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志远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5-02-14
  • 原创大奖
阅读:997回复:2

肖尹宪大师关于长影的重要文章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9-04-23 10:58

肖尹宪的杂志
http://blog.sina.com.cn/xiaoyinxian
但愿是钥匙而不是锁

给研究“长影史”的朋友

近日,与研究长影史的朋友聊天,谈到了如何界定长影60年的艺术史。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也很敏感。所以在聊的过程中,我是不断的以“反问”的方式来引导讨论的。

第一个反问是:过去的繁荣与今天的落寂,是地域造成的吗?

许多人相当感慨,说现在的长影由于处在长春,不是中国的文化活跃城市,也不是中国的经济活跃城市,因此它受到了地域的限制甚至被边缘化了。

我反问道:是如此吗?

世界上很明显的例证是:电影是否繁荣,地域从来就不是一个必然的决定因素。你看,美国的好莱坞并不在美国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华盛顿,甚至也不在纽约;印度的宝莱坞也不在它的首都新德里。然而它们的电影却相当的繁荣。甚至世界上最有名的嘎纳电影节也不在法国的首都巴黎,不是也很有名望吗?

更明显的历史事实是:在长影60年的历史中,建国以后的十七年和“文革”结束之后的十年,长影相当的繁荣,摄制出了许多在中国当代电影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的优秀影片。请注意那时长影也不在文化和经济的中心城市北京和上海,而就在“落后”的东北。

所以说,地域问题抑或边缘化的问题,不是讨论长影繁荣与落寂问题的选项和命题。排除,并不是说可以不讨论,但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了,而且那个问题也相当的重要。但它不是解决“长影史”问题的钥匙。

第二个反问是:过去的繁荣与今天的落寂是资金原因造成的吗?

不容置疑,1995年以前长影的生产资金来源几乎全部是国库。这一年以后,国家不再作为投资主体。当国家资金撤出之后长影的资金链确实断缺了。国家资金投入的多与少,我们可以从长影60年历史的产品数量上得到验证。也就是说,当着国家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国家投入长影的资金就充足,生产的影片数量就多;反之,资金投入的少,产量相当的也就少。它绝对是相互印证的。

然而这不是根本所在。

现在,电影在市场上是被选择的商品,仅仅靠数量是难以占领市场的。真正能够占领市场的是质量。比如有部影片叫《欣月的童话》,描写的是发生在长春的一位叫欣月的小女孩想去天安门看升国旗的梦想在人们善意的“欺骗”中得到实现的故事。看新闻报导的时候,它催落了不知多少人的眼泪。可是,当它拍成影片的时候却很难进入主流院线发行。在长春这个故事的发生地,它也仅仅是在一家电影院举行了一个发行仪式便悄然消失了。同期,放映的美国大片《007量子危机》和冯小刚的《非诚勿扰》却票房飚红。而长影的影片尽管达到了一年十七八部的产量,却鲜有在院线上正常上映的。

因此可以说:资金不是问题。问题在于资金不是大风刮来的。任何投入都是要回报的。没有回报谁投资?

第三个反问是:长影的繁荣和落寂是因为没有人才还是因为什么?

    过去有个说法:要干事业到长影去。应当说,这个说法造就了长影辉煌的艺术史。为什么那个时候有“要干事业到长影去”的说法?可见那个时候长影是个“干事业”的地方。历史证明也的确是如此。在长影干出了事业的人,把这里当成了他们日后成名和发展的起点。那个时候长影是个“摇篮”,真的摇出了相当多的电影人才。出了名就走了,并没有留下来,以后长影再拍片子,请他们,他们还回来。比如田华,50年在长影演了《白毛女》里的喜儿,57年在长影《花好月圆》里的小翠,58年,就在长影又演了《党的女儿》中的李玉梅,而她不是长影的,她最有名的代表作却全是长影的。可见人才属不属于长影并不是问题的关键。这些人才造就了长影的繁荣。吸纳百川,汇济四海,是长影历史上使用和培养人才的法宝。

    与此相对应的是现在“没人了”。的确,现在长影不养 艺术家了,实行的是好莱坞式的“项目制”。问题是,好莱坞也不养人,怎么就不落寂呢?

过去,人才能够往长影汇聚,说明长影不偏远。今天,电影学院的毕业生都不愿意来,就说明长影偏远了?看来这不是问题的根本。

那么根本问题是什么呢?这又是另外一个大问题了。这个“另外”不是长影能够解决的。因此,长影自己搞“项目制”就很难运转得顺利。这自然也就涉及到人才的汇聚形式和理解这种汇聚形式的制度、机制和一切与此相关的问题了。

第四个反问是:造成长影繁荣和落寂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

显然,资金不是问题的关键,人才也不是问题的关键,地域更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资金可以满世界去融,只要你的项目可以吸引人家投资;有了项目,人才也可以通过签约、聘请来做,做完后拿钱走人,可以不养;至于拍摄地点可以满世界跑,并不会箍在长春这个“姥姥不亲舅舅不爱”的远离大中心城市和繁华的偏远小城。如此,长影就能够摆脱落寂了吗?

我看末必。

因为长影的问题现在还不在资金上。光农村影片基地,就融来了一个亿作为启动,少吗?不少了。人才也是如此,把钱给到份了,什么样的名星大腕请不来?演唱会都能把那么多名星大腕请到长春来嚎几嗓子,我就不信拍电影他们能不来!

关键还是“观念”!

没有一个现代电影观念,长影就永远别想从落寂走向繁荣。在当前,对于长影来说关键是领导班子的电影艺术观念、电影人才观念、电影经营和管理观念等等一系列方面必须要更新。外在的、客观的原因可能很多,但是最根本的、起作用的原因还是主观上的、内因方面的。这个认识不转过来,就会始终处于强调客观、强调地域、强调资金等等上面去。

第五个反问的是:长影的艺术道路成就了长影,这种艺术道路的经验与教训到底是什么?

这一点是最关键最重要的。

然而恰恰是这一点,也是长影自己根本无法大胆认识或者说是长影根本无法解决的。长影过去“成也在此”,现在长影“败也在此”!

电影成为“商品”,不是说一下它就能够成的。它需要一系列的配套工程的改革。电影作为文化,它要面临的不只是“体制”的改革,也不只是单纯的“机制”的改革,而是政策的调整。这就是长影根本不可能够做到的了。长影做为共和国电影的“长子”,在历史上历来担当着“表率”和风向标的角色。这一点从它的电影作品中可以鲜明的看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你要它如何“脱离”开既往的轨道进行创新?而且历史也已经一再表明,长影并非没有创新的动向和行为,只是全都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又何在呢?比如1956年的“四次方案”、1985年的“自办发行”,都失败得很惨。而恰恰历史已经证明所失败的那些却又是代表先进方向的。代表先进方向的却失败了,不值得反思吗?谁来反思?长影?不!长影的反思没用,也不起作用!

最后,我说:

长影的问题在长影,但是根本问题绝不在长影。现在大凡是写长影历史的文章,几乎全都对长影的60年历史进行了歌功颂德的描述,这当中也包括本人的文章。但是,这不是认真负责的态度。历史,从来都存在着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绝不止是单方面的。善于正确总结历史经验,能够进行反思才能够前进。写“长影史”的作用和目的也恰恰应当在这里。
你可以说我是跑龙套的,但是你不可以说我是“臭跑龙套”的!准确的说,我是一个演员!    
lmss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4-10-24
  • 网站建设奖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1楼#
发布于:2009-04-23 12:47
引用楼主申志远于2009-4-23 10:58发表的 肖尹宪大师关于长影的重要文章 :
长影做为共和国电影的“长子”,在历史上历来担当着“表率”和风向标的角色。这一点从它的电影作品中可以鲜明的看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你要它如何“脱离”开既往的轨道进行创新?长影过去“成也在此”,现在长影“败也在此”!

.......

肖老确实说的是大实话!无论从长影的内部或外部来看,长影的兴衰史都是中国政治与体制演进过程的经典缩影。
奥兰多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1-11-23
  • 贴图大奖
  • 现实互动奖
2楼#
发布于:2009-04-23 17:51
真实的原因是文字不允许表达的,既深刻又简单,可适用于各电影厂。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