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从“毛遂自荐”开始的
一九六〇年,上海电影译制片厂招收配音演员。消息不胫而走,应招人报名踊跃.配音毕竟也是艺术创作,虽然对外表形象要求不高,但对声音、语言要求极其严格,因为他(她)们是用声音塑造银幕形象的人。招收结果,是可以想象的,似沙里淘金,中榜寥寥。 刘广宁,正值高中毕业,年龄二十出头,她自感声音好,有志于电影配音工作,于是,一封书信寄到了上海电影译制片厂,详细介绍了自己的情况以及声音特点。当时,还不流行录音磁带,但文字又代替不了声音。信中语词恳切、充满自信,译制厂复了一信,约她前来一试。 气氛自然是紧张的,声音一出口,就会给“考官”留下或优或劣的印象。刘广宁毕竟是作好准备的,几个回合下来,“考官”们都印象颇佳,认为有潜力、有前途。没多久,刘广宁正式报到,译制厂上班了。 真是,“毛遂自荐”有信心,“伯乐相马”有眼力。 二十多年来,刘广宁为二百多部影片配了音,技艺日臻熟练,她的声音也为广大观众所熟悉、喜爱。影片《冷酷的心》里的毛妮卡、《生死恋》中栗原小卷演的小夏,都是刘广宁配的音。她用甜美、纯真的声音,使毛妮卡善良、可爱的形象,得到了充分体现。小夏那火热的心声,忠于爱情的美好向往,已经朗朗笑声,通过刘广宁的配音,达到了纯洁净化的程度,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年要完成好几个银幕形象的配音,即使自己的声音能有几种变化,年长日久,也难免“形众声单”。刘广宁深知,要使自己的声音有生命力,必须熟悉所配的人物,了解她们所处的;历史背景社会状况,以及语言性格和思想内涵。这样,才会有深度,有个性。 读翻译小说,看风土人情画报,博览多思,吸取“养料”。刘广宁对配音创作更自信更扎实。那年,《苔丝》的译制任务刚开始,该片抑制导演扬成纯还未确定苔丝的配音人选。刘广宁曾读过翻译小说《德伯家的苔丝》,印象颇深。苔丝的坎坷命运、维多利亚时代的风土人情、作品丰富的内涵,都印记在刘广宁的脑海里,她很想为苔丝配音。然而,自己已四十多岁,苔丝只有二十多岁,声音能行吗?导演心目中是否已有配音人选?强烈的创作欲望使她不安。“毛遂自荐”!对,何不再来一次呢?她向译制导演表示了自己的心情和要求。导演也曾考虑过,刘广宁声音可塑性大,也为青春少女配过音;平时刻苦钻研,对影片和人物的背景材料都有研究;更主要的是,她有自信,有创作欲望。导演和演员,不谋而合,确定了苔丝的配音为刘广宁。 结果,大家是知道的,刘广宁配得很成功。苔丝第一次去亚雷克家,在帐篷与亚雷克相见,声音稚嫩而颤缩,使天真腼腆的欣喜心情,含而不露地表现了出来;花言巧语的亚雷克,欺骗了苔丝、抛弃了苔丝,苔丝对人生冷落,沉默寡言来到奶牛场,刘广宁掌握住苔丝受辱受屈而不甘沦落的心情,语言冷峻而有力度,从中看到苔丝的成长;后来牧师尼雷克对苔丝倾情吐爱,唤起了苔丝对生活的希望,拨动了苔丝断折的情弦,这时,苔丝的语言,充满了活力,声音开朗,刘广宁处理得亮而不浮,很有魅力。 过两年,刘广宁就要五十岁了,由于她的努力不懈,配音创作仍旺盛不衰,少妇、少女、小男孩经常是她配音的银幕形象,戏路也越来越宽,成为配音演员行列中的主力之一。 她是从“毛遂自荐”开始的,坚强的信念一直鼓舞着她;不懈的努力,一直伴随着她;银幕上的各种人物形象,一直在召唤着她…… 摘自《银幕外的群星》 作者:吴培民 1987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湖南文艺出版社 |
|
1楼#
发布于:2006-01-02 11:27
永远喜爱刘广宁老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