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2698回复:5
贺坛之礼2:心底里的声音, 灵魂深处的体验——用语言塑造人物的三度创作升华(作者:郑建初)
注:这是郑建初老师最近的一个阶段性配音经验总结,我觉得写得很棒、很详细,对配音演员的任务、技能、素质都做了很明确的表述,对我的教学工作极具启发性,打出来与大家共享
个人非常喜欢、欣赏郑建初的配音实力,几十年不管是单纯女孩,还是妙龄女郎;不管是性感艳妇,还是半老徐娘;不管是威严君主,还是八婆老妪,不管是office lady 还是野蛮村姑,郑老师都用声音精彩的诠释出来,并且总是那么恰如其分 原文引自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08.3 郑建初 女 副教授 国家一级演员 北京电影学院台词教研室 心底里的声音, 灵魂深处的体验—用语言塑造人物的三度创作升华 配音艺术———一种特殊的表演, 一种只通过声音塑造人物、刻画角色的艺术形式。我们都知道, 表演要求演员以自身为创作工具和材料, 在假定的时空里塑造鲜活人物。演员通过肢体、语言、表情、思维,创造的是可听、可视、可感的艺术。对于配音演员来讲, 只是用声音和语言作为自己唯一的武器, 在“半成品”的作品中进行三度再创作, 完成最后的人物塑造, 这就是特殊的、“纯声音”的表演艺术———配音艺术。 配音艺术属话筒前的语言艺术范畴, 是表演艺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演员在话筒前完成人物塑造的重要手段, 是演员用自己的声音和语言去完善各类性格色彩鲜明的人物形象的一项创造性工作。 一表演是声音表现力之根 配音演员是用声音语言作为创作手段的演员, 专业技巧包括外部技巧和内部技巧。外部技巧是指会很好地运用声音、吐字清晰、咬字准确、没有地方口音、气息的调控以及掌握抓口型的方法。内部技巧指对剧本的理解能力、对人物的感受能力、体验和把握人物个性及内心活动的能力。 配音演员的声音是属于角色的。我们接触到的每个角色, 年龄、个性特征都是不同的, 扮演他们的演员也不同, 即使是同一个演员演的, 他塑造的也是不同的人物。所以不可能用同样的音色、不变的语调去为众多的角色配音。作为配音演员, 我比较喜欢尝试在各种不同的片子里配各种不同类型的角色, 尽量开阔自己的戏路, 哪怕是戏不多的小角色, 也设法配出特色来。在舞台上, 我曾扮演过李奶奶、女军人、小白灵、女歌唱家⋯⋯她们形象各异, 年龄差距大, 我可以借助化妆、形体上的变化和面部表情等改变角色形象。而配音时就只能依靠给自己声音“化妆”, 变化自己的音色来适应人物, 塑造形象。我常琢磨自己的声音: 高音部分怎么用? 低音部分又怎么把握? 如何运用声带的不同部位? 如何掌控声音的力度? 怎么能使音色柔和温暖? 怎样又能使音色坚定、冷峻、甚至阴狠? 我配过的角色类型是多样的, 既有费雯丽扮演的“郝思佳”、玛丽莲梦露扮演的“雪莉”这类甜美纯情的少女, 也有不可一世、骄横跋扈的“英格兰女王”和中国女皇“慈禧”、“武则天”。我也配过社会最底层的女人, 如《茶花女》( Camille) 中的“玛格丽特”、《白痴》( The Idiot) 里的“娜斯塔西娅”、《皇嫂田桂花》里的卖菜大嫂“田桂花”, 甚至还在美国电视剧《艾玛·哈特》中为女主角艾玛·哈特从16 岁到60 岁的成长经历配音。试想一下, 如果没有对角色的理解, 没有音色和语调上的变化, 配出来的角色就可能是千人一面、千面一声, 而这是配音艺术中最应该摒弃的东西。 声音贴上了, 此时此刻你的心也要贴上去, 进入“我就是”的表演状态。在准确理解并感受人物的同时, 以精准的口型和与人物个性相吻合的音色和语调完成配音过程。声音固然重要, 而赋予声音以生命力的表演才是更重要的。 二感受是声音感染力之魂 2007 年5 月的一天, 我突然收到一个陌生的包裹, 沉甸甸的, 看寄信人却不认识。小心打开包裹,一惊! 里面是十多年前我配音的动画片《希瑞公主》(She- Ra Princes s of Power)的全套影碟以及过去数年间关于我的相关文字报道。其中有许多我自己都是第一次看到。是谁这样有心? 再看, 包裹里还夹着一封信, 打开来才明白, 这是一个我的观众, 少年时看了《希瑞公主》, 被勇敢正直的希瑞深深打动, 并喜欢上我的配音。十几年里搜集关于我的资料和影碟,并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对我及配音艺术的喜爱。而这样的包裹, 我还收到过《神探亨特》( Hunter) 、《哈姆雷特》( Hamlet) ⋯⋯ 每次都会让我激动万分。我知道, 这是广大观众对我的认可, 对我用声音塑造的人物的认可 在我配音的20 年里, 我用声音塑造了上千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 有很多在银幕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由于和舞台及银幕演员的创作方法不同, 在话筒前形体动作受到限制, 身体不能偏离话筒, 却要和原片中的演员一起动情、体验和表演, 这就要求配音演员有较强的感受力和敏锐性, 能快速捕捉人物特点,细微地捕捉人物内心, 感受体验角色的喜怒哀乐, 舍得感情投入, 努力达到口心一致, 音魂相随的境界。电影《乱世佳人》( Gone with the Wind ) 中的女主角“ 郝思佳” 的声音位置和《豪门恩怨》( Dynas ty) 中的女主角“克丽斯黛尔”的有很大区别。“郝思佳”形象美丽、青春, 神采飞扬、充满朝气。我就多用头腔共鸣, 使胸腔与头腔贯通, 声音位置提高, 营造出“郝思佳”飘逸自信的语调, 从而展示出她骄傲好胜的个性。而“克丽斯黛尔”人到中年, 有文化, 有思想, 婚姻生活的不顺利使她精神压抑, 平时说话声音宽厚、含蓄, 为她配音时就需要将声音集中在中音区, 多运用胸腔共鸣,以体现她的庄重和稳健。而当她与对手发生矛盾并激烈争吵时, 不是将语调提高, 而是在中音区把力度加大, 使语气显得更坚定果断。 《包法利夫人》( Madame Bovary) 中夫人“艾玛”的配音难度较大。片子的前半部分, 一位美丽的姑娘展现在人们前面, 我运用飘逸、圆润的声音来体现。然而, 随着剧情的发展, 18 岁的纯情少女转为少妇。由于对眼前生活的不满, 对丈夫的不满, 特别是当丈夫窝囊无能的性格难以满足她的虚荣心时, 她的心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声音由原来的年轻、飘逸、高亢往中音区发展, 音调变得拖沓庸懒。如对女佣人说话, 语调威严; 与丈夫说话, 语气中透露着一种傲慢的懒散, 不爱搭理; 而和情人在一起时, 她激动兴奋, 她要用柔美纯情的话语来打动情人, 语调似乎又回到少女的状态, 但又有别于纯真少女, 因为她是有目的的、装饰的。戏的后半部分, 人物关系的变化、规定情境的变化、年龄性格的变化使人物的语调不断地发生着改变。这就要求演员全心投入角色, 体验他们的情感, 感受他们的快乐与痛苦, 牢牢把握人物脉络。只有准确细腻地感受到人物情感, 并赋予能体现人物性格特征及人物复杂内心的声音语调, 才能达到感染观众的最佳效果。 曾有位老前辈评论我说: “你能赋予不同女性以不同的音色和个性。你的声音很漂亮, 但更重要的是, 你是在用心配音。”这些评价对我来说是无价之宝。它将鼓舞我更加用心去创作, 去塑造人物。只有从心底发出的声音, 才是最具魅力, 最具感染力的。 三性格是声音个性化之源 人的个性是复杂的, 但都有其比较突出的基本特征。“虎妞”粗野泼辣, 但不失对丈夫执着火热的情感; “慧芳”温柔贤淑, 却不失内心的果敢、刚毅,大胆与世俗挑战; “鲁智深”好勇、鲁莽, 又不失其细腻、精明之处⋯⋯这些即是他们的性格基调。角色的基调是演员创造形象, 刻画人物性格的准绳。是使人物形象准确、鲜明、突出的基本保证, 对于为银幕上已经确定了人物基调的角色进行配音的配音演员们来说, 准确地把握住为其配音的人物基调,寻找到与人物性格、年龄、职业特征、社会地位等相吻合的语调、节奏, 以及不同的声音色彩和气息状态, 是一件艰辛而又充满乐趣的创造性工作。 在配音过程中, 我努力对人物的声音语调进行性格化处理。我为国产电视剧《辘辘·女人·井》中的“狗剩媳妇”配音。这是个拉扯着孩子的年轻寡妇,在一个人多嘴杂的村子里生活。没有男人的帮衬, 要想不受人欺侮, 必须有一层保护色。久而久之形成了她的性格: 厉害、冷漠。结合她的表演我赋予她的语调是: 或拒人于千里之外冷若冰霜, 或以攻为守提高嗓门先发制人, 使人没有反唇的机会。而一但爱上了谁, 她的语调是温柔的, 但口气仍是强制性, 这是环境、性格形成了她固有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她虽然年轻, 但生活的坎坷与磨难使她无暇顾及自己的音色, 更多的时候她要横着嗓子与人争吵、骂街。所以在音色的处理上我尽量放松声带, 气息下沉, 运用中音区的同时使气流与声带摩擦产生出沙哑声, 以体现她心境不好, 生活不如意, 一个人带着孩子还要干地里的农活所带来的身心疲惫。 同样是一个下层社会的女人, 由玛丽莲·梦露主演的美国影片《公共汽车站》(Bus Stop) 中的女主角, 一个下等酒吧的女招待“雪莉”, 是个年轻、貌美、能歌善舞的姑娘, 她聪明、善良但却脱不了因长期在酒吧演唱以及生活在下层社会人当中染上的俗气, 她虽然单纯, 可因每日应酬各种人物而懂得如何与男人周旋。给她配音, 为她寻找人物语言基调时注意努力地贴近人物性格与职业特点, 虽然赋予她年轻漂亮的声音以吻合其年轻美貌的外表, 但语言不往高雅、有文化上靠。随着剧情的发展, 渐渐捕捉到一些可以体现她俗气、没有文化的东西, 设计一些俗气的语调, 比如, 谈到名人诗句时的尴尬、语句的不连贯, 激动忘情时语调起伏大, 一惊一乍, 以此来揭示人物的另一侧面。 “雪莉”在影片中有许多唱歌的场面, 歌曲是由玛丽莲梦露本人唱的, 声音轻柔甜美。我在声音的运用上做了一些造型, 尽量使自己的音色去接近影片中的歌声。在听觉上达到语言与歌声的统一, 使观众得到一种艺术上的享受。 这种情况在为国产片配音中也遇到过, 而难度更大些。电影《女明星秘史》中的女主角从一个农村姑娘成长为一个电影明星, 年龄跨度近20 年, 这就要求我在声音造型上有较大的区别。片中的许多歌由演员本人演唱, 而观众对她的声音又非常熟悉, 音色浑厚、高亢、有力度。我的音色为她配对白还可以胜任, 但导演要求尽量与歌声吻合, 使观众听后觉得说话与歌声出自一人之喉, 这对平时音色偏高、偏亮的我来说就有些力不从心了。我除了把演员的歌带反复播放、模仿外, 努力从人物身份、社会地位变化上找语调和声音变化的依据: 18 岁的姑娘带着美丽的梦初次来到大城市, 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总是处在兴奋之中, 此时赋予她年轻, 偏亮的音色, 观众是能接受的。随着她经历了痛苦与磨难, 通过个人奋斗成了众人瞩目的电影明星, 年龄大了, 身份变了。为这时的“她”配音, 注意把气往下沉、少用头腔共鸣,多用胸腔音, 使声音变得浑厚、有力, 语气自信、傲慢, 与原歌声较有机的衔接起来, 并在年龄变化的过程中注意声音的逐渐变化, 避免断层而给观众造成“跳”的不舒服感觉。这次尝试得到了导演、录音师及演员本人的认可, 从而又一次较圆满地完成了用语言塑造人物的创作任务。 几年来, 在配音工作中我时时告诫自己: 切忌用一个声音、一种语调去为各种不同性格不同类型的人物配音。 影片中的人物个性特征, 除了通过形象造型与形体进行表现外, 更多是通过语言来得以体现。每个人的言语表现方式都和他的个性心理特征有关联。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分为修养、能力、气质和性格四方面,性格具有核心意义。影片中人物性格化的语言是由作者在剧本中完成的, 但是剧本只能写出人物说些什么, 而怎么说, 只有通过演员表演才能具体地体现出来。每个人的言语表现方式都有其独特之处, 是由他的性格所决定的。也就是说人物性格基调不同将决定语言基调的不同。 白衣秀才“张生”面临再紧迫的局面, 面对“莺莺母”要拆散一对情人的高压政策, 只会搓手顿足,也不可能从嘴里吐出李逵那骂娘的糙句, 换言之, 李逵就是再心花怒放, 也不可能咬文嚼字的念出文绉绉的诗句来。人物性格基调的不同决定了人物语言基调的不同, 决定了人物说什么和怎么说, 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具体、准确、生动。 我为苏联影片《小维拉》( Little Vera) 中的“ 小维拉”、美国影片《纯正的爱》中的“ 莫莉”、《乱世佳人》中的“郝思佳”、墨西哥电视剧《野玫瑰》中的“罗莎”配音。她们同是妙龄少女, 但由于成长的国度不同, 生活的社会阶层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性格秉性不同( 有泼辣的、有温柔的、有粗鲁撒泼的, 也有温柔恬静的) , 生活经历不同( 有吸毒堕胎、中途辍学的、有积极进取准备考名牌大学的、有生长在贵族家庭骄横跋扈的贵族小姐、有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假小子) 。她们不同的性格特征决定了我必须用各种不同的, 而又只适合于这一角色的语言基调为人物配音。 《豪门恩怨》中的“克瑞斯特尔”, 从普通女秘书一下变成石油大亨的妻子, 豪门贵族家的女主人。灰姑娘的经历使她整日生活在怀疑、惊恐、不适应之中, 得不到安宁。她需用各种语言方式, 不同的语调与这个家族中的每个人物进行交流、进行搏斗。《一个不平凡的女人》( Bozska Ema ) 中的“艾玛·哈特”16 岁起在有钱人家中当女佣, 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 换了四个丈夫, 靠奋斗、拼搏, 在60 岁时成了世界金融界的女巨头。十多个儿孙中,有敬仰她的, 有仇恨她的, 有觊觎她钱财遗产的⋯⋯在漫长的岁月中, 她的年龄、音色、心态、感情等方面都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 她的语气、语调也应随之产生变化。 经过对人物经历的细致了解、分析, 随着剧情变化、人物年龄、生活遭遇及情感上的变化, 在配音中采取相应的音色和语言处理上的变化进行创作, 向观众呈现一个生动的、性格色彩鲜明的人物形象。 四气息是声音细腻之本 我常说: 气息就是戏。配音演员的气息把握准确与否, 直接关系到角色塑造是否细腻、鲜活。日常生活里, 人们说话时的气息状态是下意识的, 是自然随声音、语气、音调出现的。如愤怒时, 人的呼吸短促, 气沉, 使声音也急促有力; 悲伤时, 人抽泣啼哭, 呼吸随之深而慢, 节奏不稳定, 说出的话也低沉、压抑; 高兴时, 气息浮且浅, 更多是胸式呼吸,节奏轻快等等。那么在为角色配音中, 配音演员一定要注意到原片人物的气息, 每个人的气息往往是一种无声的语言, 代表了很多内容。 气息在配音中的作用是重大的, 虽然有时演员并没有语言, 只有一声叹息或喘息, 但其中蕴藏的深意却并不简单。比如在海边, 你深深吸口气, 观众都能感觉到画面里的空气有多新鲜; 有的时候你欲言又止, 吸一口气, 代表你有难言之隐, 想说说不出来;有的时候你想打断别人的话, 往往也是气息在前; 还有各种感叹的气息就更多了, 电影《哈姆雷特》里气息的运用, 许多个“啊”, 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表达, 显示不同的意思。 气息体现角色细腻的内在思想感情, 在配音中, 气息的处理是有技巧的, 有许多自己的规律性的东西。 首先, 气息要跟着人物的状态、情绪走。配音演员在配音过程中要紧贴人物, 要与角色同悲同喜, 感人物之所感, 要投入到角色的世界里, 达到表演“我就是”的状态。其中气息的贴合至关重要, 什么样的人物状态、情绪状态要有什么样的气息, 如老年人的气息往往气短, 所以他的语言也是断断续续的; 睡在床上接电话, 睡意朦胧, 此时说话的气息和站着就不会一样; 人生病、快死时也是靠气息把人物状态表达清楚。 其次, 气息要跟着环境走。在配音中, 人物的声音不是干净的只有台词, 呼吸、叹气都有深意和表达空间。表演也并不是台词一结束表演即告终止, 而是靠动作、表情等小感觉在继续。在配音中, 小感觉就是气息。表演概念中的规定情境配音演员一样要清楚, 什么环境, 什么时代, 什么样的人物关系等演员都要非常清楚。如大战前的黄昏时分, 隐蔽在草丛中的战士, 等待时机给敌人致命一击, 人物的呼吸此时正代表了战斗前的紧张, 人物气息沉而弱, 似乎是怕被敌人发现, 小心翼翼⋯⋯等等。这种环境中的气息就能充分展现角色的心理状态和情绪。 第三, 气息要跟着人物性格走。不同性格的人说话, 他的气息状态是不一样的。郝斯嘉的性格活泼、容易冲动, 她的气息配合人物的语调和节奏就是轻而浅的, 多用胸式呼吸且短促, 从而体现出人物骄傲、我行我素的个性; 为《廊桥遗梦》中的斯特里普配音时, 抓住一个中年女人的感觉, 她单纯、有压抑的爱, 她的气息是深沉的, 配合说话时松弛的胸腔音,以体现年龄感和性格沉稳, 渴望爱情的特点; 同时几声沉重的叹息, 又把人物对爱的执着与无奈表现的恰 到好处。 第四, 气息的控制。配音时对角色的塑造是有许多制约的, 如话筒的制约, 所以配音中气息的运用也要受条件的限制, 这就更要求一个演员要有很好的气息控制能力, 掌握气息运用技巧。如一些喷口音“去”、“出”等, 如果不注意控制, 在激动时就有可能喷话筒。配激情戏时, 特别是边哭边说, 边笑边说时演员既要投入角色, 又要把台词说清楚, 这都需要气息的支持和控制。 气息是声音的动力, 也是声音的表达方式之一,很好地掌握气息运用的技巧, 打下扎实的基本功非常重要。因为它是人物表达细腻情感的根本。 学然后知不足, 在配音这门学科中, 要想成为一个熟练的有造诣的演员, 只有刻苦钻研, 努力提高艺术修养, 提高配音技能, 提高对人物深刻的理解能力及站在话筒前忘我的感情投入, 才能更准确、更生动地用自己的语言风格塑造出千千万万个性格色彩鲜明的人物形象。 如果说几十年的配音艺术创作让我有所收获的话, 那么我收获的一定是对艺术的执着、热爱与感悟! 表演艺术是我的生命, 它浓缩了我全部的理想、信念与奋斗; 它承载着我的青春与希望, 融入了我的欢笑与泪水。我庆幸自己从事了表演事业, 在其中,我充分释放着自己的激情、感动和活力; 我更庆幸自己能在配音艺术中, 在话筒前, 在用语言塑造形象的世界里徜徉多年, 感悟着丰富多彩的戏剧生活。在这个充满着艰辛、愉悦与享受的世界里, 我在用心、用灵魂、用全情的投入书写着自己的艺术人生。 |
|
|
2楼#
发布于:2009-12-30 08:35
表演艺术是我的生命, 它浓缩了我全部的理想、信念与奋斗; 它承载着我的青春与希望, 融入了我的欢笑与泪水。我庆幸自己从事了表演事业, 在其中,我充分释放着自己的激情、感动和活力; 我更庆幸自己能在配音艺术中, 在话筒前, 在用语言塑造形象的世界里徜徉多年, 感悟着丰富多彩的戏剧生活。在这个充满着艰辛、愉悦与享受的世界里, 我在用心、用灵魂、用全情的投入书写着自己的艺术人生。
这段道出了一个优秀配音演员的真实感言,也只有达到这种境界才会配出好的作品来。 |
|
4楼#
发布于:2009-12-30 10:17
没那么复杂, 有感觉就能配好。个人还是片好C6的配音,片好法国片 郑这2方面配的 都少一些了。。
|
|
5楼#
发布于:2009-12-30 10: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