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阑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24-09-02
  • 优秀管理员
阅读:5181回复:28

[推荐]《朗读者》重译本由译林出版社出版,附童自荣朗读CD光盘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6-01-16 20:36
  

<返回前页  《朗读者》    
作  者: [德国]本哈德·施林克  
译  者: 钱定平    
定  价: ¥28  
图书代码: YL002369   发行代码:  
ISBN: 7-80657-767-X/I·560    
版  次: 2006年1月第2版 2006年1月第1次印刷    
上架日期: 2006.1.1    
附  注:    铁路整件:    
图书类型: 精装本    装  帧: 889x1194毫米 1/32    
简介:
它是一个侦探小说家写的爱情故事,
但也有人说它其实和爱情无关;
它是德国每间中学课堂讨论的话题;
它是第一本登上纽约时报排行榜冠军的德语书。
 
 
接受预定 网友对本书的评论>>
详细介绍:

 

作家曹文轩作序推荐

附童自荣朗读光盘
 学者钱定平重译

 

 

    感人至深,幽婉隽永!小说跨越国与国之间的樊篱,而直接同人类的心房对话

                                                        ——纽约时报书评

 

    在我为他人开出的所有书单中,无一没有这本书的名字,这样一本书,正合我的阅读趣味与文学理念

                                                        ——曹文轩



曹文轩序

 

    这些年,我一直在向我的学生与朋友大力推荐这本书,在我为他人开出的所有书单中,无一没有这本书的名字。我在许多场合,还解读了这本书。我之所以如此不遗余力地对此加以推崇,可能与我根深蒂固的文学观有关——也就是说,这样一本书,正合我的阅读趣味与文学理念。有没有人将它看成是经典,我不在意,但在我这里,它就是经典——至少具有经典的品质。

    我喜欢《朗读者》的那份庄重。在看了太多的油里油气、痞里痞气、一点正经没有的中国当下小说之后,我对这部小说的庄重叙述,格外喜欢。这里,只有严肃的主题、严肃的思考与严肃的言语。没有无谓的调侃、轻佻的嬉笑和缺少智慧的所谓诙谐。这是一部典型的德国作品。阅读这样的作品,容不得有半点轻浮的联想,而阅读之后就只有一番肃然起敬。我一直将庄重的风气看成是文学应当具有的主流风气。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学,应当对此有所把持。倘若不是,而是一味的玩闹,一味的逗乐,甚至公然拿庄重开涮,我以为这样的文学格局是值得怀疑的。我们看到,绝大部分经典,其实都具有宗教文本的风气,而宗教文本不可能不是庄重的文本。《朗读者》此时此刻在中国的再次登场,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当下中国大概是这个世界上一个超级的享乐主义大国,同时又是一个怀疑主义的大国。流气在我们周遭的每一寸空气中飘散着。一次朋友的聚会,一个会议的召开,我们已经很难再有进入庄重氛围的机遇。甚至是一个本就应当庄重的场合,也已无法庄重。嬉笑声荡彻在无边的空气中。到处是低级趣味的笑话,到处是赤裸裸的段子,人与人的见面无非就是玩笑与没完没了的调侃,说话没正经已经成为风尚。我们在流动不止的世俗生活中,已经很少再有庄重的体验。一切看上去都是可笑的,一切都是可以加以戏弄的。一个本就没有宗教感的国家,变得更加的肆无忌惮,更加的缺乏神圣感。我常在想一个奇幻小说式的问题:一个人可以成为痞子,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可以成为一个痞子国家与痞子民族吗?在这样的语境中,中国文学不仅没有把持住自己,引领国民走向雅致,走向风度,走向修养与智慧,而是随着每况愈下的世风,步步向下,甚至推波助澜。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下如此氛围的形成,中国当下的文学有着推卸不了的责任。

    在这样的语境中,现在我们来读这样一部庄重的文本,实在是一种调整,一种洗礼。

    这部小说的迷人之处还在于它的丰富与多义。

    一部好的小说,既应当是单纯的,又应当是错综复杂的。看完之后,既受到了心灵的震撼,又有许多迷惘与困惑。这些迷惘与困惑一直萦绕在心,使我们陷入不可自拔的思考;而思考愈深,我们对世界的复杂性就理解愈深,我们的认识也就愈深刻。这个作者曾写过许多侦探小说,所以制造这样的阅读效果是他的拿手好戏。但,这样的阅读效果更主要来自于他对人性、对存在的深度把握。作者在作品中留下了许多机关,这些机关需要我们经过小心翼翼的考证与掂量,才有可能打开:谁是真正的朗读者?伯格为什么在已经看出汉娜的悲剧原因时没有及时向法庭指出?需要忏悔的到底是汉娜还是伯格、是法律还是流行的道德以及这整个社会?中年的汉娜与年仅十五岁的少年伯格的关系到底是纯粹的爱情还是又一次的纳粹行为?……作品篇幅不长,却留下了太多的悬疑。而这些悬疑,都是耐人寻味的。我们在解答这一个个的问题时,都可获得精神与智力的提升。

    然而,它确实又是单纯的。它的线索非常简单:一个少年与一个成年女性之间的看似没有什么复杂背景的身体与灵魂的欢愉。看上去,没有什么邪恶,也没有什么肮脏。作品的一个细节是不可忽略的:他们经常要用清水沐浴,将肉体洗得十分的清洁。更使我们感到具有抒情意味的是,在他们做爱之前或之后,少年伯格都要向汉娜朗诵那些华采篇章。我们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其实并没有多想,因为作品一直以一个超出所有元素的元素在牵引着我们,这就是:感动。

    对于这样的一部作品,也许最聪明的阅读就是什么也不要多想,随它而去。一种单纯的感动这就足够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一种朴素的阅读倒可能比一种思考式的、追寻式的理性阅读更值得,更有效,也更人性化。20世纪以来,由知识训练成的阅读方式,也许是一种值得怀疑的阅读方式。当我们不怀有任何探究之心去阅读《朗读者》时,我们会不时地陷入那种巨大而美丽的悲悯。一个涉世不深的少年和一个饱经沧桑的中年女性之间的情欲,却没有引起我们道德上的审判,相反我们却觉得这一切竟是那么的顺理成章。对于汉娜让伯格朗诵的原因,我们并不在意,我们在意的是朗读本身所带来的意境。这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行为,这个行为贯穿了整个小说,它使我们感到了高尚,并且为这种高尚而感动。当汉娜选择了自杀时,我们似乎再次听到那不绝于耳的声情并茂的朗读。那是世界上最优美的声音,是千古绝唱。究竟谁是朗读者,这一切实在无所谓了。我们在感动中得到了升华——情感上的升华与精神上、人性上的升华。

    在20世纪的文学普遍放弃感动的文章而一味——甚至变态追求思想深刻的当下,再一次阅读这样令人感动的小说,我们心中不由得产生了一种感激之情。

    这部小说在艺术上也是很有功夫的。它的情节并不复杂,但在细节上却是十分的考究。三部分,划出了三个不同的段落。这是命运的起落,是人生的三个不同阶段。所有的细节都意味深长。比如关于汉娜身体气味的叙述。当汉娜还在“逍遥法外”并充满生命的鲜活时,她的气味是新鲜而令人迷乱的,而当她对生活完全失去了信心并且不可遏制地衰老时,她的体臭不可避免地散发了出来。小说很仔细地写到了从前与现在的气味——汉娜的气味。两种气味的比较,使人感受到了生命无可挽回地走向衰亡的大悲哀,也感受到了人在命运前的无奈乃至颓败。这是命运的咏叹,是生命的挽歌。小说中一些重大的有关命运的、生命的甚至是有关存在的重大的命题,恰恰是通过一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细小物象以及一些细小的变化来表现的,应了我很喜欢说的一句话:精微之处,深藏大义。

    译林出版社大概知道我对此书的欣赏,所以让我写一篇序。我写了太多的序,已经遭人批评了。殊不知,这些序有一些是我在极不情愿的状态下勉强写成的。有些序是一拖再拖,实在拖不过去了,才很痛苦地了结的。里头有些话,往往言不由衷。明眼人是能看出的。当我听到有人指责我时,我会在心中很恼火地说一句:站着说话不知腰疼!我是一个驳不开情面的人,这是我的一大弱点,也是我的善良之所在。它们耽误了我许多短篇与长篇,每每想起,心情会十分的懊恼。因为自知写序的难过,所以我自己写了那么多的书,只除了刚刚出道时请一个最要好的朋友写过一篇序外,后来的好几百万的文字,就再也没有让任何人写过序。

    但这一回我是愿意的。因为我有话可说,只可惜是作一篇序,篇幅不宜过长,由不得我去铺张。

 

2005年12月15日于北京大学蓝旗营

最新喜欢:

朗读者陈喆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4-03-27
1楼#
发布于:2006-01-17 09:04
猫姐姐,当当网上有卖的吗?
[b][size=4][font= 楷体_gb2312][move]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move][/font][/size][/b]
笑谈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3-12-17
  • 原创大奖
  • 先锋碟报员
2楼#
发布于:2006-01-17 10:19
有童老师的朗诵啊~~!一定要买~~!
[color=red][size=4]用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汉语来塑造一个个的人物,是宇宙中最幸福的事情! 声创联盟,最优秀的网络中文配音社团,将中文配音进行到底!http://www.sclm.net.cn/bbs 吴红涓导演太棒了,顾奇勇老师太强悍了,最爱陆揆与翟巍,永远支持上译![/size][/color]
穆阑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24-09-02
  • 优秀管理员
3楼#
发布于:2006-01-18 21:13
下面是引用歌剧魅影于2006-1-17 09:04发表的:
猫姐姐,当当网上有卖的吗?


刚刚出,如果现在没有过段时间恐怕会有的。
不过也不排除译林出版社和当当网没有合作关系的可能。
穆阑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24-09-02
  • 优秀管理员
4楼#
发布于:2006-01-18 21:23
天涯的:

  
 
『闲闲书话』 《朗读者》作者本哈德·施林克专访(转载)
 

 作者:云也退 提交日期:2006-1-18 03:45:00  

??这个施林克很有点意思,原本是律师,写了本《朗读者》得了大名,最近《朗读者》重出,看到有个专访,转来看看。
  ps:最近几年欧洲叫得响、卖得好的小说似乎都越来越短...
  
  
  时间:2005年10月8日
  人物:本哈德·施林克、译林出版社编辑袁楠
  
  
  法律学家施林克
  法学博士。曾在波恩大学、法兰克福大学,现在柏林洪堡大学任教职。并是北威州宪法法官。
  作家施林克
  曾获德语推理小说大奖。《朗读者》无疑是他最轰动的作品,先后荣获四个重要奖项。
  
  您出生在纳粹瓦解的那一年,直到43岁才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作为柏林大学法律教授,您创作小说的缘起是怎样的?
  我从来没有觉得身负作家和法学家的双重身份是一种束缚或限制,当然我时常会希望自己有更多的时间。不仅要写作,而且还要在生活中承担某些使命,它们不是我自己给自己规定的,而是摆在我面前、我必须面对的任务,对人、事和所做的决定负责,这丰富了我的生活和写作。同时我觉得游离在两个世界,却都不完全地生根对我来说是一种释重,不完全归属于法学的领域,因为我是作家;也不完全归属于文学创作,因为我是法学家。
  在上中学和大学的时候,我就一直爱好写东西。后来在开始写研究性质的文章后,我以为写这类文章能满足我对写作的热爱,有一段时间也确实如此,直到现在我还是挺喜欢写一些散文类的和研究性的文章。但后来我发现,我的生活中缺少了某种东西,可一开始并不知道是什么,于是就胡乱尝试,直到我43岁时,我又回到了文学创作。
  
  您起初以侦探小说知名,并曾因此获得意大利、德国和法国的文学奖,《朗读者》算是出乎读者意料的作品吗?还是本书的主题是您长期以来一直在思考的?在您的生活中,有《朗读者》确切的原型吗?
  我并不相信什么文学类型。在写侦探小说的时候,我从来没有把我的写作目标只限制在侦探小说,而现在我也并不排除再写侦探小说的可能性。“朗读者”的主题确实是我一直关注和思考的,它就是我这代人的主题。在故事中除了放进了所见、所闻和所幻想的东西,还有我某些个人的经历也融在了里面。我总是把我要写的书带在身边,因为我不是常常有时间来写作,还要法律方面的工作要做。
  
  不仅德国都在读这本书,在整个欧洲和美国,它都是超级畅销书。这使得英语世界里,很多读者认识了您。说真的,您对《朗读者》如此轰动觉得意外吗?它内省和沉思的视角对于德国读者来说是亲切的,而对于其他读者,您担心由于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他们在接受上会有隔阂吗?您认为共鸣点在哪里?
  我确实没有想到这本书会这么成功。我本来以为,这本书太个人化,从而不足以成为畅销书;而作为国际性的畅销书,它也太德国化。然而在这个人化和德国化的题材上,人们看到了包含在其中的某些相通共同的东西:人并不因为曾做了罪恶的事而完全是一个魔鬼,或被贬为魔鬼;因为爱上了有罪的人而卷入所爱之人的罪恶中去,并将由此陷入理解和谴责的矛盾中;一代人的罪恶还将置下一代于这罪恶的阴影之中——这一切当然都是具有普遍性的主题。
  
  尊严、人性、爱情,这是《朗读者》的关键词,在小说中,爱情是着重要叙说的吗?或是推动情节的力量,还是深深吸引读者的必要元素?
  是爱将米歇尔卷入了汉娜的罪责之中,是爱,孩子对他们的父母、亲人、老师和神父的爱将战后一代卷入了他们上代人的罪责之中。
  
  不同的人能从不同的小说中读到不同的意味。就其所包孕的丰厚内容而言,小说篇幅实在可称简约,您是有意为之吗?这样的节制与内敛是否是您追求的风格?
  我并不刻意追求简约或浩大。篇幅的长短、内容的裁剪,一切取决于题材。不过我一向认为,干净清澈的文字可以赋予语言一种美,而这种美却是我所向往和追求的。
  
  请谈谈您在《朗读者》以后的作品。对中国题材会感兴趣吗?您想对中国读者说点什么?
  在《朗读者》之后我发表了《爱之逃遁》,是一部小说集。之后还写了《塞尔普的谋杀》,是私人侦探格哈德·塞尔普三部曲里最后一本。前不久刚出了《确证》,是一本散文集,预计明年我的下一部小说将出版。我对中国的了解还不多,我不知道是否会写中国题材的东西。去年我到过北京,也是我第一次访问中国。我期待以后还能到中国来,而且不仅是到首都和其他城市,我还想去农村,想对那里有所了解。
  由于我的书被翻译介绍到许多国家,我有幸能和世界各地的读者建立联系。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写了一本书,借助这本书我又能不断从来自遥远国度和文化的读者的眼中看到不同的我。如果中国读者能告诉我这本书的什么东西吸引和打动了他们,我将非常高兴。
  
  这本书的中译本在今年这个有特殊意义的年份重新推出,希望它实现更多的价值。就您个人而言,您怎样看待父辈与二战的关系以及德国年轻一代对战争的反思?少年米歇尔这个人物,是德国人披露和倾吐的一个窗口吗?
  通过汉娜和米歇尔,我想表现的是,第三帝国是如何在那些一起参与了建设和维护它的人身上打上烙印,如何给世界和战后一代留下印记,它又造成了什么样的罪责感。如今,罪责感一代代在变轻。今天的年轻一代所思考的是, 第三帝国当时给犹太人和他们的邻居、吉普赛人、精神病患者以及同性恋带来了怎样的灾难和伤害,应该如何以尊重和得体的态度面对受难者的后代等等。但如今的年轻人不再背负罪责感,这也是对的。
  
  小说将被改编为电影,这是您希望的吗?如果是,您期待它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
  是的,《朗读者》的电影版权卖给了米拉麦克斯(Miramax)公司,安东尼·明格拉将出任导演,对此我很高兴。安东尼·明格拉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我相信他能以我的书拍出一部伟大的电影。




 
看台湾老板如何蹂躏高管人员
 
 

作者:就爱添乱 回复日期:2006-1-18 09:55:14   
  要拍电影啦?太好了!我喜欢另外一个译名:《生死朗读》
  我曾经做过一个梦,是自己导了这部戏呢!^_^
 

作者:丁三郎 回复日期:2006-1-18 12:36:15   
  我有时候觉的读到任何大师的访谈感觉都差不多。通常都会讲到人性责任、使命等等。这就是大师所见略同??
 

作者:云也退 回复日期:2006-1-18 15:46:58   
  这个书的原名叫“朗读者”,“生死朗读”是篡改了的:)
  还找了童自荣先生朗读。
  
  
  一个朗读者的《朗读者》
  
   袁 楠
  
  从做《朗读者》的责任编辑那天起,我就在想,这个全世界范围内的阅读话题该怎样感动现时的中国读者呢?
  里面有少年对比他大21岁的情人的朗读。它很有口碑,然而我总是忐忑着读者会不会隔膜。书快出版时,突然想到如果请谁来朗读精彩章节,做一张CD,以现实的声音诠释痛心的爱,该是多么迷人——我几乎是一下子就想到了“佐罗”童自荣先生。
  他全盛在我的少年时期,曾经年少轻狂、倚马仗剑,佐罗是我们最初的英雄,也是永远的。后来童老师跟我说,我们出彩那阵,80年代初期,你还小呢,懂什么呢!我默然。是,他华美飘逸的声音对于我,是以电影资料复现的形式,沉睡在记忆里的。然而,时间的错位又算什么呢,是童老师,还有我喜欢的邱岳峰先生,是他们让我们发见外面这样大一个世界;他们的声音本就凝结成那开放年月的一种历史。我这么跟童老师罗嗦着,希望他答应我的请求。他很淡然,应该是听多了赞美;不过他说,谢谢大家还记得我。
  费了些周折,童老师最终答应了。不用签什么合同,他说,我们相互信任。
  录音那天很冷,他朴素的深绿色棉褛似乎抵挡不了陡然的寒气,花白头发飘摇着,让人颇觉不忍。童老师五官硬朗,似乎就是侠客佐罗的样子。他只用最简单的言语,到了现场,才跟录音老师讲了讲他声音的特长与缺点。我惊讶地发现给他的稿子上面用铅笔密密麻麻地标着文字和符号,是在说语气或者连读什么的,每张纸都是这样。他原跟我说要录音的话得熟悉一个星期,原来是要做这样细致的工作。
  那个录音棚里空荡荡的,但是,当童老师朗声说出书名的时候,我恍然觉得又回到了二十年前的电影院,身旁都是透过他高贵的声音看世界的观众。他把我这个早已熟稔了《朗读者》内容的编辑,带入了陌生化的世界,少年伯格对往事的追忆与忏悔鲜活起来,昔日英俊倜傥的佐罗那依旧华美的颤音甚至使汉娜这样一个女人也有了生动的轮廓。我和录音老师都觉得他演绎得好极了。童老师却经常一段话反复地录,不时叫停;刚到四点,他就坚决地说嗓子不吃劲了,得明天接着来。
  第二天正好是冬至,我起先并没意识到。阳光很温煦。童老师的兴致和情绪显然都高了,他保守地认为自己应该状态稍好一些。全部录完以后,他像前一天一样,要求把录音重听一遍。他不肯坐下,只是低着头,背着手,在小小的房间里来来回回地走着,时而站住沉思,时而倾身谛听,时而微微颔首。只有几分钟,他猛地坐在沙发里,手抚额头,似乎要缩进小说里去了。这时候的童老师,是绝对具有旁若无人的魅力的,正如他在录音当中总要练声,咪咪啊啊地放开一阵,也总要试着进入法庭或者什么别的情境中:这么一个世界对他而言,一切皆可忘却,惟有声音是有意义的。录完音,有人要进来跟名人童老师合影,他一笑说,我是做幕后的。
  童老师,我请你吃饭,我说。他说好啊。这时他已没有初见面时那样难以接近,这个激情和苍凉的朗读者兴致勃勃地跟我聊起《朗读者》的好来:这里面的德国青少年都是相当有责任感的,你说是不是?
  路上,我突然想到一人在家的童夫人,便又把她请来。淮海路上的全聚德人气旺得很。童老师缓缓开口道,今天是冬至啊,一家人该聚聚的。我心里有一阵暖暖的,这天的节奏这时仿佛突然变慢了。硬汉佐罗的眼神格外柔和,老伴儿杨老师则为他夹去一块松鼠桂鱼。沪上的万家灯火映衬着老俩口平和的样子。我听说过关于名人童老师生活状况的种种新闻,然而,对于携手面对了中国译制片史的他们而言,往事早已沉淀了吧。我们聊着加里森和茜茜公主,说到《佐罗》又将出版,那个拥有上海滩最有磁性的声音的男人风度翩翩地笑着。
  他们住在淮海路上30多平米的房子里,童老师说比石库门好一些。杨老师腿不好,要做手术,童老师很细心地提着东西。末了,杨老师叮嘱我说,你小姑娘买东西要会还价哦。“下次你到我家里来,杨老师给你做上海菜。”
  童老师告诉我他这几天就要去北京,参加中国电影百年的纪念庆典。“全国一百多个人去,上海有二十多个,包括我一个。”他平静地说,眼睛里没有一点点光与影的绚烂,而确实只剩了“幕后”的沉静。我答应着,看着刚刚为《朗读者》动情的这个朗读者,那依旧挺拔的背影消失在沉沉夜色中,在这个《无极》号召票房的世界上,披着一件叫做配音的罗裳,带着一些孤独与感伤,又有一些坚忍和坦荡。
  
 

作者:myyoga 回复日期:2006-1-18 21:14:02   
  我是责任编辑.很高兴在一个我喜欢的论坛看到这个帖子哦!
  迄今为止已经有很多人表示他们"非常非常非常爱<朗读者>",依我看了N遍校样从不厌烦的史无前例经验,我相信这本小说会有更多的粉丝.
  在我采访施林克的时候,问到<朗读者>的自传性问题,他回避了,可是小说中痛彻肺腑的爱毫无掩饰地照出了他自己,我一直这么想.诸位以为呢?
  这个德国人沉静内敛的风格我自己很喜欢.第一部分的爱叫人战栗,而后面两部分大段的内心独白更是小说精彩的部分.
  书后有一些给读者的问题,我看了觉得有点意思,推荐给大家.
  只想给大家一本很好的书.在我们这个平庸浮华的年代,让深沉的爱和良心的思考流过我们的心田.别无他意.
  希望你们喜欢这本书......呵呵,等待大家的评论.
 

作者:myyoga 回复日期:2006-1-18 21:25:09   
  忘了说一句,<朗读者>正在路上,春节前应该能在书店见到书了......

 

http://www8.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books/1/72356.shtml
家干
总版主
总版主
  • 最后登录2024-01-04
  • 原创大奖
  • 优秀管理员
5楼#
发布于:2006-01-18 21:42
楼上的同志,转的时候稍微清理一下,广告太多了
你们被戈培尔博士灵魂附体了么?
小青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19-03-03
6楼#
发布于:2006-01-19 01:37
先生的背影总是让人感到高贵而孤独,温情而凄清。

这碟是一定要买的请猫站及相关知情者发布信息。谢了
穆阑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24-09-02
  • 优秀管理员
7楼#
发布于:2006-01-19 08:39
下面是引用家干于2006-1-18 21:42发表的:
楼上的同志,转的时候稍微清理一下,广告太多了


清理了。

下面是引用小青于2006-1-19 01:37发表的:
这碟是一定要买的请猫站及相关知情者发布信息。谢了


你看我昨晚转的了吗?责任编辑说书还没出,春节前后上市。
朗读者陈喆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4-03-27
8楼#
发布于:2006-01-19 08:54
下面是引用穆阑于2006-1-19 08:39发表的:


你看我昨晚转的了吗?责任编辑说书还没出,春节前后上市。

啊?还没出呢!55555!这年我是没法过了!
[b][size=4][font= 楷体_gb2312][move]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move][/font][/size][/b]
穆阑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24-09-02
  • 优秀管理员
9楼#
发布于:2006-01-26 13:34
一个朗读者的《朗读者》
 


(2006-01-24 02:07:36)
 
少年伯格15岁那年得了黄疸,在路边呕吐时遇到了36岁的公共汽车售票员汉娜,汉娜把他带回家,帮他清理。伯格来汉娜家致谢时,汉娜正在穿一双长统丝袜,伯格突然心里动了一下,转身跑下楼……这以后,他们开始交往,读书,做爱。

这场令人动容的“不能之爱”打动了读者,使《朗读者》成为有史以来第一本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德语书。在德国,《朗读者》甚至成为每所中学讨论的话题;在美国,《朗读者》入选著名的欧普拉读书秀后,很快风靡北美。

本月,译林出版社推出了《朗读者》中译本纪念版,由著名学者钱定平担纲翻译,在附赠的CD中,童自荣朗读了小说中最富戏剧性和激情的章节。

袁楠  文

从做《朗读者》的责任编辑那天起,我就在想,这个全世界范围内的阅读话题该怎样感动现时的中国读者呢?

里面有少年对比他大21岁的情人的朗读。它很有口碑,然而我总是忐忑着读者会不会隔膜。书快出版时,突然想到如果请谁来朗读精彩章节,做一张CD,以现实的声音诠释痛心的爱,该是多么迷人——我几乎是一下子就想到了“佐罗”童自荣先生。

他全盛在我的少年时期,曾经年少轻狂、倚马仗剑,佐罗是我们最初的英雄,也是永远的。后来童老师跟我说,“我们出彩那阵,80年代初期,你还小呢,懂什么呢!”我默然。是,他华美飘逸的声音对于我,是以电影资料复现的形式,沉睡在记忆里的。然而,时间的错位又算什么呢,是童自荣先生,还有我喜欢的邱岳峰先生,是他们让我们发现外面这样大一个世界;他们的声音本就凝结成那开放年月的一种历史。我这么跟童老师啰嗦着,希望他答应我的请求。他很淡然,应该是听多了赞美;不过他说,谢谢大家还记得他。

费了些周折,童老师最终答应了。不用签什么合同,他说,我们相互信任。

录音那天很冷,他朴素的深绿色棉褛似乎抵挡不了陡然的寒气,花白头发飘曳着,让人颇觉不忍。童老师五官硬朗,似乎就是侠客佐罗的样子。到了现场,他只用最简单的言语跟录音老师讲了讲他声音的特长与缺点。我惊讶地发现给他的稿子上面用铅笔密密麻麻地标着文字和符号,是说话语气或者连读什么的,每张纸都是这样。他跟我说要录音的话得熟悉一个星期,原来是要做这样细致的工作。

那个录音棚里空荡荡的,但是,当童老师朗声说出书名的时候,我恍然觉得又回到了二十年前的电影院,身旁都是透过他高贵的声音看世界的观众。他把我这个早已熟稔了《朗读者》内容的编辑,带入了陌生化的世界,少年伯格对往事的追忆与忏悔鲜活起来,昔日英俊倜傥的佐罗那依旧华美的颤音甚至使汉娜这样一个女人也有了生动的轮廓。我和录音老师都觉得他演绎得好极了。童老师却把一段话经常反复地录,不时叫停;刚到四点,他就坚决地说嗓子不吃劲了,得明天接着来。

第二天正好是冬至,我起先并没意识到。阳光很温煦。童老师的兴致和情绪显然都很高,他保守地认为自己应该状态稍好一些。全部录完以后,他像前一天一样,要求把录音重听一遍。他不肯坐下,只是低着头,背着手,在小小的房间里来来回回地走着,时而站住沉思,时而倾身谛听,时而微微颔首。只有几分钟,他猛地坐在沙发里,手抚额头,似乎要缩进小说里去了。这时候的童老师,是绝对具有旁若无人的魅力的,正如他在录音当中总要练声,咪咪啊啊地放开一阵,也总要试着进入法庭或者什么别的情境中:这么一个世界对他而言,一切皆可忘却,惟有声音是有意义的。录完音,有人要进来跟名人童老师合影,他一笑说,我是做幕后的。

童老师,我请你吃饭,我说。他说好啊。这时他已没有初见面时那样难以接近,这个激情和苍凉的朗读者兴致勃勃地跟我聊起《朗读者》的好来:这里面的德国青少年都是相当有责任感的,你说是不是?

路上,我突然想到一人在家的童夫人,便又把她请来。淮海路上的全聚德人气旺得很。童老师缓缓开口道,今天是冬至啊,一家人该聚聚的。我心里有一阵暖暖的,这天的节奏这时仿佛突然变慢了。硬汉佐罗的眼神格外柔和,老伴儿杨老师则为他夹上一块松子鳜鱼。沪上的万家灯火映衬着老两口平和的样子。我听说过关于名人童自荣生活状况的种种新闻,然而,对于携手面对了中国译制片史的他们而言,往事早已沉淀了吧。我们聊着加里森和茜茜公主,说到《佐罗》又将出版,那个拥有上海滩最有磁性的声音的男人风度翩翩地笑着。

他们住在淮海路上3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童老师说比石库门好一些。杨老师腿不好,要做手术,童老师很细心地提着东西。末了,杨老师叮嘱我说,你小姑娘买东西要会还价哦。“下次你到我家里来,杨老师给你做上海菜。”

童老师告诉我他这几天就要去北京,参加中国电影百年的纪念庆典。“全国一百多个人去,上海有二十多个,包括我一个。”他平静地说,眼睛里没有一点点光与影的绚烂,而确实只剩了“幕后”的沉静。我答应着,看着刚刚为《朗读者》动情的这个朗读者,那依旧挺拔的背影消失在沉沉夜色中,在这个《无极》号召票房的世界上,披着一件叫做配音的罗裳,带着一些孤独与感伤,又有一些坚忍和坦荡。

(都市快报)
http://dskb.hangzhou.com.cn/20050801/ca993536.htm
李多多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0-07-10
  • 网站建设奖
  • 金话筒奖
  • 优秀录音师
10楼#
发布于:2006-01-26 13:58
细微之处动真情--楼上女孩子的文字。
风铃儿
共享小组
共享小组
  • 最后登录2023-04-07
11楼#
发布于:2006-01-26 16:41
呵呵,刚好春节要到书城去,到时候去搜索搜索。
[img]http://byfiles.storage.live.com/y1pIgSX8pp5ZzVYsGBuQQR5wI3CAzJWnV2GSsy8FtnHLKw-UxFWMwzgwEm0YxXdzeEg[/img]
12楼#
发布于:2006-01-26 16:53
这书很好看,我看了两遍,还是想再读。文字简洁、平易,但是很动人。

这个新版的也一定要买!
 
13楼#
发布于:2006-01-26 22:25
不知肉味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5-10-20
14楼#
发布于:2006-01-27 02:54
   
萍水相逢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0-11-23
  • 网站建设奖
15楼#
发布于:2006-01-27 10:07
出版的时候,请一定通报一下。
人要知道廉耻,不能什么都干。
16楼#
发布于:2006-01-27 14:16
童老师配音的孜孜不倦,勤勤恳恳的精神太让人感动了.
17楼#
发布于:2006-01-27 18:23
我们这里的"三联书店"还没有到货!!  
zdmybf
  • 最后登录
18楼#
发布于:2006-01-27 21:40
一定要买!到时候一定请告知一声啊。。。先谢过!
lqrmh
  • 最后登录
19楼#
发布于:2006-01-28 03:48
不知席殊书屋有没有!
guo828
  • 最后登录
20楼#
发布于:2006-01-28 14:01
我昨天已经入手,我们兰州19号就已经到货了.
穆阑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24-09-02
  • 优秀管理员
21楼#
发布于:2006-01-28 14:29
小青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19-03-03
22楼#
发布于:2006-01-29 23:28
晕死,看了,说是曹文轩朗读,咋回事?
穆阑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24-09-02
  • 优秀管理员
23楼#
发布于:2006-01-29 23:31
曹文轩作序。
穆阑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24-09-02
  • 优秀管理员
24楼#
发布于:2006-01-30 15:32
和历史调过情以后
 
【来源:新京报】  
 
  《朗读者》作者:本哈德·施林克版本:译林出版社2006年1月定价:28.00元

  书评人肖复兴

  我一直在盼望着能够有这样一本小说出现。

  我终于读到了《朗读者》。稍稍可惜,是德国人写的,而不是我们自己。作者本哈德·施林克,对于我们来说是陌生的,但在我看来,他和他的德国作家,特别是战后的德国作家如伯尔、格拉斯,一样的杰出和重要。他是一位法学教授和法官,在这本书之前已经出版了三本犯罪小说,卖得都不错。《朗读者》是他第一本“严肃”作品,在德国国内取得了轰动后,马上取得了国际性的成功。光在英语世界里就卖了快200万册,是战后继《香水》卖得最好的德国小说。

  这是一个同《香水》一样的故事,不同的是它更为深刻,对于战后德国读者,触动的是更具有切肤之痛的问题:那就是如何面对这个民族曾经拥有过的法西斯罪恶的过去,尤其是战后成长起来的第二代第三代人,如何面对自己的上一辈不愿示人的过去!故事讲述了15岁的米夏和36岁的汉娜一次街头偶遇和接下来无法控制的身体接触,女人对自身文盲和集中营看守历史的双重隐瞒,对学习教育的几乎疯狂的重视和偏执,并没有让男孩怀疑自己对女人的迷恋,性爱之前他对女人的高声朗读,不仅变成了小说的标题,也变成了他们之间的一种契约或是默契。然后,汉娜突然不辞而别,小说的第一章到此戛然而止。直到多年以后米夏成为法学大学生时才又看到了她:在法庭上,她出现了,站在历史黑暗的另一边,承担着战后人们对罪恶的指责。

  如果她是过去的凶手,米夏该怎么办?读到这里,第二章,小说终于露出了它清冷的锋芒,刺向了每一个后奥斯威辛时代的读者:毕竟历史过去得还并不太久远,罪恶也并不那么遥远。当你和那段黑暗缱绻地上过床以后,你会一身轻松地下床吗?后战争历史中的一代人,该如何面对经历过那段沉重历史的父辈母辈的爱呢?

  读到这里,我在想,同情节紧凑而貌似情爱流行的第一章写法不同的这一章,我们中国的读者是陌生的,会显得有些隔阂,却是这部小说最精彩的部分。我们的小说不少已经如一张油饼,被电视剧和时尚的双面煎烤得过分光滑油亮,香酥可口了。但是,在这部小说中,到了这里,作者不仅将汉娜、同时也将米夏置于审判席上,就像第三章中米夏自己说的“全都捆绑在一起出庭”。只不过,米夏内心的折磨更为痛苦,虽然他没有和汉娜有过一次的正面接触,却在他同父亲、同法官、同老师,同他在寻访集中营的路途中遇到的出租汽车司机与餐馆里的瘸老头、年轻人的散点透视中,一次次循环往复地拷问历史和心灵,那就是上下两代人对于历史罪恶的理解与谴责、对于残酷记忆的遗忘和铭记的矛盾。那种沉思与内省的笔触,让我感动,忍不住想起我们自己的历史与现实。

  小说写到这里,已经不再仅仅是关于性爱或是罪恶了,而是在讲一个有关如何在为了不能够忘却的记忆中,战后新一代人成长的寓言。在这里,汉娜是作为米夏的上一辈而出现的,米夏与她的性爱,不过是下一代对上一代爱的一种极端的象征(在第三章里,作者特别写到那位精神分析专家盖西娜对米夏指出:在他的故事里他的母亲的影子几乎没有出现过,从一个侧面更证实了汉娜在小说中的身份象征)。

  在调节记忆与现实以及两代人的关系中,汉娜和米夏表现出的不是我们这里的成长小说中所常见的代沟,这里没有任何的预制设想,而是突然发现上一代人的罪恶,又如何处理对他们的爱,面对这种失控交错的纠缠、刺痛,如何以更健康的心态成长,而不是回避或视而不见那种集体记忆留给我们今天所有人的影子。这正是这部小说最打动我的地方。

  如果从这个角度而言,我确实读出它是一部成长小说的味道来———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种解读,好的小说从来都是多义的。德国人从来都是成长小说的高手,歌德的少年维特的故事曾让年轻的郭沫若声名大震,也使得维特成为那个时代年轻人的偶像,莫非多年以后我们还需要让德国人给我们上这样青春觉醒与成长的一课吗?《朗读者》这部书对于我们有着无法回避的相关性:在和历史调过情以后,就可以心安理得了吗?几代人之间的欲说又止、躲躲藏藏后面是什么?

  值得一提的是小说天然去雕饰的语言,干净得像冰凉的骨架,在骨头的缝隙中是一个被历史隔开的两代人间朗读与倾听、诉说与沉默、罪恶与遗忘、逃避与短兵相接、激情与蓦然惊醒的故事。此次再版的小说中附有童自荣先生精彩朗读的光盘,让这本《朗读者》的朗读者多一层意味。
 
http://news.sohu.com/20060127/n241629610.shtml
穆阑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24-09-02
  • 优秀管理员
25楼#
发布于:2006-02-02 08:39
从豆瓣搞来一个大个儿的封面:



豆瓣上的评论:

呵呵~~~终于有中译本了   
 2006-01-28 14:50:29   来自: Jeanne (西安)

评论: 朗读者    

  Der Vorleser《朗读者》纪念版
  
  
  除夕28号,又是汉唐优惠日。土产全家逛书店,各人跑去自己喜欢的楼层看书。本来我是去看余光中的那本散文集,路过译林浩翰的书架,看到了卡尔维诺文集里面上次没有的《寒冬夜行人》……寒……这个翻译啊……就不能说《如果冬夜,一个旅人》?继续看竟然发现了译林新出的《朗读者》!!!这可是新年前的大惊喜~~~~~一直盼北大出版社的双语读物,等了两年都没戏,让译林抢先了。他们还真是脑筋转得快。最初我所见的中译本就是在译林杂志上,姚仲珍先生的译本。这次是钱定平先生的译本,翻译应该更加出色。而且最令人惊艳的是随书附赠童自荣朗读CD!!!太美妙了……光为这张CD我也会买译林的书。虽然只有第一部第16节至第二部第4节的朗读,但童自荣老师我可心水了很多很对年,从小崇拜的偶像啊~~~~~找了半天询问书店MM,结果她说他们只进了这一本,昨天才上货。呵呵~~~~~
  
  虽说译林有诸多令人不满的地方,但这本《朗读者》纪念版确实不错。钱定平先生的译文有保证,童自荣老师的CD,还有译林对作者Bernhard Schlink的专访,以及后面姚仲珍先生翻译的德语书评和阅读思考都让人爱不释手。搜狐读书有部分章节连载:http://lz.book.sohu.com/serialize-id-4053.html 前面的序言和中文书评、编辑小姐和童老师录音时的随记做得也很认真。封面设计肯定是颇下了一番功夫,烫银的字体很漂亮,银灰的底色别具一格。回家赶快开电脑试碟,黑色的碟面与浅桔色的文字“一种朴素的阅读,一种单纯的聆听”十分相宜。童老师的声音依旧华丽飘逸,略带些苍凉。真让我不胜欢喜,珍爱的小说《朗读者》与珍爱的朗读者童老师,再没有比这样更美好了。
  
  专访中有提到《朗读者》的电影版权卖给了米拉麦克斯(Miramax)公司,导演是安东尼·明格拉(Anthony Minghella ,《英国病人》、《冷山》)。基本上也是很值得期待的电影~~~~~听着童老师的朗读激情澎湃,我又仿佛回到了在曼海姆每天讨论《朗读者》一个小节的日子,在布伦瑞克独自一人的春节读着《朗读者》彻夜不眠的冬夜……
  
穆阑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24-09-02
  • 优秀管理员
26楼#
发布于:2006-02-06 14:49
童自荣的录音在这里下载: http://www.peiyin.com/bbs/read.php?tid=20623&fpage=1
家干
总版主
总版主
  • 最后登录2024-01-04
  • 原创大奖
  • 优秀管理员
27楼#
发布于:2006-02-06 20:13
打听,这个翻译的人可靠么,我隐约觉得有过这人写的一本书,买了好几年了也没看,不熟啊。现在连译文的书都良莠不齐,好的不多坏的多,更不要说译林了,何况德国文学翻译本来就是冷门。
你们被戈培尔博士灵魂附体了么?
穆阑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24-09-02
  • 优秀管理员
28楼#
发布于:2006-02-06 20:43
我在看,觉得翻得挺好的。童的CD只听了一段,没敢多听,怕影响阅读。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