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yin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3-10-23
  • 优秀管理员
  • 网站建设奖
  • 贴图大奖
  • 爱心大使
阅读:2383回复:1

[长影][资料整理] 于贴切中见功夫——谈谈翻译片的配音 (作者:张桂兰)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6-01-18 19:05
  在我国公映的外国影片,演员说的台词是汉语,通常都叫翻译片。
    演员给外国电影配音,并不是简单地把外国话翻译成汉语就算完事了。因为那只是译员的作用,何必要演员呢?配音演员的任务是在原片提供的完整的人物形象的基础上,进行语言形象的再创造,用与原片完全不同的另一种语言,把原片人物的性格、思想和感情,艺术地再现出来,做到和原片完全贴切,使观众感到自然流畅,就象是从外国演员自己嘴里讲出来的一样。
    配音演员要做到真正贴切,就要花费一番功夫。配音演员常常说:配音演员的功夫就在一个“贴”字上。
    配音演员是用自己的声音去配银幕上人物的动作,有点象演双簧;不过,双簧是两个人互相主动配合,而配音则是配音演员一方面使劲,千方百计地往原片演员上“贴”。这一个“贴”字道出了配音的特点:第一,语言形象的再创造受原片人物的制约,不能脱离原片人物形象,必须和原片人物的动作感情完全一致,不能闹独立性,所以配音演员的艺术创造是从属的、被动的。第二,配音演员的表演只要说不要做,而人的表情和语言动作原来是互相配合,互相辅助,协调一致的整体,所以这种表演是割裂的、局部的。这两个特点也正是配音演员所特有的困难。
    演员配音怎样才能做到“贴”?我体会首先要象自己独立创造角色一样去认识角色。配一个角色和创造一个角色,在接近角色过程中所走的路是一样的。只有对所要配音的角色理解得比较深刻,真正认识了角色,和原片演员对角色的认识达到了一致,才能正确地定下角色声音和感情的基调,做到总体上的一致。在表面上跟着原片声音模仿,只在技巧上用劲,没有内心真实情感的依据,语言是没有生命的。没有内在感情的一致,就没有声音和动作的一致。
    我在为影片《一个妇女》中的路易斯配音的时候,就走过这样的弯路。影片中的路易斯开始是个少女,到最后成长为四十来岁的妇女革命领袖,对她不同时期的声音,处理出年龄上的变化是必要的。但是,只有声音的变化而无变化了的感情做依托,声音就成了没有内在感情的空壳。结果,越在声音技巧上下功夫,就离角色越远,怎么使劲也“贴”不上。在导演的帮助下,我反复研究分析原片和剧本,并且阅读一些与影片有关的历史资料和文艺作品,了解影片反映的历史背景、社会状况和民族特点,使自己逐渐接近、认识了角色,后来才配得比较贴切了一些。
    声音的处理要以内在感情为基础,内在感情要通过声音表达出来,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如果片面强调感情的真实而不在声音处理上狠下功夫也是不行的。
    我为童话美术片《一朵小红花》中的娜斯金卡配音时,就吃了这个苦头。娜斯金卡是个温柔善良的姑娘,她爱一切善良的人。她的声音基调应该是柔和、质朴、深情动人的。她有一段台词是向她无意中伤害了的朋友述说自己的悔恨心情,恳求朋友的原谅,是要边哭边说的。我在说这段台词时自己真的一边痛哭一边说,一遍又一遍地流了不少眼泪,但是导演还是说不“贴”。还音器传出来的是含混不清的语言和没完没了的抽泣声,根本没有感人的力量,柔和、质朴、深情的声音全给哭得无影无踪了。
    一个配音演员不但要善于激发起自己的感情,而且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在任何情况下能运用自如,才会收到预想的效果。忽视技巧的重要作用是不对的。特别是专业的配音演员只能用声音变化和语言技巧进行人物的再创造,实际工作要求在这方面多下一些功夫,以适应更多类型的角色。我曾参加了一些影片的配音,配的角色有三四岁的幼儿、八九岁的小学生,十多岁的男女少年,二十来岁的姑娘,三四十岁的中年妇女,年龄上的差别很大,从角色的不同社会地位、不同职业、不同性格方面讲,更是五花八门。在工作中自己虽然被迫进行一点基本功锻炼,但总是经常感到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
    配音要做到“贴”,还必须熟练地掌握对口形的方法和技巧,把所说的汉语对上原片人物说话时嘴的形状以及说话时的表情、手势等动作。否则,不论感情多么一致,也谈不上“贴”。外国语和汉语的语言结构、发音、表达方式等都不一样,要把汉语对上原片人物说外国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动作,又不损害汉语的完美,实在是个难题。如何解决这个难题?这儿只谈几个一般常用的方法:
    第一,排练时适当修改汉语台词,在不改变原意、又无损汉语完美的情况下,尽可能对准口形的需要。
    第二,对准主要的动作。如一句话开头结尾时张口闭口的动作,一句话中间的停顿,配合说话的手势、明显的表情,以及其他较大的形体动作等。这些动作往往由于差几分之一秒的时间没对准就会感到不“帖”。主要动作对准了,给观众留下深刻的良好印象,有些次要的不明显的动作即或没对上也影响不了总的印象。
    第三,特别明显的口形,如近景、特写的正面镜头,必须对上相类似的发音口形的汉字。
    第四,改变正常的语言停顿以适应口形的需要,用适当的语气和情绪把话贯串起来。如影片《沸腾的生活》中的一句话:“我们请了一位法语教师”,为了适应原片人物的口形需要,这句话中间要加个停顿,说成“我们请了,一位法语教师”,这样的停顿不合语法,平常这么说听起来很不舒服,但配音演员根据原片人物的思想感情,用适当的语气就能使观众听起来这个停顿很自然。
    以上是个人的粗浅体会,谬误在所难免。但愿能使关心此道的电影爱好者对这一行当有个大致的了解。

(原文刊载于1979年第4期《大众电影》)
. 那时做译制片的,其他的如星光闪耀,上译是银河璀璨.
1楼#
发布于:2006-01-18 19:35
好久都没有听见张桂兰的新作了,真想她呀!!!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