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4336回复:28
【十周年征文】梦里寻他千百度——我与配音
在朋友们的鼓励下,我终于将自己几十年来喜爱配音的经历写了出来.可能喜爱配音的朋友中我的年龄稍长些,那就让年轻的朋友们来分享我的酸甜苦辣吧.虽然有点啰唆,但也许你能从中得到一些人生的启迪吧——但愿!
我与配音 混沌未开 看题目,人们认为我是搞配音的,其实不是,我是一个配音迷。在写这篇文字时,我想了很多题目,如:我爱配音的前前后后,我迷配音,配音迷住了我……都觉不妥,最后干脆用了这个歧义的名称,这正合我迷恋配音的经历与心态。 我出生在农村,而且是四川最穷的地方,又恰恰出生在最困难的岁月——1964年5 月(农历4月),这注定了我从小得不到高雅丰富的文学艺术滋润,当然也就注定了我有一颗对文艺强烈渴求的心灵,那种痴迷、执着,伴随我几十年,也必将伴我一生。可以说自打懂事到现在,我对知识、电影、电视就象饥饿的人对待面包一样。 同样,由于出生和成长的时代,决定了我们这一代对于文学艺术以及各方面的知识是没有选择性的,是非观念也是单纯的,对电影的了解是贫乏的。我们那时有两个特点,一是只要是有电光放出的影像不管内容如何均觉得好看、新奇;二是故事里的人物只能是好人和坏人,至于舞台、晚会类节目,只好拼命地找情节中的好人和坏人,遇到器乐演奏之类,就只能分男人与女人了。更由于那时所放的外国电影多是朝鲜的,朝鲜人和我们的形象差不多,声音也一样,因而根本没有中国人与外国人,中国电影与外国电影之分。 直到多年以后的1979年,看了一部真正的外国电影——南斯拉夫的《桥》后,才彻底打破了我以及前后几代人的思维模式,毫不夸张的说,也颠覆了我们的是非观念。更让我大吃一惊的是,外国人也能演电影,也有电影,外国人也说中国话——尽管我当时已是一个初二的学生了。最让我耿耿于怀的是,我已成功和努力地从几乎一个模子出来的无数外国人中分清了好人和坏人,但那些好人——南斯拉夫的游击队员们居然在敌人包围时举起了高贵的双手,这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和不可理喻,我们的解放军、八路军、志愿军是从来不投降的,是勇敢的,投降只能是敌人的专利。不过后来也想通了,老师不是说过吗,我们要解放全人类,要在全球实现共产主义,从南斯拉夫游击队的表现来看,确实符合我们去解放他们的道理和条件。 不可否认,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认识水平的提高,这些幼稚、肤浅的见解也逐渐淡化,但由于改革开放初期,整个社会的政治思想比较单一,我们的思想不可能开放很多,再加上长期以来,政治对人性的弱化,所以就是到了大一看《乱世佳人》仍深感迷茫,因为在这里,我对好人和坏人的界限也模糊了,男女主人公似乎是好人,又似乎是坏人,又似乎都不是。我说的是实话,不怕各位见笑,当时大一新生的我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大学毕竟是大学,大城市毕竟是大城市,改革也毕竟是开放了。我也终于掀开了人生的新篇章。一开始我的变化是缓慢的,细微的,由于条件的改善,我天天看电影变成了可能。中外、老新电影一概不拒,我挤出少得可怜的生活费——家穷,主要是靠国家补助的17.5元生活费,义无返顾地一次次走进了电影院,我被外国电影那幽默的话语,曲折的情节,离奇的故事,多彩的异国情调深深吸引,让我进出电影院乐此不疲,流连忘返。可以说在大一的上学期,我恶补了我的电影缺陷,更重要的是我这个涉世未深的农村大学生终于有了一个丰富和武装自己的机会,也真正丰富和武装了自己。我在不影响学习的同时,还不满足于学校的电影院,经常到城里的电影院观看。我的视野极大地开阔了,我对电影的好奇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对电影也更加痴迷。我也开始对电影评价了,而且还从文艺性、思想性、人性等方面重新审视我所看过的电影。 随之而来的事,把我引领到了一个全新的天地,也从此改变了我的生活,或者说让我以后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让我变成了一个我看来自认为的是一个高尚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非常人性化的人,这就是我看了《华丽的家族》以后。 初识配音 说实话,在看它之前,我以对文学艺术的敏感而发现有些电影,尤其是外国电影,角色的声音非常好听,很有特色,也就是很有味,很有磁性,具有穿透力,能一下打动人的心扉,过后有余音绕梁之感。但是当时只是一种朦胧的感觉,压根没有那种比较、深入了解的欲望。 不记得是大一的哪天,看日本电影《华丽的家族》,一开始也没什么,但慢慢感到引人入胜,总觉得有个非常的东西打动着我,可以肯定这绝不是情节和人物。直到中途,听到铁平的一连串对话,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他那慷慨而美妙和撩人心脾的颤音打动了我。说实在的,在这之前我已知道了播放的外国电影都配了音,而且从无数次的电影片头和片尾仿佛见识了上海电影译制厂的名字,至于那些配音演员,我当时根本没有意识去记,去看。说白了,素质只有那个样,这也正常,因我当时正处于“脱贫致富”的低级阶段。但不管怎样,进步是有的,而且很明显,水平在大幅度的提高,各方面的知识在逐渐加强,说句恰当的话,正在我逐渐苏醒,混沌初开时,铁平的声音彻底的惊醒了我,激发起我沉睡心底多年潜意识的东西——那就是引领我向上向高向前的配音艺术。 从这一刻开始,我留心起了声音,那种撼人心魄的心声,那种让我不断进入美妙化境的天籁之音。 记得清楚的是,当时我并没有搞清楚这是童自荣的配音,也不知是上海电影译制厂译制。然而在接下来观看各种电影时我无意识地多了一些事:一定要看片头和片尾,一定要记住角色与配音演员。与其说我不断地看电影是为了记住了解配音演员,还不如说我被他们的声音一次次吸引进了电影院。终于,我不知是在哪一部,好象是《人世间》中记住了令我痴迷的童自荣那象王子一样高贵、华丽、磁性的声音。理所当然对上海译制厂的各位老师们有了由模糊到清晰地认识,逐渐地邱岳峰、乔榛、刘广宁、李梓、尚华、于鼎、毕克等声音形象在我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说起来真是可笑,由于配音年代不同,处理手段不同,给我认识他们增加了不少难度,如有的电影只排列了配音演员的名字,有的只显示是上译配制,有的是配音演员与角色对号,但速度太快,不易看清。害得我很长时间将尚华老师和于鼎老师混淆,也不清楚在那一部电影中才将他们分开。长期内我都将刘广宁与李梓声音分不清,单独听起来觉得没有区别,二人同时出声才能听出各自特色。 人们最迷恋或被迷的是童自荣的声音,直到现在,可以说大人小孩都是百听不厌。李梓的声音洋味十足,极富磁性和感染力,可塑性大,她可以配不同类型的声音,简爱的感情充沛又充满理性光辉,叶塞尼娅调皮、豪爽均演绎得淋漓尽致;刘广宁声音温柔细腻,音色纯美,表现力极强,苔丝被她塑造得温婉动人,天真无瑕,让人爱意连连;丁建华一会儿是纯情率真的少女,一会儿是充满仁爱顽强不息的母亲,一会儿变成了快活无邪的儿童,其声音沁人心肺,绕耳不绝,给人以无穷的快乐和期待;曹蕾用她那特有的饱含激情、内敛沉稳、复杂多变的嗓音,把各色女性演绎得丝丝入扣,完美无缺;苏秀和赵慎之简直把老太婆演活了演神了,角色均以她们不朽的声音更加光彩夺目,栩栩如生,她们的声音只能用“绝配”来形容;邱岳峰以他那特有的鼻音把那些可爱的、丑陋的、高贵的、卑微的大小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活灵活现,可以这样说,他就是艾斯波西多,他就是罗彻斯特,他就是虚伪的神父,他就是独裁的亨克尔……;毕克老师更用他那绝色嗓音赋予角色完美、丰满的生命力和个性魅力,要么老练幽默让人忍俊不禁,要么阴险深沉让人刻骨痛恨;尚老声音中的机灵俏皮与狡黠,配合着靓丽圆润与千变万化,美妙得无以复加,无与伦比;于鼎配的老头滑稽可爱开朗热情而又充满睿智,堪称一绝,魅力无限,尤其是一笑起来爽朗到了每一个毛孔,深入到了每一片骨髓;杨成纯的声音冷得让人心寒,俊得让人心醉,纯得让人心颤;王建新的声音透着高贵、大气与飘逸气质,让人过耳不忘,充满着无穷的震撼魅力。一开始我对乔老声音并不看好,认为他还不如毕老,于老等声音有个性、有特色,但慢慢地他那浑厚、深沉、多变、细腻而具有极强男性魅力的声音深入我心。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几十年过去了,一谈起他们的声音我如数家珍,他们的声音,他们演绎的角色完全和我的生命融合在了一起。 由于认识的深入,见识的增广,我对他们的了解也越来越清晰全面。渐渐地,对上译厂老师们的声音达到了痴迷和忘我的程度。和任何一个人一样,有了好的东西都想和别人分享。我一方面需要与别人分享,另一方面也想从别人那里了解更多。我在期待和烦恼中苦苦寻找知音。终于有一天,我找到了一个不是知己的知己。这个人就是我的同学,也是老乡,大概是在83年的某一天下午,我们走到了一起,理所当然谈起了电影——那时谈电影就象现在聊网络一样,也自然地谈起了配音,我们俩一起由校园谈到了宿舍,谈到了童自荣,谈到了邱岳峰,我试着朗诵了《人世间》里童自荣在法庭上和乔榛的对白,他也朗读了邱岳峰在《王子复仇记》里的对白,聊得我俩心花怒放,手舞足蹈,双方都认为对方是知己。我们都感觉这种配音真是魅力无限,感人至深,如果能拥有这种声音该有多好,这样可以随时回味,可是怎样找到呢,他说校电教中心可以录音,接下来好象是他在电教中心录了一盘磁带,我想方设法,节俭出几元钱买了一盒磁带,从他那里转录了一些内容。记得里面有《人世间》法庭上的经典对白,这盘磁带我一直珍藏到八十年代末,但无疾而终。我也给我的第一届学生放过,师生常常沉浸在美妙的声音王国里,共同演绎着师生真挚情谊。 精神力量 我深受配音老师们的影响,热爱生活、执着、顽强、勤奋、团结、友爱、乐于助人。因为从他们那生动迷人的配音中,精品迭现的作品中,我深深感到了他们协作、精益求精、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和态度,一切为了他人的忘我的牺牲精神。一个人往往崇尚了高尚就远离了世俗。我有了高尚的精神,却不适应生活,再加上家庭背景贫寒、涉世不深、心地善良,我成了命运的捉弄儿。满以为作为一个优秀的重点大学毕业生,理应分到刚成立的市上,可报到后,眼睁睁地看着那些专科生、关系生留在了市里,自己被转卖了三个地方,最后被发配到一个边远贫穷的县城。从那时起,我从圣洁的殿堂一下回到凡尘俗世。咀嚼着配音老师们的话语,品尝着生活的孤独与无情,熬过了一个又一个无奈的岁月。 然而值得肯定的是,无论生活是如何艰辛与疲惫,我丝毫没有放弃对配音艺术的热爱,也可以说就是那一盒磁带,那磁带里洋溢着的充满生命力的声音,时时刻刻滋润着我倍感孤寂和枯燥的心田。同样,理想主义之花仍然在我身上开放。大师们那闪烁着智慧之光和刚毅顽强的精神在我身上逐渐辉煌,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鼓舞着我不断前进。值得骄傲的是,我在他们的感召下,没有颓废,没有消沉,没有退缩。我顽强地生活,充满激情地生活,我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我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了无限的教学生涯中,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当然也感动了我的学生、家长、领导。 1989年,我的第一届毕业生中,有位漂亮的女孩,在我的鼓励下,只身一人远离家乡到成都求学,意图在音乐事业上实现自己的理想,后来也终于如愿。记得她考完后回来,神秘地对我说:Q老,我送你个礼物,你会高兴的。虽然她一再要求,我当然猜不着。不得已,她最后拿了出来,我一看,原来是一盒中唱上海公司出版的《外国电影对白精选(一)》,里面有《斯巴达克》,《虎口脱险》等。我的妈呀,当时可把我乐了,就象《悲惨世界》里的台词:如果不是坐着,我真会跌到沙发里。我正为不知何时何故将大学录制的磁带丢失而痛悔不已,她真是雪中送炭啊!我当时的心情、感受,各位朋友应想象得到吧。一直到现在,我对那位学生朋友心存感激,我时常都在默默地祝福她。她后来考上了研究生,当了电视台主持人,有了一个帅气的先生和可爱的女儿。这盒磁带陪伴我直到现在,我时不时时拿出来听听,我象珍藏传家宝一样珍惜它,它里面充溢的何止是迷人的声音呢! 第二年(1990年)我送爱人(当时还是我女朋友)到外地上学,途径成都时,我找遍能找到的书店,买到了《外国电影对白精选(二)》,我如获至宝,将两盒磁带当成我生命的一部分,反复听,不断感受,而且拿出来供师生欣赏,得到一次次有心无心的恭维,心里的那个甜哟,天底下无任何语言能形容。我搬了无数次家,丢掉了无数东西,但我的配音磁带丝毫无损。在那娱乐贫乏的时代和经济落后的小县城,它们成了我的精神食粮,心灵慰藉。伴我渡过了无数个平凡和不平凡的岁月。如今有了VCD、DVD、电脑、网络,我又将我的磁带传给了我的女儿,我们家有了第二代配音迷。 上下求索 很自然的,我会想得到更多的对白磁带,于是想尽各种办法,在遍寻未果的情况下,只好按图索骥,与中唱上海公司写信联系,不久,他们寄来了已出磁带的目录,我从微不足道的工资里挤出一点,邮购回了《莎士比亚戏剧精选(一)(二)》等几盒,我爱不释手,百听不厌,有些段落可以倒背如流,这期间,电影市场也不景气,而且由于家庭琐事和工作繁忙,自1992年女儿出生到20世纪末,只在1998年看了一场《泰坦尼克》。一有闲瑕,我聆听着磁带,实践着“玩索而有得焉”的至理名言。我成了当时最穷的富人。 与此同时,我又给中唱上海公司去过几次信,了解他们出版的动向。转眼到了1996年,我拿多年积蓄买了VCD,野心开始膨胀起来,就有心收集我久仰的经典配音电影了。可小小的县城,除了盗版的歌碟,就是英文原音的外国枪战片以及港台凶杀片。根本找不到所需,请人从成都带,也是徒劳。没办法,又给中唱上海公司去信,他们回答只有磁带,没有VCD碟片,那就磁带吧,1998年,我一口气买回了《尼罗河上的惨案》等磁带,这些磁带成了我忠实的伴侣,继续带我畅游在无数个美妙的童话般的声音世界里。我通过声音,想象着情节、场景,想象主人公的音容笑貌,品尝着他们的悲欢离合。这些磁带每每还成了我招待贵客的第一和最后一道佳肴。而且我还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无论午觉还是晚睡,我均打开录音机,听上一段配音,听着听着,进入了梦乡。无论是冬日暖阳下的阳台上,还是春天绿草茵茵的郊外,无论是繁重的工作之余,还是在悠闲的节假里,我倾听着美妙动人的声音,沉浸于忘我而快意的情景中,一切烦恼,一切忧愁,通通掷于九霄云外。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和所有的Fans一样,我也不放弃任何机会搜集、打听这些配音大师们的情况。零星的,在电视上看到过乔榛和丁建华出席晚会的身影,在大众电影上似乎也见过一篇介绍配音演员事迹的报道。最让我兴奋和不无遗憾的就是大概1995年,电视报道了上译演员出席安徽一次活动的新闻,我刚打开电视,不到一分钟就完了。令我终生难忘的是我终于见到了童老师——一个清瘦的老人。记得最清楚的是,不知是尚华还是谁当场哭了起来,最后是童老师用他那意乎寻常的声音回答记者:会好起来的!说实话,我当时感慨万千,热血沸腾。复杂的感情交织于一身,那情那景至今记忆犹新。我热泪盈眶的表情,绝不亚于现在的年轻追星族们。这期间还在央视台电影频道看了一些上译的片子,又零零星星看了一些他们配音的美术片。在一个穷困落后的小小县城,和浮躁荒芜的时代,这已算很大收获了。 由于不满意校领导的专横、无能,以及自身劳而无功,我愤然甩掉工作,在朋友帮助下,1999年秋,我应聘到了成都工作。在99年秋——01年底的两年半中,我辗转几个单位,饱尝了背井离乡,举目无亲,孤独寂寞之苦。这段时间,家乡政府的威逼(没有利诱),新单位领导的冷漠,不信任,生活、工作、环境的不适应,真有如风刀霜剑严相逼,我痛苦,我彷徨,我焦虑。然而陪伴我度过这凄苦岁月的除了亲人的温暖外,就是我那些视如生命的对白磁带。它们陪我度过了一个个孤独的不眠之夜,又安慰着我,鼓励着我,温暖着我走向了事业的成功,生活的安定,家人的团聚。是它们帮我驱除了痛苦,抚慰了我的心灵,又是它们让我看到了希望,充满了生活的信心。 当然,到了大城市,眼界和机会都大了多了。我在各购书中心补齐了中唱上海公司所出的一切配音磁带达20盒。并且我认为,收集配音影片的条件已经成熟。我不遗余力走大街串小巷,到处寻找,到处收集,总之一有机会就去完成这一神圣使命。可是成都是一个浮华世界,给我的印象是虚华而浅陋。虽然有着很深的三国文化底蕴,但表面上却充斥着粗俗低级的东西。他们的胆量也是惊人的,可以毫无顾忌地将《简爱》、《大独裁者》等配上川话,里面充斥着麻将、赌博、挑逗等对话内容,庸俗不堪,不伦不类,总之肆无忌惮地践踏艺术。所以要想找到真资格的上译配音影片,比登天还难。如果到正规的大商场购买,发现了经典电影,必须先交钱,后验证,只要没有质量问题概不退货,就是在这种霸王买卖下,我买了一些呜咽嘈杂难为听的东西。我经常天真地想:既然都盗版,为何不盗版一些高品位的东西呢!?在21世纪的3、4年里,我的功劳是在夜市上买到了质量差得不能再差的《人世间》、《佐罗》、《虎口脱险》等几部,我经常安慰自己:管他妈的,终归是上译的,总比没有强。每每问碟商有没有上译的电影,不是遭白眼,就是被当成外星人。大部分老板听都没听说过。有时想和人交流,对方白你一句:哪个听那些,我们只听原音,原音才地道。有时我也有自知之明:虽然懂得高尚艺术,但自己比与王胡说话的阿Q强不了多少。 天涯比邻 希望对于充满希望的人是永远存在的,2003年,无意中看到中国青年报上登载:中国有了自己的配音网。我眼睛一热,长输了一口气,我终于找到家了,不,终于有了家了。这一天终于来了,然而我已是一个即将不惑的人了。说老实话,应该百感交集一番。但当时确实未感叹很久,而是迫不急待地记下了网址,打开电脑,一下子就进入了我这个资深“粉丝”梦寐以求的世界。我不停地查看,不停地浏览,不停地点击,我翻阅大师们的生平,聆听他们的声音,拼命了解他们的一切一切。从此以后,我上网浏览第一个和经常查看的网页就是《中国配音网》。 最让人高兴的是,我点开购碟咨询和论坛,了解了还有那么多和我一样爱好的朋友,也了解了还有那么多的碟片和那么多可以购碟的地方。真真地让我感到了家庭的温暖。我在购碟咨询中查到了评价音像出版社出版的《简爱》,也知道了北京有个“四星音像分店”有经典外国配音电影出售。于是我赶快与在北京的学生取得了联系,不久,盼望已久,日思夜想的经典外国电影就到手了。虽然贵了点,但毕竟是正品,是真资格的上译影片,是我的最爱,我花了几个通霄,一鼓作气将它们看完,心里的痛快与满足,实在难以言表。2004年上半年,我又到成都购书中心和时代新华总部,陆续买齐了新华书店音像发行所两次出版的经典影片。我象置办了一份家业一样看待它们,象无价之宝一样珍藏着它们。与此同时,我多次从电话上与新华书店音像发行所联系,虽然他们承诺的在2004年底要出第三批的计划已然落空,但我仍然满怀希望地期待着。也就是从这一年多以来,我彻底地把我爱人和女儿拉入了配音Fans之列——这当然也出于寻求经济保证和信念支持。 对于中国配音网,一开始,我只停留在主页的浏览,对论坛了解不够,2004年下半年,配音网主页受到病毒攻击,一时难以恢复,只能进入论坛。于是我注了册,进入了这个配音网友的乐园,和陌生的朋友们渐渐熟了起来。看到他们拥有了那么多的碟片,真让人眼馋,羡慕得要死,真想把他们的据为己有。光眼馋不行,我要主动出击。由于毕竟是论坛,不知对方愿不愿意,于是我在论坛中留了言、邮箱、电话,寻求帮助。不多久,一位漂亮的名为小白兔的北京女网友发来了邮件,她谈到了她和李梓老师很熟,她还说她为又认识一位喜爱配音的朋友,尤其是喜欢李老师配音的朋友感到高兴。最让我感激的是她说,你需要的话我可以帮忙。又过了不多久,帅气的贵阳门外汉先生给我来了电话,他教我怎样去淘碟,而且可以帮我淘。这是什么精神?这是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天涯若比邻,朋友就是财富的人生真谛。他们的帮助和友谊,我将时刻铭记在心,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为了适应形势,在他们的提议下,我在电脑上安了DVD光驱,这样利于收集到和观看到更多的碟片。到目前为止,两位朋友已帮我买、刻了四十多部电影(在我逼的没办法的情况下他们才收了钱),加上我自己的储备,现在我拥有了一百六十多部经典配音影片。我拥有了这些无价之宝,同时也拥有了比海洋还深的友谊。最近,美丽的上海姑娘上帝的指纹想方设法,无偿给我刻录了几部多年渴求的影片(她说她也是找朋友刻的,如果给钱她就不帮我的忙)。而且这两位女士还鼓励我将喜爱配音的历史写出来。我从他们和我的身上看出:喜爱配音的人:无私、坦荡。我经常对周围的人说:相信我吧!喜爱配音的人,再坏也坏不到哪里去。我以此言与朋友们共勉。 挚爱一生 人们经常问我:配音有什么值得你那么迷恋,你为何迷的那么深?说实话,多半我好象说不清楚。直到现在我才知道,这就是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的追求!张贤亮说过,说清楚就不是爱。周星驰也下了注脚: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但毛主席以为: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实在要我说个子丑寅卯,我反复思考,其实道理也简单:人活着是要有一种精神,童自荣说得好:如果想让这个社会的每个人都能健康发展,崇高是不可缺少的东西。几十年来我爱配音,崇拜配音演员,至真至诚,无怨无悔。我崇尚“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年轻时是一种爱好,是精神力量,到了不惑,又是一种怀旧,一种回味。我这种年龄,人生种种越来越清晰明朗,人生的记忆挥之不去,因而对配音的感情更加炽烈,一边听着,一边玩味着逝去的悠悠岁月。多年来我象年轻的追星族一样有一个心愿:多想见见配音老师们,多想亲聆他们的教诲,多想得到他们的照片,他们的回信。如今邱老,毕老等已永远离开了我们,他们的声音成了绝唱。而活着的多已进入了知天命、花甲甚至古稀之年,不是退休就是转行。他们成了国宝中的国宝,他们的声音也多成了回忆中的回忆。我的夙愿恐怕很难实现,我可能将带着遗憾终老。除了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祝愿他们健康快乐生活以外,我能做的也只有拼命收集,拼命寻找,以图将他们声音保存在我记忆深处,以慰藉我渴望和不年轻的心灵。这是其一。 其二:中文表达比其它任何文字都充分而完美,而上译厂翻译之精妙简直让人叹为观止。上译厂不但将汉语使用到极至,而且语言的整合性,独立性,前卫性,先锋性在配音界堪称翘楚,令同行望尘莫及。象《加里森敢死队》里的“头儿”,《傲慢与偏见》里的“妞儿”,在当时让人赞叹不已;风靡21世纪的“好帅呀”、“帅极了”等惊呼语,在上世纪70年代初的上译影片中就已广为使用,至今令人回味无穷,啧啧称奇。不仅如此,在整个配音界,以上译老师们声音素质最好,音色华美而各具特色,洋味十足,听起来爽心悦耳,沁人肺腑。 最主要的是上译老师们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他们把握每个人物特点,用声音去塑造人物内心,他们往往为了一个口型,一个字,一个不起眼的声音都要反复讨论、演练、推敲、模拟十几次甚至数十次之多。他们塑造的声音角色真实,丰满,多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正如古希腊一位哲学家说的:打动人心灵的莫过于美妙的声音。上译的老师们就是用他们的迷人的声音打动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心扉。很多朋友可能和我有一样的感受,他们的声音传神,细腻,比演员演得还到位,有时听音胜过观看。要知道,他们是幕后英雄,用声音塑造角色比演员表演难度高出何止百倍,只有先天条件没有忘我工作,为观众服务和牺牲的精神是办不到的。就是因为他们用声音赋予了角色新的生命,才使人物的灵魂活了起来。他们身上没有眩目的色彩,他们不会炒作,不会出现绯闻,不会逃税,不会穿着日本军旗装招摇过市,他们平实,敬业,他们身上有的是一种不可战胜和征服人心的精神魅力。我多么希望他们的声音一直传下去,他们后继有人,他们的事业蒸蒸日上。 虽然在人生经历中有苦痛,有酸楚,有喜悦,有得意,但我对配音的热爱始终坚定执着,义无反顾,一往情深。配音艺术在我心中是任何东西无法替代的;虽然我在寻觅配音足迹的过程中备尝艰辛,但我从中吸取了宝贵的精神营养,不仅感受到了人生的乐趣,而且在这个浮躁虚华、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从没有迷失过自己,并时刻充满着奋进的勇气。我始终坚守着道德准线和生活信念,让家庭和心灵保持着一方净土。追求着我的追求,幸福着我的幸福。尽管生活清贫,但繁忙之余,一家人围着电脑,一边欣赏经典电影,一边畅谈配音艺术,其乐融融。不知或不懂配音的朋友可能不理解,但我要告诉你: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拥有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纯粹!哲人有云:人最大的快乐是来自于心底的快乐。毫不夸张地说,我这个资深配音“粉丝”,辛苦并快乐着,快乐并收获着。 不可否认,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配音事业不可避免要迎接各种挑战,肯定会面临困惑和难关。这里还存在着体制以及领导素质问题。换句话说,这是非常正常的问题。和朋友们一样,我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看出了弊端,社会主义大锅饭不但扼杀了个人才能,也阻止了对年轻人的培养。有目共睹,上译年轻一代配音演员中表现突出特色鲜明的到目前为止几乎没有。象毕克老师等永远离开了我们,上译现在后继乏人。在计划经济僵化模式下过惯了的人很难也不愿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我经常发现他们居然给国内一些影视配音,让人感觉别扭。一方面各种影视充斥着粗制滥造的声音,另一方面他们这些国宝级人才束之高阁。上世纪90年代中我曾多次给上译厂和较熟悉的老师们去过信,谈到如何顺应发展,充分调动人力物力,挖掘潜力,开创配音事业新天地。但信件如所料的一样石沉大海。我是眼睁睁地看着上译由盛而衰,淹没在市场经济的滚滚洪流中。骄人的成绩也滋长了骄傲和不求上进之气,不该错的错字经常在名演员那里脱口而出,让人尴尬。让人更为痛心的是他们起了内讧。2003年央视艺术人生有一期童老师专场,童老师的话语中,我敏锐地有了不祥之感,果然,随后的各种媒体报道了童乔失和之事,看后让人如坠深渊,尽管在此之前,李梓老师在央视谈到了配音的困惑和前景时振振有词,我们在悲观的同时也看到了希望。但现在我们确实感到了彻骨的寒意,我们这些老配音迷们真正感到了锥心的伤痛。 值得高兴的是,前不久看到上译厂乔迁了新居,央视也出了个译制片回眸的专题,我们又看到了黎明前的曙光,任何大的阵痛过后都会复苏。他们已经开始振兴了。“明天鸟儿还会歌唱!”卓别林生动而深刻揭示了信心的源泉和希望的本质。我坚信有深厚传统文化武装起来的13亿中国人,有我们这些铁杆“粉丝”支持,中国配音事业会迎来灿烂的明天。存在问题是正常的,是发展中的问题,必将在发展中解决。人非圣贤,熟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何况瑕不掩瑜,常言道,爱一个人就要爱他的缺点,不管何时何地,不管今后如何变化,我都会大声疾呼:上译的老师们,我爱你们! 2005年1月——2月写成 2005年底修改 |
|
|
1楼#
发布于:2010-12-14 11:01
沙发!
伯爵大哥太厉害了,这么长,码字得码好久呢 |
|
3楼#
发布于:2010-12-14 12:41
感觉配音就像你生命中的一部分哦,太让人沉迷了!
|
|
4楼#
发布于:2010-12-14 14:30
真个伯爵,朴实的文字道出了无数译制迷们的心声。 凡是历经的人才会有这样的感悟。上译老艺术家们的光辉足迹已给我们铺垫了高尚艺术的殿堂。很庆幸能成为配音大家庭里的一名成员,能时常聆听那大脑深层的美好声音,正是这种声音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才使我们能天天快乐。感谢配音,感谢为之奉献的每一个人!
|
|
5楼#
发布于:2010-12-16 21:42
文章很长,读一遍都要不少时间,更何况是写呢
这么长的文章却不是简单罗列而成 字字句句都是心血的凝结 可见配音已经融入了您的生命 真心的爱上一件事情是很幸福的 因为它才是真正不离不弃的朋友 |
|
|
6楼#
发布于:2010-12-16 23:40
细细读完,十分感动,配音是伯爵先生生命的一部分,这份深沉的感情和多年的执着着实让人感到震撼不已
尤其是那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不禁想,作者的生命中要是没有配音的陪伴,该是多么的遗憾啊 梦里寻他千百度,虽然我的经历没有作者那么坎坷,我对配音艺术的爱也不如作者那般包含人世沧桑的深沉,但是相信,中国的配音有如作者这样的拥护者,是幸福的。中国配音一定能坚强的走下去! |
|
8楼#
发布于:2010-12-17 19:14
用自己的爱用自己的心血来浇灌自己热爱的配音事业。让她陪伴自己的一生陪伴自己的家人只是我们所赞叹的也是我们所敬佩的!
|
|
9楼#
发布于:2010-12-17 19:14
在作者的文章中,那么多的老艺术家他们 有很多都离开了他们所热爱的配音事业。但他们能活在作者的心里,这是他们声音永久的魅力。
|
|
12楼#
发布于:2010-12-18 09:34
洋洋洒洒一大篇,厉害!伯爵真性情,读来犹如感同身受,亲切而真挚。今天刚刚才顺利登上配音网,久违的美妙感觉油然而生。愿我们一同在配音网中感悟人生的美妙吧!
|
|
13楼#
发布于:2010-12-18 12:01
说实话哈 我是没看太懂 里面的童自荣之类的人一个也不认识 所以叫我妈妈来看了 她说q老说的正是她当年真实的想法 毕竟这些大家的配音真的是超越其他一般配音 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毫不做作 毫不矫情 很有同感
我自己的看法就是象Q老说的咱们中文博大精深 要看就看大家的配音电影! |
|
15楼#
发布于:2010-12-18 13:45
向大家道歉, 唉呀来的太快不曾看完所有的内容。为了表示对作者的好评 ,并对心血的赞美。暂时留下我飘过的印记。用“哈哈”来代替
|
|
17楼#
发布于:2010-12-18 20:47
人需要经历,才能写出好文章,看了阁下的文章,配音与你的生活息息相关,你对配音的感情不是一般的深。我不由得想感慨,时代会成就一些东西,时代也会毁灭一些东西。如今,配音能走多远,那份配音的情怀,那种美好的回忆会只能是回忆吗?
|
|
18楼#
发布于:2010-12-18 23:07
初看这个题目,以为不过是矫情的无病呻吟,看完后才发现这是一篇呕心沥血之作。
没有刻骨铭心的经历,是写不出这样的文章的。 伯爵老师,佩服您, 谢谢您让我们见证了一个山乡孩子千回百转的追梦历程! |
|
20楼#
发布于:2010-12-19 17:32
铁杆粉丝,配音事业的痴迷者,这篇文章可是呕心沥血见证,好久玩个自己配音哈,一个幸福的人!
|
|
21楼#
发布于:2010-12-20 18:24
能够分享这样的心血之作,的确是人生的一大幸事。虽然我不敢自称配音谜,我依然被这样的文字打动。这样的文字,有着直入人心的底蕴,这样的感情,有着触及灵魂的力量。借由这些文字,伯爵对配音的挚爱可见一斑。在这个日渐迷离的时代,不论贫贱或是富贵,人,终究是需要一点精神的支撑。而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耕耘自己思想的净土,岂只是一份坚持?想必,配音,已经融入到伯爵的生命里了吧。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我想,伯爵的世界,就是配音这朵小花,永远绽放在他的心里,永不褪色,永不凋零!
|
|
22楼#
发布于:2010-12-20 23:31
一气呵成读完作者的文章,我心感慨万分。是迷恋?是执着?此中真意耐人寻味。
作者人生经历的酸甜苦辣,作者百折不挠的做人精神,作者真诚善良的处事态度,还有配音艺术的黄河九曲,这一切汇成了他生命的长河。 文中的字字句句犹如狂风卷起千层浪,使震撼、感动、敬佩、怀念齐上我的心头。 感谢笔者,因为是他笔下的故事让我看到了滚滚红尘里的一方净土,因为是他笔下的配音艺术让我听到了歌舞升平之外的天籁之音。 我要说:这文、这人、这配音实属现代珍品,愿他们永远光华四射,长盛不衰。 |
|
23楼#
发布于:2010-12-20 23:48
一气呵成读完作者的文章,我心感慨万分。是迷恋?是执着?此中真意耐人寻味。
作者酸甜苦辣的人生经历,作者百折不挠的做人精神,作者真诚善良的处事态度,还有配音艺术的黄河九曲,这一切汇成了他生命的长河。 文中的字字句句犹如狂风卷起千层浪,使震撼、感动、敬佩、怀念齐上我的心头。 感谢笔者,因为是他笔下的故事让我看到了滚滚红尘里的一方净土,因为是他笔下的配音艺术让我听到了歌舞升平之外的天籁之音。 我要说:这文、这人、这配音实属现代珍品,愿他们永远光华四射,长盛不衰。 |
|
24楼#
发布于:2010-12-21 12:51
多年以前,恩师伯爵先生刚刚完成了这篇佳作不久,我便有幸拜读,为他对配音的痴迷而深深感动!老师对于配音的爱,就像对于亲人,又似乎胜过亲人;像对情人,也似乎胜过情人;像对孩子,似乎又胜过了孩子.......这些年来,配音已经成为他生命不可分割的部分,与他共成长,甚至超越了他的生命,因为,他的孩子在他的影响下也成了配音迷,他对配音的爱,在他的孩子身上将会超越他自己的生命长度而延续着!
这是老师用数年对配音的痴迷而完成的呕心沥血之作,今日得知老师参加了这次征文活动,赶紧快马加鞭地跑来支持,再次拜读,依然感动得想要流泪,甚至有了“想要把自己收藏的配音磁带全部送给老师”的冲动,不过,估计我这点东西老师那里早就拥有了,还是留着自己珍藏吧,嘿嘿!虽然,我对配音的迷恋远不及老师的毫厘,但也还凑合算是个配音爱好者,留着,向老师好好学习吧! 伯爵先生,加油哦,绝对支持您! |
|
27楼#
发布于:2010-12-21 20:01
看完此帖很是感动!我也对配音有兴趣却没有像作者这样“深深的热爱,孜孜的追求”,更没有像他一样将自已的喜爱进行到底!向作者致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