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渝烽(原上译厂导演、配音演员)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总的感觉是节目安排得当,内容丰富,尤其是舞台设计有特点,突出和体现了民族风情和风采,气氛很足。跟往年比,无论是节目安排,还是舞蹈、歌曲、小品等内容,都是老百姓喜欢的东西。但其中更为精彩,更为新鲜的,是通过赴台大熊猫专题节目:把两岸串联起来,让两岸同胞心连心。这很好。
但美中不足的是演员老面孔多,就像那些电视剧一样,总是那几张脸,而新鲜血液少,这不利于文艺的发展。老的当然要,但每年都能出新人,那就更好。 转载于:http://ent.sina.com.cn/v/m/2006-01-29/0852974676.html |
|
|
1楼#
发布于:2006-01-29 18:36
自己顶一下:很中肯!
|
|
|
3楼#
发布于:2006-01-30 00:52
呵呵,我的感觉不是一般的差!而是极差!家里二十几口人,各行各业,10多岁到80多岁的,没一个说好的,看了个开头,就各干各的、各看各的了……
|
|
4楼#
发布于:2006-01-30 10:03
当春晚不再承载那么多的东西,当人们都能平和地对待它,当演员们不必提前几个月就没日没夜地排练.也许那时春晚会被更多的人接受.不过是一台晚会啊!
|
|
5楼#
发布于:2006-01-31 14:46
Re:[推荐]对2006年春晚如是说!
我不喜欢这台晚会,乏味之极.孙渝烽这么说是厚道,可郎昆给自己打了80分就是搞笑了. ![]() ![]() |
|
6楼#
发布于:2006-01-31 15:53
形式到内容都没有什么突破,春节晚会要是再按这个路数下去就没有什么意思了,除夕晚上只好看《武林外传》了,呵呵~
我的建议还是春晚停办两年,好好整顿整顿,有点劳民伤财,而且严重浪费资源,暂时还是不搞为好,或者隔两年搞一次就好。 再一个,如果要搞,还是向着群众文艺的方向发展,老面孔的确看得有点疲劳了,走群众文艺的路线可能能好一些,不妨把春晚的主角换一下,哪怕是录播也没有问题,年复一年的直播,对演员来说有点太辛苦,半年准备一个节目,实在是很浪费,筛选也过于严格,条条框框不利于文艺发展,只要节目好,直播录播有什么关系呢?不要搞形式主义,很多节目为了凑时间,或者赶直播,不是缩水了就是节目质量下降,没什么好处。 关于南北文艺方面的差异,我以为这不是搞平衡能搞好的,关键还是重质量,其实往年也有过把南方小品或相声搬上春晚的例子,但是效果并不好,我以为这种强行搞平衡的做法并不足取,谁有能力谁上,不应该以行政手段强行干预,这不合理。 对于央视来说,因为地缘方面的原因,它的节目注重北方文化色彩,或者严格一些来说,北京味很浓,这应该是他们今后应该注意的问题,既然是中央级媒体,应该胸怀大一些,当然,这个问题可能深究起来范围就比较广了。 老实说,一些地方台都已经很久没有搞过春晚了,春晚是不是需要年年搞,而且样式年年都一样,实在是有必要探讨的问题。 |
|
|
9楼#
发布于:2006-02-01 01:39
有些作品还是很好的,像好多少数民族跳舞的节目,就非常让人喜欢
还有松竹梅这个节目也很好 就是后面几个小品不太好! |
|
10楼#
发布于:2006-02-01 14:21
我干脆就是睡觉,春节真的是越来越没有意思
|
|
|
11楼#
发布于:2006-02-11 12:49
“春晚”将引发更多思考
相当赞同深夜梧桐朋友意见,是过去赵安等人数票子手酸了、进“局子”的后遗症吧,这次主办者提不起精神头来;在其他网站看到姜昆等“八仙拜年”的造型照,——早被“拿下”;不会比黄大锤们看门加胡闹更差吧?![]() 目前“春晚”造成奇特现象,似有点“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趋势,《南方周末》报披露北京的“德云社”挑战“电视相声”;而上海的“老克腊”林栋甫在电视的《三人麻辣烫》谈话栏目里大讲“上海闲话”;春节期间上海还有一台《一笑成名》节目也“大肆”倡导海派曲艺,京腔地位确有动摇。还看到小崔请央视播音员用方言朗诵……;“推普”和“春晚”会引发更多思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