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li8866007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2-08-01
  • 最爱沙发
阅读:1034回复:4

(转帖)为中国人打开一扇“文化之窗”--上海电影译制厂探秘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9-11-29 13:03
新华网上海11月27日电

题:为中国人打开一扇“文化之窗”——上海电影译制厂探秘

  新华社记者许晓青、孙丽萍

从上世纪50年代的《乡村女教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王子复仇记》到70年代的《音乐之声》《追捕》《望乡》《佐罗》,再到80年代的《大篷车》《虎口脱险》《英俊少年》《汤姆叔叔的小屋》《茜茜公主》……译制片,这个特殊的片种,是新中国60年电影史上一段令人无法忘却的记忆。

11月,中国电影“摇篮”上海迎来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60周年庆典,在“上影”一甲子的辉煌背后,包含着中国首屈一指的专业电影译制厂——上海电影译制厂跌宕起伏的历史。60年前,草创时期的上影译制片组仅有寥寥数人,而今已发展为拥有众多“80后”人才的“声音产业”团队。

记者走近几代译制人,探秘这个特殊行当如何为中国人打开一扇“文化之窗”。

“我们是一座‘桥’”

1982年,一部名为《虎口脱险》的电影风靡中国。鲜为人知的是,这部二战题材喜剧电影的译制导演是一位女性,她的名字叫苏秀。今年83岁高龄的她依然还记得,改革开放初期,译制片一度出现“井喷”,观众信件如雪片般飞来。

“我们是一座‘桥’。”苏秀说,每个国家的百姓都有了解外部世界的需求,译制片其实也不能算是中国电影的“专利”。据她介绍,其实在苏联、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都有各具特色的译制片。在没有电视、电脑的时代,译制片成为打破国家间、民族间语言隔阂、实现跨文化交流的“桥梁”。

自上世纪50年代起,苏联译制片一度在中国独领风骚,后来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等国的译制片层出不穷。“文革”时期,译制片一度成为“内参片”,制作过程变得格外神秘。直至改革开放,译制片又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上海电影译制厂副厂长刘风说,31年前的改革开放与译制片的繁荣之间,可谓是一种连锁反应。译制片仿佛是“蛮荒”过后的一份艺术滋养,上海电影译制厂正是在这个时期,迎来了新一轮辉煌。

《音乐之声》《叶塞尼亚》《追捕》《尼罗河上的惨案》《佐罗》等一系列经典电影,带给整整一代中国人心灵震撼,并直接对上世纪80年代初的思想解放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上海译制厂“群星”闪耀,邱岳峰、李梓、苏秀、毕克、赵慎之、曹雷、刘广宁、童自荣、乔榛、丁建华等一大批配音演员,至今仍为观众津津乐道。

“译制工作不仅是翻译,它是一门语言艺术。”刘风认为,译制片讲究的是“意译”,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译制片为中国人打开了一扇“文化之窗”,那些“在银幕上说着中国话的外国人”启迪人们,应当有一种全球视野。不止于此,社会上的不少流行语都来源于译制片,普通话本身的新陈代谢、一些外来语的用法以及良好语言习惯的推广等,译制片都功不可没。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有大学生写信到上海译制厂称‘我的灵魂是译制片塑造的’,当时我们都吓了一跳,但再一想就明白了,那时,译制片对中国人而言是一份难得的文化大餐。”苏秀说。
年华老去的王子依然是王子,能听到他声音的地方,都是他的王国。
电影粉丝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23-02-11
1楼#
发布于:2009-11-29 13:43
顶,这是哪年的文章
往事飘渺虚如烟,记忆心畔音相牵; 你我共建毫寸地,论坛幻化腾飞仙!
majel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17-08-26
2楼#
发布于:2009-11-29 14:00
回 1楼(电影粉丝) 的帖子
新华网上海11月27日电   2009年

今年滴文章的说
柯克舰长,请别让联邦星舰“进取”号迷航! Captain Kirk, USS Enterprise NCC-1701 will never get lost!
探路之际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13-06-29
3楼#
发布于:2009-11-29 20:11
宣传,宣传,新闻媒体不要总关心什么偶像明星,来关心关心咱们的译制片呀。上次《达芬奇密码》报道了一下,这不都来看译制片了。
聆听一切美好的声音!!!
独眼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22-07-28
4楼#
发布于:2009-11-29 20:17
Re:回 1楼(电影粉丝) 的帖子
引用第2楼majel于2009-11-29 14:00发表的 回 1楼(电影粉丝) 的帖子 :
新华网上海11月27日电   2009年

今年滴文章的说


但是好像……内容不是很新……
左耳朵听,右耳朵冒。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