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06-01-04
阅读:3866回复:6

三、四十年代的苏联电影(一)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5-07-30 22:08
  三、四十年代的苏联电影,是苏联电影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一时期,苏联各族人民在俄共(布)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在各行各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推动了电影事业的发展。苏联电影艺术家们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指导下所进行的创作实践,在世界电影史的发展中产生过极大的影响。它不仅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电影创作起到了一种推动的作用,而且,对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中的进步的电影工作者也同样是一种鼓舞。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发展受到了它的影响,日本战后独立制片运动受到它的影响,受其影响最大的是我们新中国的电影创作的思想和方法,还有许多民族电影的发展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它的影响。因此,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电影思想和电影文化现象。它成为有声电影以后,世界电影趋向于现实主义美学追求的极为突出的一部分。
  这时期的产生了大批令人至今难以忘怀的电影作品,以反映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为题材的影片成就最大,其次是反映社会主义建设题材的影片。以塑造工农兵正面英雄人物形象为主,在反映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题材影片中最出色是《夏伯阳》
 这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里程碑之作。
  影片《夏伯阳>,根据同名小说改编。小说曾获得读者的广泛好评,卢那察尔斯基也曾给予小说以很高的评价。小说为影片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塑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而在瓦西里耶夫兄弟的改编中,重新组织了情节,增添了一些人物,并加强了人物刻画,着重揭示人物内在的性格冲突。这便使影片明显地区别于原作,而同时也明显地区别于蒙太奇学派大师们的前作。从那种具有史诗般的、富于激情的表现,转向了具体的、细腻的人物刻画,使影片具有了现实意义。
  影片塑造了内战时期的英雄形象。夏伯阳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在影片中从一个带有痞子习气的沙皇军队的旧军人,成长为一个忠于革命事业的自觉的红军将领。而富尔曼诺夫的政委形象,则是从一个具有冷静的思考、果敢的判断、坚强的性格和高度原则性的一面,突出了党的工作者的形象。这两个人物形象在影片特定的环境中,经过多次的作战成败、思想交锋、性格冲突等,钥期如生地被展示出来。影片还塑造了一些象女机枪手、卫兵、通讯员等红军战士的形象,以及农民、白军军官等人物形象,这些人物也同样各具不同的性格特征,各具不同的典型意义,他们从不同的侧面再现了苏维埃政权初期的真实的社会状况。
  影片在突出这一系列富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时,对于情节的表现,往往是进行了具有象征意义的处理,影片不一定去顾及情节的严谨性和完整性。那个表现夏伯阳用土豆布置作战方案的段落,还有夏伯阳平日歪带帽子,衣着不整的样子,似乎谁也不会去追究夏伯阳和他的部下,以及我们观众是否弄清夏伯阳在讲什么,而是令人更多地去享受着夏伯阳的那种指挥官的风度和富有腿力的人物性格。同样,在影片动作的表现上也是夸张的,具有典型意义的。
  为了丰富人物的性格特征,影片对语言的设计,也有其独到之处。
  一个百姓问夏伯阳“你是相信共产党。还是相信布尔什维克?”的时候,夏伯阳呆了一下,然后肯定地回答说“我信共产国际”,老百姓接着一阵欢呼。幽默、准确的语言使人物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作为有声片初期的作品,在声音的处理上,影片注意了声音的造型感、距离感等,尽管工艺和技术还不够完善,但影片在声音上所做的努力还是比较成功。
  <夏伯阳>的成功,成为“苏联电影史两个时期的重大分界线,它既是最初15年即苏联革命形成时期的总结和顶峰,同时又为新的时期即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艺术的确立和繁荣时期奠定了基础”。
   另一部经典影片是<肖尔斯>这部影片摄于1939年。反映在苏联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乌克兰地区红军将领肖尔斯率部抗敌的故事。影片开始的镜头中:“遍布原野的向日葵在随风飘动,忽然一声巨响,尘土飞扬,火光冲天,乌云弥漫。红军游击队战士和白匪军在向日葵丛中撕杀”。简洁有力的表现了革命人民的形象,接着,村落燃起大火,敌人疯狂地迫害革命群众,使得青壮年纷纷去投奔肖尔斯的游击队。肖尔斯的骑兵队驰骋在乌克兰大地,连续九天的战斗,使白匪闻风丧胆。影片如同雄浑自由的叙事诗,如:农民的婚礼、资产阶级老爷们的无可奈何、群众欢送红军游击队等。真实地再现了苏联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事件。有力巧妙地刻画了人物性格。影片的主人公具有崇高的思想和革命精神。肖尔斯是个年轻的红军指挥员,具有高度的革命觉悟和共产主义理想。政委波仁科老汉则幽默、睿智、更具立体感。影片亲切而细致地刻画了肖尔斯和波仁科这两种性格、类型的人,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品质,使他们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影片的一些镜头:从高山上看到战士们细小的黑色身躯,在雪白的冰面上飞奔,百姓婚礼队列,在广阔的麦地,波仁科牺牲的场面,还有很多动人的场景。。。。。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
 1936年拍摄的<我们来自喀琅施塔得>也是一部不可不提的影片。影片塑造了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英雄集体形象。影片中优美的造型:尤其是片尾部分:穿黑色衬衣的革命水兵与波罗的海灰色的天空和海水,形成富有鲜明的想象力对比,勇敢的革命水兵前进,构成了严酷的革命激情的画面。。。,至今还能给电影工作者以借鉴。影片具有完整的艺术性,人物性格鲜明.有强大的感染力.
怀念上译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7-09-23
  • 网站建设奖
  • 原创大奖
1楼#
发布于:2005-07-30 22:28
俺等之二啦.
那时的天很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乌山不是云。 上译永远是我心底最爱的那片云!
弋舟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8-04-15
  • 原创大奖
  • 贴图大奖
2楼#
发布于:2005-07-30 23:27
愿与楼主探讨:

1、苏联各族人民在俄共(布)的领导下进行……
——过去文章常用“联共(布)”的;

2、而是令人更多地去享受着夏伯阳的那种指挥官的风度和富有腿力的人物性格。
——指挥官的风度和“富有腿力”有啥子关系哟?

3、红军游击队战士和白匪军在向日葵丛中撕杀。
——疑是“厮杀”之误吧?

4、通篇语言好像是国内五-六-七十年代的评论口气,如“以塑造工农兵正面英雄人物形象为主”,还有“重大分界线”、“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里程碑”,恐怕是捧得高了些;不知文章写到“解冻文学”,会用“褒”还是“贬”了?1楼的“怀念同学”应该是干过教师爷的,光是乐观地“等之二啦”而不加以研讨嘛~~稍显“好好先生”风范也。

话说重了些,请楼主体味“忠言逆耳”的用心吧!  
我就是闻着酒香,漫步进入这个雨巷……
怀念上译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7-09-23
  • 网站建设奖
  • 原创大奖
3楼#
发布于:2005-07-31 01:21
下面是引用弋舟于2005-7-30 23:27发表的:
1楼的“怀念同学”应该是干过教师爷的,光是乐观地“等之二啦”而不加以研讨嘛~~稍显“好好先生”风范也。
.......

让楼主畅所欲言嘛.俺是慈眉善眼的超级好好先生ing...
那时的天很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乌山不是云。 上译永远是我心底最爱的那片云!
老兵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06-01-04
4楼#
发布于:2005-07-31 10:24
弋舟朋友,您好:
   我本想一气呵成将帖子发完,但由于时间的关系(每回发贴都需两个钟头左右,加上颈椎病不宜在电脑前久留),只好分批发帖子。由于准备仓促,帖子里的病句在所难免,今后一定要注意要文字上下工。非常感谢您的指点。
弋舟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8-04-15
  • 原创大奖
  • 贴图大奖
5楼#
发布于:2005-07-31 16:30
回楼主老兵阁下:
    看来您和我一样是半路出家的网络菜鸟了。在帖子的对话框打字发帖是最容易白辛苦的事,因为各位都有过丢大段文字的教训。所以尽量要把文章打在Wed里,然后用“复制”、“粘贴”法放到发帖框中,就不用很紧张地打文章了。

    另外想问一下,本主帖是“原创”还是参考一些旧文?对苏联电影文学,我们虽不像苏秀老师那辈直接体验,但对这类片子确是“爱之切、痛之深”的。如《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虽然对里面的政治历史准确与否至今无法辨别,却借镜头画面知道了什么是“冬宫”,什么是“饥饿”,什么是“工兵联盟”,什么是“富农”,甚至影响了我们自己对本国农民的判断力。而“瓦西里”、“卫队长”、“高尔基”、“布哈林”、“女刺客卡普兰”等又通过与列宁的相处交错关系凸现出来。至少我在想到“肃反”一词时,眼前首先会浮出捷尔任斯基直逼“叛徒、内奸”的炯炯目光,同时会喊一声“契卡!”

    苏联电影实在对中国电影影响实在太大,一直到《大决战》等领袖系列片时还有余威。如《开国大典》谈到功北平时,领袖决策时吸纳了梁思成的意见,对古城著名历史建筑要避免炮击损毁;这比起《列宁在十月》里起义队伍打进冬宫时大家自发讨论要保护“艺术品”来,中国片强调的是领导人高瞻远瞩,不耻下问;而苏联片说得自然随意,更能被百姓接受。

    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苏联六十年代电影里“小人物”替代大人物演绎平头百姓故事时,被一度扼杀的“人文主义”情感就抬头了,不过此时国内文艺决策人物对“小人物”还是持否定态度的,后来又斥之为修正主义“毒草”。当然,我们塑造“工农兵”有很高成就,但许多电影有很重的话剧味道和说教成分,角色的思想性格行为稍越“雷池”,就被吹犯规,甚至“罚红牌”。如《海鹰》里张敏(王心刚饰)在吉普车上给妻子玉芬(王晓棠饰)送苹果的场景就被那位“旗手”说像“吉普女郎”,生生剪去。其实,苏联影片中“工农兵”的生活情趣处理得很顺溜,我们则谨慎得多了。

     
我就是闻着酒香,漫步进入这个雨巷……
老兵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06-01-04
6楼#
发布于:2005-07-31 18:07
弋舟朋友,您好:
非常感谢您的指点,这帖子是我发的。苏联是世界上公认的五大电影强国之一,随着苏联的解体,意识形态的改变
现在的影视媒介几乎不提及苏联电影,实在太不公平。但苏联电影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总有一天苏联电影会恢复它应有地位。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