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yin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3-10-23
  • 优秀管理员
  • 网站建设奖
  • 贴图大奖
  • 爱心大使
阅读:3008回复:1

[上译][资料整理] 一曲震撼人心的悲歌---英国彩色故事片《苦海余生》观后(作者:苏秀 侯牧心)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5-12-06 17:46
《苦海余生》是根据戈登·托马斯和马克斯·摩根·威尔斯的小说《被置于死地的航程》改编摄制的。小说的两位作者根据当年的真人真事,搜集了大量的材料,真实地记录了那段悲剧,在艺术上又有较高的成就,小说因而畅销一时。一九七六年,美国制片人罗伯特·弗赖尔根据此书改编拍成电影,由斯图尔特·罗森堡担任导演。这部影片在艺术手法上别具一格,其中没有一个纳粹党徒杀人、放火的场面,甚至法西斯分子正面出场也很少。但是却让人从这些犹太人在日常生活方面的细小反应上,看到了法西斯统治套在他们精神上的枷锁和留在他们心灵上的创伤是何等沉重。
   《苦海余生》的故事发生在一条船上,出场的人物很多,这些人经历不同、社会地位不同、性格不同,真是人各有貌,各具特色。编导者象组织一个器乐众多、音色各异的乐队那样,把这互不相干的一船人的遭遇组成了一曲震撼人心的悲歌。
    这部影片集中了欧美各国的著名演员。例如扮演克赖斯勒教授妻子丹尼斯的弗伊·达纳韦,曾获一九七六年最佳女演员“奥斯卡”金像奖。扮演罗森律师妻子莉莉的李·格兰特,曾获一九七五年最佳女配角金像奖。在《苦海余生》中,她们两人有一场戏,可以说是一个最精彩的片段。罗森律师由于长期遭到秘密警察追捕、迫害,已经有些精神失常,他早已猜测到纳粹党批准他们这些犹太人离境是个阴谋。船到哈瓦那港,古巴当局果然不许他们上岸。罗森再也无法忍受这种精神上的折磨,他愤然跳海自杀了。他们的女儿安娜也由于不愿回到德国被关进集中营,和她的男朋友冈特共饮一杯毒酒而死。莉莉受到这样的打击,发疯了。在这里,李·格兰特没有按照一般常规去表现人物的疯狂,她不哭不闹,对着镜子一绺一绺地剪光自己的头发。丹尼斯进来看到她这种样子,倒抽了一口冷气,这比哭闹更令人心酸。丹尼斯告诉她,安娜死了,可是罗森活着,他被救了起来,正躺在古巴的医院里,需要她去。可是莉莉却高声喊到:“不,不,你不要说了,我现在忙,我忙着呢。”她一面说一面又去剪自己的头发。丹尼斯没有再去劝她,而是夺过了剪刀,替她剪了起来,一面发狠地问道:“你想糟蹋自己?想罚你自己?想这样是吗?好,那你看吧。”丹尼斯的同情抚慰了莉莉,她终于扑到丹尼斯的怀里哭了起来。她没有号啕大哭,她的痛苦不是哭能够表达的。丹尼斯的关怀把她从疯狂中唤醒了,从而激起她活下去的信心。编导的安排是别出心裁的,演员的表演也是炉火纯青的。
    犹太演员内赫米亚·珀索夫是个拍了三十多年电影的老演员。他曾在一九五三年获薛尔维西亚奖。在《苦海余升》中,他扮演豪泽尔。豪泽尔夫妇有一个女儿,叫米拉,在一年前就去了哈瓦那,据说在那儿当教师,教外文。当“圣路易斯”号被古巴当局拒绝接纳,不能靠岸时,米拉却到船上来了。她浓妆艳抹,颈上还戴着十字架。她给父母送来了一大笔美金,这更引起了豪泽尔太太的怀疑。尽管女儿一进门就说“我只能呆三分钟”,可是做母亲的怎么能不担心女儿的命运。她心怀疑惧地追问女儿:为什么要整容,哪来这么多钱,为什么别人都上不了船,而你能上来……做父亲的已经全都明白了女儿之所以不得不如此的处境。他对妻子说:“不管出了什么事儿,总有道理,你别问了。”是的,父亲的信任没有错,米拉是一个纯洁善良的姑娘,她被迫作了妓女,而她的心灵仍然是美好的。这短短的一场戏,只有三、四分钟,三个演员互相烘托,紧密配合;台词不多,却把人物的心灵揭示得清晰可见。通过这一家人的相会,德国犹太人在古巴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
    船长施罗德不是纳粹党徒,他忠于职守,做事一板一眼。可是当他了解了放这批犹太人出国不过是戈培尔的阴谋,古巴不许“圣路易斯”号旅客上岸,美国也不许它停泊时,他为了拯救这九百三十七人的生命,决定不顾自己的身家性命,制造一次“海难事故”,以便借机把这批犹太人送往别国。他的行为是由他的正直决定的,因而是可信的。

(原文刊载于1980-7-14《文汇报》)
. 那时做译制片的,其他的如星光闪耀,上译是银河璀璨.
rmhlq
  • 最后登录
1楼#
发布于:2005-12-06 23:29
呵,是自己写的??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