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穿灰色的绒线衫,那件衣服松松垮垮地披在瘦高的身上。在采访中,他的脚始终安静的放在二楼暗红色的木质地板上。他不抽烟,也没有夸张的手势帮助诠释一些必要不必要的情绪。我愿意相信这是一个对生活有追求、有节制的成熟男人。
除了上海和浙江那些爱看电视的人们,恐怕很多人对林栋甫的形象还是很陌生的,但是相信你对他的声音一定不会陌生。他早年是上海译制片厂配音演员,深沉浑厚的声音是他标志性的招牌。从很多译制片男主人公的嘴里,我们常年听到他低沉有力的声音,这让我觉得在那个年代,我们就是这样伴着电视和电视里那些熟悉的声音陌生的面孔而成长起来的。 对林栋甫的印象要追溯到我那曾经简单执着,一去不复返的大学年代。那样的岁月我在法式建筑的校园里游荡,坐在高高的落地玻璃窗的广播台里播读自己撰稿的文字。那个午后我得知林栋甫要来我们学校做讲座,阳光绚烂的透过玻璃直射在我的身上,很是惬意。于是,我被告知去采访他。 那时他的酒吧还未曾退出思南路,人也未曾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他在上视有自己主持的收视率首位的综艺节目《智力大冲浪》,电影电视剧也拍的红红火火。酒吧更是人气鼎盛的时期,是谁都要到思南路上这个只有一隅的小天地看一看,仿佛那和隔条马路的孙中山故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是名人效应,一个是追忆历史的沉重,一个是满足窥探的好奇。但两处一个门可罗雀一个门庭若市的相得益彰,使我们感觉到了上海这个大都市的文化底蕴。 我们学校的后门正对着这条种满法国梧桐的马路。我每天上学看着这个名叫“Jazz and Blues”的酒吧在晨雾中寂寂无声,放学后的夜晚便喧哗起来。我在马路对面遥遥的看着它,看着它爵士乐的风光被喧闹的人声所掩盖。天气好的时候,过多的人被挤得要站到马路上,后来的顾客得像击鼓传花似的接获饮料。采访中林栋甫告诉我,他不喜欢很多上海人没事叫杯饮料,坐在那里聊天。他们占去了绝大多数的位子,而他的朋友来就只能拿杯酒站着欣赏音乐。他愤怒于这样的场景但长久以来都没有什么办法。他以为酒吧是很私人的地方,显示的也是个人的文化。他并不想以此来赢利,也不想那许多不相干的人破坏他一手营造的氛围。文化是需要建设的,品位是需要标榜的。在这样的年代这样的城市,午夜里你坐在这样的酒吧就是有文化有品位了吗?林栋甫还是困惑。他说有一次他出于愤怒向一名顾客大打出手,因为无法忍受那个人对他朋友的傲慢无礼,他也无法忍受他最心爱的地方都挤满了些与他毫不相干与他的音乐毫不相干的人。他和我叙述了很多有关爵士和蓝调音乐形式的界定,由于时日久远,我无法将那些歌名和乐手乐队的名字一一记取,但是林栋甫那时兴奋投入的表情却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那是一张瘦削而率性的脸庞,有着专注而生动的表情。在上海,无论是睡不着的街和不想睡的人都比比皆是。RAVE或蹦迪的拥趸们与日俱增,喜欢迪克西兰或JOHN COLTRANE的人也默默的冒出来。但林栋甫仍然坚持这种美得叫人心碎的低调音乐。MUDDY WATERS、LIGHTNIN HOPKINGS还在讲述那样稍带细微愁闷的心事,然而在一种自我怜爱的氛围里寻找于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被破坏掉的愉悦不是什么轻松的事。林栋甫用声音展现生存的物流价值,然后蛰伏在音乐中苦中作乐的归隐。 他穿灰色的绒线衫,那件衣服松松垮垮地披在瘦高的身上。在采访中,他的脚始终安静的放在二楼暗红色的木质地板上。他不抽烟,也没有夸张的手势帮助诠释一些必要不必要的情绪。电视、电影、主持,如此超大负荷的工作量,还有自己心爱的酒吧,但他的脸上却没有一丝倦容。我愿意相信这是一个对生活有追求、有节制的成熟男人,虽然有的时候,他更愿意任性的按照自己想要的节奏去生活。 有很多次了,他被问及这样的问题:对于演员,主持他更偏爱哪一项?他似乎是那样无奈地笑了笑,把手一摊:无所谓,主持的时候可能更自我一点,而演员则需要对人物的理解,对生活的感受,是别人而不是我。但其实我最喜欢的还是自己的家人。在他们那里,我是最放松的。我能享受到最大的快乐。 在林栋甫的心里,快乐或喜气曾是最得人心的商品。在酒吧,当一条街道在晚11点以后沉入水中,霓虹闪烁,音乐从关紧的门窗里扭扭捏捏地挤出来,心情将会是何等跃然……不少人愿意把自己投入到“公然”的夜生活或者愿意让自己处在那种卫道士们视之健康与不健康交界的边缘状态。然而,林栋甫却要选择孤独,在安静的小屋里守着心爱的妻子和可爱的小女儿,享受那种最最寻常的天伦之乐。简单朴素是一种幸福,就像BLUES&JAZZ独一无二的对爵士乐精神的理解——“FREE!” 现在的林栋甫又游走到浙江卫视去了,他在那里主持一个情感类的谈话节目《人生AB剧》。这档节目在2000中国电视节目榜最佳谈话节目主持人的评选中,和崔永元的《实话实说》以及王刚的《朋友》一道被看好摘奖。这样的栏目主持人的个人魅力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林栋甫在这里或那里都闪耀着他的个人风采,在镜头前侃侃而谈的他是无法和那个生活中纯真率性的他相联系的。那是两种语言——分别诠释。 我时至今日仍然未曾踏入过他的酒吧,现在也不再有这样的机缘,就像我们绝大多数的人都没有机会能真正走进另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看到的,听到的,聊过的,错过的,不过就是一个印象罢了。 (作者 : 木棉堇色) |
|