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508回复:3
【资料】配音中的真情实感————童自荣
从高中时代开始,有十几年时间,尽管我和配音事业毫不沾边,但我向往当一名配音演员。后来,到了七三年,我极幸运,获得了机会,进了译制厂。从踏入译制厂大门那天起到现在,又是十年过去了。这期间我配了不少“龙套”,后来除了继续配“龙套”,也开始配主角。也许是我碰到的失败特别多,教训特别多,使我多少聪明了一些。说实话,工作中有的败笔经导演的把关消灭在录音棚里了,也有的还存留在影片中,不过观众被人物形象所吸引而不大注意罢了。这些年实践下来,酸甜苦辣都尝到了,感受颇多。配音过程中准备角色,要很好去理解,把戏摸准摸透。理解了才能自觉地、有信心地去体现。进入实录时,身心要放松,声音要放松,这时展开想象、激发感情、进入角色、造成一种最佳竞技状态的前提。跟原片,在原片允许的分寸、表达方式范围内进行语言再创造。切忌主观随意性,善于从原片去吸取,也可说是搞翻译片配音的窍门。
配音,配音,运用声音是我们唯一的创作手段。就像唱歌要唱出感情,跳舞要跳出感情,绘画要画出感情,配音也必须配出感情。感情是一切艺术生命之所在。配音不讲究情绪将会怎样呢?就会使人感到你是在背台词,使人感到你的台词都是说明性的,意思、目的都不明确;或者使人感到你是在按自己的刻板设计硬挤感情,听来虚假而又令人吃力。显然,这样的配音就达不到打动和感染观众心灵的效果。我常常告诫自己,不要成为“配音匠”啊!在每次实录的时候,我尽力通过想象和接受电影画面及对手的刺激,使自己真正激动起来,录出有感情色彩的声音,否则就是做戏,随也能通过,但自己内心不会平静。宁可个性刻画有所欠缺,但感情却绝不能轻易放过。配“佐罗”时,我努力发掘侠客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正义感,配“哑女”时,注意体现流浪艺人爱憎分明的热心肠,使观众在配音上对他们产生好感。在《苔丝》中,我所配的大学生安吉尔一角,尽管像个小老头儿,但感情变化多、幅度大,很有配头,因此我是很慎重对待这次配音的。配这个人物,我几乎不去考虑声音的修饰、年龄感、气质等等,因为我知道这一切跟我差距不大。我主要精力花在如何拿出真情实感去配,而这个想法也和导演不谋而合。安吉尔感情变化有几个层次。在追求苔丝过程中,我抓了一个“热”字;在得知苔丝失身的遭遇之后,抓了一个“冷”字;在安吉尔去巴西经营农业失败回国之后,我抓了一个“悔”字;在陪同苔丝逃亡过程中及结尾时,抓了一个“柔”字。这些当然不能光停留在理性分析上,而需要设身处地去感受、去体验。安吉尔这个人我觉得好理解,因此我容易摸到他情绪发展的脉络。录安吉尔心灰意冷一场戏时,角色有几声笑,不当心就会一般化去处理,我以为这正是表现他绝望、崩溃的精神状态的一笔。后来在导演启发下,这几个笑我笑得像“哭”,发的是“he、he”的音,人在失常情况下往往会有这种欲哭无泪的笑。而在录安吉尔向苔丝母亲打听苔丝下落时,就需含着眼泪地配了,而且声调要放得极低,语气要心酸,说到最后三个字“求求你”时,声音要带颤,从而表现出一种哀求最大的诚意。其心里根据是,一者他怀有和苔丝重归于好的迫切心情;二者为了打动苔丝母亲的心,让她说出苔丝的下落。不过,有某些情况也要引起注意,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例如,最近配英国故事片《雪地英雄》开场中的一段字幕旁白,无需感情色彩,只需客观地配,而我却乱加感情,不必要地过分去渲染了,最后鉴定时通不过,补戏重录。这也可算一个小小的教训。 《银幕与观众》1983年第5期 |
|
|
1楼#
发布于:2010-02-02 12:23
说的对啊,童老师的切身体会。艺术到了最高境界就是感情的体现
|
|
|
2楼#
发布于:2010-02-02 21:05
《苔丝》我听录音剪辑太多次了,童自荣声音的层次感变化我都记得。确实很棒!安吉尔这个人物非常有戏剧性,要塑造好不容易。
《雪地英雄》?没听说过。谁介绍一下? |
|
|
3楼#
发布于:2010-02-28 03:07
向童自荣老师致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