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2222回复:23

买到《海上蘭心》一书,有曹雷老师和童自荣老师文章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9-03-26 10:34

   《海上蘭心》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版次:200810月第1

   定价:49



“上海屋檐下”的叫卖

 

关链词:毕业公演·学吆喝·交响


       46年前,我还是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的学生,我们班级毕业公演的剧目,选了夏衍先生的剧本《上海屋檐下》。


       对学生来说,毕业公演可是件大事,是一个演员踏上舞台的第一步,每个同学都全力以赴,十分认真。而且,虽说是学生的演出,却是放在“艺术剧场”,也就是从前的兰心大戏院。这是上海最有名的剧场。它坐落在繁华的淮海路和南京路之间。在当时,也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剧场的音响结构之好,使得演员在台上不用扩音设备也能将声音清楚地传到近900位观众每个人的座位上。精致而舒适的演员化妆室,宽敞高大的副台,这是一个最适合演话剧的剧场。最难得的,这里还拥有一批话剧的忠实观众,也是我们最严格的“老师”。能在这个剧场赢得观众的认可,那就是赢得高分了。

   不过,那次演出让我留下难忘记忆的,也就是我在这里想说的,倒是另一件事:

   《上海屋檐下》剧中的故事集中发生在上海的一幢石库门房子里。我们在舞台上搭出的布景,是一幢石库门房子的纵剖面,观众坐在剧场里,把这幢房子楼上、楼下、前厢房、亭子间、三层阁连带灶披间,看得清清楚楚。

   剧中三幕戏的时间,是一天中的早晨、白天、晚上。景是不换的,表示时间的转换,除了灯光变化,只有音响。我们没有用音乐,而是选择了一项特殊的音响——上海街头的叫卖声。上哪里去弄来这些叫卖声呢?那时录音设备很稀少,也没有现成的资料,老师说,你们自己上街去学,学来了,演出时轮流在后台吆喝。还说,在这出戏里,效果声——叫卖,是一个不出面的重要角色,对整部戏的时间转换、情绪色彩、气氛渲染,甚至时代背景的交代,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我是在上海长大的,就住在石库门的弄堂房子里,打小听熟了那些街头“时代曲”,学起来自是容易些。闭起眼睛来,一曲曲像歌声一样的叫卖萦绕于耳际,还会带出一幅幅画面。

   清晨,伴着出厂的第一班有轨电车的“当当”声,是那声粗犷厚实的“拎出来——!”那是推着粪便车的师傅铆足劲在小街上弄堂里喊的。说出来不好听,却是上海人家家最关心的声音。那时的上海大多数人家没有抽水马桶,用的都是那种圆乎乎的,描金红漆木马桶,每天清晨,一天一夜的存积物都要在这时候拎出去倒在那辆推车里。大家管推车的师傅就叫“倒老爷”。倒老爷一走,街头巷里就响起了一片哗哗声,那是清洗马桶时竹片扎的刷子碰击的声音,上海人还习惯放一把毛蚶的硬壳,可以清洗得干净些,于是那哗哗声也就更响亮起来。

   当我们向老师汇报时,老师说,舞台上的东西不能太自然主义,这“拎出来”就算了,让清晨的海关钟声代替吧。

   所以,第一幕早晨的戏,就是在海关钟声中开始的。接着就响起了各种早点的叫卖声:
 
   “方糕,茯苓糕——!定胜糕,薄荷糕——!”那是带苏州口音的叫卖声,即使是男声,也和他卖的那些糕团一样糯。

   同时出现的还有:“白糖嫩佼糕,豆沙煎墩!咸煎饼,猪肠粉——!”广东点心由广东人卖,广东口音把“猪”念成“鸡”,我小时候一直不懂“鸡肠粉”是什么玩意儿,也不想尝尝,因为我从小不吃鸡。

   苏北口音卖早点的,嗓门又粗又直,是这么吆喝:“大饼油条!麻油散,脆麻花!老虎连脚爪!”这一般是卖给贫民百姓吃的,价格比起广东点心来,要便宜些。

   不多会儿,卖菜的来了。那是上海本地郊县口音的,特别受主妇们的欢迎:“茭白啰白菜!”“小塘菜!”“鸡毛菜呦!”本地的菜贩,挑着一担当天早上从地里摘下的蔬菜,总是生青碧绿,特别的水灵。

   天气热的时候,“栀子花——!白兰花!”的叫卖像一曲女高音,清脆而柔美,带着苏州一带的吴语音。卖花的姑娘或妇人,总是穿着一件淡蓝色的土布大襟短褂,头上包着自己织的带花色图案镶边的藏青色头巾,后面露出红丝线齐根扎起的大辫子或盘起的髻子。上身围着土布围裙,下着黑色长裤,一双自己手工做的布鞋。干干净净,让人看着神清气爽。

   第二幕的戏是白天,轮番响起的叫卖多是修补家用器皿,有的吆喝,有的则敲打着某种响器:

   “箍桶噢——!”那时家家用的都是大小木盆,旧木盆易烂,箍的铁圈也易生锈,那就需要木匠来换几片木板重新箍一下。

   “修——洋伞!坏格套鞋修哇?”这声音多半在雨天出现。不过晴天也会有,未雨绸缪嘛。

   “阿有啥坏格棕绷咯藤绷修哇?阿有啥坏格沙发椅子藤交椅修哇?”

   “牙刷要——穿哇?”当时的牙刷是用猪鬃穿在刷柄的小眼上做成的,牙刷用久了,猪鬃都秃了,就会有小贩来帮你把新的猪鬃穿在旧刷柄上,这样比买一把新牙刷要节约很多。

   “削刀——磨剪刀!”干这行的也多半是苏北人,“削”字念成“xia”,这是特点。

   还有那些收旧货的,会吆喝:“阿有啥坏格洋瓶碎玻璃调自来火!”上海人把酒瓶之类的玻璃瓶都称为“洋瓶”,都能去换火柴。

   早晚都有卖报:“老申报!”“新民夜报!”“大晚夜报”——“晚报”一律师叫“夜报”。还有,以前很多卖报的,不叫卖什么报,只说新闻内容“两个铜板要看到某地方发大水哪!”等等。不过这种叫卖法是流行于抗战前后的事,我是从夏丏尊先生的文章里看来的。

   白天也有卖吃食的。带宁波口音的来了,卖的是:“呱啦啦啦啦啦……松脆,山北盐炒豆!”不知为什么一定要把“啦啦啦啦”拖得很长,一口气要说很多个“啦”字。给人印象倒很深。

   卖麦芽糖的倒不吆喝,手里拿两片半圆的铜片叮叮地敲着。这些麦芽糖也可以用破布旧瓶去换。

   夏天,卖西瓜的来了。把西瓜切开,摊在一块板上,一边手里拿着大蒲扇赶着苍蝇,一边直着嗓门喊道:“哎,西瓜镪买俫,沙拉里甜格俫,五分洋钿买格一块俫!”

   快到傍晚,在人们下班或学生放学的进候,常出现炒白果的小摊。摊主一面用一瓣河蚌的壳在架起的大铁锅里不停地翻炒,一面唱道:“生炒糯米热白果,香是香俫糯是糯,要吃白果勿错过,粒粒开花鹅蛋大啊——!”用标准沪语来唱,句句押韵。

   也是差不多时候,会有卖豆腐花的挑着担子在街上转悠。只听喊一声:“哦——!”把尾音拖得长长,还往上扬。其实他喊的是:“豆腐花——!”只是把豆腐两字轻轻带过,就变成“哦——!”了。

   异曲同工的是卖臭豆腐的。只强调“臭”字,把“臭”拉得很长,“臭——豆腐干!”后面三个字轻轻带过,只有上海人听得懂那是卖什么。

   到了傍晚,家家准备吃晚饭的时候,会有卖酱菜的小贩,吆喝着:“酱萝卜,甜酱瓜——!玫瑰——乳腐”,上海人不叫“腐乳”,而说成“乳腐”。玫瑰乳腐是咸的,但是吃的时候加些白糖,是上海人的习惯。在《上海屋檐下》还出的时候,这个叫卖声是归我担任的,至今记得。

   在第三幕夜戏里响起供人宵夜的点心摊贩的叫卖。卖馄饨的担子不吆喝,在担子的一头绑个竹筒,一路敲着笃笃响。以前,卖糖粥的担子也是这么敲的,所以幼时的儿歌里有“笃笃笃,卖糖粥”一说。

   卖粽子的小贩喊着:“豆沙粽子——!肉粽子!”前者是甜的;后者是咸的。但是江苏上海一带,口味偏甜,这咸粽子总还是要加些糖才够味。在吴语中,“肉”字念入声,这喊声,在“肉”字后面来了个切分音,一定会停半拍,这一下,这个“入声”就十分突出了。

   深夜,《上海屋檐下》里的舞女施小宝在外面受了侮辱,哭着跑进门,奔上楼梯进了自己的前厢房,扑在床上痛哭起来,押着她哭声的尾音,后台响起了一个凄凉的女声:“桂花——赤豆汤!白糖——莲心粥!五香——茶叶蛋!蘑菇——豆腐干!”导演要求这喊声在夜幕中渐行渐远。这是施小宝哭泣声的延续!

   夜半时分,还会有一种暗哑的声音,叫着:“檀香橄榄——!一颗含——一里哦!”我不知道这种时候还会有什么人来买橄榄吃,但是选在这个时候出来叫卖,总还是有他的买主的。会不会是为了解乏,含着橄榄匆匆赶路的行人呢?

   一天的压轴声,往往是苍老悲凉的声音:“长锭要哇——长锭!?”为了纪念故去的人,还是卖给活着的人。

   ……

   兰心大戏院外的街道小巷里,也常有这样的叫卖声。当我们演出的时候,舞台上的叫卖和剧场外的叫卖,有时会形成一曲交响,共同勾画出老上海的风貌来。

   那时候的上海人,生活是俭朴的,但也是充满活力的,从叫卖声里就听得出来。



(作者:电影艺术家、译制导演)



家住淮海路

 

关链词:依恋·温馨·感恩


   如果有人问我:这年头大家都忙着改善住房,你何不也迁出住了好几十年的陈旧、简陋的老式房子?我一定会这样回答:因为我住的这处地方是我亲爱的家。家也许陈旧了,也许落伍了,但这里有着太多的回忆,关于我的父母,关于我的妻,还有我的一双儿女……对于我,这股力量,连同习惯、感情,都是足以阻止我轻举妄动的。不是吗?就如同一棵大树的根,是切不可轻率地、随意地拔掉的!说真的,我从未想到过我会搬离这个地方,没有。

   细说起来,我住的淮海路这一段,已是闹中取静。大弄堂沿马路两侧虽有那么一些店铺,但诸如卖达·芬奇及明代风格的红木家具店,皆富人出没之处,人气不旺亦在所难免。再朝东,即是紧靠东湖路的东湖宾馆。那铁花围墙气派之大,上海滩上恐是数一数二,这是可以尽情仰头欣赏的。至于里面便神秘兮兮,门卫那铁板的脸更不敢恭维。而令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大为兴奋的,是居然能时不时地迎面碰上一两个电影界名人,我们崇拜的偶像,因为有不少明星也把家安在我们这一带,像赵丹、夏天、张瑞芳、高博、程之等等。这时候,他们已从银幕上走下来,褪去了笼罩在头上的种种神秘光环,还原成实实在在的人,和我们一样的普普通通的人。啊,他们其实也食人间烟火,也和我们一样,经常需要骑车逛小菜场,或是拎着篮子买早点。

   我的住处,号称新式里弄房,我则在心里把它描绘成那爬满常春藤的老屋。其身价大致介于公寓大楼与石库门之间。一共二层楼。从前据说是一家住一幢,房内有壁炉,古色古香的青铜吊灯,以及打蜡地板,后来当然是七十二家房客了。没有什么绿地,但家家都种点花草,也有栽着大树的,也有几家还养一两只小鸟,所以走进弄堂,处处是鸟语花香,再加上红瓦黄墙、绿荫掩映,倒也有一份别致和温
馨,感受着这一切,心情会大好,脚步也轻快起来。

   生活在慢慢地起着变化。

   印象中,十年动乱所带来的抢房风,抄家,贴大字报之动荡当然已成过去,可惜,从前那种似世外桃源般的静谧也已不复存在。到了这年头,感触良多的是整个上海都好似一个建筑工地。且不说财大气粗的主人见缝插针乱造房屋,那左邻右舍好像与时俱进一般小打小闹的装修改造也屡见不鲜。更有一些老邻居,干脆远走高飞,图一个乔迁之喜。我太太颇谈得来的隔壁邻居——夫妻双双做老师的一家也步入了乔迁的行列,令我太太好不郁闷。空出来的房子多半会租给一些外地来沪的打工仔、打工妹,他们忙于生计,似乎晚饭一般不会大动干戈,于是,至少我们对门那一排房子底层的厨房间往往黑灯瞎火,冷冷清清。

   每当暮色苍茫时,我喜欢在庭院前的小巷道上来回散步,一边若有所思。

   是啊,我们都不是富豪,日常的交通工具多半依然是自行车,或是去挤地铁、公交。因为大家彼此彼此,感觉就特别好,有着共同的牢骚,也都还有共同的梦想。从某种角度说,做个普通的小老百姓多么悠闲自得。我不算是个活跃的住户,但与左邻右舍也少不了嘘寒问暖,邻里之间都习惯为对方做点好事,都这样,不在乎什么回报,“谢谢”两个字就够了。有一回我们也曾同仇敌忾为保护邻家一个年轻人不受欺负,而埋伏在那幢楼里,以对付那几个来这儿闹事的公子哥儿留学生。当时是不是会因此而付出什么代价,都难说。这种无私的大爱,实在是不逊色于男女之间的忠贞爱情的。

   不错,这些兴冲冲的乔迁户们追求他们向往的新生活去了,那里有新房子,大片绿地,空气又新鲜,当然进屋免不了要换鞋了。目送着曾朝夕相处的朋友们在兴高采烈的告别声中渐渐离去,我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自此以后,他们还能拥有像这里这么好的地段、这样便捷的交通吗?还有不出一刻钟即可抵达的好几个医院?当然决不会拥有这样知根知底、相处融洽的邻里关系:东西烧焦了,会有人帮你关掉煤气灶;来了快递,恰逢你不在家,会有人替你先签收。对了,别忘了弄堂后头小马路边那美味的大饼油条粢饭糕,啊,那滋味真是100年也吃不厌……而这一切,我倒以为是更值得拥有的,不是吗?

   生活中的变化多种多样,有时会是很惊人的。

   去年初夏,我们这里突然就出了一件事,一件50年来此地从未碰到过的事,让我们所有人都震惊不已,以致数月之后都难以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一个大学生因学、就职上的一念之差轻生。这件事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一个阳光男孩,一条平时总带着微笑的活泼的生命就这样去了……我至今不相信,他真就这样去了另一个世界!

   我在淮海路居住了大半辈子,如今退休也四年有余。因我过去的工作,我享受着里弄里普通人对我特别的关爱和尊重。我非教师职业,但朋友们尊称我是童老师,连那走街串巷卖西瓜的外地小伙子也这样亲亲热热、响响亮亮地称呼我,我甚感满足和欣慰。也曾有过这样一个访客,一个上译厂的年轻粉丝,居然会根据邻居所提供的线索,冒冒失失地冲上楼来,恳请“佐罗”给她签个名,圆她多年来的一个梦。事情蛮搞笑的。

   但是,我很感激,我懂得要感激。我得知,如果没有这些好人们的欣赏、支持和牵挂,就不会有我曾经的辉煌,也不会有我的今天。秋去冬来,想来想去,还是我开头所说的那句话,我是永远不会挪淮海路这个窝了。也许我会把房间、卫生间适当改造一番,这是完全可以着手做的,但是休言搬迁。一度的流言,哪个地产商想动我们这个地块的脑筋,如能原拆原住,我尚能接受,但就恐怕开发商不乐意吧,而要是他们将来开出新天地那么贵的房价,那么拆迁费再高,我也永远无可能再回来了。一定是这样的。老天爷保佑吧。

   生活啊,这就是生活。



(作者:电影艺术家)
cscal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21-07-27
1楼#
发布于:2009-03-26 11:09
平淡  隽永  文如其人   和两位老师一样
http://hiphotos.baidu.com/chonggongggg/pic/item/6bb91a7b0050dff40ad187e1.jpg
lmss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4-10-24
  • 网站建设奖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2楼#
发布于:2009-03-26 11:19
引用第1楼cscal于2009-3-26 11:09发表的 :
平淡  隽永  文如其人  和两位老师一样

确实确实
jinli8866007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2-08-01
  • 最爱沙发
3楼#
发布于:2009-03-26 12:51
幻影说她昨晚书一买到,花了两个小时,辛辛苦苦把文章打印下来,让大家共享。

感谢幻影对上译的这份情、这份爱!!!
年华老去的王子依然是王子,能听到他声音的地方,都是他的王国。
4楼#
发布于:2009-03-26 12:59
童老师的文章往往在叙述中透着一股温馨,怀旧甚至伤感,读来真是让人感到亲切,仿佛与他一起在追忆。以童老师的文笔,咱们呼吁他写回忆录吧!
jinli8866007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2-08-01
  • 最爱沙发
5楼#
发布于:2009-03-26 13:03
看完童老师的文章,心头感到莫名的亲切,仿佛童老师就住我家隔壁一般的亲切。

“有一回我们也曾同仇敌忾为保护邻家一个年轻人不受欺负,而埋伏在那幢楼里,以对付那几个来这儿闹事的公子哥儿留学生。当时是不是会因此而付出什么代价,都难说。”——童老师真是侠肝义胆、古道热肠,我相信当时之所以能打退强敌,估计是那群人一听到佐罗的正义之声,便夹着尾巴灰溜溜跑掉了吧,呵呵!!!
年华老去的王子依然是王子,能听到他声音的地方,都是他的王国。
6楼#
发布于:2009-03-26 13:11
铁龙,过奖啦!我经常在配音网看到你上传的童老师的新闻和视频,还有其他网友转的童老师、曹雷老师的文章,我做这点小事,不值一提!买到书,很是激动!上传给大家看,让大伙一起激动!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7楼#
发布于:2009-03-27 11:42

想拜访曹雷老师的朋友,在曹老师家门口练习各种吆喝声,保证能把曹老师吸引过来!

想拜访童自荣老师的朋友:

1、在童老师家门口卖西瓜,西瓜买一送十,吸引童老师的目光。

2、到童老师家弄堂后头小马路边卖美味的大饼、油条、粢饭糕,为童老师免费提供早餐!

3、到童老师家庭院前的小巷道上来回散步,若有所思,与童老师“不期而遇”!

4、男影迷在童老师家窗外大声念《佐罗》台词,女影迷高喊“童老师,我们爱你!”

5、作为一个迷茫青年,向童老师寻求人生解药!

6、当个打工仔,把童老师家隔壁的房子,全都租下来!早晚聆听童老师的美声!

7、向政府请愿:不要拆迁淮海中路老房,如果要拆,请先征询童老师的意见!

8、买来佐罗的剑和鞭子,献给童老师,童老师行侠仗义时,可不能没有武器啊!

9、找一个邮递员的职业,天天替童老师送信、送快件、送影迷的祝福!

10、学那个勇敢的女影迷,直接冲进童老师家!


童迷接龙!争取接到100项!
cscal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21-07-27
8楼#
发布于:2009-03-27 12:32
引用第7楼幻影移形于2009-3-27 11:42发表的  :

想拜访曹雷老师的朋友,在曹老师家门口练习各种吆喝声,保证能把曹老师吸引过来!

想拜访童自荣老师的朋友:

.......


童老师喜欢西瓜   还是贪便宜      

just joking
http://hiphotos.baidu.com/chonggongggg/pic/item/6bb91a7b0050dff40ad187e1.jpg
9楼#
发布于:2009-03-27 12:45
11.作为一个英语翻译,一下带来好几个童老师配过的角色——饰演他们的演员,来拜访童老师,见见这位为他们在中国代言的MAN
10楼#
发布于:2009-03-27 12:55
12:为童老师送来配音晚会的赞助!
11楼#
发布于:2009-03-27 12:57
引用第8楼cscal于2009-3-27 12:32发表的  :


童老师喜欢西瓜   还是贪便宜      

just joking


幽默一下,童老师可不是贪便宜的人噢!
12楼#
发布于:2009-03-27 13:08
13、给童老师送来治疗慢性咽喉炎的灵丹妙药!

14、出现一个可以接童老师班的年轻人!

15、一个时光机器,可以让我们回到上译鼎盛时代!
13楼#
发布于:2009-03-27 13:30
16、送童老师一根魔杖,扫灭天下不平事!
守望水晶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4-05-20
14楼#
发布于:2009-03-27 14:54
幻影,请先暂停一下你的美好遐想,我请教你一个问题啊:

《海上兰心》这本书里,除了两位老师的文章以外,还收录了哪些人的文章?这些文章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吗?
“一个不成熟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 一个成熟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 ——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15楼#
发布于:2009-03-27 15:50
    
    本书主要介绍以淮海路为轴线的周边区域,其中包括茂名路、巨鹿路、长乐路、陕西路与思南路、南昌路、雁荡路等。这个区域,在上海城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也就是历史上早已链接大洋彼岸的法租界……

    囫囵吞枣已把全书看完,有王安忆、赵丽宏、陈村、陈丹燕等人文章,王安忆那篇很不错,何占豪讲述了《梁祝》创作过程,有一篇讲张爱玲,有一篇讲陆小曼,都是和淮海路有关的文化名人……书中有许多精美彩色插图,因此价格较高,喜欢上海文化的朋友,这本书还是蛮值的!童老师因为住淮海中路,才写了文章,曹雷老师写的与兰心剧院有关,全书从兰心戏院开始,绕一圈,又回到兰心戏院,曹雷老师是第一篇文章,童老师文章排在后面,不过是我看得最仔细的一篇!

    还有,我希望这个贴子不要引起争论,我对打嘴仗没兴趣,喜欢看的朋友,进来看一下,不喜欢看的,不必进来发表“独特言论”,我会继续接龙,这是我的自由,谁再指责这个贴子,我大不了把两篇文章全都删掉!
jinli8866007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2-08-01
  • 最爱沙发
16楼#
发布于:2009-03-27 15:57
引用第14楼守望水晶于2009-3-27 14:54发表的  :
幻影,请先暂停一下你的美好遐想,我请教你一个问题啊:

《海上兰心》这本书里,除了两位老师的文章以外,还收录了哪些人的文章?这些文章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吗?


水晶同学孜孜不倦的探究真理的精神,值得我们这些“无知且狂热且偏执的粉丝”好好学习!
年华老去的王子依然是王子,能听到他声音的地方,都是他的王国。
守望水晶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4-05-20
17楼#
发布于:2009-03-27 16:29
引用第15楼幻影移形于2009-3-27 15:50发表的  :
    
    本书主要介绍以淮海路为轴线的周边区域,其中包括茂名路、巨鹿路、长乐路、陕西路与思南路、南昌路、雁荡路等。这个区域,在上海城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也就是历史上早已链接大洋彼岸的法租界……

    囫囵吞枣已把全书看完,有王安忆、赵丽宏、陈村、陈丹燕等人文章,王安忆那篇很不错,何占豪讲述了《梁祝》创作过程,有一篇讲张爱玲,有一篇讲陆小曼,都是和淮海路有关的文化名人……书中有许多精美彩色插图,因此价格较高,喜欢上海文化的朋友,这本书还是蛮值的!童老师因为住淮海中路,才写了文章,曹雷老师写的与兰心剧院有关,全书从兰心戏院开始,绕一圈,又回到兰心戏院,曹雷老师是第一篇文章,童老师文章排在后面,不过是我看得最仔细的一篇!

.......

谢谢介绍,看来这本书还是值得一看的,周末去书店看看有没有。因为我也住在淮海路(书里主要介绍的这些地段)的附近,但毕竟我还太年轻了,对老上海以及这个地域的历史和文化积淀了解得还不够。通过这些文化名人的讲述,应该能学到不少东西。尽管两位老师的文章已经仔细地看了,不过还是要去买这本书,不光光是为了他们。
“一个不成熟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 一个成熟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 ——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18楼#
发布于:2009-03-30 09:41
继续接龙!

17、毛遂自荐,到童老师家当家养小精灵!

18,委托中国保险公司,为童老师的声音做保险!
晓彤
  • 最后登录
19楼#
发布于:2009-03-30 09:59
文如其人,看着非常亲切
20楼#
发布于:2009-03-30 11:43
19、带上录音设备,请每一位上译艺术家回顾配音往事,整理成文字,出版一本本《上译配音艺术家传记》。
21楼#
发布于:2009-03-31 09:33
    “有一回我们也曾同仇敌忾为保护邻家一个年轻人不受欺负,而埋伏在那幢楼里,以对付那几个来这儿闹事的公子哥儿留学生。当时是不是会因此而付出什么代价,都难说。这种无私的大爱,实在是不逊色于男女之间的忠贞爱情的。”

    童老师本有侠义之心,才配活了《佐罗》、《黑郁金香》?还是因为配《佐罗》、《黑郁金香》,造就了童老师的侠义之心!
jinli8866007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2-08-01
  • 最爱沙发
22楼#
发布于:2009-03-31 11:41
俺想象力远不及幻影来得丰富,所以接不了龙,纯支持幻影了!
年华老去的王子依然是王子,能听到他声音的地方,都是他的王国。
23楼#
发布于:2009-03-31 12:12
20、请童老师继续主持影音童话节目!赏析上译全集!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