冯程程之间哀惋凄美的爱情故事却是深深地打动了我,我把它视为一个爱情童话,一个结局悲凉的故事。当年班上的女生个人都在语文笔记本上画许文强,白色的围巾,黑色的礼帽,觉得许文强的形象简直帅呆了。之后,无论许文强和冯程程的故事被多少人演绎过,也无论周润发和赵雅芝又和多少人扮演过情侣,在《上海滩》里的这一对,才是观众心目中无可替代的完美组合。就连周润发自己也认为拍过的最经典镜头就是《上海滩》中撑着伞和程程漫步雪中那一幕。时光荏苒,可每当想到许文强和冯程程,看过这部戏的观众脑海中浮现的,一定是周润发和赵雅芝深情相拥的样子。也正是这部电视剧使得他们两人真正的大红大紫。
《北京人在纽约》
“如果你爱她,就送她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她,也送她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域”。1993年,伴随着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的播出,这段开场白也成了当时最时髦的一句话。后来,很多人都知道了外国的月亮并不比中国圆。姜文凭借此剧奠定了在观众心目中的北京爷们的形象。
八十年代末,正是出国潮膨胀的时期。外面的世界,对于刚刚打开国门的中国人来说,是充满了神秘诱惑的所在。留学梦、淘金梦等等促使大批稍微有点能力的人都争先恐后的奔了出去。然而外面的世界究竟是否如想象般美好,《北京人在纽约》第一次给了国人答案。它第一次全部在美国取景拍摄。郑晓龙成功从中国银行贷款120万美元,作为电视剧的启动资金。于是《北京人在纽约》成了我国第一部贷款拍摄的电视剧。电视剧拍摄完成后,央视以5分钟贴片广告买断了国内版权和海外版权,10年版权覆盖150万美元。北视中心将5分钟的广告拉满,总计收回70万人民币,而央视的首轮播映为其带来的收入高达4000万元,这也是史无前例的。
《北京人在纽约》此后拍摄的一系列出国淘金戏,比如《上海人在东京》等等,都没有出现这个奇迹

最新喜欢:

pisayzpisayz
你可以说我是跑龙套的,但是你不可以说我是“臭跑龙套”的!准确的说,我是一个演员!    
1楼#
发布于:2009-01-06 10:37
《上海滩》没看过,可惜了。《排球女将》看了一半,一般般。其余的基本全看了,最不喜欢的是《渴望》,我想是我长大的。
2楼#
发布于:2009-01-16 14:07
啊……我喜欢夏川尤加~~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