惹残烟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06-07-06
阅读:3040回复:12

[转贴]战争、英雄与浪漫--回眸苏联二战题材电影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5-08-17 20:41
  http://www.gy06.com.cn/dispbbs.asp?boardid=40&id=1613&star=1&page=1
原帖多图,哈


战争、英雄与浪漫--回眸苏联二战题材电影

    "俄罗斯虽大。但我们已无路可退,身后就是莫斯科!"--电影《莫斯科保卫战》

    今年正逢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在这个以和平为主题的年代里,在这个洋溢着春风的日子里,让我们在那些影片中共同追忆"革命的英雄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苏联是二战的重要战场,苏联人民为二战的胜利付出了惨重代价,二战题材因此也成为苏联电影中最重要的表现内容。那些电影工作者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这场战争。

    四十年代:纪实大历史

    1941年~1945年,处于卫国战争时期的苏联,电影业遭到了严重破坏,制片厂、胶片库被炮火炸毁。苏联电影不得不改变原来正常的生产秩序,一部分电影制片厂迁到后方,而一大批优秀的电影工作者则投身于卫国战争的洪流中,普多夫金、杜甫仁科、尤特凯维奇、格拉西莫夫、莱兹曼和科津采夫等,分别组成了战地摄影队,定期出品专集片和杂志片,这些被统称为《战时影片集》。

    其中较著名的影片有:《战斗中的列宁格勒》(1941年)、《莫斯科城下大败德军》(1942年)和《战斗的一天》(1942年,由十儿个摄影师在全国各战场分别拍下6月13日同一天的战况而组成)等。故事片的创作也配合卫国战争,拍摄了如《区委书记》(1942年)、《玛申卡》(1942年)、《她在保卫祖国》(1943年)、《卓娅》(1943年)等一些优秀影片。战时的苏联电影工作者克服了物资不足、设备奇缺的种种困难,面对严峻的现实,拍摄出了反映苏联人民奋起反抗德国法西斯入侵者的一部部影片。在这些影片中,英雄主义形象占据了作品的中心位置。但同时在另一方面,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随着经济建设的恢复,电影创作本来应该预示着的光明前景,却因为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的加剧,以及他对苏联电影的直接干预,走向了低潮。          

    1946年~1948年间的卫国战争题材电影。很多是表现历史上真实的大战役,比如《攻克柏林》(1949年)和《斯大林格勒大血战》(1949年)等影片。《攻克柏林》描写的是苏联红军经过顽强激战,击溃了法西斯驻柏林守军,一举攻下希特勒老巢柏林,取得了反法西斯卫国战争的最后胜利。《斯大林格勒大血战》讲述了1942年7月到1943年2月,苏德军队在斯大林格勒城下进行的那场具有决定意义的会战,会战以苏联红军的巨大胜利宣告结束。这次战役具有巨大的政治、战略和国际意义,是苏联卫国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具有重大影响。因为刚刚经历战争的洗礼和胜利,从战争年代走出来的艺术家把这些重大复杂的历史战争题材影片拍摄得场面宏伟、气势磅礴、规模浩大,充分展示了这些电影人把握历史、处理大事件、塑造历史人物的艺术功力。但是个人迷信的倾向在影片中逐渐地发展起来,颂扬斯大林、突出其个人作用、把胜利归功于他的现象在以上影片中都突出地反映出来。

    五六十年代:回归普通人的真实

    苏联人民用血的代价换来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牺牲200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10。这个数字给战后苏联人民的生活留下了深刻的精神创伤。文艺工作者从自身和对现实生活的体验中意识到"孤儿和寡母的眼泪没有干",而冷战状态又随时可能诱发新战争,他们极为自然地将视线集中在卫国战争的主题,承担起谴责战争、呼吁和平的重任。一大批反映卫国战争的文艺作品,特别是电影作品就这样诞生了:卡拉托佐夫的《雁南飞》(1957年)、邦达尔丘克的《一个人的遭遇》(1950年)、丘赫拉依的《士兵之歌》(1959年)、塔尔柯夫斯基的《伊万的童年》(1962年)等。它们是这一时期战争题材电影最杰出的代表作。与过去的《卓娅》和《青年近卫军》等表现真人真事、名垂史册的英雄人物的影片不同,这些影片虽然同是表现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但却是以饱经战争创伤的小人物、普通人为银幕主人公,并将作品与揭露"战争的真实"结合起来,试图全面地、真实地揭露战争对于个人生活所带来的灾难和深远影响,从而揭示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性的践踏。影片中的人物不再是高喊口号、无所畏惧的英雄,而是活生生的、有各种情感的实实在在的人。在敌人的炮火下他们也胆怯,在战争中他们也有个人的思考、情感的变化。他们尽管也建立了功勋,也保持了做人的尊严,但是更是普通的和真实的人。《士兵之歌》讲述了在战场上立功的士兵阿廖沙,请假探望母亲,回家路上却发生了一系列故事。

    1959年拍摄这部影片的导演丘赫拉依,劲头十足地在摄影机里勾画着心中浪漫的战士形象。这样的拍摄方法很符合当时的创作环境,因为他身边有一拨这样的导演:拍《雁南飞》的卡拉托佐夫,拍《一个人的遭遇》的邦达尔丘克,还有跃跃欲试的小年轻儿塔尔柯夫斯基。他们都不喜欢苏联电影从《夏伯阳》开始的那种突出英雄人物的描写,动不动就歌颂"伟大的事件"、"伟大的人物",苏联人民当然也会审美疲劳。于是丘赫拉依决定在自己这部作品中恢复人性中正常的审美,因此《士兵之歌》里有着更贴近生活的感受,表现了一个普通士兵对战争的恐慌、对朋友的热情、对美女的向往以及对母亲的挚爱。在战争的包裹下,《雁南飞》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漂亮的维洛妮卡和英俊的鲍里斯相爱却被战争分开,姑娘在等待中委身于他人,而最终等来的却是恋人已逝的绝望。看似老套的情节,却分明在导演摄像的镜头语言中铺排得当、张满冲突,令那份爱情刻骨铭心。

    这个时期的战争题材影片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并得到了世界的承认。《雁南飞》获得第十一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的"金棕榈奖"和"最佳女演员奖";《士兵之歌》获戛纳电影节的"最佳送选影片奖"和苏联的"列宁文艺奖金"等。继默片时期的蒙太奇学派后,苏联电影又一次为自身的民族电影赢得了荣誉。

    这一时期的电影创作,特别是战争题材的影片创作,在追求拓展主题和内容的同时,更加强调了电影在形式、技巧上的革新。《雁南飞》中表现鲍里斯临死时的主观镜头、疯狂的空袭场面与狂乱的钢琴弹奏,获得了不同凡响的视听声画效果。《一个人的遭遇》中,巴甫洛夫从战俘营里逃跑,驾车冲破敌人的防线,并最终回到苏军阵地,此间运用了大量的移动摄影手法,并娴熟地配以德国民歌与巴甫洛夫的强烈情绪冲突,以及从唱片到炸弹的剪辑手法。这些从形式、技巧上对电影艺术表现力和电影语言所做的探索,标志着苏联电影创作的成熟。同时,这一时期的创作特征和创作水平也与三四十年代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电影创作形成了明显的区别。五六十年代的苏联电影出现了题材、样式的多样化。电影创作者们解放思想,冲破了多年清规戒律的束缚,从不同侧面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和反映生活,充分体现了艺术家们不同的审美角度和创作个性。

    七十年代以后:既唱人道主义挽歌,又唱英雄主义赞曲

    70年代,卫国战争仍然是苏联电影工作者不尽的创作源泉。以罗斯托茨基拍摄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1972年)、贝科夫的《只有老兵去作战》(1973年)和邦达尔丘克的《他们为祖国而战》(1974年)等影片,标志着苏联电影理论界曾称之为"第三代"战争题材影片的出现。这些战争片同40年代和50年代的创作又有所不同:有"既唱人道主义挽歌,又唱英雄主义赞曲"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和《没有战争的二十天》等;有规模空前的"形象战争史"的《解放》和《围困》等;还有把"孩子和战争"联系起来的、揭示幼小心灵受到重创的《受伤的小鸟》,等等。这些影片使战争片更具有深度和广度,更具有现代特征。《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而只表现了一场局部战斗.,几位女兵在准尉的带领下展开了与德军的战斗。影片采用独特的蒙太奇手法,在激烈的战斗场面中穿插女兵们战前梦幻般的爱情和生活,用朴实的黑白表现战争的残酷,用柔美的彩色高调表现女兵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奥泽罗夫导演的《解放》是苏联耗资最巨的战争影片。影片分为《炮火弧线》、《突破》、《主攻方向》、《柏林之战》、《最后一击》五集。影片从1943年红军反攻(库尔斯克战役)开始,继而强渡第聂伯河、解放基辅、收复白俄罗斯、解放波兰,最后攻克柏林。影片是苏联电影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故事片,刻画了从军队统帅到普通战士的形象,按历史编年忠实地记录了苏军开始反攻到德军全军覆没的全过程,从全景角度表现战争,堪称史诗式的巨作,具有很强的文献性。以《解放》为代表,这种全景式的气势宏伟的大场面战争片是上个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最具代表性的卫国战争题材作品,除此之外,还有《莫斯科保卫战》(1985年)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导演均为奥泽罗夫。这三部作品构成了一部二战欧洲东线战场的全景画面,荡漾着男性阳刚的豪情和为国为民视死如归的士气。

    《莫斯科保卫战》夺取了当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这场战役发生在1941年6月,法西斯德国集中了190个师的兵力,以闪电战入侵苏联,苏联因准备不足节节91j!退,德军长驱直入莫斯科城下,双方展开了殊死决战,苏军终使德军遭受惨重失败。该片拍摄道具非常精良,苏军和德军使用的主要武器是按照真实比例制做的,外形经过严格考证。影片在表现苏联领导人运筹帷幄的同时也运用了一些小细节歌颂了我们熟悉的英雄人物。当影片演到斯大林发出命令,对杀害卓娅的德军某师官兵不接受投降一律就地枪决的时候,全场观众为之鼓掌。该片还有一句经典台词至今为人称颂,那就是苏军连政治指导员克洛奇科夫·季耶夫率领28名战士同几十辆德军坦克进行了四小时的艰苦战斗,在牺牲前高呼:"俄罗斯虽大,但我们已无路可退,身后就是莫斯科!"。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与《攻克柏林》(《苏德大血战:攻克柏林》彩色版摄于80年代,是《解放》的一部分)、《莫斯科保卫战》并称苏联的"解放三部曲",是上世纪80年代苏联电影史诗巨制的代表作品。影片描述了苏德战争中,苏军为保卫斯大林格勒(今伏尔加格勒)、粉碎德军重兵集团,于1942年7月17日至1 943年2月2日实施的一系列战略性攻防战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以几近完美的水准将欧洲战场的伟大转折点真实地还原,成为20世纪苏联战争电影史上气势最为恢宏的经典。苏联艺术家们用独特的方式向全世界展示了真实的战争历史,使影片成为最有力的历史见证。战争给人们带来痛苦,而影片中的战争则是对那些痛苦记忆的再现。再现历史,不是为了继续痛苦,而是因为痛苦已经过去。让我们把痛苦定格在胶片中,去营造本应属于我们的和平。
遥遥晚空 点点星光 息息相关 不要忘了 我来这儿 就是为了要让你再得到应有的欢乐
不知肉味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5-10-20
1楼#
发布于:2005-08-18 17:25
文章保存下来了,等着看今天晚上的《莫斯科保卫战》了。
xiaozhan2000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2-07-01
2楼#
发布于:2005-08-18 18:51
晚上注意看吧!是不是还有静静的顿河啊
天空上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怀念上译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7-09-23
  • 网站建设奖
  • 原创大奖
3楼#
发布于:2005-08-18 22:30
苏联电影总是有熨扁心之感,哪怕是一个点点小的故事。
那时的天很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乌山不是云。 上译永远是我心底最爱的那片云!
xiaozhan2000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2-07-01
4楼#
发布于:2005-08-18 22:33
熨扁心之感是什么意思啊?!
不太清楚?请教了
天空上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怀念上译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7-09-23
  • 网站建设奖
  • 原创大奖
5楼#
发布于:2005-08-18 22:35
就是心如同都被熨斗烫扁了。就是震撼。
那时的天很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乌山不是云。 上译永远是我心底最爱的那片云!
xiaozhan2000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2-07-01
6楼#
发布于:2005-08-18 23:53
看着你的解释我就觉得很震撼!呵呵!
正在演《莫斯科保卫战》!你不看么?!
天空上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怀念上译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7-09-23
  • 网站建设奖
  • 原创大奖
7楼#
发布于:2005-08-19 00:14
看呀。
那时的天很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乌山不是云。 上译永远是我心底最爱的那片云!
xiaozhan2000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2-07-01
8楼#
发布于:2005-08-19 00:38
今天演到很晚了!不行了!困了!明天上班!
回到梦里面去保卫周公吧!
天空上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怀念上译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7-09-23
  • 网站建设奖
  • 原创大奖
9楼#
发布于:2005-08-19 00:57
保卫站完了。配音演员有盖文革,巫刚……
那时的天很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乌山不是云。 上译永远是我心底最爱的那片云!
xiaozhan2000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2-07-01
10楼#
发布于:2005-08-19 01:00
盖文革还是盖文源阿,声音怎么听着有点稍微做做啊!不是很自然!像念的
天空上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怀念上译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7-09-23
  • 网站建设奖
  • 原创大奖
11楼#
发布于:2005-08-19 01:03
是盖文革。
那时的天很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乌山不是云。 上译永远是我心底最爱的那片云!
xiaozhan2000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2-07-01
12楼#
发布于:2005-08-19 01:05
听过他在《黑客帝国》中的“莫非斯”
天空上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