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yin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3-10-23
  • 优秀管理员
  • 网站建设奖
  • 贴图大奖
  • 爱心大使
阅读:2310回复:4

[资料整理] 与配音有关的一些老资料(四) 孙渝烽老师的一篇文章、对上译的专题采访报道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9-07-30 21:14
A.纳粹为什么不杀死奎勒?——看英国片《虎穴擒魔记》答观众问
原文刊载于《解放日报》。(汗,具体时间当时没有记下,现在找不到了)

有些观众看了最近上演的英国故事片《虎穴擒魔记》后问:“纳粹总部为什么两次都没有把来到总部的奎勒杀死,而让他死里逃生,以致被盟国的特工部敲掉了老巢?”又问:“那位女教师明茨究竟是什么人?奎勒见她仍然潜伏了下来,为什么不除去隐患,只是友好地规劝他:‘你应该生活得轻松点’,暗示她脱离纳粹组织?”
要理解这两个问题,首先要了解这部影片的历史背景。影片是根据亚当•霍尔的间谍小说《柏林备忘录》改编的,由英国兰克公司于1966年拍成电影。影片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柏林发生的一场盟国特工部和纳粹底下组织进行的间谍战。希特勒纳粹战败后,一些纳粹的死硬派并不甘心。他们潜入地下,进行秘密活动,参加这个组织的成员各行各业都有,而表面上都是普通的老百姓。象女教师明茨和那位女校长都是属于死硬的纳粹分子。
盟国特工组织的总部也设在柏林。他们曾派了出色的特工人员琼斯来查访这个纳粹组织的巢穴。影片一开始表现的是琼斯已经掌握了“虎穴”的秘密地点,但就在他向上级汇报时,却被尾随的纳粹分子枪杀了。奎勒所活动的一切只是再现了琼斯的全部活动。
那么,纳粹总部既然知道奎勒的身份,为什么两次都没有在“虎穴”里杀死奎勒?这是影片作者为了揭露纳粹分子的恨毒和凶残而设计的。纳粹分子不杀死奎勒,是为了通过追踪奎勒,查访出设在柏林的盟国特工总部,以便消灭他们,因此每次都让他“死里逃生”,实际上是“欲擒故纵”,说明纳粹分子诡计多端。
明茨当然是纳粹地下组织的成员,而且是这个组织施用“美人计”时的工具。奎勒并非对他没有察觉,但同时又为她的美色所倾心。在两个敌对组织的男女身上,加一点爱情戏,是西方文艺作品中常有的“味之素”,这样可以丰富影片的戏剧性和人情味。奎勒虽是盟国特工人员,但他对明茨却十分依恋,他发现明茨没有被“一网打尽”时,反而有一种庆幸的心理,奎勒最后暗示地劝告她一句话,两人便分道扬镳了,就是这种心理的反映。

最新喜欢:

tdyywblsdytdyywb...
. 那时做译制片的,其他的如星光闪耀,上译是银河璀璨.
配音眺望者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4-08-28
  • 网站建设奖
  • 现实互动奖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1楼#
发布于:2009-07-30 21:17
孙渝烽、温健写了不少这样的文章。
xiaoyin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3-10-23
  • 优秀管理员
  • 网站建设奖
  • 贴图大奖
  • 爱心大使
2楼#
发布于:2009-07-30 21:19
B.90年代末期对上译的一篇采访报道
原文刊载于1998年4月23日《人民日报》。这可能是上世纪中央一级媒体对上译的最后一篇报道了吧。

过去看译制片,忘不了乔榛、刘广宁、童自荣、丁建华那美妙的声音,但是,如今《泰坦尼克号》的观众讲究看原版片了——译制片渐渐远去?  本报记者  戎宵

轻轻推开两扇厚厚的门,昏黄的灯光下,话筒里传出的句句对白,不经意间唤起童年少年的片片回忆。《简爱》、《望乡》、《佐罗》……10多年前,这几只近在咫尺的话筒,曾经为我们打开了一个世界。站在话筒前的他们,用传神的配音,娓娓诉说过无尽的人间悲欢。
但是,这些美妙的声音,是不是正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呢?译制片已不再需要中国人动听的演绎了?
轰动全球的《泰坦尼克号》,以纯正的美语版本直面中国观众时,上海众多原版片影迷蜂拥而至。敏感的圈内圈外人士似乎读出信号:曾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否正慢慢地让位于打上中文字幕的原版片?我们的译制片有着国际电影界公认的优秀水准,难道甘心渐渐淡出的命运?
上海电影译制厂是全国唯一被冠以“译制”厂名专门从事外国电影译制、配音的,记者很想听听他们的“声音”。

季兴根:未来20年里译制片不会消失,农村不喜欢打字幕的片子
      “大片”来了,一些观众有兴趣的是六声道、八声道的音响,对人物对白不太在乎

季兴根:(厂办公室副主任,在译制厂工作了30余年,他细心地保存着11年前,也就是建厂30周年的精美纪念画册,那里有国际电影界知名人士对中国配音演员的高度评价)
我想,近20年内译制片是不会消失的。喜欢欣赏原版片的,毕竟是少数观众。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有些人读中文字幕会很累,何况译制片是作为一门艺术被广大观众接受的。像格里高利•派克、阿兰•德隆、栗原小卷等外国演员,对我们的配音十分赞叹。而在他们国家,配音就是戴耳机一句句念台词。
中影公司每年计划给我们300本本子(一部电影大概10到12本本子)。今年,我们接了7部大片,工作量还是排得挺满的。当然,在厂里配一部戏的收入,要远低于在外面给电视剧配音,有的演员就“走穴”。从去年6月开始,我们规定,演员未经允许不能到外面配音。译制厂主动到外面接一些电视片。去年共制作了209集,是我厂有史以来译制电视片最多的年份。接这些片子,厂里几乎不赚钱,但对稳定队伍有好处。
从前那些有着持久魅力的配音电影,往往是人物性格丰满细腻、配音容易“出彩”的艺术片。最近多数引进的是所谓“大片”,灾难片,观众可能只想6声道、8声道的音响效果,对人物说什么、怎么说,不太在乎。
现在,我们面临的大问题是演员青黄不接,全厂30岁以下的只有4位。80年代的全盛时期,演员嗓音各具特色,什么风格都有,现在根本达不到。为了避免一部电影只有几个人的声音,我们只得找编外演员。从经营上说,厂里一年的开销400多万元,靠译制生产只赚200多万元,必须靠房地产等其他收入维持。去年还略有盈余,前两年都是亏损。走制片人道路有待考虑。

童自荣:有些译制演员塑造角色的能力似乎在下降。对金钱的追求多了,对艺术的追求在减弱
童自荣:(著名配音演员。记忆中总将他的声音和风流公子联系,想不到生活中的童自荣这样羞涩。当被问及和以前受观众欢迎的程度相比,是否感到某种失落时,他低着头,久久没有说话)
配音艺术不会消失,不会的。我们不光可以为外国人配音,还有些少数民族、普通话说不准的演员都需要我们。我们使大家欣赏电影时没有任何障碍。
不过,我们塑造角色的能力似乎在下降。对金钱的追求多了,对艺术的追求在减弱,有多少心思放在厂里?
和以前相比,现在的工作速度快得多,一部戏一周就够了。以前台词都是背下来的,感情容易出来,现在都是照本念了。还有些重要环节,比如复对,甚至不来参加。进棚直接录音,稀里糊涂就录下来了。
10多年前,观众都将注意力放在角色魅力上,对配音演员简直是崇拜。从前,我收到好多好多信,赞赏我们的工作,说自己也想当配音演员。现在,观众来信数量锐减。从前工作很辛苦,钱挣得很少,但得到社会承认,踏实,愉快。现在干活不太有劲了。
现在娱乐方式多了,人们不太愿意到电影院,译制片想要回到那个辉煌的时代,不可能了。但我们仍有观众群,译制片仍有生命。

王静文:我虽然为外国电影配音,可还是喜欢原版片。配音总是和原片有距离
         这是一个电影的黄昏时代

王静文:(上海电影译制厂最年轻的配音演员,29岁。从小幻想和童自荣老师搭档配音。她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放弃进电视台,是想到译制片的发源地真正学习一点东西)
外面的物质世界对我们每一个人造成冲击。搞译制片一定要将心沉静下来,现在心“沉”不下来。
不过,我虽然为外国电影配音,可还是喜欢原版片。从前,我们都是被迫接受译制片。等学好了外语,又有机会接触原版片时,才发现有时配音很难淋漓尽致地表达出原先的表演风格。配音演员倾注了情感,但毕竟有民族的语言的隔阂,和原角色的情感未必完全贴合。还有,有的翻译中文底子不好,就把大概的意思告诉导演,导演不懂外文,虽然用漂亮的中文表达了大概,但又和原意有距离。这很令人遗憾。
听说,在四川农村有些地方,每场婚礼的重要内容是看译制片。我和我的同事在那儿也许是个明星。这是一个电影的黄昏时代。

离开录音棚时,程晓桦导演正在和童自荣、王静文录制68集的墨西哥电视连续剧《岔道》。这个本子他们已经录了半年。在剧中,他们每个人都要分别为好几个角色配音。他们正在录制的是47集。
回家的路上,看到上海电影院海报广告上,《叶塞尼亚》、《冷酷的心》等一批老译制片和《泰坦尼克号》同时上映。售票的小姐说,很多人打电话询问老电影的放映时间,但来掏钱买票的不多。

(全文完。本老资料帖已全部发完。)
. 那时做译制片的,其他的如星光闪耀,上译是银河璀璨.
xiaoyin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3-10-23
  • 优秀管理员
  • 网站建设奖
  • 贴图大奖
  • 爱心大使
3楼#
发布于:2009-07-30 21:23
上面文章所附的图片。问一下,这位就是王静文吗?
. 那时做译制片的,其他的如星光闪耀,上译是银河璀璨.
wlmtbcj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24-01-06
4楼#
发布于:2009-08-01 15:36
译制片想要回到那个辉煌的时代,不可能了!童老师的话代表了老演员们的想法。上译的黄金时代只能在记忆和老电影里用心回味和沉醉。
译逝如风 辉煌不再 回忆永存 魅力常在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