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2439回复:7
仍爱星爷 不爱“长江七号”仍爱星爷 不爱《长江七号》
作为七十年代末生人,可以说,是看着星爷的电影长大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在只有电视机与录像带的情形下(当时的电影院是鲜有港产片),星爷的片子伴随着我们度过了小学,走过了中学,直至乐到了大学。直到今天,当我们当年一起的发小偶尔聚会时,仍会拿八三版《射雕英雄传》的宋兵乙说事,而那个当年第一个发现新大陆的孩子,如今已为人父了。 扯得远了,无非是想表达一份浓浓的“星爷情结”。在今年四部贺岁档大片中,最期待《长江七号》,便是缘于这份感念。事实上,但凡是看了十几年商业电影的FANS,都会对“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这一定律有高度的认可,因为每次的结果都是一样,只不过,有时候从电影院出来是小失落,有时候是大失望,甚至也有过骂娘被骗的感觉。因此,在对《长江七号》的高度期待与热烈盼望的背后,也做好了这种心理准备。 为了防止去年夏天暑期档人满为患,一票难求的情况再次发生,在 关于《长江七号》的是是非非,其实也没有必要再重复一遍了。不止是《长江七号》,但凡是影片,一千人眼中,一千种解读,就仿佛去年几部大卖片蜘三,加三和变一一样,捧到天上者难以胜数,骂到地下的亦多如牛毛。由此,一部电影能引起大的争议,并能获得高票房,已经可以算是成功了。 要说《长江七号》有多糟,确实过了。徐娇真的好讨人喜欢,七仔也好惹人怜,只不过星爷却成了一个很苍白的人物,至于美女老师在情节设置上的温吞水及无道理的煽情,这使得我不得不将其去与《功夫》对比。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假如《《长江七号》》变身《当幸福来敲门》,那即便不感人至深,那我会承认这是星爷的一次转型尝试,但从《《长江七号》》中的那些搞笑桥段来看,很难不把它仍然定位于喜剧片,我们不能因为里面加了一条既无深度也不感人的父子情深的主线,就将本片冠以温情家庭片了,这个确实值得商榷。 《长江七号》惹笑了我好几次,是由衷的。但也仅此而已了,确实达不到《功夫》中的那种让人百看不厌,津津乐道的地步。破坏式的冲突及卡通人物造型般的反差设计,乏善可陈,仍然是延续了星爷作品的老套路,但因为没有新意,就让人有些失望了。 实事求是的说,《长江七号》绝对不难看,只是定位尴尬了些,号称的家庭温情片并没有带给我心灵上的任何感动,而老套的周氏搞笑桥段又在把我们拉回到喜剧片的定位上,但这样显然是两头不落好了。当然,我深深的知道,之所以对这部片子如此失望,是因为这是自己喜爱的星爷的作品。我背负了太重的情感负担,在这部片子上承载了太过厚重的期许,加之以星爷之前所有的经典的作品及要素作为尺度来衡量,确实是有些苛求了。 说自己是星迷,有时候也会有些心虚,对于被无数人奉为经典的大话西游,我反倒是一直不怎么感冒的。我还是喜欢逃学威龙,食神,唐伯虎点秋香,少林足球,功夫这样较纯粹的不带伤感的作品。权当是一家之言吧。 看完《长江七号》的当晚,我把自己的QQ和MSN上的签名都加上了八个大字“大失水准 大失所望”,以示郁闷心情。不过,现在回想起来是有些过了。我想,和很多人一样,星爷最让我们着迷的,也许并不是那些经典的笑料,最打动人心的恐怕还是他对于小人物入木三分的把握与细腻的演绎,这点在《长江七号》中,确实依然表演得是到位的。 观影已经一个多月了,我已从《长江七号》的失落中回过味来,不过,我仍然保留我的观点---作为周氏作品,《长江七号》不是一部成功的作品。但是,我对星爷的喜爱却丝毫不受《长江七号》的影响,在今年的八月,我渴望看到虽然仅仅是他监制的龙珠Z真人版,我更渴望他零九年的新作西游记,我仍然相信,星爷将继续为我们这些喜欢他的普通影迷不断呈现精彩,在这一过程中,他也能不断的超越与突破! |
|
1楼#
发布于:2008-02-26 23:12
引用第0楼阿福于2008-2-26 23:09发表的言论: 《功夫》很好看吗?我觉得很一般个人意见 |
|
2楼#
发布于:2008-02-27 10:19
引用第1楼叶雨竹于2008-2-26 23:12发表的言论: 不止是长江七号,但凡是影片,一千人眼中,一千种解读, |
|
4楼#
发布于:2008-02-27 11:51
话说当日去影院,到底看长江还是刘跃进?最后决定去看后者,免得受“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定律的困扰。
至今庆幸我的选择。当然,我仍然支持星爷! |
|
|
5楼#
发布于:2008-02-29 03:29
说实话,我以前十分讨厌星星的片子,直到《功夫》的上映,才发现周星星将是中国电影界即将荣升“大师”级的人物了。而靠他以前的那些作品,恐怕就很难达到这一崇高地位了。
周星星要最后走完到达“大师”宝座的红地毯,没有成功的转型是达不到的! 所以,我很关注周星星的未来电影之路…… 毕竟,中国那么多电影人拍的那么多片子,也只有《功夫》进入了全球年度最受欢迎的十佳影片之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