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福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4-10-08
  • 原创大奖
  • 现实互动奖
阅读:1883回复:5

大龄儿童之电视频道收看回忆录 (1980-1993) 四、1988年 闭路电视引领影视风潮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9-03-06 11:36
大龄儿童之电视频道收看回忆录 (1980-1993)

出处:凤凰网文化频道专稿     撰写:阿 福     制作:仲清宇

四、1988年 闭路电视引领影视风潮

前面已经讲过,随着中央一台、二台、教育台相继实现卫星放送,直接促成了全国许多国有企事业单位购买碟形卫星天线,构建自己单位居民区的局域闭路电视网,以改善单位职工的电视收看条件。在那个工资微薄的计划经济年代,很多单位都将“看电视”作为一项重要的福利项目而给予高度的重视。当闭路电视的线缆拉到每户家庭时,本单位职工忽然发现,在能收看到清晰的中央一台、中央二台及教育频道后,本单位的自办频道也应运而生了。在随后的几年内,谁也不曾预料到,它的出现会给当时的孩子带来些什么。

1986年以后,连教育频道、中央二台都才开始实现卫星转播,指望着一个厂矿企业的自办闭路频道能搞出什么花样来,那是不可能的。因此,单位的闭路电视在创办初期,除了播一些单位内部的简短电视新闻外,主要是录制一些当时各电视台的节目。当时,我父母所在单位的自办闭路电视频道每逢寒暑假的时候,就会播出诸如【西游记】、山东台版【水浒】系列、【济公】等既被家长们视作“和谐”的又为孩子们所喜闻乐见的电视剧。这自然让孩子们乐得合不拢嘴,要知道,1986年前后,录像机还没有大面积进入家庭。而屈指可数的电视频道及有限的节目播出时间,都难免让人感到郁闷,所以即使是那些已经滚瓜烂熟于胸的剧集,我们看起来还是津津有味。

再以后,父母单位的闭路电视自办台便开始向着专业化、固定化的影视频道的方向发展了。最重要的两个特征便是播出时间主要固定于每周周末的下午和晚上,内容主要以港台剧居多。比如早期的冯宝宝版的【武则天】、亚视版【八仙过海】,台剧则如【月朦胧 鸟朦胧】【烟雨蒙蒙】【几度夕阳红】等。其实很多剧集的播放可能与当地的省台市台,尤其是市台播出的港台剧多有重复之处,但也正是基于此,单位闭路电视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其一是没有广告(市级台播热门剧前光赞助单位的广告有时可能播半个小时);其二是播出容量大,一下午、一晚上可以连放四五集(省台市台通常一晚播一集到两集)。记得当年,【楚留香之无花传奇】【绝代双骄】【八仙过海】等片,自办台与当地市级台都差不多同暑期播出的,但自办台最终都总会先于市台播完,有一气呵成之感,大快人心。
企业的闭路电视频道刚开通的时候主要是播出一些港台剧,类型和风格上与市级电视台大同小异,所不同的便是播放进度要快一些


从现在知识产权保护的角度来看,单位闭路电视自办台播出这些剧集完全是在打擦边球,合法性很值得推敲,但也正因为如此,使它得以绕过许多正规的审批手续而大量播出,精品率、时效性都大大提高。当年的一部【戏说乾隆】,单位自办台甚至比省市台要早播出一年多。更有甚者,有些剧集甚至可能是自办台“独家直播”。最经典的例子是83版【射雕英雄传】和84版【神雕侠侣】。我们在前面已经多次提及83版【射雕】当年所形成的强大冲击波,事实上,84版【神雕】当年在香港播出时,风头丝毫不逊83版的【神雕】,刘德华也因此剧而一举成名。但在内地,实际情况则是,我们对刘德华陈玉莲的84版【神雕侠侣】却要看淡许多,最主要的原因是84版【神雕】在内地各地方电视台并未大面积播出过,原因此至今困惑着我。但好在有父母单位的闭路电视自办台,才使我们有机会当年看到这部经典之作。
另一些因种种原因而未在地级电视台广泛播出的香港武侠剧,如《神雕》《侠客行》等,也是通过企业的闭路电视频道播出的,这使得儿时看到的港剧品种大大丰富了

1988年以后,父母单位自办台有了大的转型,以现在的标准来衡量,俨然是一个“电影频道”。我们对香港电影的认知基本就始于那个时候。其实父母单位自办台放录像与当时大街小巷的录像厅热播港产片无论从片源上,还是流程上都是一样的,无非是从一些或正规或地下的渠道租一些录像带来播。所谓不同,也只是单位自办台基本是每周末的下午和晚上放映,或者是逢节假日,当然内容上可以暴力,但绝对不会有出格的镜头,何况不用掏钱,坐在家中就可以收看,当然最受我们这些穷学生的欢迎。其实,对放录像最期盼的并不是我们这帮孩子,而是家属院里住在单身职工宿舍的小青年,每逢周末晚上,在单身宿舍门前的空地前都会聚集上百人,大家围拢在一台18寸彩电前,津津有味的观看录像,无论盛夏严冬。
单身职工围拢在宿舍大门口集体看电视的照片没有了,但情形大致类似上图


那个时候,似乎没有什么人使用“香港电影”、“港产片”这样的语汇,最常挂在嘴边的词儿就是“录像”“香港武打片/香港警匪片”之类。每个周六的下午(那时候还没有实行双休日,周六大人要上班,小孩要上课滴),我们就迫不及待的跑到家属区大门口去张望,那里总会挂出一个小黑板,上面写着本周末要放的港产片的名字。有一些高年级的同学,特别是一些所谓的“社会混混”,因为可能已经在城里的录像厅里看过其中的一些片子,所以会大声的炫耀,哪个片子是某某演的,很是得意,而如此一来,更激发了我们观看的热情。每周末洗澡有时候都会因为要看某部片子而更改时间。

这样的黑板相信每个在家属区大院长大的孩子都不会陌生,每周六的下午,闭路电视中心的工作人员就会及时公布周末要播出的录像节目,那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时刻


也许周润发、梁朝伟、刘德华、李连杰,杨紫琼现在的孩子还知道,可狄龙呢,李修贤呢,光头麦加呢,胡慧中呢,李赛凤呢,吴耀汉呢,午马呢,邱素贞,这样的人真是不胜枚举。弹丸之地香港确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制造明星的梦工场。可以说这些大大小小的港星(不乏台湾艺人加盟出演港产片)各有出彩之处,有的虽然始终扮演的是小角色,但一颦一笑都留给人极深的印象。如今这些昔日明星大都隐退,淡出娱乐圈,不过,在我们的记忆中,他们或无厘搞笑或英姿飒爽的影像依然鲜活如初。
(左起)李赛凤、光头麦加、胡慧中、吴耀汉等那些昔日的人气明星,以及他们扮演的或大或小的出彩角色如今仍然回味,认识他们大多是通过闭路电视录像台认识的,而非电影院,他们也成了记忆中的“电视明星”


当年港产片的风光也源于其所处的大环境,港台音乐、电视都处在黄金时期,所以在港产片里能看到大量的歌星、视星。香港“四大天王”台湾“四小天王”都是片中的常客。那个时候,似乎有点名气的艺人都是“影视歌三栖明星”,“三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年港产片群星荟萃的盛况。不夸张的说,正是有赖于父母单位的闭路电视自办台经年累月不停歇的播出港产片,才使我们今天对香港电影人如数家珍,即便是“何冠昌”这样的资深电影人,虽然当年作为小孩子是不会关心的,但“出品人 何冠昌”这样的字幕数千次的出现在我们眼前,终于最后刻到我们心中,永难忘怀了。

“四大天王”的票房感召力不言而喻,“四小天王”也是风头正劲,1993前后的港产片是偶像们的天下,这些片子也因此成为闭路电视的“座上客”,最受欢迎


香港电影比之港剧,片中的那些时髦词语更快的流行开来,除了“出品”,最让人说起来感觉过瘾的就是“领衔主演”“友情客串”这两个经典用语,而“阿SIR,我很久没有出来混了”“身为香港皇家警察,我XXX”“他只不过是个马仔”“我怎么跟兄弟们交代”“这几块劳力士你先拿着,老大叫你赶紧跑路”,每每想到这些,都忍不住要笑出声来,就这样,从高小到初三,从1980’S年代后期到1992年前后,差不多四五年的时间里,我们的周末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看港产片,所谓一代人的“香港电影情结”,多是那个时候培养起来的。回想起来,那确实是一段幸福的记忆,因为赶上了难得的好时光,当年内地的录像市场方兴未艾,而其中的主流就是港产片,这也恰与当时香港电影正处于黄金时期相吻合。当今天,香港电影跌入无底深渊,惨淡经营时,作为见证了港产片“黄金十年”的当年“免费观众”,确实从心里很难接受。
这些昔日带给我们无限欢乐的黄金搭挡,几乎都是透过闭路电视进入我们视野的,如今他们的音容笑貌都成了一段追忆


那年头,各厂矿企事业单位的闭路电视自办频道并无一个正式的名称,有叫自办台的,有叫闭路电视的,但港产片的持续高烧,使得“录像台”逐渐成为各单位自办台的约定俗成的叫法,港产片当年的影响力之大,由此可见一斑了。透过单位自办台,我们看过的片子,似乎至今历历在目,成龙的喜剧动作片【A计划】系列、【警察故事】系列、【飞鹰计划】【火爆霹雳车】【城市猎人】,周润发的黑帮片【英雄本色】【纵横四海】,周星驰的喜剧片【逃学威龙】【整盅专家】,李连杰的【黄飞鸿】和【方世玉】,还有如雷贯耳的吴宇森、徐克、王晶的各类作品,至于那些叫不上名的片子,更是多到不可计数,不再赘述。当年,我曾经有过这样的“担忧”,每周末都放那么多港产片,会不会放完啊。直到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1980’S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香港电影黄金期时每年生产电影一千多部时,我才释然了。仅仅是刘德华一年就可以拍二十部电影,这大概在世界影史上也是可以大书特书一笔了。
“双周一成”标志着港产片黄金十年的最高峰,因而这些影片的录像带也成为各家闭路电视频道竞相争夺的“香饽饽”


对于父母单位自办台的回忆另一印象颇深之处在于,每每因放录像在导致许多家庭不睦之事的发生。爸爸要看录像,妈妈想看中央或地方台的热播电视剧;爸妈要看录像,我们小孩子想看【变形金刚】之类的动画片;我想看录像,家人使劲催着我去单位的澡堂子洗澡,嘴上说着“马上”“马上”,肩上搭着澡巾,但就是脚下不挪窝。凡此种种,都让人感念。也许当年透过自办闭路电视频道看港产片,无论是从单位而言还是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只不过是纯娱乐,可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透过这些港产片,我们看到了外部世界的精彩,关于名车名宅,以及对中产阶级、个人财富都有了全新的认识,虽然这些印记或许是无意识的,但已在潜移默化之中溶入我们的价值观与审美观之中。 今天我们对美国电影的喜爱,就仿佛是当年钟爱港产片的一个翻版。虽然【异形2】、【终结者2】等生猛大片也偶有在单位录像台播出,也曾让我们深为震撼,但却丝毫动摇不了我们对港产片的偏爱。这也许与当年播出的美国影片数量少、质量参差不齐有关。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当年尽管这些良莠不齐的美国片被单位的闭路电视以擦边球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但几乎是清一色经过配音的,哪怕是很蹩脚的草台班底配的。虽然很多片子下面打出了中文字幕,但仍然是经过了配音的,这与当下广泛的“原音+中文字幕”的模式有很大的差异。

           
闭路电视及其播出的港产片日趋火爆,直接带动了录像机市场的热络,具有“穿梭变速”“卡拉OK”功能的录像机行情极为走俏,通过单位闭路电视录得的港产片录像带在家属区N个同学家中的录像机之间来回游走着
阿福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4-10-08
  • 原创大奖
  • 现实互动奖
1楼#
发布于:2009-03-06 11:38
今天我们对美国电影的喜爱,就仿佛是当年钟爱港产片的一个翻版。虽然【异形2】、【终结者2】等生猛大片也偶有在单位录像台播出,也曾让我们深为震撼,但却丝毫动摇不了我们对港产片的偏爱。这也许与当年播出的美国影片数量少、质量参差不齐有关。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当年尽管这些良莠不齐的美国片被单位的闭路电视以擦边球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但几乎是清一色经过配音的,哪怕是很蹩脚的草台班底配的。虽然很多片子下面打出了中文字幕,但仍然是经过了配音的,这与当下广泛的“原音+中文字幕”的模式有很大的差异。
《异形2》《终结2》的出现,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完全不同于港产片风格的世界,让人大开眼界,但仍然无法改变我们对港产片的情有独钟


1991年以后,美国片逐渐多了起来,对港产片的威胁逐渐显现,有一些片子甚至直接来源于香港无线电视台明珠台的“明珠 930”(因明珠台每晚9:30播出一部西片而得名),同时期还有一些美剧也时不时露脸,【百战天龙】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例。台湾腔的“马盖先”留给人很深的印象。单位闭路电视的兴起,直接导致了父母单位掀起录像机购买狂潮。寒暑假,四处借录像带也成了假期生活中一件很重要的事。


通过闭路电视录像台放美剧的情形实在是不多,《百战天龙》(“马盖先”)是比较典型的一部,播出过多个系列


1992年以后,西片对港片的冲击越来越大,父母单位的闭路电视开始出现美片压倒港片的情况,而以后从中央到各省市电影频道的建立,VCD的出现,94年内地电影市场十部大片计划开启,不仅港产片风光不在,连吃香的单位录像频道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不管怎么说,它曾作为一项重要的职工福利而扮演过积极的角色,更重要的是它带给我们学生时代的周末生活太多的快乐,在尘封的记忆中,始终有它的一席之地。(待续)


明天同一时间请继续收看五、1989 云贵卫星频道一飞冲天
男人辛苦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4-10-13
  • 贴图大奖
  • 社区居民
2楼#
发布于:2009-03-06 14:28
和你有同样相似的经历,印象最深的是寒假和暑假,厂里的电视台白天连着放香港电视剧,《射雕》《神雕》《上海滩》等等,都不怎么喜欢出门了。
luckymotoo
禁止发言
禁止发言
  • 最后登录2009-03-17
3楼#
发布于:2009-03-06 14:32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韩菡
制片小组
制片小组
  • 最后登录2011-11-27
4楼#
发布于:2009-03-06 20:36
为什么对吴岱融的《绝代双骄》毫无印象呢,我那时候肯定一点都米看过,只记得他的《边城浪子》傅红雪、《玉面飞狐》卓不凡~~梁朝伟的《侠客行》不错,当时看了不只两遍吧~~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gzzdy
  • 最后登录
5楼#
发布于:2009-03-07 02:05
绝大多数都有印象。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