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4y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4-09-15
  • 爱心大使
  • 最爱沙发
阅读:3944回复:9

关于李白《静夜思》的一点个人看法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9-02-18 07:33
====================================================================
匆匆草就,未曾参看相关史籍,谬处勿拍,同论之。
====================================================================

近来,由一篇日本媒体的报道,又引起了人们对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关注。也来谈谈我的一点看法。

李白《静夜思》究竟写于何时、何地?其原始文字究竟是怎样的?该如何解读其意境?……这是许多人都想搞清楚的问题。


1. 《静夜思》还是《夜思》?原文究竟是怎样的?

不久前,日本媒体报道,称一华裔中学生搞清《静夜思》原文,国内多家媒体转载。其实,这个报道所说之事早已是旧闻了,至少几年前就有这样的说法了,而其来源也是始自日本一位教授的考证。国内前年出版的《中国文学史新著》里已经“还原”了《静夜思》的“原貌”:

     静夜思

     床前看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
     低头思故乡。

我之所以在上面的“还原”和“原貌”加了引号,是因为究竟何为“原貌”尚难定论,后文有及。

与多年来通行的教材上不同的有两处,即第一句中的第三字,“明”还原为“看”,和第三句中的第四字,“明”还原为“山”。

有报道说,原来人人熟知的《静夜思》版本并非李白原诗,而是被明代后期人所改。

对这些报道,我个人觉得中国的古汉学者们很悲哀,我们祖宗的东西,却要被外国人来“拨正”!……

不过,我对李白这首诗还是存有些疑问:

其一,标题究竟是《静夜思》?还是《夜思》?

其二,原诗的文字原貌究竟是怎样的?

其三,流传广泛的版本究竟为何人、何时改动的?

李白去世后,他的亲戚把他的诗文编成《草堂集》十卷,可惜没能流传下来。而作者的诗文原稿更是难觅踪影。所以,无论后人们怎样殚精竭虑地考证发掘,都只能是凭他人的转述遗留下来的作品研究,只有认同与否,而无正反之别。

李白的这首诗,标题至少就有两个,即大家都知道的《静夜思》和《夜思》。而李白自己写作时究竟是用的哪个标题,看来也是难有定论。不过,我个人认为,原标题很可能是《夜思》。至于缘由,仅仅是个人的一种感觉而已。

《静夜思》一诗的原文字究竟是“看月光”、“望山月”?还是“明月光”、“望明月”?没有看到李白的诗文原稿,也是一个无头公案。我们只能以流传至今的多种版本中最早而又最有权威性的版本里寻访。从目前可以看到的一些宋元到明清时的古本中,我们看到的是,前述两个版本的文字夹杂而行,都有刻本流传至今。

至于普遍流传的“明月”版本,有人说是遭明代文人篡改的,也就是说,自明代以来流传的都是“明月版”的。刚好我收有一本乾隆二十六年刊行的《唐诗别裁集》(中华书局1975年缩印本),里面就收有李白的《夜思》一诗:

    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
    低头思故乡。




《唐诗别裁集》中这首诗和普遍流行的版本不同的地方有两处:一是标题不同;二是第三句中的“望山月”和人们熟知的“望明月”不同。

由《唐诗别裁集》来看,有人说的“遭明代文人篡改”可能是真的,但并不被清代普遍认同。《唐诗别裁集》的刻本在当时是很有声望的。乾隆二十六年刊行的这个版本是重刻本,肯定对初刻本中的一些谬误做了更正,具体做了哪些方面的修正,还望专业研究者们探究一下。

总之,两百多年前的刻本为《夜思》,那《静夜思》的版本始自何时呢?两百多年前是“望山月”,又是谁,在什么时候改作“望明月”的呢?希望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方便的朋友们不妨考证一下。毕竟我们祖先上的事,别让外国人给厘清了,咱脸面上实在有点挂不住。


2.《静夜思》的诗意如何解读更为确切?

对于此诗的解读,通常都是普遍流行的版本(不复述了)。我个人倾向于这一普遍流行的(或民间)版本。近来,有人对其中的某些词义进行了论证:有说诗人是坐在马扎上“夜思”的,有的说是在井台上“夜思”的,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我个人认为,这些说法都只是猜测而已,无所谓正确与否。我是不同意这些说法的。原因就在于诗的标题——“夜思”或“静夜思”!

“夜”,指的是子时以后,即晚上11点之后。通常所说的“子夜”(夜里11点到1点)、“夤夜”(凌晨1-3点)就是“夜”。而晚上11点之前,通常为“昏”和“晚”。所以,作者作此诗时,应该是在午夜11点之后到凌晨3点之间,而不可能是这之前或之后的时间里。

对于浪迹天下多年的诗人来说,旅行中常居于店所,当然也不排除客居于人家之中。不管怎样,客居于他处时,起码在礼节上也不便深更半夜里沉思在院中或是井台之上。所以我认为:这首诗中的“床”,就是南方的普通睡床(北方为炕嘛),诗人应该是夜里醒来,朦胧中觉得地上的月光宛若白霜,因而即兴吟得此诗(定非当时书写的)。后来,诗人书录之时,当会对那夜所吟斟酌再三,有所改动是肯定的,而且大凡文人,究词酌字习以为常,一篇诗文,不一定仅书写一份,几易其稿的可能性非常之大。所以,友人们读到不同的书写诗稿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从而导致后来传世的版本不同。所以,我认为,无论哪一种版本都有可能是诗人最初书写的版本!但要真正搞清楚,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以上仅仅是个人的管见。欢迎批评。

                    2009年2月18日
穆阑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24-09-02
  • 优秀管理员
1楼#
发布于:2009-02-18 12:33
frank001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3-07-08
  • 网站建设奖
  • 爱心大使
2楼#
发布于:2009-02-18 17:24
974老哥果然高手,其实现在很多新闻都是一帮不学无术的记者在那里炒作罢了。我查了一下家里的中华书局
《四部备要》唐别集一的《李太白全集》卷六
     静夜思
     床前看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
     低头思故乡。
所以我们现在流传的版本恐怕来自于《唐诗三百首》。
关于“床”的考证非常多,我记得80年代的〈文史知识》就曾经登载过多次。
 
Physics is like sex: sure, it may give some practical results, but that's not why we do it. [img]http://lh3.ggpht.com/frankbn001/SMkqUk1L26I/AAAAAAAAASE/FrU2W5AVoYk/s800/%E7%AD%BE%E5%90%8D%E6%A1%A3.jpg[/img] [url]http://www.peiyin.com/bbs/?u=10847[/url]
小昭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3-02-18
3楼#
发布于:2009-02-18 20:52
汗,我还是第一次知道“山月”版本!

至于李白的原版是哪个版本,我不想追究。就从文字而言,我觉得“山月”版中“看”与“望”对仗,而“月光”和“山月”也不重复,“山”字更平添一丝野趣。我喜欢这个版本。
[color=limegreen][size=4][font=黑体]风和日丽则挥汗耕耘,阴雨绵绵则一碗清茶,一册典籍;得意时勤奋工作,不如意时读书自娱,静待晴朗的艳阳。[/font][/size][/color]
974y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4-09-15
  • 爱心大使
  • 最爱沙发
4楼#
发布于:2009-02-18 21:40
我也同意frank兄的观点,《唐诗三百首》收录的诗虽然不多,但颇具代表性,易于推广。不像其他选本,繁而冗。
redwood
  • 最后登录
5楼#
发布于:2009-02-19 01:58
都是风流惹得祸。
首先,故事发生地点不在当事人的家中。
按习惯唐人摆放床的位置都不会靠近窗户的,估计也就是骚客嫖客喜欢将床放在靠窗的位置(一是借助月光乱性,二是偷情便于越窗逃跑)。
李白是将床搬到了窗前才有了床前月光,而日本人喜欢野合,将床搬到了山野之中,于是明月变成了山月。
974y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4-09-15
  • 爱心大使
  • 最爱沙发
6楼#
发布于:2009-02-19 06:02
引用第5楼redwood于2009-2-19 01:58发表的  :
都是风流惹得祸。
首先,故事发生地点不在当事人的家中。
按习惯唐人摆放床的位置都不会靠近窗户的,估计也就是骚客嫖客喜欢将床放在靠窗的位置(一是借助月光乱性,二是偷情便于越窗逃跑)。
李白是将床搬到了窗前才有了床前月光,而日本人喜欢野合,将床搬到了山野之中,于是明月变成了山月。


呵呵,此诗的初吟当然“不在当事人的家中”,这一点丝毫没有异议。

“床前月光”并非洒在床上的月光,而是床边的地上。

再,“山月”也非日本人“变的”.
redwood
  • 最后登录
7楼#
发布于:2009-02-19 13:31
卧室中的床一般都不会放在离窗户很近的地方。床一般是放在远离门,窗的地方。
“床前看月光”比“床前明月光”要合乎生活一些。另外,是躺,是坐,还是站在床前看月光呢?

“床前明月光”艺术加工地更罗曼蒂克一些。逻辑上也避免了“是躺,是坐,还是站”的问题。
8楼#
发布于:2009-02-19 16:38
个人同意马未都先生关于“床”的说法,是“胡床”类似马扎。
redwood
  • 最后登录
9楼#
发布于:2009-02-19 23:35
引用第8楼henryliu于2009-2-19 16:38发表的  :
个人同意马未都先生关于“床”的说法,是“胡床”类似马扎。

难不成李白是在安禄山带给杨贵妃的胡床边?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