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nbin
白银会员
白银会员
  • 最后登录2024-08-28
  • 社区居民
阅读:1448回复:0

[买到]HM(华美)的<<日落黄沙(The Wild Bunch)>>(经典国配)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7-02-01 10:50
单D9,国配不错,声音很熟悉,就是不知哪儿的配音,画质清楚 。
另外看到:HM的<<一夜风流>>(克拉克盖博主演,标明有国配),没有出手。

《日落黄沙》的死亡芭蕾——吴氏暴力美学的源

  影片The Wild Bunch,英文原名不太容易直译,网上有一篇碟报文章译作“野战群”就很令人莫名其妙,我最初看到那个标题以为是战争片,根本没有和本片联系起来。译作“野帮伙”比较忠于原文的含义,高级一点就是“狂野一族”。我手头的DVD影碟译作“日落黄沙”,虽然有些意境,但是本片跟日头和沙子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即使寥寥数字,从中也可见这翻译要想达到“信、达、雅”,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本片拍摄于1968年,出品于1969年,斥资600万美元,实拍81天时间,聚拢了1288名剧组人员,拍摄了3600个镜头,耗费了330000cm胶片,在那个年代是难得一见的大制作。1995年电影百年华诞之际,好莱坞评选百年百部经典作品,本片位列第80名,绝对是导演身后的殊荣。影片中最著名的一个片段,就是一座铁桥的爆炸,桥上的人和马在坍塌中落入激流。这在没有电脑特技的当时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导演萨姆.派金帕SAM PECKINPAH,生于1925年,卒于1984年。本片从筹拍到最后剪辑完成历时3年,据说在拍摄现场的最后一天,萨姆.派金帕哭了。这令我想起中国唐代以“郊寒岛瘦”闻名的苦吟诗人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无论这位导演的“暴力美学”引起多么大的争议,我都要对他的创作态度表示敬意。萨姆.派金帕在拍摄完本片以后远赴英伦,于1971年拍摄了《稻草狗(Straw Dogs)》,仍然充满了争议。
  
  本片The Wild Bunch,讲述派克带领一帮强盗化装成军人,抢劫位于得克萨斯州一座小镇的铁路银行,却遭到早有准备的迪克.索顿带领一帮赏金杀手的伏击,这一开篇就是一场昏天黑地的枪战。多角度拍摄枪手中弹后坠楼的高速摄影,让我们第一次领教了萨姆.派金帕的“死亡芭蕾”。派克和迪克曾经是一对默契的强盗搭档,迪克由于派克的疏忽大意而入狱,被警长胁迫而参与了这次捕杀行动,当他本来有机会射杀派克时却有意无意的放过了他。派克的团伙损兵折将,只抢来一堆废铁片。在迪克一伙的追踪下,派克带着道奇、老头弗列迪和墨西哥小伙子“天使”,还有格许兄弟,踏上了逃亡之旅。
  
  六个强盗越过边境来到了墨西哥。不得不提的时代背景是1913年的墨西哥民族革命,他们回到“天使”的家乡,却得知这里遭到了军阀马巴奇的洗劫,“天使”的父亲被杀,心爱的女人跟着马巴奇跑了。他们来到马巴奇盘踞的艾克维迪镇,怒愤填膺的“天使”冲动的拔枪打死了马巴奇怀抱中的女人,使大家陷入绝境。马巴奇决定利用这一干艺高胆大的强盗,让他们越过边境抢劫火车上的美国军火,为此不惜悬下重赏,并且答应了派克的条件,释放了“天使”。“天使”要求拿走一部分军火武装自己的部落,派克偷偷答应了他。他们成功的劫走了火车上的军火, 并且成功的摆脱了美国军队和迪克一伙的追击,炸掉了铁桥,越过了边境。
  
  为了防止马巴奇得到军火后消灭自己,派克机智的把军火化整为零的藏起来,要求用一袋一袋金币换一箱一箱军火。眼见拿到所有金币的最后一刻,马巴奇出尔反尔扣下了“天使”。与此同时,老头弗列迪被迪克的手下打伤,落荒而逃下落不明。为了躲避迪克如影随形的追踪,派克带着道奇和格许兄弟重新回到艾克维迪镇。这时“天使”正在被马巴奇的手下蹂躏。亲眼目睹自己的兄弟遭到非人的折磨,派克感到无能为力。他提出用金币交换“天使”,却遭到马巴奇狂妄而轻蔑的拒绝。
  
  得到了枪支弹药的全镇军民陷入了一场歌舞烂醉的狂欢,残忍的凌虐伴随着欢歌笑语。这个面目丑陋的马巴奇,享受着英雄般的爱戴。重机枪在他手中控制不住子弹横飞,他的愚蠢,也获得一片片善意的笑声。这些穿着军服或者不穿军服的愚昧的男女老幼,乍看起来与被欺凌的“天使”家乡的村民们没有什么不同,一样的开朗乐观,一样的能歌善舞。他们跟随着军阀的快乐而快乐,浑不知道马巴奇对抗的维拉,后来会被墨西哥的人民尊奉为民族英雄,他那戴着超级宽檐大草帽的肖像,还与另一位民族英雄查巴达(参看马龙.白兰度主演的影片《查巴达传》)一道,上过中国的中学历史课本。
  
  那边厢彻夜狂欢,这边厢失意的在妓院过了一夜。清晨,派克发现屋里还躺着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孩儿。他从容的穿上衣服,从容地把几块金币交到妓女手里。格许兄弟还在被另一个妓女为几块钱纠缠,道奇坐在门外,看到他们走出来,咧嘴一笑说道:“我就知道你们会来”。我看到这里,才突然明白他们打算干什么,也才明白什么叫做视死如归。没有豪言壮语,表情也一点不慷慨悲壮,只有平静,只有平静……特别了不起的是格许兄弟,自始至终他们俩一直怀揣异心,与派克等人不断发生矛盾,这最后一刻的婆婆妈妈却愈加惊天动地。四个人荷枪实弹披挂整齐,一组长焦镜头跟着他们,走过墙角懒洋洋的男男女女,走过挎着步枪一脸茫然的士兵,走到马巴奇面前。
  
  派克要求释放“天使”。马巴奇仍然在玩弄他们,假装释放的样子,却突然用刀割断了“天使”的喉咙,派克毫不犹豫的拔枪射穿了他的头颅。四个人被一团团的军人和黑洞洞的枪口围住了。在这个剑拔弩张的瞬间,最精彩的一笔就是道奇第二次的噗嗤一笑,这是蔑视生死存亡的一笑,成全兄弟之义的一笑。然后,枪声大作,名副其实的“血泊之战”,我们全面、干净、彻底的领教了萨姆.派金帕的“死亡芭蕾”。在一连串的高速摄影中,这四位每个人死亡的方式都是身中无数枪弹,不过他们每个人都打死了更多人。不用我说,大家也知道这种拍摄死亡的枪战模式得到了后世谁的模仿。
  
  在影片序幕的得州小镇,一群孩子围拢在一起玩耍,他们把两只蝎子放在一大群蚂蚁中间,这就是他们的游戏。无论男孩还是女孩,他们和她们的脸上都绽放出天真的笑容。然后他们点燃了树枝,投入这些虫子中间,孩子们看着一堆堆在火焰中扭动着小小躯体的生命,笑得更开心了。这个绝佳的细节来源于导演和主演的一次偶然的交谈,它的象征意义是如此的直露,却又是如此怵目惊心。让我想起曾经在网上读到的一篇关于酷刑的文章,就是从每个人小时候开心的以折磨昆虫为乐写起的。
  
  萨姆.派金帕对暴力的渲染被许多人所指责。可是当本片里几个强盗从“天使”的村庄离开,村民们唱着歌谣夹道送别,一股淡蓝色的忧伤情调,让人实实在在的感受到导演内心深处的恬静。正是在本片的结尾,迪克来到死尸枕藉的战场废墟,他的手下兴高采烈的席卷了金银财宝而去,迪克自己却萧索的坐下了,他厌倦了这种无休止的杀戮。后来老头弗列迪带着另一伙人赶到了,他们是得到了武装的“天使”的乡亲们。弗列迪邀请迪克加入这个行列,因为“这次不一样了”。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将会加入维拉和查巴达的民族解放斗争的行列。这才是萨姆.派金帕真正的暴力观,也是我的。
[b] [size=5] [color=red] [move]丘吉尔:二战唯一让我害怕的就是德国潜艇[/b] [/size] [/color] [/move]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