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译厂优秀配音演员和导演:毕克
来源:《中国电影家列传》(六) 毕克,学名毕德泉,又名德全,上海电影译制厂著名的配音演员和导演。 毕克于1931年出生在山东的泉城——济南。1945年他在济南市立中学初中二年级肄业后,因父亲病故、家贫,去安徽蚌埠亲戚家,寄人篱下。1948年,肄业于蚌埠崇正中学高中二年级。毕克在学生时期即酷爱戏剧、电影艺术。 解放不久,毕克在上海曾先后参加了殷秀岑组织的上海金鸡旅行剧团和由韩兰根、陆露明组织的上海易风话剧团当演员,开始了艺术生涯,曾在话剧《日出》中饰方达生,《雷雨》中饰周萍。 1952年,他考入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即今上海电影译制厂),开始从事电影译制配音工作,成为我国第一代配音演员。 三十年来,毕克在近四十个国家的三百余部影片中为多种类型、性格各异的角色配音。如:苏联影片《海之歌》中的瓦西里,《红叶》中的安德烈,《白痴》中的加尼亚,《海军少尉巴宁》中的巴宁;东德影片《阴谋与爱情》中的斐迪南;西德影片《神童》中的汉斯·博克尔;西班牙影片《索那大》中的哈维尔·勃劳特敏侯爵;意大利影片《她在黑夜中》里的电影演员,《警察局长的自白》中的检查官屈昂尼;英国影片《苦海余生》中的施罗德船长,《卡桑德拉大桥》中的张伯伦医生,《尼罗河上的惨案》及《阳光下的罪恶》中的赫克尔·波洛;法国影片《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的拿破仑,《老枪》中的朱利安医生;朝鲜影片《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中的伊藤博文;日本影片《追捕》中的杜丘冬人,《远山的呼唤》中的田岛耕作;罗马尼亚影片《政权·真理》中的斯托杨,《复仇》中的莫多万以及美国、阿根廷、捷克、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印度、印尼、埃及、越南等国的大量影片中担任主要配音任务。此外,还曾为我国美术片《大闹天官》、《黄金梦》、《阿凡提》和科教片《毛竹》、《不平静的夜》等多部影片配音。他高超的语言艺术,悯熟的配音技巧为我国广大电影观众所赞赏。 五十年代对毕克来说是十分值得怀念的年代。那时,他虽对配音艺术一无所知,但在艺术道路上有着良好的开端,他如饥似渴地学习,阅读了大量的中外小说,诗歌,散文和电影、戏剧艺术方面的理论书籍,为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吸取了宝贵的养料。“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毕克从不轻视配角,哪怕只有一两句台词,他也仔细揣摩,认真对待。他常说,“别小看一两句话,它同样也是一次艺术探索。”为各种不同的角色配音,给了他大量的探索声音的可塑性和锻炼语言的表现力的实践机会,使他练出了扎实的基本功,而且还使他养成了勤奋、实干,对艺术一丝不苟,善于博采众长的作风和在艺术上不断求索的精神。就在那时,他把“上天入地,紧随不舍,拐弯(儿)抹角,亦步亦趋”各种“忠实原片”的配音要求,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 六十年代初,毕克在运用声音、语言塑造人物形象这门艺术上,逐渐趋向成熟,形成了自己的配音艺术特色:语音纯正,吐字清晰,感情逼真,语调生活化,声音可塑性强,语言表现力丰富,戏路宽而有深度,人物色彩鲜明。同时大量的艺术实践,把他磨炼成为一名反应敏捷、现场冷静、速度快、质量高,技术全面的配音演员。他为各类角色配音,一般都具有“形神兼备,声情并茂”的特点。如:《阴谋与爱情》中的斐迪南,《神童》中的汉斯的配音,虽已时隔二十年之久,至今在广大电影观众的心目中,仍留有一个形象与声音吻合如一的深刻印象。 近几年来,毕克在成绩和荣誉面前始终保持着谦虚和冷静,保持着当年那股探索劲头,他时常分析、总结自己走过的艺术道路,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他常说,艺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一个艺术工作者不时时要求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就会停滞不前,甚至被淘汰。要刷新纪录,就得有股冲刺劲头。他要求自己不迷恋自己的声音和技巧,而是要迷恋自己所配的角色性格特征。要尽力突破配音类型化,力争达到人物个性化。他把“人各有貌,因人而异,出神入化,融为一体”、“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高度吻合”作为自己奋斗的新目标。 他为日本影片《追捕》中的杜丘冬人和《远山的呼唤》中的田岛耕作的配音,就达到了以声音语言塑造鲜明的人物个性的高度。杜丘和田岛虽然都是处在逆境中顽强不屈地与命运搏斗的同一类型的角色,而且都是由日本演员高仓健扮演的,作为配音演员很难突破类型化。但是毕克以原片演员的表演为依据,仔细地分析了两个人物的不同之处,作了大胆而又细腻的艺术处理。杜丘是大城市警视厅的一位正直、坚毅的检查官;而田岛是小镇上的一个饱经沧桑、心地善良、性格倔强的小人物。两个人身份、性格不同,遭遇也不同:杜丘是突然遭到诬陷,而田岛是屡遭不幸;杜丘是在摆脱追捕的状况下,要为自己洗刷不白之冤进行反追查,而田岛是在过失杀人之后来到北海道的农村躲避;一是在逃中追查真正凶手,一是在躲中为人勤恳真诚;一是动,一是静。正是这些不同之处,为毕克运用声音、语言来塑造鲜明的人物个性提供了基础。在《远山的呼唤》中,田岛深夜在马棚里给武志讲述自己幼年的不幸那场戏,毕克的配音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他严格按高仓健对这场戏的处理特点,以一种外似平静、内含深情的语调,把田岛这个历尽磨难、泪不轻落、情不易露的铮铮硬汉子的性格体现得充分而又得体,和高仓健扮演的田岛融合为一,博得了观众的赞赏。《追捕》、《远山的呼唤》这两部翻译片,均获文化部1981年优秀配音奖。 在《尼罗河上的惨案》和《阳光下的罪恶》两部英国影片中,毕克为赫克尔·波洛塑造的声音形象与角色吻合的精确程度,更是令人叫绝。那大智若愚又幽默风趣的性格。抑扬多变又清晰流畅的声音,把波洛机敏、善思善辨、洞察秋毫而又沉着冷静的个性再现得惟妙惟肖。 是爱艺术中的自己,还是爱自己心中的艺术,这是一个演员在艺术道路上必须正确对待的关键问题。毕克常说“要敢于绝对服从角色的需要,而不考虑个人的得失。”他这样说,也这样做。毕克的声音有亮度又有厚度,动听悦耳,语言轻快流畅又有弹性,优美感人,多少观众喜爱和迷恋他的声音。在朝鲜影片《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中,他为伊藤博文——一个日本侵朝元凶、老奸巨滑、作恶多端的人物配音时,根据原片演员提供的基础,以苍老嘶哑的声音,阴沉缓慢的语调把这个狡诈阴险的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连一些熟悉毕克的人都听不出是他配的音。而这嘶哑的声音出自毕克对艺术真挚的爱!毕克因此荣获1979年文化部优秀配音奖。1979年,朝鲜电影代表团访问上海译制厂时,代表团团长对毕克为伊藤博文的配音高度赞赏。 近年来,毕克除配音外,还兼任译制导演工作。他导演了日本影片《远山的呼唤》、法国影片《老枪》、英国影片《阳光下的罪恶》、朝鲜影片《十四个冬春》、《郡委书记》等。作为译制导演他同时又为主要角色配音,还要在工作中帮助和辅导青年演员,任务是十分繁重的。但他都以极大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他善于启发演员,懂得爱护演员的情绪,经常在自己单独配音的段落中以高速度完成录音工作,抢出时间让其他同志比较从容地掌握角色。在译制工作中,他依然保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和刻苦探索的精神。 现在毕克从事译制配音工作已经三十多年了,他正满、怀信心地继续向新的艺术高峰攀登着。 (文·翁振祈) —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