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i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23-01-08
阅读:2904回复:14

贺坛之礼1:生存还是毁灭————简论译制片配音的存在价值(作者:曲敬国)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9-12-28 13:44
注:这是吾师撰写的一篇学术论文,最近教学时引用之作参考,奉上与大家分享,由于有孕在身,打完全稿就感觉眼花体乏,实在无力初校,错误难免,请指正。
原文引自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08第4季
作者:曲敬国 教授 解放军艺术学院戏剧系台词教研室主任

生存还是毁灭



——简论译制片配音的存在价值
摘 要:配音是一门艺术,是配音演员用身心去感受、用言语去体现的性格化言语技巧,是和演戏不尽相同 但又涵纳表演要素的话筒前的言语艺术创造。配音的艺术价值决定于它的存在价值,配音是艺术言语的一门学科,它需要演员具有扎实的言语基本功和鲜明的言语表现力,需要演员具有良好的艺术素养和表演技巧,它是配音演员在幕后心血与泪水的流淌、倾诉与迸发的激情之声。
关键词:译制片配音;存在价值;制约;借鉴;口型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这是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中的一句著名台词,之所以以这句台词为本文的标题,是因为曾经载有美誉的译制片配音似乎已被某些人们忽视了其艺术价值,甚至出现了否定配音的论述,这对于一个热爱并从事配音艺术的人来说不免心生凉意,故将骨鲠在喉之言倾诉与此,将配音的现状及其艺术特征抒一己之见,以期阐述配音艺术的价值所在。

一 不同的声音
随着改革开放对意识形态产生的影响,人们的审 美意识越来越强,艺术品味越来越高,对艺术作品的质量也越来越重视,这实际上是件好事,但随之出现的一些极端意见却让人不宜接受。笔者认为,在评价任何事物的时候,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都不是科学的 态度,不能为了表述某一个看法或论点就把个别或少
数现象说成是普遍现象,从本质上去否定它。话因是笔者曾在某些刊物上看到过几篇对配音持不同意见的文章,其中一文的第一句话就开门见山地说“我不赞成配音”。文章中的论点大概是:配音破坏原片的效果、配音演员通常都有很浓的表演腔,或者说是话剧腔。文章指出配音破坏原片效果主要有两点,一是破坏了原片完美的音效效果,例如:原片中若人物处于饭店、酒吧等公共环境,周围的各种音响也会真实再现。以《黑雨》中那场日式餐馆的戏来说,原版立体声版本中四周客人的说话声、刀叉碰击声、门外的汽车声清晰可辨,立体声感极强。电影配音时这种效果则是“随风而逝”。二是破坏了语言环境。文中认为,现在西方电影(主要指美国电影)基本采用同期录音,所以人物的对白可以很清楚地听出在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效果,在电梯里和在大厅里的说话声是不同的,山谷里和树林里的效果也是不同的⋯⋯文章的作者在观看影片时站在了一个比较专业的角度,在全方位地欣赏电影,这个层次的观众不仅仅是在看电影,他们还在“听电影”,他们的视听要求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接着是文章的作者不赞成配音的更主要的原因是配音演员通常都有很浓的表演腔,或者说是话剧腔,破坏原片的真实性⋯⋯ 由于配音演员的表演腔失去了原片演员的自然、真实的一些言语细节,诸如“嗯”“啊”之类的语气词。文章的作者还认为,原片演员在拍摄时连自己都很难再重复的激情戏或即兴发挥的闪光点,是配音演员根本不可能配出来的。另有外语的一词多意的趣味幽默言语也是汉语无法表达的,更有原片演员为创作角色的典型性格而精心设计的外语方言,诸如奥利弗·斯通的《天与地》,女主角的旁白用了标准英语,但她在片中则故意用了一种带越南口音的“洋泾浜”英语①,这种特殊味道也是配音不可能表现的。说到这里,读者就不会认为笔者以“生存还是毁灭”来做这个论题的标题是过分夸张了,因为以上阐述是在论证一个观点:外国影片不需要配音!但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呢?如果我们站在客观的角度以科学的态度去分析、认识它之后,其结论应不尽然。

二 技术的还原
首先, 笔者很高兴地告诉大家,前面谈的第一个“配音破坏原片效果”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基本不存在了,喜爱看大片的朋友们已经能在电影院里体会到这一点。现今,我们的音效技术已由过去的 “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这是一个怎样的转换呢?笔者把这个专业性较强的技术问题,用最简单的例子作个比喻:它好比过去我们照相用的是胶片,经过配药冲洗才能出底片,再用底片去洗印出照片,这样的过程会因为某些技术问题导致底片或照片的图像、色彩乃至清晰度出现误差,而现在我们洗照片则是通过数码信号将照片文件复制到电脑里直接打印,原版的信号不会受到任何损失。也可以说,它们之间的差别就好比过去的卡式录音带与CD、录像带与DVD 的差别,由于它们的载体发生了变化,其质量也发生了改变。所以,我们现在译制过来的影片,从音响效果的音质、层次到影片画面的清晰度,在技术层面上是绝不会影响视听效果的。至于演员的对白环境与特效问题,从设备技术角度也是可以达到原片效果的,因为现在已经进入到了数字化阶段,我们的专业电影厂或影片制作单位已拥有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编剪录制设备,当影片在录音棚里配过音之后,导演和录音师要一起进行一道混录工序,(将对白、音效合成)此时,录音师和导演就会根据原片的要求对录过的台词进行远近、大小、强弱的调整,在录音台上制作出不同的环境效果和特技效果(如《变形金刚》中的金刚的金属声音等),与此同时将音乐、动效与之合成。经过这次混录之后,还要将混录过的片子到标准的专业混录棚再进行一次混录,这个混录棚的音响效果和专业影院的放映效果是一致的,录音师和导演要在这个环境里通过“公放”再次调整音效和演员道白的比例及上述关于环境的、人声的特效等等,最后将其数据编码储存。通过以上工作,可以说从技术角度讲,原片的任何特殊效果都可以通过专业软件达到要求。如果在对白于音乐、动效合成中出现某些小的误差,那只是录音师或导演的艺术感觉与原片导演和录音师的偏差,不过一般很少有这种情况或只是细微的误差,因为不论是译制导演还是录音师都会以原片作为对比的标准,录音师和译制导演是以忠实原片为原则的。

三 演员的功过
当专业技术问题解决之后,我们要来谈谈演员的配音问题了,也就是前面说到的演员的配音腔问题。

配音有没有腔调?我可以肯定地说:有,但不是全部!任何事物都会有好有差,配音水平肯定也有优劣、高低之分,配音配得好的可以达到准确、传神的专业标准,会给人以艺术上的享受,差的自然会使原片受损,但我们不能以因噎废食的态度去否定它,不能因为看过几部配音水平低的影片就将配音艺术一棒子打死,很多观众不是也很认可上译厂配过的影片吗?过去有配得好的片子,现在也不乏佳作,只不过是因为现在可供观众欣赏的的作品较丰富,不再是过去文艺作品贫乏的历史年代,连《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那样的反法西斯战争的影片都被列为“内参片”,更不会由于进口影片稀有而能让观众将一部译制片看到可以熟背台词的程度。但如果真正关心译制片的观众是会对当今的译制片有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那些配音演员对角色的诠释与塑造应该还是倾心尽力的。就拿我在配音中的切身感受为例,我在为《泰坦尼克号》男主角杰克配音的时候,就曾沉浸在剧情中好几天难以自拔,特别是露丝弃艇跳回到船上与杰克相拥在一起的情景始终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当时我在配“你真傻,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啊!”这句台词时,是以嘶哑的声音来体现角色的激情,为了这种特殊的效果,我甚至不惜将自己的声音劈裂⋯⋯那时的《北京青年报》曾有过这样的报道:“每到感人之处,曲敬国总是先被感动得泪流满面,很多场面都是哭着配完的。”记者这样写虽然有些夸张,但我的确有含泪录戏的时候,之前说到的那场戏就是这样完成的。这样的例子在别的配音演员身上也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此例绝没有标榜自己的意思,该片的配音还有很多遗憾之处,我只是想说明配音演员的创作状态,因为,通过投入剧情、感受角色的实践让我感悟到:配音是一门艺术,是配音演员用身心去感受、用言语去体现的性格化言语技巧,是和演戏不尽相同但又涵纳表演要素的话筒前的言语艺术创造。如果我们的配音是出自一些专业水平高,创作态度严谨的演员之作,就会有让大家称快的作品,他们同样会给观众带来言语的震撼,而且是会让观众有更直接、更投入的感受。

在中国还有相当多的观众对外语是不精通或根本听不懂得的,即使某些少数观众熟悉外语也仅仅是一个语种,极少数能会两门外语,而经典的外国影片绝不是一两个语种,有俄语、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日语、西班牙语、朝鲜语、墨西哥语、印度语⋯⋯,如果观众在看影片时还要顾及看字幕毕竟会分散注意力,对配音持反对意见的人在文中也说 “看字幕劳神”,所以,看字幕是很难感受到观看影片的“投入”快感,如果有好的翻译,好的导演,好的录音师和好的配音演员共同合作,即使外语水平高的观众也会选择看译制片的,因为他(她)会从中享受到台词的魅力,体会到汉语独特的、丰富的表现力和亲和力,会体会到细腻、真诚的情感表述⋯⋯

至于说到原片台词中的多义词的幽默问题,我们一些好的翻译也尽量会用与之接近的汉语词汇进行表达,以中国观众能理解的幽默去体现角色鲜明的性格特征,这会让观众更有亲切感。所以在配音中对翻译的工作也是有很高要求的,对它的艺术标准前辈们曾用三个字来概括:信、达、雅。信:就是要求翻译忠实原意;达:就是表达要准确、清楚;雅:就是言语要生动、有味道。敬业的翻译工作者们始终以此为标准在孜孜以求。

在本文的开篇笔者曾说过,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都不是科学的态度。配音后的影片也确有某些遗憾,例如前文提到的原片演员为塑造角色的性格特征,在台词的处理上运用某国家或某地域口音的问题,作为译制片的配音是不易处理的,因为要想把带有越南口音的英语以汉语的形式表现出来恐怕实是为难之事,故也只能留下遗憾了。至于原片演员在拍摄过程中的即兴发挥是不可重复的,配音演员配不出来的论点,我认为有它的道理,因为这种临场的即兴发挥就是演员本人也很难重复,不过好的配音演员在配音时也同样会有即兴的创作火花,只要是与角色的性格、情感相吻合,这种遗憾可降至最低点。

译制片的诞生是我国广大观众群体的需求,在数亿观众中有文化层次的区别,有年龄层次的区别,亦有职业领域的区别。一部好的译制片将会得到各观众群的认可,甚至是外国业内人士的认可,例如,当年中国演员为苏联影片《办公室的故事》配音,这部片子的苏联导演听了曾叹服说:我好像是听懂了中国话。再如,我国拍摄的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主创人员的剧团放映后得到了大家的认可,饰演保尔·柯察金的演员安德烈曾对我说:“是你让中国的观众认识了我,我们剧团的同事说片中的配音就像我本人说的台词一样⋯⋯”

另外,还有一个特殊观众群是不能看字幕的,那就 是幼少儿观众,为他们播放的动画片必须要配音,动画片的字幕是给成年人看的,而它的基本观众则达不到看字幕的要求。

四 以精湛的技艺求生存
前文提到配音是一门艺术,是配音演员用身心去感受、用言语去体现的性格化言语技巧,是和演戏不尽相同但又涵纳表演要素的话筒前的言语艺术创造。这既是配音艺术的属性,也是对配音演员素质的要求。配音艺术要想生存就要从自身中谋发展,就要不断提高配音的艺术质量,要将配音的艺术实践经验提升到理
论的高度,以指导热爱配音、从事配音的人们来遵循它的艺术规律与创作原则从而体现其艺术价值。毋庸置疑,配音属言语艺术,它和演戏的区别是只体现演员台词的表现力,而不需要表情和肢体的支撑,观众看到的是荧屏中演员的表演,听到的是幕后配音演员为其代声,从艺术分类看,它和广播剧同属“戏剧
化言语表演”艺术,(是有人物、有情节、有事件、有矛盾冲突,反映社会生活的。)但它又和广播剧存在本质的差异,广播剧是演员独立地、自由地用言语去创造角色,而配音则是依托他人的表演,严格受到角色口型、表情动作限制的被动创作,它是演员在话筒前运用言语技巧,以“贴人物”为创作目的的艺术形式。配音演员的任务就是通过录音设备,说出与荧屏中的角色的口型相吻合、音色、情态、性格特征相贴切的台词,是荧屏中角色的代言人。所以,它的主要艺术特征是:制约与借鉴。

先来看制约。

首先是口型的制约。口型准确与否是对配音演员 的最基本要求,因为配音演员说的台词的长短、停顿、连接都要受原片演员言语节奏的限制,口型不准就会 声画不对位,就达不到配音的基本要求,而想达到声画对位的要求,配音演员的言语创作就不能随心所欲,就 不能完全按自己的言语节奏去说台词,配音演员的言语节奏必须服从原片演员的言语节奏,必须受原片演 员言语节奏的制约,就要以自己的言语将荧屏角色的口型填补得天衣无缝。

其次是表情、动作的制约。配音演员的语气语调必 须要根据原片演员的表动作变化而变化,如果片中角 色的表情、动作激烈,那配音演员的语气语调一定也不 能是平静的,他(她)的语势的强弱也一定是和角色的 表情、动作一致的,其中也包括手势与台词内容的统 一,不能片中的角色手势已指向对方,而配音的台词则还在说“我如何如何⋯⋯”

 以上的制约不仅限制了配音演员的创作,也限制 了配音演员的数量,不是学过表演或有副好嗓子人就都能配音了,有些国产片的演员之所以找配音演员配 音,其中也有是因为过不了口型关而“退其声”的。口型准不准(快不快)也是所有配音演员入门时的难题之一,同时也是衡量他(她)是否具备配音演员的基本素质的条件之一,素质好的配音演员越过口型关的过程较短,素质差的则难有作为。所以口型关也就成了走进配音圈儿的一道门槛,这道门槛说高也不高,说低也不低。说它不高是因为它在配音艺术中尚属于技术问题,它只是配音演员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它距离配音的艺术创作还有很大的距离。说它不低是因为它是配音演员记忆、反应、口齿清晰度的能力及心理稳定性的体现,它关系到配音工作的整体进度,更关系到配音的艺术质量,如果连口型都对不上还奢谈什么艺术处理呢?所以口型的制约给配音演员设置了一道不低不高的门槛,这道门槛跨不过去就很难进配音的门了,这道门槛跨不过去也就无从谈艺术创作了。

再来谈一下借鉴。

原片演员的口型、表情、动作既对配音演员有着制约的作用,又为配音演员的创作起到了借鉴的作用。它使配音演员在处理角色台词的语气、节奏及确立角色的言语基调和音色方面有了一个基本参照,可以说,配音是有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借鉴的言语艺术。因为原片实际上就是一部完整的作品,是人家创作好了的人物形象,配音演员的任务就是去“贴”片中的角色,既然要“贴”,那借鉴原创就是必不可少的。从目前的创作过程来看,配音演员很难有更多的时间先通过读剧本去分析剧情、理解角色,更多的是先通过看原片来获得对剧情的了解,通过看原片演员的表演来理解角色,是以原片中角色的表情、语气、语调作为把握角色言语性格特征的基本依据。这种创作状态也许是不够严谨的,甚至可能就是配音质量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但目前市场的要求就是如此,导演与演员们一起讨论剧本、分析角色,用几个月甚至半年的时间录一部影片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这也恰恰是对演员迅速捕捉角色能力的考验,如果配音演员重视了从原片演员的创作中的借鉴,就会使他(她)可以直接感受角色从而迅速捕捉角色、体现角色。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制约是“死”的。因为片中角色的口型、表情动作是不能改变,配音演员要绝对服从于以上的制约不能有任何变动。而配音演员要将“死的”的说成“活的”,其生机则在借鉴之中,因为借鉴毕竟不是模仿,它不能桎梏演员的创作,所以我们可以把借鉴比喻为“活”,这“死”与“活”是息息相关的,配音艺术的技巧之一,就是要处理好“制约”与“借鉴”的关系。

配音演员在了解了配音艺术的艺术特征的同时,还要掌握其中的艺术技巧,配音技巧的最高目标就是要忠实原片,将自己的言语形象贴合于片中的角色。

第一是音色相贴。作为配音导演在挑选配音演员时首先要考虑的是演员的音色要“贴”角色。导演要根据原片中角色的形象、年龄、性格、职业等为依据,去
挑选与之相吻合的配音演员,而配音演员在接受角色之后要通过对原片角色的理解来调整自己的音色,尽量将自己的音色溶化于角色之中,使之成为原片角色个性的声音特色。

音色相贴除了配音演员自身的条件外,声音的可塑性是对配音演员言语技能的考验。如果说本色演员的艺术生命是短暂的,那么本色配音演员的艺术生命则是有限的。如果配音演员的音色不会变化,那么他(她)的戏路就窄,承接的角色就少,对此问题也有过一些探讨,观众之间、专业人士之间相互各有看法,故
也无从褒贬,但它毕竟会在艺术实践和市场经济方面受到局限和影响。所以我个人认为掌握音色变化的技巧,是演员的言语可塑性能力的体现。

但需要提醒的是,音色的变化并不是指做作的、怪异的挤压之声,它是通过人体发声的共鸣位置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一定是自然的、松弛的,并且是与原
片角色相贴切的。要想达到这一境界,必须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必须懂得如何运用共鸣位置和咬字方法,这恰恰也不是没有经过严格训练就能达到的。

第二是语气、语调相贴。配音演员在为其角色配音 时,准确地把握语气、语调是与原片相贴的另一手段。原片演员在塑造角色时会通过语气、语调的变化来体现角色的性格特征以及所要表达的“意”、“情”、“态”。 由于录音设备的完善,话筒高度的灵敏,使演员可以运用不同的气息状态来表情达意,我们将这种以气息状 态表现出来的语流神态、气韵叫做语气,它是有声言语与气息状态的合成。演员在表情达意时,语流出现的抑扬顿挫的调子就是语调。配音演员要想将自己的语气、语调与原片角色的语气语调相贴,除了借鉴原片角色的语气、语调外,还应该掌握这方面的有关技巧,因为译制片的配音不是重复,不是模仿,是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转换,是配音演员在被制约的前提下的再创作。

关于语气、语调的表现技巧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 感受和体会,在语气的表达方面,我想可以参考舞台上的气息运用原则,将喜、怒、悲、欢、忧、惊、恐、思、颠、狂、疯、泼、荡、醉、病这十五种用气法与言语相结合来表达不同的语气及情感;用平直调(陈述)、上升调(疑问)、曲折调(祈使)、降抑调(感叹)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语调以求达到贴切原片角色语调变化的效果。

第三是情感相贴。前面两点讲的主要是言语的外 部技巧,要想将上述两点表达准确还要在内部技巧上下功夫,这里讲的“情感相贴”就是属于内部技巧的创 作范畴。原上译厂的演员兼导演曹雷老师曾说过:“要真正成为一名好的配音演员,光会配‘音’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会配‘戏’。”她强调演员要懂表演,认为“配音艺术属于表演艺术”,我很赞同这一观点。前面我讲了配音演员要过“口型关”,但同时也指出了口型问题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要想掌握配音技巧,配“戏”才是关键。在经历了一些影片的配音后,有些演员积累了一些经验,在“口型”上已经没有太多的负担,但仅满足于口型快是不够的,还应该在“戏”上下功夫,有的配音演员还停留在念台词的水平上,根本没理解台词的真正含义,甚至出现了把“把你的爪子拿开”说成“把你的瓜子拿开”这样的笑谈。还有的演员只欣赏自己的声音而忽略了角色命运的转变、规定情境的变化,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用自我感觉最美的音色去表现声音而不是塑造角色。所以,要想成为一名好的配音演员,还应该思考和注意以下问题:

抓住角色的言语行动。行动是指为实现意图而进行的活动,言语行动即是角色为实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言语活动。配音演员一定要知道自己说的是什么、为什么说,然后再考虑怎么说。

弄清角色之间的人物关系。人物关系是角色相互之间情感界限的分水岭,弄清人物关系,是把握角色言语分寸的关键。

感受不同的环境。要根据原片中角色所处的地点、环境、事件、矛盾冲突,注意音高、音量,以及语气语调的变化。

把握独特的交流方式。配音的交流方式——听觉的交流。交流在舞台表演艺术中占很重要的地位,从表演艺术的角度来谈这个问题不是几句话就能谈全面的,我们就只“同对手交流”这一点来比较表演与配音的不同。配音时的交流有其独特之处,它不允许对手之间以目传情,它要求演员的目光必须紧盯着荧屏中为其配音的角色,因为要对准口型,所以配音演员的交流只能是听觉的交流,他(她)们仅以台词来传递情感,是靠耳朵“听”对手的台词来与之交流,在他(她)们的目光盯紧自己的角色口型之余,也会看到荧屏中对手角色的表情动作,从中得到对自己情感的刺激,但那不是与其交流,所谓交流指的是相互间的沟通,是角色与角色之间情感的相互传递,而荧屏中的角色和配音演员是无法沟通与传递的,配音演员只能从中获取某种刺激,所以,配音的交流仅限于听觉的交流,是配音演员之间的交流,视觉看到的是荧屏中角色之间的交流,而非戏中角色与配音演员的交流。

注意角色情感的间离与联接。一个好的配音演员,在为其角色配音时一定会注入自己的情感,但配音演 员的“入戏”必须要有控制,它不同于演戏,如果在配激情戏时总是泪眼模糊还怎么看口型呢?所以配音演 员既要投入情感又要控制情感,即要跳出角色又要让戏连贯,这是具有较大难度的配音技巧。

从配音艺术的状况到配音艺术的技巧,“生存还是毁灭”这一值得考虑的问题应该有个定论。文中的反论核心是对译制片质量的置疑,本文要论证的是要肯定译制片的存在价值及认知其艺术价值,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笔者认为,配音的艺术价值决定于它的存在价值,好的艺术作品自然会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低劣的作品则会让观众失望与不满,作为热爱、从事配音艺术的人来说,要以高水平的配音作品,重塑译制片的美誉,为观众制作出高水平的译制影片,从而体现出它生存的必要性。为达到这一目标,众多优秀的配音演员正在以他(她)们的力作表明对配音艺术的追求,去向广大的观众证明:配音艺术是艺术言语的一门学科,它需要演员具有扎实的言语基本功和鲜明的言语表现力,需要演员具有大脑与小脑思维、反应的协调性和灵敏性,需要演员具有良好的艺术素养和表演技巧,它是配音演员在幕后心血与泪水的流淌、倾诉与迸发的激情之声。
————————
注释:
①:指旧上海租界里的一个河名或地名,那里华洋杂处语言混杂流行着夹有汉语成分的不纯正的英语,被称为洋泾浜语。

最新喜欢:

藤井树藤井树
蕴育生命
guoshuzhe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22-10-20
1楼#
发布于:2009-12-28 13:49
祝贺《中国配音网》重新开张。
寻找电影《年轻的俄罗斯》和《咖啡馆》
guoshuzhe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22-10-20
2楼#
发布于:2009-12-28 13:55
祝贺《中国配音网》又回到网友身边。
寻找电影《年轻的俄罗斯》和《咖啡馆》
lrgyoushan
青铜会员
青铜会员
  • 最后登录2024-09-17
3楼#
发布于:2009-12-28 14:00
好的配音是艺术的升华!
古欢欢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24-01-14
4楼#
发布于:2009-12-28 15:59
等了十几天!  
nova3010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16-10-19
5楼#
发布于:2009-12-28 16:07
看了这个不禁想起了当年的黑客帝国2,呵呵,还记得李亚P的脑残配音吗? 对配音艺术的侮辱!
广林水甫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24-07-19
6楼#
发布于:2009-12-28 16:08
外语片子,只要配音还不赖,还是国配的看着爽啊
紫罗兰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24-03-18
7楼#
发布于:2009-12-28 17:31
曲敬国,莫不是《三国演义》里面周瑜的配音~~~
nnnbbb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16-02-17
8楼#
发布于:2009-12-28 17:37
译制片永远有生存的必要。
探路之际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13-06-29
9楼#
发布于:2009-12-28 17:49
曲老师的声音很年轻,这很好。其他的我就不说了。
聆听一切美好的声音!!!
maosijia
轻闲仙人
轻闲仙人
  • 最后登录2018-12-19
10楼#
发布于:2009-12-28 18:03
好文章。存起来慢慢看。
一千零一夜
黑铁会员
黑铁会员
  • 最后登录2024-09-19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11楼#
发布于:2009-12-28 20:13
我们都是中国人,国语是最美的语言。
一千零一夜
藤井树
初出江湖
初出江湖
  • 最后登录2012-06-19
12楼#
发布于:2009-12-28 21:43
好的配音对于影片绝对是锦上添花。
但总觉得,对于现在的配音模式——没有了配音演员之间的交流,总是缺少点什么……
不仅仅是一种魅力…^^云上的岁月
小昭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3-02-18
13楼#
发布于:2009-12-28 21:44
专业人士的专业之文。顶!

从一开始提出反面观点,一一反驳;从解决了“该不该存在”到“如何存在”,详述了配音演员的技巧,其中有关语气、语调的训练十分专业,不愧是专业老师的经验之谈。

“不同的声音”中对还原方言的质疑,配音确实无能为力,是个遗憾。

另外,要还原语言的魅力,翻译这一关非同小可(后面提到的口型的制约,也是对翻译的挑战;退一步讲,没有配音,看原版也得有翻译字幕),所以我始终认为翻译是制约译制片质量的重要环节。也许,好的配音演员可以培养,但好的电影翻译(非其它文艺形式)不好找啊。

PS,对准妈妈楼主的辛勤工作赞一个!
[color=limegreen][size=4][font=黑体]风和日丽则挥汗耕耘,阴雨绵绵则一碗清茶,一册典籍;得意时勤奋工作,不如意时读书自娱,静待晴朗的艳阳。[/font][/size][/color]
lhjn38
中八洞神仙
中八洞神仙
  • 最后登录2017-09-24
14楼#
发布于:2009-12-28 22:27
过瘾!其实现在年轻一代声绎者水平并不差,差的是现在很多影片节奏越来越快,对白越来越无味。
谢谢准妈妈和肚肚里的小宝贝儿一起为我们提供这么好的文章!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