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志远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5-02-14
  • 原创大奖
阅读:2585回复:21

《卖花姑娘》为什么有宽窄彩色黑白两个版本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9-05-13 11:36
我当年看过彩色宽银幕的朝鲜电影《卖花姑娘》同时还看过一个黑白版本的普通银幕的《卖花姑娘》,记忆中配音是长春的两伙人,但是那时我很小,记不得电影是不是一个版本了,如果是一个电影版本,没有必要配音两次,如果不是,怎么会有宽窄彩色黑白两个版本,同样的问题,《大篷车是彩色的,至于有黑白版本是因为做碟时,母带效果花了,只能制作成黑白的,罗马尼亚的《侦察英雄》《沸腾的生活》《勇敢的米哈依》《橡树十万火急》我看的都是彩色的,但是碟片都是黑白的。《勇敢的米哈依》还没有下集,缺了好几本。
你可以说我是跑龙套的,但是你不可以说我是“臭跑龙套”的!准确的说,我是一个演员!    
linger2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24-02-04
1楼#
发布于:2009-05-13 12:34
以前的老电影,很多都是宽银幕的,拿到中国来在电视上一播放,成了窄银幕了
大象无形,大音稀声
配音眺望者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4-08-28
  • 网站建设奖
  • 现实互动奖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2楼#
发布于:2009-05-13 12:40
引用楼主申志远于2009-5-13 11:36发表的 《卖花姑娘》为什么有宽窄彩色黑白两个版本 :
我当年看过彩色宽银幕的朝鲜电影《卖花姑娘》同时还看过一个黑白版本的普通银幕的《卖花姑娘》,记忆中配音是长春的两伙人,但是那时我很小,记不得电影是不是一个版本了,如果是一个电影版本,没有必要配音两次,如果不是,怎么会有宽窄彩色黑白两个版本,同样的问题,《大篷车是彩色的,至于有黑白版本是因为做碟时,母带效果花了,只能制作成黑白的,罗马尼亚的《侦察英雄》《沸腾的生活》《勇敢的米哈依》《橡树十万火急》我看的都是彩色的,但是碟片都是黑白的。《勇敢的米哈依》还没有下集,缺了好几本。

《卖花姑娘》有两版,长影也配了两版。
xayzp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6-04-25
  • 优秀管理员
  • 最爱沙发
3楼#
发布于:2009-05-13 22:51
大量的农村放映队使用16毫米的黑白版拷贝放映,我当年就曾看过~~
[IMG]http://i49.tinypic.com/11j6dkg.jpg[/IMG]
肖肖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22-07-03
4楼#
发布于:2009-05-14 10:24
引用第3楼xayzp于2009-5-13 22:51发表的  :
大量的农村放映队使用16毫米的黑白版拷贝放映,我当年就曾看过~~


没错,当年一部影片同时存在彩版和黑白版,完全是经济方面造成的。
阿廖沙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17-11-12
  • 网站建设奖
5楼#
发布于:2009-05-14 10:42
  这一点也不奇怪,文革前国内引进宽银幕片,几乎都同时引进普通银幕版,而且分别配音。由于经济原因和国内条件,普通银幕黑白片当然更符合国情咯。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kerryzhu2006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18-01-21
6楼#
发布于:2009-05-14 16:56
当年朝鲜故事片多为宽银幕黑白片。
974y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4-09-21
  • 爱心大使
  • 最爱沙发
7楼#
发布于:2009-05-14 20:40
呵呵,80年代以前,不少国产片也是发行宽银幕和普通银幕两个版本。城里看宽的,乡下看窄的。
kerryzhu2006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18-01-21
8楼#
发布于:2009-05-14 22:31
宽银幕和普通银幕需用不同摄影机拍摄,当年遮幅式宽银幕(俗称假宽银幕)盛行,用普通摄影机拍摄,而上下部分遮挡。楼上所言,也许指假宽银幕吧,国产宽银幕故事片在80年代前屈指可数。《老兵新传》《魔术师的奇遇》《大河奔流》《山花》等是宽银幕彩色故事片;《济南战役》是唯一的国产黑白宽银幕故事片。80年代前,即便在大城市,能放映宽银幕的电影院也不是太多。
男人辛苦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4-08-28
  • 贴图大奖
  • 社区居民
9楼#
发布于:2009-05-15 12:35
引用第8楼kerryzhu2006于2009-5-14 22:31发表的  :
宽银幕和普通银幕需用不同摄影机拍摄,当年遮幅式宽银幕(俗称假宽银幕)盛行,用普通摄影机拍摄,而上下部分遮挡。楼上所言,也许指假宽银幕吧,国产宽银幕故事片在80年代前屈指可数。《老兵新传》《魔术师的奇遇》《大河奔流》《山花》等是宽银幕彩色故事片;《济南战役》是唯一的国产黑白宽银幕故事片。80年代前,即便在大城市,能放映宽银幕的电影院也不是太多。


我国由于文革的影响以及电视普及晚等原因,八十年代以前,宽银幕影片很少,而且有很多是译制片。八十年代以后遮幅式宽银幕逐渐普及,但到1985年之前2.35:1的超宽银幕电影还是不多,只有谢晋导演的片子采用的多。

日本早在五十年代中后期就开始有宽银幕(2.35:1)影片,日本在六七十年代主要以这种超宽银幕影片为主,到了八十年代由于录像带租赁的兴起,很多电影改为1.85:1的宽银幕。现在宽屏电视逐渐普及,进入二十一世纪2.35:1的宽银幕电影重新成为主流。

ps:七十年代末还有一部有名的彩色超宽银幕影片《猎字九十九号》。
老彭
钻石会员
钻石会员
  • 最后登录2024-06-19
  • 社区居民
10楼#
发布于:2009-09-15 21:36
要说中国普及宽银幕电影,朝鲜电影,尤其是《卖花姑娘》功不可没哦。
当年放这部片子时,县以下电影院原先都没有宽银幕设备,为了播映这部电影,电影院可以说是全国性的更换了设备的。最初是原先的放映机,前面加转换镜头,这个效果差一点,亮度不够,后来就是专门的宽银幕放映机了。银幕也是紧急采购,因此制作厂也是发了一笔财的。
部队,团一级放映队也增添了这个设备。
但农村放映队没有这个条件,设备太笨重,自行车带不了,只好用16寸机器放黑白片了。
勇作
上八洞神仙
上八洞神仙
  • 最后登录2024-09-22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 社区明星
  • 最爱沙发
11楼#
发布于:2009-09-16 15:48
        这样的事,不仅只有长影译制的《卖花姑娘》,上译译制的《阴谋与爱情》也是宽窄两个版本,配两次音。见苏秀老师《我的配音生涯》章节:

  席勒名剧《阴谋与爱情》
  民主德国拍摄的《阴谋与爱情》是根据席勒同名剧作改编的。我猜想,这部影片也许是由舞台剧移植过来的,因为扮演亲王情妇的女演员明显偏老,而且不漂亮。可能由于她的台词功夫好,也可能把整个舞台剧的演员班子都搬过来了?
  一九五九年我们译制这部影片,是作为向文代会献礼的。一共来了宽银幕和普通银幕两部拷贝,由我和胡庆汉联合导演。先录普通版,是由陈叙一亲自导演的,我们两个人只是跟在棚里看他录音。那时导演组刚成立不久,也许他想给我们上示范课吧。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戏,是斐迪南(毕克配音)在路上拣到一封伪造的情书,他以为露易莎背叛了他,因而痛苦万状。毕克呻吟着“哦”了一声,老陈觉得还不够痛苦,启发他应该感到生理上的疼痛,就像挨了一刀。就这一个“哦”字,竟录了六七遍之多。
  普通版录完之后,陈叙一和胡庆汉就到北京开文代会去了,宽银幕的就由我单独来录了。我问老陈该注意些什么,他说:“你不是都看见了,照着做就行了。”但是事实证明,尽管是同一部影片,同一批演员,出现的问题却是完全不同的。不过我跟了老陈全过程,对戏的理解还是心中有数了。
    席勒剧本的台词,都像散文诗一样优美,我们的演员也都读得很有韵味。

    我想当时同时引进宽窄银幕两个版本主要考虑到并不是全国所有影院都有宽银幕放映设备的限制;关于同一版本配两次音,主要是当时录音技术所限,采用胶片录音吧。见《译制片回眸》嘉宾回忆:

  赵慎之回忆起当年的工作情况:“那个时候不像现在有磁带,录音时说错一两句没关系,马上擦掉了还可以重来。那个时候用的都是胶片,只能够用两次,并且一段一段的台词又都比较长”,所以那时配音演员们的 工作压力可想而知。李梓在回忆当年的那段经历时说:“四、五个人站在话筒前,大家都想,问题千万别出在 我身上,或者是台词口型早了一点,或者是晚了一拍,或者是喉咙里给卡住了,说不出台词,那真叫负担重重 。我们站在话筒面前有一个架子,握着那个架子手上都会有汗,很紧张的。”

    至于像《卖花姑娘》有彩色黑白两个版本,可能纯粹是处于经济条件的考虑,像大中城市,有宽银幕放映设备的影院,放映彩色宽银幕版本;无宽银幕放映设备的中小城市影院及广大的农村,放映黑白普通银幕版本。再者,洗印彩色宽银幕版本成本高,影院票价也高。像我当年所在县城(中小城市)的票价:宽银幕0.20元(上下集0.40元),普通银幕0.15元(上下集0.30),学生票0.05元(上下集0.10元),大城市更高;别小看这0.05-0.10元的差价,在当年普通职工每人每月只有20多元~40多元工资、还要养家糊口的年代,看电影是主要(差不多几乎是唯一)的文化娱乐生活,何况每月不是只看一部电影(文革后期,像我所在的学校,影院每3天更换一部影片,学校就几乎每3天包一场电影,因为是孩子,不懂过日子的艰难,没有不看的,兄弟姐妹几个,你5分、他5分,还老缠着家长要根冰棍钱,尽管每根冰棍只有3分钱,看一次电影家长就得出去几角),那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翻译要有味,配音要有神。”
艺术
禁止发言
禁止发言
  • 最后登录2015-11-07
12楼#
发布于:2011-03-08 11:32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奥兰多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1-11-23
  • 贴图大奖
  • 现实互动奖
13楼#
发布于:2011-03-08 11:43
红日才是我国第一部宽银幕黑白故事片。之前都是彩色的。
lmss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4-08-12
  • 网站建设奖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14楼#
发布于:2011-03-08 11:51
《卖花姑娘》是先配的彩色版,后配的黑白版。两版的主配是一样的,但黑白版配角专业配音演员参与的多些(孙敖等人已下放归来),旁白也不同,彩色版是陈汝斌,黑白版是刘健魁。
晨笛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15-12-28
15楼#
发布于:2011-03-08 13:38
引用第9楼男人辛苦于2009-5-15 12:35发表的  :


我国由于文革的影响以及电视普及晚等原因,八十年代以前,宽银幕影片很少,而且有很多是译制片。八十年代以后遮幅式宽银幕逐渐普及,但到1985年之前2.35:1的超宽银幕电影还是不多,只有谢晋导演的片子采用的多。

日本早在五十年代中后期就开始有宽银幕(2.35:1)影片,日本在六七十年代主要以这种超宽银幕影片为主,到了八十年代由于录像带租赁的兴起,很多电影改为1.85:1的宽银幕。现在宽屏电视逐渐普及,进入二十一世纪2.35:1的宽银幕电影重新成为主流。
.......


什么“受文革影响",什么“八十年代以前宽银幕影片很少”,简直是胡说八道!正好说反了!
glgl
  • 最后登录
16楼#
发布于:2011-03-11 11:34
朝鲜影片大多是宽银幕的。
当时由于我国的放映条件有限,影院不仅要有宽银幕,放映机的镜头也是专用的,所以除了大城市的部分影院可以

放映外绝大多数影院、特别是小地方无法放映,所以当时国产宽银幕影片同时制作成普通银幕同时发行,如“红日

”、“老兵新传”等,在引进的宽银幕电影时,采用技术手段制成普通银幕同时发行,转制其实是切掉一部分两边

的场景,同时进行横向压缩,所以我们看到的内容,两边的没有了,人变的瘦长。


遮幅式宽银幕是国外5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形式。宽银幕有着场景宽、视觉好的特点,但制作成本高,特别是在特

技制作上。因为宽银幕也称变形宽银幕,它在拍摄时用变形镜头将很宽的场景(2.35:1)横向压缩在35mm宽的胶片

上(即普通银幕的宽度,70mm胶片由于成本太高不被使用),于是我们直接看胶片,画面是4:3,图像内容就是被压

的有细又长,放映时通过变形镜头再放宽成正常图像。而遮幅式宽银幕通过遮挡摄影机镜头上下各一条,达到16:9

或更大的长宽比,这样图像不会变形,放映时就用普通放映机,通过调整镜头的距离,使遮挡住的黑条放在银幕以

外,就产生了宽银幕的效果。由于制作、放映简单,所以很快风行。


我国的第一部遮幅式宽银幕电影是74年摄制的“青春”,后来成为主流,80年代以后已不见4:3普通银幕的形式了
海水滔滔1
高级站友
高级站友
  • 最后登录2024-09-01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17楼#
发布于:2012-01-31 11:17
《青春》是不是遮幅式宽银幕没有记忆了。我记得第一部国产电影遮幅式宽银幕是长影的《春眠不觉晓》。
第一次知道遮幅式宽银幕是文革后,《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尼罗河上的惨案《《佐罗》。当时还纳闷,怎么电影上下有两道黑边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8楼#
发布于:2012-02-01 13:13
记得当年宽银幕作为一个现代化的新事物,很是震撼了社会一下
19楼#
发布于:2012-02-01 19:55
也很想知道,谁来解答一下呀!其实老电影也很精彩
猫头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22-10-06
20楼#
发布于:2012-02-02 14:30
那时大家的意识里就觉得宽银幕的电影都是高档电影。
yyhhss
禁止发言
禁止发言
  • 最后登录2023-01-05
21楼#
发布于:2020-07-29 19:56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