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中乐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2-01-24
阅读:3334回复:1

“闪电式爱情”,和“第三者”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6-03-26 15:20
  由上影于1956年译制的苏联电影《生活的一课》,当年在全国上映后。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普遍喜爱,影片不仅表现出苏维埃人崇高的社会道德,也真实地反映了爱情生活中的烦恼和幻想、追求以及幸福和痛苦。影片开始中展示了女大学生娜塔莎在参加考试时结识了工程师谢廖沙,两人相爱,仅六天就订婚,那么他们之间的爱情基础是什么呢?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往往是:“缘分”,或“脾气禀性相投”,等不同的解释。也有一定的道理。但为什么他(她)只爱一个人?还有“我爱他多才多艺,学历高,事业大有发展,家庭条件好,有钱”等等,但具备这些条件的人,却不一定能成为爱人,爱的只能是一个人。在生活中,完全可能爱上一个不值得爱的人。记得国外一位哲人说过:“一个人的心灵的伟大与否,不在于他爱上谁,而是通过他怎样去爱表现的”。《生活的一课》这部优秀影片深刻地描绘了生活中的色彩斑斓的图画。
在影片中,娜塔莎和谢廖沙的爱情生活,虽然是十分突然的,“一见钟情”的,却是建立在爱情基础之上的。谢廖沙非常大胆而鲁莽地追求娜塔莎,与他的独断专行、自以为是的工作作风有关,也鲜明地反映了他的坦率和勇敢的性格。娜塔莎性格温柔,内心却有着坚韧、深沉的一面。表面两人的性格相排斥,但她却倾向于他那炙热、强烈的感情和从中表现出的勇敢。处于热恋中的情侣,是很容易忘掉对方的缺点的,同样,娜塔莎也忘掉了他的缺点。但婚后,谢廖沙的缺点全暴露了。事业上一帆风顺,更使他目空一切,产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喜欢别人恭维奉承,不肯接受批评。娜塔莎看不惯谢廖沙周围那些拍马屁的人,更厌恶他那种贵族老爷式作风,坚决、痛苦中离开了他。然而,当他在社会生活中受到应有的批评和谴责,在个人生活又遭到极大的不幸时,娜塔莎又由于对他真诚的爱和社会责任感,挽救了他,使他改正了缺点,回到了他的身边。正是由于他们之间的深厚的爱情基础才使苏维埃人的优秀品质和巨大的道德力量的主题在影片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在影片中,还出现了一个“第三者”的问题。若不是谢廖沙出现,娜塔莎本应与柯斯佳结成伴侣。善良、沉默的柯斯佳一直纯洁地爱着娜塔莎,但始终没有公开表白,娜塔莎也意识到了,深刻地接受了这份爱情,并以同样的沉默的、纯洁的感情反映它。似乎这种纯洁、沉默的爱始终没有开花结果,只是停顿在友谊的边缘上。这时,谢廖沙的出现,以其顽强和热情的性格赢得了娜塔莎的爱情。
在影片上映后,很多观众谴责谢廖沙以“第三者”身份出现,而且后来者居上,破坏了别人的幸福,而对柯斯佳给与极大的同情。但这个社会不是完美的,作为柯斯佳,他的性格注定只能成为娜塔莎的朋友,却不能成为终身伴侣。因为真正能打动娜塔莎心灵的是谢廖沙这样勇敢、热情坦率地人。由此可见,爱情不是一厢情愿的,娜塔莎找到了她所真爱的人,不应是什么过错,谢廖沙也不应遭到责难。爱情无需“先来后到”。只要他是真在爱,爱得真实,爱得美丽,就应激起人们的共鸣,得到社会的承认。而柯斯佳和娜塔莎之间的友谊也同样值得同情,虽然真正的友谊常常会导向伟大的爱情;伟大的爱情也常常包含真正的友谊。但“友谊”和“爱情”毕竟是两种概念,不可混淆。不可硬性地规定两个人有了友谊就必须恋爱,或爱情只有在友谊的基础上才会产生。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一对情侣彼此不错,有纯洁的友谊,就认定他们是快要结婚了;更有甚者,如果一个有妇之夫或有夫之妇结识了一个异性朋友,尽管是正常的交往,人们也要加以道德败坏的帽子,视为“潘金莲”,或“西门庆”。这都是不相信人、束缚人的落后思想和行为。我们批判谢廖沙,不是他做了个“第三者”,而是他骄傲自大、自私自利的思想。所以不能抽象地、机械地看问题;重要的是人们对人、对爱情生活所抱的态度,所表现的道德品质是否正确,在电影艺术作品中,是没有单纯的爱情的。这也是《生活的一课》这部影片所深刻揭示的社会爱情生活问题。
fudaole
  • 最后登录
1楼#
发布于:2006-03-26 16:23
看看再来回味!!!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