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华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1-05-04
  • 网站建设奖
  • 爱心大使
阅读:2181回复:3

[长影][资料整理]从《普通一兵》起步(作者:张玉昆,载《中国电影年鉴·1989》)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6-02-10 19:18
每个电影演员走上银幕都有自己的路,我是从《普通一兵》起步的。
        那是1948年冬,我正在东北军政大学宣传队工作。东北电影制片厂(长影前身)在黑龙江省的兴山(现鹤岗市),准备拍故事片《回到自己队伍来》。导演成荫到我队选演员,林克被选为主演,我被选去当战士。这真是误会。若说放电影,吹大号,搞搞舞台效果,我觉得还都可以,可让我演戏,实在没干过。怎么办?作为军人只能服从分配。
        我们到了东影。影片《回到自己队伍来》开拍不久,袁乃晨导演接受了译制影片《普通一兵》的任务。他找到成荫导演,商量想用《回到自己队伍来》剧组的演员来配音的事,成荫导演同意了。经过试音选中了几个演员,其中有我一个。其他人都是演员,都演过戏,唯有我没演过戏,说起台词来就象读书本一样,没有一点感情。其实袁导演选中我,只是相中我的声音。经过研究,他决定用我为影片的主角马特洛索夫配音,并表示就是教也要把我教会。我又一次服从了。
        角色确定后,临时组成的译制片组开始了我国第一部华语对白影片的译制工作。
        首先,看原片,这是第一次听苏联人讲话(俄语),简直听不出个数,他们说话太快了。到肯词(肯定台词、装填台词)的时候,心里总着急,口型对不上,不是快就是慢。后来,我们干脆离开了放映室,由翻译说原文,我们演员说汉语,导演掐秒表,根据原对白速度填字改词。由于演员跟翻译的速度各有不同,到放映室一对画面还是对不上,只好停下来一段一段地再对。由于我拼命地赶速度,结果我总是比马特洛索夫先说完。我说完了,他的嘴还在动。
        当时,我连机械地完成台词的任务都达不到,更谈不上感情润色和台词的目的性了。另外,从我嘴里说出的台词同马特洛索夫所处的特殊情景和情绪有很大距离,可以说,他是他,我是我,当然就谈不上“戏”,也谈不上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了。自然导演更不满意,要发火。我不知道哭过多少次,总觉得自己冤屈,认为自己不是干这个的材料,这是楞赶鸭子上架。现在想起来,自己当时太幼稚了。如果没有袁乃晨导演的严格要求,也不会有我后来所担负的重任。
        译制外国电影,当时我们不但没有经验,连个象样的工作条件都没有。放映室里没有椅子,在木桩上钉上块木板,就算凳子了。《回到自己队伍来》摄制组到齐齐哈尔拍外景,我们译制组的人都跟着,趁拍戏的空隙聚到一起,到电影院去肯词、排戏。我们是以打游击的方式结束《普通一兵》录音前的排练工作的。
        1949年4月,东北电影制片厂从兴山迁到长春。我们也随《回到自己队伍来》摄制组来到长春。《普通一兵》的录音工作就是在长春进行的。
        当时录音技术和设备远不如现在。录音的方法是以“本”为单位,10分钟要一气呵成,中途任何演员说错了台词,10分钟的底片就要全部作废。那时的胶片是用粮食换来的,在那战争的年月,粮食那么紧缺,演员的心情是可想而知了。而且,录音用的设备是日本人留下的,特别“娇”,声音不能太大,否则,会因音量超过负荷而损坏机器。因此,每个演员的精神压力特别大,压力越大精神越紧张,越紧张越爱出错。
        影片上映后受到广大观众和苏联方面的好评,马特洛索夫的英雄事迹,给中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我作为配音演员感到欣慰。说实话,演戏,对我是陌生的。什么潜台词,什么从人物性格出发,什么人物贯穿动作,什么规定情境等等,都一窍不通。我之所以能够完成人物,完全是袁乃晨导演的教导。我感谢他,是他使我从《普通一兵》起步的。
提尔皮茨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7-02-22
  • 网站建设奖
1楼#
发布于:2006-02-10 19:20
一定要看看这片。
[size=7][color=red]A [/color][size=6]V.[/size][color=blue]P[/color][/size]
苦中乐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2-01-24
2楼#
发布于:2006-02-11 17:31
我手里有《普通一兵》,喜欢吗?
朗读者陈喆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4-03-27
3楼#
发布于:2006-02-12 14:32
中国第一部译制片,一部带有明显地域色彩的译制片,浓厚的东北口音,听着苏联老大哥口中说出东北话,感觉可真亲切啊!
[b][size=4][font= 楷体_gb2312][move]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move][/font][/size][/b]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