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06-01-04
阅读:2959回复:1

三、四十年代的苏联电影(二)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5-07-31 10:14
  《夏伯阳》、《肖尔斯》等影片极大地鼓舞了苏联电影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又出现了一大批优秀影片,其代表作品有:
  《马克辛三部曲》由《马克辛的青年时代》(1935年)、《马克辛归来》(1937年)、《革命摇篮维堡区》(1939年)三部影片组成。描写了一个原本思想单纯、安分守己的普通工人在接受革命真理后,成长为坚定的布尔什维克领导人的全过程。影片的通过使主人公和环境,通过时代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在三部曲的第一部《马克辛的青年时代》的序曲中的场面:在圣诞节之夜,圣彼得堡的资产阶级贵族们在寻欢作乐,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的极度空虚,过着寄生虫式的生活。接着,镜头转向了另一个世界的形象-在一个地下印刷所里,献身于共产主义事业的人们,在简朴而亲切的气氛中迎接新年,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举起的酒杯。展示了即将开始的革命斗争的世界。随后,马克辛和好友在互相搂抱着离开了肮脏破烂的住所,走向了黑烟滚滚的工厂去上班,反映了没接受革命真理前的马克辛无忧无虑、安分守己的性格。随着情节的变化,马克辛在与宣传革命真理的女共产党员娜塔莎的接触中、在与工头的冲突中、亲眼目睹工友的惨死,而资本家的冷漠。使主人公的思想起了很大变化,极度愤恨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
,而走向革命道路。影片结束时展现的时期正是饿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高涨时期,具有现实意义。在《马克辛的归来》中,主人公的性格随着时代的扩大又有新的发展,既保留了青年时期的乐观精神,又比以前更加沉稳。同时由于共同的革命理想和事业与娜塔莎产生了爱情,影片中有这样的片段:由于劳累娜塔莎伏在桌子上睡着,主人公则站在她身旁,接着以幸福的目光相互凝视,但他们不得不保守秘密,在任何场合下都用代号,不说出真实姓名。在影片结尾的片段:街垒保卫站中,马克辛已成为卓越的组织者,领导群众用石头和沙袋垒成阵地。与沙皇反动军队战斗,将紧张的气氛,人民群众的激发热情充分地表现出来。在《革命摇篮维堡区》中,通过各个场面的对比手法,表现了布尔什维克掌权后,如何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政权的过程。影片通过马克辛与银行职员的冲突,暗藏地下的形形色色的反革命分子的破坏活动,反映了被推翻的资产阶级、剥削阶级不甘心失败,疯狂地反扑,但他们无力挽救和支撑旧制度的已经坍塌的大厦。士兵家属在无言的的悲痛中等待救助金,无政府主义的游行。反革命分子利用和唆使落后群众抢劫公共财务等都准确地表达了时代的气氛。影片结尾展示主人公匆忙赶上奔赴国内革命战争前线的队伍,走向新的岗位,预示主人公新生活的开端。《马克辛三部曲》在探索革命时期的英雄人物,表现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的艺术手法上取得了重大成就。在以后的塑造英雄人物形象题材的影片中无人超越。
   1937年拍摄的《波罗的海代表》通过“心理描写”描写了生物学家波列沙耶夫因支持革命,受到同行的冷落,还被他的学生咒骂:“死在布尔什维克的墙角下”,但老人不为所动,仍与革命水兵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被推选为出席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波罗的海代表。
  反映革命题材的优秀作品还有大家最熟悉的《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尽管影片有歪曲史实和吹捧斯大林的缺点,但成功地塑造了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光辉形象,仍是好片子。
  还应提及《最后一夜》这部影片,该片通过两个家庭的对比描写了在十月革命时期,莫斯科的一个工人家庭和一个资产阶级家庭走过的不同的道路和命运。接露了资产阶级丑陋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预示着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的规律。主人公老工人以往见到厂长,就两腿发软,必恭必敬,可是当十月革命成功,工人阶级成了国家主人后,他便挺直了腰板,具有典型的无产阶级的特征,而他的儿子却羡慕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当悔悟时为时已晚,最后惨死资本主义的最后一夜。在厂长一家人中,厂长不但是个守财奴,还是资本主义制度可恶的“王道卫士”,他的儿子从狭隘的私利出发,走向反革命道路,他的妻子生活放荡,贪图享受,对外界发生的事件漠不关心,最后这个家庭彻底堕落了。影片有着积极的意义。
怀念上译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7-09-23
  • 网站建设奖
  • 原创大奖
1楼#
发布于:2005-07-31 18:39
原来二在这里.
那时的天很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乌山不是云。 上译永远是我心底最爱的那片云!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